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吸血鬼》中路易的精神分析解读
2014-04-09卢婧
卢 婧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吸血鬼是西方传说中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群体,由于其嗜血为生的生理本性,所以其向来是恐怖的代名词。但美国作家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作品,则开辟了吸血鬼文学的新时代。她的写作手法较为新颖独特,虽然其中不乏经典哥特式元素,但绝对不是大肆渲染恐怖元素的庸俗之作。《夜访吸血鬼》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通过路易口述自己身为吸血鬼的经历,体现了作者本人对于人性及现代社会的思考。1994年,由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等人领衔主演的电影《夜访吸血鬼》被搬上大银幕后,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于吸血鬼这一西方传说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殊群体的关注。
“安妮·赖斯彻底颠覆了传统吸血鬼故事的意象,如果没有她就没有现代吸血鬼文化概念的产生。”马克雷恩海根这样评价安妮赖斯的作品对吸血鬼文化的重要影响。[1]“《夜访吸血鬼》是名著中的瑰宝,难得她将对超自然世界孩童般的迷恋和对人性深刻的审视结合得如此完美。”评论家帕特里克·欧凯丽这样说道。[2]安妮笔下的吸血鬼世界不同于其他作者所塑造的吸血鬼世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黑暗王国,这里不仅囚禁着赖斯特这样随心所欲,嗜血成性的吸血鬼代表,也囚禁着克劳迪娅这样在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吸血鬼,更存在着像路易这样孤独,缺失身份的吸血鬼,从始至终在自己吸血鬼的肉体和仅存的人性之间挣扎,孤独地徘徊在吸血鬼和人类的边缘,寻找着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关系的理论来分析路易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揭示了路易为何无法真正实现对自己吸血鬼身份的认同。
五月天的歌曲《夜访吸血鬼》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准确地诠释了吸血鬼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
上帝遗弃我们却又要给
黯淡的月照亮世界
要我们无情无尽地繁衍
爱过的人一一告别
做过的梦一一凋谢
只留下我独自残喘的千年
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这永生寂寞的生存状态,莱斯特才把路易变成了自己的同伴。而安曼也正是看中了路易身上仅存的人性,完全不同于其他吸血鬼身上腐朽的气息,才想把路易留在身边。殊不知路易也是一个在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既有人性也有鬼性的吸血鬼,只能依靠回忆来装点自己永生寂寞的生命。
一、路易本我和超我的挣扎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本我与自我》中,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并阐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格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能量系统,即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相互作用。而一个人行为的本质,则取决于在这个能量系统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相互作用的情况。若三者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则人的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表现,反之则是一个不正常的表现。[3](P102)本我 是 潜 意 识 的,是 与 生 俱 来 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受享乐原则支配,意在满足人类最本能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和性欲的满足,正如中国一句古语所说:“食,色,性也。”而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受完美原则支配,用道德来规范自我,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对于路易来说,吸血是他的生理需求,只有通过吸血这个唯一和人类沟通的渠道,才可以维持他的生命。这无疑是本我最大的诉求,但是路易依然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每一次杀人都给路易带来深深的罪恶感。所以一开始他宁愿成为吸血鬼世界的“素食主义者”,通过吸食动物的血来维持生命,正是这种吸血鬼的本性和残留人性之间的挣扎,也是这种本我的生理需求与超我的道德约束之间的挣扎,使路易几乎处于人格分裂的边缘,所以从始至终路易一直是吸血鬼中的一个异类,一直游走在吸血鬼和人类的边缘。所以路易从始至终都在追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我究竟是人还是吸血鬼?”这样一个困惑始终贯穿着电影始终。
二、路易自我与超我的挣扎
而自我与超我的挣扎在路易和莱斯特有了“女儿”克劳迪娅之后,愈加明朗起来。小女孩克劳迪娅是路易吸血的受害者,路易在吸食了她的鲜血之后,非常羞愧,惊慌失措地逃离了现场。然而克劳迪娅并没有因此而死去,而是顽强地支撑下去。几天后,莱斯特为了留住路易,将克劳迪娅也变成了一个吸血鬼,把她当成自己和路易的女儿,组成了一个非常怪异的吸血鬼家庭。路易非常宠溺克劳迪娅,莱斯特正是利用这一点,想逼迫路易接受自己已成为吸血鬼的事实。然而路易始终心存对生命的尊重,无法接受这个诡异的事实,这便是本我与自我的挣扎。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由现实原则支配,代表着理智和常识。它一方面按照现实原则来压抑和控制本我中非理性的冲动,又在某种程度上迂回地满足着本我。尽管这个怪异的吸血鬼家庭时刻在提醒着路易他的吸血鬼身份,他始终都没有摒弃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一直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
