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视界中的中国世界——清朝末年(1839-1912)中国摄影研究

2014-04-09王美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摄影术摄影

王美清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352000)

1839年摄影术诞生不久,“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P266)摄影 术 经 由 经 商 者、传 教 者 和 侵 略 军以多种途径陆续传入中国,最初被有条件和外国人接触的达官贵人所接受。能够考查到的最早的外交行为中使用摄影术的是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和同胞传教士南格禄,但在此后的五六十年里,仅限于皇室贵族的玩物和商业经营的工具,摄影的发展缓慢,中国境内的摄影活动主要是由西方摄影师来完成的。

在怀揣不同目的的西方摄影师眼中,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大国是一片急于开拓的处女地,他们试图以摄影为手段记录这一时期的中国。这一举动,从积极意义上讲,为动荡的旧中国留下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促进了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从消极意义上讲,西方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是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的记录,它的真实性是存在局限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期西方人拍摄的中国影像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我们试图研究摄影术传入中国直至清朝末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西方摄影师为主角,他们镜头下中国影像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

一、“猎奇式”的历史纪存

初来中国的西方人,对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感到新奇,范围涉及之广,涵盖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人情各个领域,然而由于缺乏对于中国社会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其表现都只停留简单记录的层面,仅限于西方人的“猎奇”。

(一)关于中国的人物摄影 中国的人物摄影涉及到中国不同阶层的人物,为如今研究清朝服饰、日常生活场景的演变提供了最有力的史据。中西方摄影师在中国最早接触的群体上有皇亲国戚,以慈禧为首宫中嫔妃让洋人摄影师拍摄自己的照片,费利斯·比托的《恭亲王弈䜣》,他们怀揣着对摄影术的好奇,往往愿意按照西方摄影师的要求摆出各种姿势以供拍摄;中有各级官员、经商人士以及身边的人物,中国第一批人物肖像照有于勒·埃及尔的《两广总督耆英》、弥尔顿·米勒的《身穿官服的贵妇》,约翰·汤姆生的《总理各国事务的大臣们》;但在西方摄影师的镜头中更多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形形色色的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摄影师的作品都涉列其中,最为具体的“街头摄影的先驱者”约翰·汤姆生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描述,花船柳巷的娼妓、吸食鸦片的瘾君子、潦倒的经纪人、流浪汉、乞丐等的生活记录,还有奥古斯特·弗朗索瓦的《泸定到康定的运茶人》、《裹小脚的滇戏男角》、《患佝偻病的男孩》,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云南巨人和尼姑》、《中国西北的普通民众——一个老婆婆》;阿绮波德·立德的《纺纱的妇女》、《卖厨房用具的小贩》等等,都为研究中国清代服饰、日常生活场景的演变提供最有力的影像资料。

(二)关于中国的人文景观 近代中国是个命运多舛的国家,殖民侵略让曾经辉煌一时的天朝大国没落沉寂。国家内乱、外部列强环伺,四面楚歌。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同时,逝去的是由于多年战争践踏下,永远不可能重现的历史和古代文明。

西方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逝去的场景,凝固过去的文明加以保存,在炮火连绵的土地上,他们利用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收集和保存了将在地球上消失的中国建筑和人类习惯。最早记录中国人文景观的是于勒·埃及尔。在为中国官员拍摄肖像的同时,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来考察澳门的人文景观,《两层楼的建筑》、《澳门妈祖庙》、《澳门的大浦加》都是出自那个时间段的作品。由于当时中国人对于摄影术的好奇和兴趣,于勒·埃及尔为他们拍摄照片后,常常将照片赠予拍摄对象,所以中国人物的影像几乎没有保存下来,目前可以确定的,除了上文提及的《两广总督耆英》,还有他在澳门考察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图片以及为这些图片亲手撰写的文字说明,至今保存在法国摄影博物馆当中。由于年代久远,照片己经暗淡模糊,但仍能帮助了解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初。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收藏丰富的皇家博物馆,经历英法联军的烧杀掳掠,八旗兵丁、土匪地痞的趁火打劫,圆明园己不复存在。德国人伊斯特·奥尔茉1868年进入中国海关,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的十年里,游历了这座曾经是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并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较为完整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虽然昔日的万园之园现如今己面目全非,但从当年奥尔茉留下这一组照片当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将中国古典与西方宫殿相结合的广袤建筑群宏大的设计,从中依然透出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除了建筑以外,还有宗教、民族各方面的记录。在清政府逐渐消亡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为古建筑存影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他跨越了中国12个省份,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各类古建筑,内容涵盖古代皇家园林、庭院建筑、庙宇、宝塔等宗教建筑,以及民居、牌坊、坟墓等民俗建筑。在对中国古建筑风格、理念直观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对此深层次含义的感悟,将建筑的自然、美与其宗教意义相结合,给人带来一种精神的体验。法国阿尔贝· 杜帖特1909年关于满族的记录——《逛厂甸庙会的满族皇室》;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1870年到1888年,先后四次来华考察,游列蒙古、罗布泊、西藏和青藏高原,在他的镜头下有其他摄影师极少涉及的蒙古与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

