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族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及技巧

2014-04-09徐绍贵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混声藏族听众

徐绍贵

藏族民族声乐表达的是藏族人民的情感和意志,它是反应藏族生活的一门艺术。藏族民族声乐是起源于中国远古文化的,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是藏族人民经历长期探索并创造的,同时它能满足藏族人民对音乐的欣赏和审美习惯,藏族人民对藏族声乐拥有特别亲切和质朴的感情,因为质朴和亲切的情感使得它容易被其他民族的人民接受,拥有强大的凝聚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声乐教育界逐渐重视民族声乐的教育研究,例如各类民族表演班的创办,在高等院校开设本科民族声乐专业,使得我国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高校本科专业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研究者致力于研究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与技巧。

一、藏族民族声乐具备的民族区域特色

藏族民族声乐风格的形成与该区域的地理、气候和语言因素都息息相关。在地势相对平稳的前藏地区,藏族民族声乐的风格是婉转悠扬的,在演唱过程中不存在音量的差距。地势险峻的后藏地区,较多的高山以及大峡谷,人们便习惯说话用喊的,导致说话声音嘶哑。在那曲牧区,由于所到之处均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造就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声乐音域较为广阔,声音高亢洪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相反的,在阿里地区海拔较高,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极寒缺氧是形成阿里人声音短促的主要原因;在海拔较低的康巴地区,气候环境略显优越,人们豪放的性格形成康巴人声音粗犷,充分体现了人们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

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以及演唱技巧风格迥异,但“永恒的”快乐是藏族民族声乐祖祖辈辈追求的审美特点。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以欢快的歌曲为主,悲伤的歌曲屈指可数。无论是狭义的藏族民族声乐如民歌,牧歌,山歌还是广义的藏族声乐如藏戏,悲伤的声乐作品几乎没有踪影可寻,在藏戏中,尽管有悲伤的过程,但是终究是以大团圆收尾的。

藏族民族声乐的形成欢乐主义的审美取向实际上是必然的,因为藏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包括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环境都使得藏民族拥有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同大自然不断的斗争,不断适应先天的自然环境。最终藏民族并没有被恶劣的气候环境打败,反而让他们更加的坚强乐观,不断的追求快乐和美好。在藏族民族声乐中,更多的便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与向往,悲观情绪很少会在声乐表演中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藏族民族声乐的也是基于此原因。

二、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一)声音技巧的运用

因为每个民族的特点各异,所以声音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差异,要做到惟妙惟肖的表演民族声乐作品一定在演唱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遵循共同的科学准则才能保证发出来的声音触动人心,但是目前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便是简单的认为学习美声唱法就不需要演绎以及学习民族声乐作品。实际上,尽管中西方音乐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人体本身的歌唱技能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所以一个人完全有容纳各类唱法的能力。例如,在《毛主席的光辉》这部声乐作品演绎的需要明亮的声音,甜美的音色;而在《扎拉西巴》的演绎中,则需要演唱者声音表现出高雅,明亮的感觉。歌唱者在演绎欢快轻松的藏族声乐作品时,声音一定要明亮光彩,灵活欢快;在演绎气势磅礴的作品时,音量就要加大,音色洪亮,体现的力量;在演绎爱情声乐作品时,要保证声音的柔美,有较强的流动感。以上种种情况列示都是对藏族民族声乐声音的要求,在藏族民族声乐的演绎中,演唱者一定要在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中游刃有余,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混声”应运而生。

混声是指演唱者混合运用头腔和胸腔两种共鸣,如果仅仅是头腔共鸣则使声音足够明亮但是不够深沉,如果仅仅是胸腔共鸣效果则相反,两种共鸣的混合使用才能使得声音洪亮,甜美和顺畅。在藏族民族声乐表演中混合使用才能使得声音效果恰到好处的体现。

在中国,我们习惯将胸腔发出的声音和头腔发出的声音分别称为真声和假声,顾名思义,混声唱法就是真假声的混合转换。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混声唱法简单的理解为用真声唱低音,用假声唱高音,或者是真假声之间随意的来回转换,实际上混声唱法是指在喉头与咽腔打开的长短比例,宽窄比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藏族民族声乐表演中,根据歌曲特点的不同,混声中真声假声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混声中真声比例较多,可以使得声音表现得更加厚重,明亮,如果是假声比例较大,体现的是圆润,甜美,轻松欢快的声音,例如《桑吉卓玛》和《阿子江林》两首藏族民歌的演绎。真假各半的混声可以灵活运用,音色圆润饱满,如陕北民歌《兰花花》。对于混声的应用是藏族民族声乐的关键发声方法。

(二)藏族民族声乐情感的表达

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演唱的表现力是最强的,最打动人心的,可以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主要归因于歌声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人们常常会在浩瀚的大海边,巍峨险峻的山岭之上放声高歌,用歌声表达个人情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声,情是紧密联系的。纵观中国音乐史,情感是美学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古典书籍的记载和中外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来看,将情感作为声乐表演的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得到延续以及起主要作用。

