聊城实现鲁西突破的对策研究
2014-04-09耿涛
耿涛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实现鲁西突破的对策研究
耿涛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是山东“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较好自然和人文禀赋。为造福人民群众和实现鲁西突破,聊城市应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发展规划,强化与省会济南的全面对接和融合,借好上级政策扶持和区域市场拉动两大外力,再造产业、交通、水城新优势,实现重大项目、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新突破,落实好万亿工业、双百大城市、立体大交通、生态水城、农业龙头带动、服务业倍增、县域经济突破和民生优先“八大富民兴聊战略”。
聊城市;一圈一带;富民兴聊;鲁西突破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这两大战略事关全局和长远,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实现山东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两大战略都包含聊城。加上成功加入中原经济区,聊城进入了“一区一圈一带”三大战略版图,成为国家和全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聊城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转型发展势头强劲。聊城实现鲁西突破,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一、聊城实现鲁西突破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山东省经济发展新空间
聊城是山东的“西大门”,联结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是山东省吸纳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开拓中西部广大市场的前站,是中原地区向东部沿海开放的重要节点。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等在此交汇,形成陆路交通“黄金大十字”。历史上,中原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如今,中原地区有几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资源富集,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山东以南有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山东以北有环渤海地区,聊城地处“南北夹击”的鲁西,发展重点必然是“东出”和“西进”两个方向。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贸市场风云变幻,增加了“东出”的不确定性;在国家大力扩大内需的形势下,我省应加大“西进”力度,吸纳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开拓中西部广大市场。聊城实现突破性发展,有助于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节点”作用,有助于拓展山东经济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全省重点发展战略实施
山东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等重点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符合山东实际,事关山东长远发展。聊城位于“一圈一带”两大战略叠加区,聊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对接全省战略,并为全省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产业、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多方面支持。
(三)有利于山东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从山东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看,自东向西呈现由高到低排列特征。山东就像一艘航船,如果东部船头高昂,西部船尾吃水很深,航行速度就快不了。聊城经济与东部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没有聊城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突破性发展,全省经济互联互动的生动局面根本不可能实现。十年前,省委、省政府作出“突破菏泽”的部署,8个省直部门、8个强市、8个强企对口帮扶菏泽,使原来与聊城属同一水平的菏泽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12年,菏泽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3亿元,增长25.7%,增幅居全省第2位,总量居周边九市第2位。如今,山东省正式吹响了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进军号,聊城等西部各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
二、聊城实现鲁西突破的有利条件
聊城在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突破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条件
从区位上看,聊城是山东的“西大门”。改革开放以来,聊城与本省的菏泽、德州,河北的邯郸、邢台、衡水,河南的濮阳、安阳、新乡、鹤壁,山西的长治等市,建立了中原经济合作区,积累了合作经验,是山东经济走向中西部地区的前沿;目前,又成功加入中原经济区。聊城具有山东经济向西发展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条件
从交通上看,聊城是重要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聊城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商埠,被誉为“天都之肘腋,漕挽之咽喉,江北一都会”,盛极一时。如今,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和青银高速公路等贯穿聊城,构成山东伸向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带动山东经济由东向西伸展,聊城正处在向西伸展的龙头位置。聊城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黄金走廊”,是山东与中西部商品大流通、经济大融合的桥梁,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三)资源条件
从资源上看,聊城具有较好的自然和人文禀赋。聊城是山东省距离山西煤炭基地最近的市,是重要煤炭集散地。聊城蕴藏着优质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矿泉水和地热资源。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全市劳动力达280万人,素质较高,“鲁西人力资源”的品牌已在全国打响。聊城是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6张国家级“名片”。
(四)产业条件
从产业上看,聊城具备较好基础条件。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每年110亿斤以上,是山东省的八分之一,是中原经济区的二十分之一。2013年,全市瓜菜菌总产1554万吨,居山东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100亿元,居山东省第7位;电解铝、阴极铜、客车、化肥、阿胶、农机、造纸等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重要地位。
三、发展目标
当前,中原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三大区域战略给聊城未来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其中,“东融”就是要全方位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通过融理念、融产业、融交通、融环境,实现在山东西部率先崛起。“西借”,就是借助国家中原经济区战略,借力发展、借机突破、借势而上,抢占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跨越赶超”,就是到20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0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突破200亿元;力争在“十三五”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发展思路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一圈一带”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聊城实际,确定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强化一大融合,借好两大外力,再造三大优势,实施四大突破。
(一)强化“一大融合”
就是在全方位推进与“一圈一带”各城市融合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强化与省会济南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推动两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茌平、东阿和市中心区、开发区、高新区邻近济南、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把“两县三区”纳入“一圈”紧密圈层规划布局,主动承接省会济南各方面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密切经济协作,促进错位发展,成为对接济南、融入济南的排头兵;其他县(市)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优势,迅速跟进融入,学习先进理念,把省会济南的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与聊城的特色产业、劳动力、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有效融合,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二)借好“两大外力”
