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区高校藏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4-04-09詹先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藏汉藏区双语

詹先友

双语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民族中推行双语制,就是极大限度地去提倡全民族的信息接收能力,去吸收外民族,乃至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以便从根本上去提高全民族素质[1]。藏汉双语人才是当前藏区急需的紧缺人才,双语人才的缺乏制约了藏区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各类藏汉双语人才是藏区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藏区高校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人才、文化传承和智力支持的历史重任,培养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藏汉双语各类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是其相当长时期内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还是对其办学职能和水平的重要检验。多年来藏区高校为了培养藏汉双语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离藏区社会发展的需要都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藏汉双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结合藏区高校的实际,拟就藏区高校藏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地探析,以求对藏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藏区高校双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藏区特定的历史、民族结构、语言、文化环境,决定了藏汉双语是其社会交际及生活工作中必然的语言选择,同时藏汉双语也是加强民族文化及民族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藏汉双语人才、特别是懂藏汉双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整个藏区藏汉双语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懂藏汉双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奇缺,社会需求量大。藏区高校肩负担着为藏区社会培养双语人才的历史重任。但目前绝大多数藏区高校培养的双语人才仅局限在语言类专业,比如有藏语言文学院系开展的藏汉双语教学,培养懂藏汉双语的语言类人才,而以藏汉双语为语言工具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理工科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薄弱,很多学校都还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尽管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非语言类的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比如四川民族学院已开办藏汉法律、藏汉文秘、藏汉双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但规模都不大,专业门类还较窄。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紧密结合地方需要,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相应的双语专业师资特别是非语言类专业师资 (尤其是理工类)奇缺。

(二)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较差,民族结构单一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藏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加之双语教育在不同地区开展的时间和效果差异较大,以致于双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受此影响,双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较差,比如有的省非语言类的双语专业大多数学生入学时的藏语高考成绩都在20分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其他科目成绩也很不理想。入学基础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教学和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学制又是按传统的本科4年、专科3年学制执行,学制与学生基础及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困难。

在双语专业的学生结构上,目前基本上都是单一的藏族学生,民族结构单一。这种单一民族结构下的双语人才培养,从长远来讲,不利于藏区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也不利于人才的综合培养。

(三)双语师资缺乏,结构失衡

目前藏区高校的藏汉双语师资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数量严重不足,面对藏区对藏汉双语人才的大量需求,绝大多数高校开办双语专业所需师资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特别是懂双语的专业教师更是奇缺,以至于很多学校难以开办非语言类的双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类专业;二是真正的双语师资严重缺乏,双语教师中单语教师多,能熟练用藏汉双语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较少;三是民族结构和专业结构单一,藏区高校的藏汉双语教师中,藏族教师占绝大部分,而其他民族的藏汉双语教师很少,不利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交流,且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类的藏语言文化专业,不利于非语言类藏汉双语专业的开办及人才培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不少藏区高校在教学中认真考虑学生知识和认知基础不够,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缺乏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普遍感觉吃力,加之学生专业目标不明确,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强,有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欠佳。

(五)实践及技能培训欠缺

在藏汉双语人才的培养中,大多数学校还是主要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及检测,并在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上都给予了充分的体现,而对学生的双语听、说、写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上占的比例和分量较小,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双语实践能力及专业能力普遍不高。

(六)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

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其族别、语言、文化、习俗、心理、宗教信仰、知识及认知基础都有其不同之处,因此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自然有特殊的要求。但目前藏区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配备的教育管理人员中,有相同文化及语言背景的人员严重不够,这给师生沟通及管理带来了不利,另一方面是针对这个群体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和办法,管理效果不明显,管理难度较大,以至于有的学校不太愿意开办双语类专业。

二、藏区高校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藏区高校在藏汉双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藏区社会对双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及藏区高校的实际,藏区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及课程设置、学制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选择、教师及管理人员多元化、校地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思考,探索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力争为藏区社会培养出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藏汉各类专业人才。

(一)确立均衡化、技能化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

藏区社会需要大量双语人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双语人才、需要哪些双语人才,则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培养藏区双语人才主要阵地的藏区高校,应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与藏区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双语人才培养目标,它是双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基础,对整个双语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多年对藏区双语人才需要的调查和研究,认为藏区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藏区对藏汉双语人才均衡发展的需要,即双语人才应该是藏汉双语都有较好的说、听、写能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藏汉两语进行文字书写和口头交流,而不是只偏重于其中一种语言,同时,对语言类和非语言类的专业人才都十分需要,而不仅仅是偏重于语言类。藏区高校在定位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必须以此为基础。因此,藏区高校应该在双语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藏汉双语均衡发展、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双语专业人才均衡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二是,藏区农牧区基层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更多注重其语言的实际听、说、写的交流能力和专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一般的知识和理论则要求不是太高。因此,藏区高校应该在双语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又一重要内容,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藏区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优化藏汉双语专业结构

在藏汉双语人才的培养中,以藏语文文化为主的语言类专业是藏区高校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专业,多年来为藏区培养了不少语言类的双语人才。但藏区更多的是需要懂双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在农牧区中小学就特别需要能用藏汉双语教学和交流的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艺术类的教师。而藏区高校这方面的非语言类的双语专业则普遍没有开设。因此,在办好传统的语言类双语专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语言类的其他双语专业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各藏区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双语人才需求的轻重缓急,逐步向专业技术类的双语专业拓展和延伸,比如逐步开办双语法律、双语文秘、双语数学、双语理化、双语生物、双语旅游、双语畜牧等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从而使学校的双语专业结构得到优化,更适合藏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拓展多民族学生来源