声乐表演的艺术灵魂是情感,声乐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主要在于情感的表达是否到位。感情的抒发,情感的激发,以及情感的交流是声乐表演可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心可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依靠的也是情感,审美效应通过情感表达潜移默化的产生。情感源于何处,来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声乐作品传递的感情绝对不是脱离实际生活,游离于思维层面以外的无痛呻吟,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有感而发。好的藏族民族声乐作品是融入藏族人民感情的,对藏族人民生活最真实的体现,歌词是情感再现的一部分内容,所以表演者一定要对歌词传递的情感有自身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是对美的创造,才能将藏族民族声乐的情感表现的恰到好处。声乐的发声方法和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情感,情感的准确表达也是为了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的进一步提升,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准确的表现声音技巧传递真挚的情感时远远不够的,充分掌握声音技巧是为了通过声音技巧的魅力去表达藏族民族声乐的深刻内涵,技巧仅仅是创造艺术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藏族民族声乐声情并茂的最高境界是将情感和技巧的巧妙融合,这是符合我国民族声乐意识的审美理念。

(三)清晰吐字

字正腔圆是我国藏族民族声乐表演中重要的经验总结,要求在唱字,行腔,传声等方面都要遵守。字正腔圆主要是指在藏族声乐表演中,要求演唱者吐字清晰,精准,发音饱满。字正是指吐字正确,腔圆自然是指发音圆润饱满,字正是腔圆的基本保证,也是语调前提,如果吐字不正确自然不能保证腔能正确表达声乐的思想内容。字正腔圆不仅仅是藏族民族声乐的技术标准,而且还是声乐艺术的审美原则之一,它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世世代代的音乐家共同研究的成果。藏族语言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的性质。

在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世代口口相传,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人类生活知识,行为准则,审美理念等精神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听众欣赏歌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获得更多有用的生存知识,解决生存面临的难题,对歌唱者的评判标准自然就停留在演唱过程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包括民歌,戏曲的发展,遵循的主要原则便是语言意义的准确表达比音乐表现更加受到重视。字正腔圆,字正是首要地位的,字不正腔圆便无从谈起。歌词意思的明确表达比声音的美更加重要。对于藏族民族声乐来说,没有了语言上的美,声音的美便成为无稽之谈,我国民族声乐便毫无民族特色可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便不复存在。声乐表演者在演绎藏族民族声乐时一定要做到声音中没有字,但是歌词中有声音,我国藏族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便是以歌词为歌唱奠定审美基础的价值取向。欧美国家的声乐唱法偏重于发声技巧早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听众不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听众并不能理解其歌声表达的含义,没有字正的基础。所以在藏族民族声乐表演中既要注重发声技巧和方法,还要注重吐字以及咬字的清晰准确,不可只追求方法和技巧的提升。

(四)换声过程中发声方法和技巧

藏族民族声乐演绎中对换声和音域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如何换声和扩大音域,在今天的民族声乐练习中,利用中东辙的字韵作为发声练习是最佳的练习方法。声乐教育在追求优质的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让练习者提升歌唱水平。在发声练习中,换声期间,对于藏族民族声乐发声练习是巨大的挑战。换声是一个复杂的人体生理的变化,不能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它是喉咙口头部分的肌肉活动不协调的表现。在出现换声的生理现象期间,如何来练习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最好的方法便是咬字换声,利用中东辙的字韵特点来练习发声,既能使得侯腔与头腔共鸣,还有胸腔的声音,可以使得声乐学习者突破换声的障碍。解决换声障碍的主要目的是使得音域扩大保证声区统一。

(五)表演风格融入发声练习与技巧中

声乐表演需要在听觉和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听觉效果,视觉效果的良好呈现可以更加美化听觉效果增强民族声乐的美感。藏族民族声乐在舞台中的表演目的是带给听众美的感受,那么就要求演绎者在演唱过程中将自身融入歌曲情境中,将形体美与情感美都准确到位的传递给听众。如何实现形体美与造型美,就需要表演者利用自身形体动作的变化和性格特征决定的。演唱者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其在舞台中的表现力,自然呈现的歌曲效果也会有差别。情歌开朗的演唱者在情绪高涨时会不自觉的手舞足蹈,笑起来更是前俯后仰,喜怒形于色;而内敛深沉的表演者,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得在舞台中中的形体动作就显得轻浮,缓慢。不同性格的表演者给听众展现的肢体语言有很大差别。例如,在藏族戏曲中,《苏吉尼玛》中,女主人翁当上王妃之后,遭到妖妃和巫女的迫害,进而被流放这一段凄惨经历,这一段的舞台表现就需要表演者采用夸张的形体将主人翁遭人迫害后愤怒伤心但是又极其坚强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听众。舞台形体是藏族民族声乐的无声表演,表演者要善于利用这个表现使得其演艺的声乐作品的感情更加的丰富,扎实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与恰到好处的形体表演完美结合,才能更加吸引听众的眼球以及听觉,与听众产生共鸣,才会受到听众的追捧。所以提升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与技巧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藏民生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得藏族民族声乐在中国民族声乐中发扬光大。

结 语

藏族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与技巧与藏民族人民生活的气候环境,人文因素等息息相关,它具有风格独特的艺术特点,审美取向欢愉、高雅、正直。在藏族民族声乐的演绎中注重吸取各家唱法所长,将其融入民族声乐中,使得藏族民族声乐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而且还是是我国其他各族人民能够理解到藏族民族声乐的美以及传递的精神。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藏族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可以丰富我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钟韦怡.浅论藏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藏教育,2012年第11期

[2]陈亮萍.论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及技巧[J].黔西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次旦卓嘎、央金卓嘎.藏族音乐表演艺术名族化特征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混声藏族听众
我问雪莲花(混声合唱)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