在实施“一圈一带”规划中,借好“上级政策扶持、区域市场拉动”两大外力。全力争取并用足用好政策。一是深入研究两大战略规划赋予的改革创新政策,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先行先试,建设一批示范区、试验区、先行区;全力争取省政府在财税、投资、扶贫、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办成过去想办而办不到的大事,突破影响发展而自己解决不了的难事,把扶持政策转化为跨越赶超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努力开拓区域市场。积极面向两大区域广阔市场,潜心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优势,主动在各个领域搞好对接,加强交流合作,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于两大区域的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工业生产及配套基地、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营造新优势,拓展大市场,实现大发展。
(三)再造“三大优势”
一是再造产业优势。重点围绕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低碳发展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强化节能减排,培植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批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再造交通优势。在两大战略规划指导下,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立体大交通体系,再造聊城交通新优势,为推进“一圈一带”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再造水城优势。按照建设全国最大生态水城的发展定位,树立“全域水城”和“大水城”理念,在完善和提升老城水系的同时,迅速启动并加快南部新城水系建设,尽快形成新老城区“湖湖相映、湖河相连、水系相通”的大水城空间格局,再造“江北水城”新优势。
(四)实施“四大突破”
一是突破重大项目。每年确定实施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集中要素保障,确保按时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对列入“一圈一带”两大规划的重大项目,已经启动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推进;未启动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靠上推进,力争早启动、早建设、早见效,为长远发展积攒后劲。二是突破园区建设。坚持“高点定位、快速提升、高效发展”的原则,力促市开发区(国家级)、市高新区和八个省级开发区科学先行发展。市开发区、高新区力争两三年翻一番,跨入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市高新区三年内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茌平经济开发区争取创建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突出抓好千亿产业园建设和发展,围绕核心企业,大力培植引进配套协作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突破县域经济。坚持“财政翻番、产业壮大、改革创新”三大工程同步推进,各县(市、区)依托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对接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按照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把民营经济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抓手,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快速发展。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型、商贸带动型、旅游服务型特色小城镇。坚持扶强帮弱,突出做大强镇,集中突破弱镇,实现镇域经济统筹跨越。四是突破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突破”工程,重点推进金融保险业、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多领域、多业态发展,扶持家政服务业、生命健康业快速启动、创出品牌。
五、发展措施
为实现聊城在山东西部率先崛起,结合聊城实际,应重点实施“八大富民兴聊战略”。
(一)实施“万亿工业”战略
坚持把工业作为聊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跨越、低碳发展,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率先闯出路子、做出示范。重点抓好投入过百亿元的大项目、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和园区,各县(市、区)和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培植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
(二)实施“双百大城市”战略
坚持将城镇化同工业化一道,作为实现经济隆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按照“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着力拉大城市框架,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到2015年,将聊城市区建设成为面积过100平方公里、人口过100万人的“双百大城市”。同时,大力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农村社区建设。到2015年,全市力争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投资1160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三)实施“立体大交通”战略
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确保邯济铁路复线年内竣工,确保三、五年内建成济聊城际铁路、聊泰铁路、德商高速、青兰高速、南乐至朝城高速和聊城军民合用机场,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抓好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至石家庄铁路、德州经聊城至郓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把列入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的聊城市重大交通项目全部建成,构筑起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将聊城建设为冀鲁豫交界地区交通最便利城市和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四)实施“生态水城”战略
进一步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坚持不懈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抓好水系完善利用工程。搞好东昌湖、铃铛湖的景观提升和南湖、莲湖的开发建设;抓好京杭运河、徒骇河、小湄河、南水北调干渠、二干渠、周公河、四新河、古漯河的开发建设,实现湖河水系连通、游船通行,形成聊城市区“四湖八河”的水系风光。二是抓好环境治理工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力争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目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改善城乡面貌。三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马颊河、古漯河、九洲洼等湿地的治理和保护,加强东昌湖、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切实抓好植树造林、美化、绿化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5%,森林覆盖率达到40%。多措并举,将聊城建设成山东西部最佳生态宜居城市,与西部隆起带各市共同打造“美丽新西部”。
(五)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
着力抓好“一个龙头”和“六大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一个龙头”,即建设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该项目占地4800亩,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体,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农产品物流交易平台。通过抓好这个流通龙头项目来“反弹琵琶”,带动“六大体系”建设,即农产品生产基地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聊城打造成为鲁西北平原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六)实施“服务业倍增”战略
重点抓好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业。在商贸物流业上,着力建设聊城保税物流区,建设6个年交易额过百亿元的物流园区和交易市场,培育20个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同时,规划建设金融一条街、冀鲁豫康复医疗中心、鲁西教育培训中心等,带动全市服务业蓬勃发展。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以上,提供地方税收达到80亿元。
(七)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
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番”为核心,以培植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大产业为重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突破。各县(市、区)今后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3个过50亿元的项目、15个过10亿元的项目。到2015年,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确保翻番,“消灭”年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下的县和1000万元以下的乡镇。
(八)实施“民生优先”战略
着眼“富民”这个最核心的民生,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到2015年,力争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着眼“惠民”这个最普遍的民生,努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着眼“安民”这个最基本的民生,深入推进平安聊城、法治聊城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李学迎)
F207
B
2095-7238(2014)05-0004-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5.002
2014-04-10
作者系中共聊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