二、“西方中心主义”的瞬间记录

西方摄影师初期关于中国的作品,大部分为文献纪实,用于多角度地记录那些一去不返而又有价值的事物。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逐渐表现出西方人主观思想下的中国事物,扭曲、丑化中国,西方摄影师开始在为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为西方殖民主义更好地服务。在中国影像文化的国际传播上,它也在有意无意之间给西方世界塑造了中国的“他者”身份,进一步助长了西方中心主义带有殖民色彩的东方想象。

(一)负面情感色彩的渲染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中国侵略的深入,西方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影像开始带上不同的色彩,首先要为西方殖民入侵中国找一个合理的借口,镜头中无所不尽其极地表现中国丑恶的一面。被极力渲染的是中国的贫穷和中国清朝残酷的刑罚。这个时代在中国摄影史著名的几位摄影师于勒·埃及尔、弥尔顿·米勒、费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詹姆斯·理查顿的镜头下,都有对中国贫困、落后、封建的负面记录,相比之下,中国文明、悠久文化、发展进步这些正面的表现则是凤毛麟角。而导致恶劣生存状态的统治者在他们的镜头下更是粗俗野蛮,可以考证的就是西方摄影师关于中国刑罚的记录。詹姆斯·理查顿被称为19世纪立体摄影大师,1900年初经香港到达中国大陆,充分反映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当时的中国风貌。内容涵盖了香港、广州、上海、宁波、苏州、汉口、烟台、天津、北京等风景和民俗照片。1902年在美国出版的《立体照片中的中国》最为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对于中国刑罚的记录。1900年上海街头的《站笼》,在牢笼里带着枷锁的囚犯。除了詹姆斯·理查顿之外,还有很多的西方摄影师也有此类表现中国刑罚的作品,奥古斯特·弗朗索瓦1899年的《押解囚犯》,A·Chan1890年前后在中国广州拍摄正在接受行刑的犯人等,将站笼、街头死刑、斩刑、凌迟处死和五马分尸等酷刑展示在西方人的眼前。

最早将东方影像传播到西方的摄影师是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五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内地和香港、台湾等地,留下了中国名胜古迹和社会风俗的丰富而全面的视觉影像。在多数中国摄影研究者眼中,约翰·汤姆森在中国的拍摄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行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图像和文字有很明显为殖民者提供资料的倾向,集结五年的中国之行的图集《图说中国和她的人民》在伊安·杰夫里的眼中“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调查,它倒更像是一本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设计的说明书”[2](P64)作为皇 家 地理 学 会 的 特 别 会 员,他 的视界里却极少有风景,反而是对制造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除了中国的风俗民情、建筑物体,在他眼中,更多的是他所认为的野蛮落后国度各种产业的发展:原始的、疏于管理的煤矿开采过程;火药和槟榔茶的制作流程以及相关的官员、商人和工人,这些画面逐一展现在他的图集当中。

(二)主观的表现手法替代真实的记录 为了满足西方读者以及权力主体对于中国“他者”的殖民主义的东方想像,提喻、故事情节的表现手法成为西方摄影师关于中国影像的西方中心主义记录的一种方式。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开始,费利斯·比托的作品对这一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60年,费利斯·比托以英法远征军的随军记者的身份来华,报道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战役的主要事件,记录了英法联军对北京颐和园的破坏和对天津的占领。在他的镜头中一方面是西方国家战胜,另一方面是中国的败退。而这种战胜或是败退并不完全是对真实的记录,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表演。他的作品《北塘要塞》通过提喻、故事情节化画面,用摆拍的方式来形成影像。他通过摆布,让英军在从中国人手中夺取的要塞中小憩,周边是战乱遗留下来的废墟,画面中最为显眼的是残落的一尊木架的中国大炮和一面升起的英国国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道具的英国国旗不止一次出现在他记录的画面中,在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城防,进驻北平等多次战役的图片当中都有英国国旗的身影。对于中国的战败,则留下了像堡垒一般的皇城和沿途堆积死尸的凄惨照片,例如《塘沽北河口的大北炮台》。

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至清朝末年,西方摄影师关于中国的记录,无论是单纯的文献记录,而或带有为西方殖民思想服务的西方中心主义瞬间记录,通过静态的、动态的、故事化、情节化、提喻等多种摄影方式获取的中国影像都反映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后来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现在对于纪实摄影的定义理解,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的记录还不能称之纪实摄影,只能说是摄影纪实功能的体现——纪实性摄影,但它的存在在中国摄影史是不可抹杀的阶段,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启蒙时期,为后来中国的纪实摄影奠定基础。

[1]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英]伊安·杰夫里.摄影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摄影术摄影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摄影作品的艺术品位
摄影术发明之后的绘画
从自拍到自拍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