在双语专业学生来源上,逐渐打破原来完全依靠藏族学生的格局,在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把学生来源拓展到非藏族学生,优化学生的民族结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肯定有不小的难度,特别是非藏族学生的藏语及藏文化基础缺乏的障碍是个较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途径是,可以根据藏区的特殊情况,在初高中阶段,对一部分非藏族学生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有意识地开始藏语言及藏文化的教学,高中毕业时,对他们采取民族学生一、二类模式的高考及录取方式,使其升入民族高校双语专业学习。

(四)双语专业课程设置差别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是人才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2]。针对藏区高校双语专业学生入学时文化和专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双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人学时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及认知基础,按照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搬传统本专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比如,有的课程可能就要从中学、甚至小学的课程开始,这是面对藏区学生实际基础的必然选择。如果按照传统的本专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教师就没法教学,学生也没法学习,语言课程是这样,非语言的专业课程也是如此。因此双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差别化和具有实际针对性。即根据学生双语及其他知识基础的实际情况,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差别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杜绝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当然也不能因此一味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及培养目标,要既从学生实际出发,又要有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要求,尽量做到两者有机统一,较好地保证培养质量。

(五)增强双语专业修业时间的灵活性

在人才培养中,学生修业时间应该是与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相适应的。藏区高校双语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知识、认知基础较差和双语培养特殊性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双语专业的修业时间不能照搬传统的本专科修业时间,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一般意义上讲应该在传统本专科修业时间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即增加修业时间,注重其特殊性和灵活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可以探索性地采取四年专科、五年本科,甚至可以逐步探索双学位培养,确保实现培养目标。

(六)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连贯性

为了提高藏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提高双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藏区应坚持从小学阶段开始,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方式 (一类或二类模式)开设藏汉双语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切忌中途间断或到高中阶段为应付高考才临时突击教学。

(七)强化实践实训,注重学生双语及专业技能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藏区高校双语专业的学生,在确保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主要应重视学生的双语的听、说、写实践能力以及具体专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保证实训实践时间,丰富载活动体,拓展活动形式。走实践和技能培养之路。

(八)培养多元化双语教师与管理人员

藏区高校在双语专业师资培养方面,应把培养多元化、双专业、双学历的教师作为主要目标。首先在双语教师的民族结构上,在以往传统的以藏族为主的基础上,要逐渐增加其他民族的教师进入双语教师队伍之中。即在继续大力培养藏族双语教师的同时,还要通过民族院校或其他有组织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藏语的非藏族双语教师[3]。这既可以改善教师的民族结构,又有利于民族及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视野。对于非藏族教师进入双语教师队伍,其培养可能要困难得多,但必须要有这个目标。一种方式可以在相关专业的非藏族青年教师中,选拔一些有志于民族教育且热爱藏文化的人专修藏语,在两到三年内掌握藏语的基本语言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使其成为能用藏汉双语交流的非语言类专业的教师,另一种方式是从初、高中阶段就开始在非藏族学生中定向培养,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把藏语作为主要科目进行学习,高中毕业后按照民族学生一、二类模式方式升入民族院校相应的双语专业,毕业后作为高校双语教师引入。当然,中小学的非藏族双语教师培养,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其次,加大力度,培养有语言和非语言双专业、双学历的双语教师。即让教师一方面有藏汉双语的语言专业能力和学历,同时又具有其他非语言专业的能力和学历。比如,教师一方面既懂藏汉双语,有相应的语言专业能力和学历,同时又有政治或历史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学历。至于教师渠道,一方面可以到有相关双语专业高一级的相关民族院校毕业生中去吸纳,另一方面可以把本校有双语能力和学历的教师送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相关非语言专业,比如把懂藏汉双语的教师送到高一级的相关院校专门进修所需要的文史类或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使其既有双语能力又具有相应的其他专业能力。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通过进修培养的方式让部分教师成为双学历的双语教师。

在教育管理人员的配备过程中,要尽量考虑让本民族或者有相同文化及语言背景,且对民族教育有较强责任感,对民族学生有爱心的其他民族的教师充实进来,要有意识地引进或送出去培训,提高他们教育管理双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加强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定单化

藏区双语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大的特殊性,特别需要民族高校和藏区当地政府进行紧密合作,需要走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道路。只有这样,培养的双语人才才更能贴近藏区需要的实际,双语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现性,更有质量。为此,藏区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在制定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学生实践实训等环节让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进来,使人才培养全过程都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可以通过和当地政府的合作,以定单培养的方式为当地培养其所需各类人才。即,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急需人才的需要,把人才需求的专业及数量定向到具体的县或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甚至可以提前确定。然后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委托藏区高校进行培养。

(十)加强基地建设

藏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组织、学生管理、教师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都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为了确保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藏区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藏区高校在经费、师资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大投入,在政策上给予相应倾斜,把藏区高校作为双语人才培养的基地来进行建设,以增强藏区高校培养双语人力的综合能力,从而确保双语人才培养的长期化、持久化。

结 语

培养藏汉双语人才是藏区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需要,是确保藏区和谐稳定的要求。藏区高校要努力承担起培养藏汉双语人才的历史和现实责任,从藏区教育的实际出发,勇于创新,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训、强化基础教育阶段藏汉双语教育的连贯性、校地合作、定单式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最终构建起藏汉双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为藏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1]胡书津、泽登孝、王诗文.面向21世纪,培养双语人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6年第6期,p49-50

[2]詹先友.藏区高等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p45-49

[3]詹先友.藏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p104-108

猜你喜欢

藏汉藏区双语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Android平台的藏汉词典的设计与实现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