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表达方式
2014-04-09赖雪梅
赖雪梅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表达方式
赖雪梅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凝聚了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凝聚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梦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和平与发展的统一,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对中国梦多元化表达方式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国梦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理论内涵;表达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凝聚了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凝聚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他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对中国梦进行过诠释,可以说,中国梦是一个有着丰富理论内涵与多元化表达方式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极富创意,与时俱进。要发挥中国梦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必须对中国梦正本清源,充分领会其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灵活掌握其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
一、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集聚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已经成为当前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一)中国梦的历史内涵
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中国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天文、科技、建筑、医药都曾经让世人叹为观止。近代以来,清朝的腐朽没落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此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实现复兴,追寻曾经创造的辉煌,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终因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而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才真正站了起来;并通过伟大的社会革命、改造和建设实践,“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才真正进入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不仅积淀了历史,也熔铸了现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依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保障,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支撑,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中国梦是一种美好的希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极具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它的价值主体是特殊的,有多重表达形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或者说是中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就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和价值指向。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是“民族振兴”梦。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兴旺了,小家才会好,个体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的另外一层含义则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民中的一员。中国梦要追求的“人民幸福”还包含了单个个体的价值实现,要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美好的憧憬,这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可以说,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原因在这里;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凝聚人心,原因也在这里。中国梦最大限度整合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人的价值诉求,构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三)中国梦的实践内涵
实践是一种“活动”,是有人的主观意识“参与”和“指导”的行为。梦是一种对未来状态的期待,是一种主观意识和认识,梦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者具有同一性。中国梦与中国的实践更为深刻、具体的关系表现在:一是中国梦源于中国的实践。近代中国蒙受了百年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带上了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在她的领导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实践与考验,让中国梦来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二是中国梦要在实践中实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再远大的理想,再美丽的梦想,如果不付诸实践,都可能变成空想。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离不开实践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脚踏实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体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出来的,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然需要继续奋斗拼搏,做中国梦忠实的践行者。三是中国梦经得起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唯一“准绳”,其标准主要有两条:一要看这种思想或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即有关“真”的问题;二要看这种思想或认识对谁有利,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即有关“善”的问题。中国梦既符合“真”,也符合“善”,所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积极追寻。四是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的实现过程充满辩证因素,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全体中国人的不懈奋斗,是一个充满曲折的漫长历史过程。因此,全国人民要满怀信心,以坚定的决心和足够的耐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四)中国梦的发展内涵
中国梦的孕育和实现,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和积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一切都依赖于中国具有强盛的综合国力作为后盾,既需要经济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也需要文化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精神支撑。中国梦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梦。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不断完善,但是,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不断涌现: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堕落、党群关系紧张、社会道德滑坡、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审慎应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科学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以永续发展为目标,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的中国梦奠定基础。
(五)中国梦的世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中国梦与世界梦同样也是相通的。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在寻求国家发展振兴、人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携手并肩、心心相印、互帮互助,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合作潜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和平发展,而不是争夺世界霸权。中国永远不搞扩张,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中国梦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地区经济复苏和抵御危机向全球蔓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危机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是机遇,而不是动荡,更不是威胁。
二、中国梦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中国梦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中国梦与个人梦
一个国家的梦想,如果不能够转化为个人梦想,那就是一个乌托邦;同样,一个国家的梦想,如果只是少数人的梦想,那也是脆弱的,禁不起考验的。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梦想的凝聚和升华,是无数普通民众理想的涌动与交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憧憬。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优美的环境。有人有“大学梦”、“汽车梦”、“住房梦”、“创业梦”、“小康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有着丰富和多元的梦想。每一个生活愿景固然承载着各自的形式和内容,但又像百川归海、万川映月指向同一个方向:幸福的生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有依托和保障。个人对工作、生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美好期待,是中国梦的幸福元素,是“美丽中国”努力发展的目标。个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个人梦的实现也要总体上依赖于中国梦的实现程度。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母体与依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个体梦与国家梦相互交融、相互成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完美绽放。
(二)中国梦的民族表达
中国梦彰显了“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它是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征途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放眼世界、紧扣国情描绘的美好蓝图。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突出的正是“中国特色”,保持的正是中国梦的“民族本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虽然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创造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各民族以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诠释个人梦、民族梦,追逐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要靠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来实现,不论哪个民族掉队,都会让中国梦缺失一分、逊色一筹。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不可懈怠。尤其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更要奋发图强,后发赶超,努力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梦”。56个民族是一家,追梦圆梦,就要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把56个民族更好地调动和凝聚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中国梦的大众化
在由商务印书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梦”,一个并不新奇的字眼,为什么与“中国”结合起来就会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其原因除了在于它是国家领导人正式地、在重要政治场合多次提出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就是:中国梦用最通俗易懂、最形象化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了人民期盼的共同富裕,解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让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任何普通中国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大众的梦。大众化的含义就是指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众知晓、接受、认同,也就是说要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服务大众,“化”于大众之心和付诸大众之行,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和行为需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如果中国梦脱离了民众、脱离了百姓,那必然是曲高和寡,空中楼阁。中国梦“接地气”、“连草根”,是国家、民族、人民共建共享的梦。中国梦把国家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国家梦、民族梦是人民梦的可靠保障。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个人梦想实现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会更多。人民幸福是国家梦、民族梦的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每个人梦想的实现,构成国家梦想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中国梦成为人民的梦,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
(四)中国梦的国际传播
2012年11月15日,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在中国民众中的广泛认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也由此产生了各种猜疑和误读。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也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中国的强国复兴之梦会不会成为有些国家的梦魇。“中国威胁论”一时沉渣泛起。中国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西方的“恐惧”,在继续和平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意诠释自己的崛起文化,寻求中国梦的国际表达。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持久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梦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和谐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依靠世界。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相连的。
[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 1205/c40555-23756883.html,2013-12-05.
[2]葛慧君.深刻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N].人民日报,2013-06-13.
[3]张书林.中国梦与个人梦[J].群众,2013-07-05.
[4]刘洲伟.一个国家的梦想不只是少数人的梦想[N].凤凰财经,2012-12-01.
[5]掬实.中国梦·发展的梦[N].常德日报,2013-03-25.
[6]王桂泉.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众化表达[N].沈阳日报数字报纸,2013-07-08.
[7]程冠军.中国梦很好地体现了“大众化”[N].学习时报,2013-05-13.
[8]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梦就是56个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第三届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综述〔EB/OL〕.http://www.mzb.com. cn/html/Home/report/14029625-1.htm,2014-02-21.
[9]朱尚玉,雷小阳.“中国梦”与“中国威胁论”〔EB/OL〕.http://www.yanghua.net/WebSite/GraduateWi ndow/ShowInfo.aspx?Id=1155&TableName=CveˋqepaT aktha,2013-06-03.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4)02-0059-05
2014-04-08
本文是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13skszk02)与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3206)的阶段性成果。
赖雪梅(1977-),女,四川泸州人,重庆理工大学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