而路易自我与超我的挣扎,在路易遇到他们的同类之后更加明显。在巴黎,他们好像找到了同类,但是他们在吸血鬼剧场上演的血祭少女的场面,让路易他们不寒而栗。在阿曼眼中看来,“路易似乎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而这种格格不入,代表的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他体现了20世纪后期西方人潜意识中对社会秩序和规范的破坏欲。”[2]阿曼正是看中了路易的这种精神,才想把路易留在身边,但路易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这一行为再次否定了自己作为吸血鬼的身份。最后小克罗迪娅被复活的莱斯特伙同其他吸血鬼在烈日下化为灰烬。路易为了复仇,纵火烧死了其他吸血鬼。至此路易再也没有同类,他既无法改变自己吸血鬼的身份,又无法融入吸血鬼界,因为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人性,所以路易从始至终都在自己已成为吸血鬼这一事实和人类的道德标准中挣扎,即在自我和超我中挣扎,最终成为一个无法找到自己归属感的吸血鬼。
三、路易的人格特点—超我的符号象征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我国学者唐震在其新书《接受与选择》一书中对超我进行了全新的解释:“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超我是孤独的我,超我是博爱的我,超我是信仰中的我,超我是完善的我。”[4](P78)超 我 以 潜 意 识 的 负 罪 感 和 良 心的形式来行使道德的监督作用。因此,当我们做一件事情,违背道德原则时,心里便会有负罪感。我们东方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而这种文化中道德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老子云:“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名而常自然。”因此万物皆有其道,皆有其自然规律,而人世间皆有其德,因此做事做人必须讲道德,讲良心。而西方文化中一些文人墨客也对道德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英国诗人乔叟说过:“只有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事的人,方可算是最为尊崇的人。”[5]所以作者安妮赖斯在构造吸血鬼这个黑暗王国时,特别是塑造路易这一形象上,主要着墨于对路易身上仅存的人性的探索,即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路易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这个理性的自我即超我一直在支配着他的行为。
路易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在嗜血的本性和残存的人性之间的挣扎,即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挣扎,所以当路易为了克劳迪娅把一个女人变成吸血鬼之后,他在房间里对克劳迪娅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房间里死去的不是那女人,而是我身为人的我身上的最后一丝人性。路易虽然身为一个吸血鬼,但是他始终被人类的道德所约束着,对吸食人血的行为总会产生一丝有违道德的负罪感,即人格结构中超我的理想自我始终占据着主导作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吸血鬼形象的变迁上窥探一斑。吸血鬼形象最早的原型便是《圣经》中的该隐。该隐因为嫉妒而用石头砸死了自己的弟弟亚伯,上帝为了惩罚该隐,将其放逐,以受永恒之磨难。之后他遇见了夜之魔女莉丽丝,莉丽丝教授该隐用鲜血来获得力量和魔法。该隐便变成了这样一个恶魔,通过吸食鲜血来获得永生,这便是最早的吸血鬼的由来,所以吸血鬼最早的形象代表着黑暗、邪恶、反道德。[6]19世纪后半期,即维多利亚时期,法奴在1872年出版了《卡米拉》,开创了吸血鬼小说的三段式描述:吸血鬼袭击事件,寻找吸血鬼,消灭吸血鬼。但是他们作品中的吸血鬼总是被吸血的生理冲动所驱使,对吸血鬼本性的描写较多,吸血鬼是黑暗,腐朽和邪恶的代名词。[7]
但安妮赖斯的作品《夜访吸血鬼》完全打破了这个套路,通过对一个怪异的吸血鬼家庭三个人心理路程成长的描述,揭示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探索。安妮赖斯为笔下吸血鬼的描写注入了人性的探索,注重探索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夜访吸血鬼》电影中通过倒叙的方法,通过路易之口一步步探索了吸血鬼的内心世界。赖斯塑造的吸血鬼不仅具有人的感情,同样还有人性,路易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路易最后一次看到日出时还没有变成吸血鬼,然后路易变永远和光明永别,生活在一个永无天日的黑暗世界里。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路易的痛苦,感受到他对人世间的眷恋,所以在路易身上更多的体现的是人性,是理性的自我,超我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路易无疑是超我符号的象征。
作者借莱斯特的话语道出了路易挣扎纠结的原因。路易就像一个成年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发现没有好好珍惜过去。因此路易经常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看到日出的时刻,因为日出代表着路易对人世间的最后一丝眷恋。但是路易是不可能再重返人间享受人间的温暖,所以路易必须接受自己已成为吸血鬼这样一个事实,即接受自己已成为吸血鬼的本我。但是路易正是成为了吸血鬼之后,反而更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对生命的关怀,所以他宁可吸食动物血液来维持生命,也不肯吸食人血,极力地压抑着自己作为吸血鬼的本性,即压抑着自己作为吸血鬼的本我。所以路易从始至终都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挣扎,寻求着自己的身份认同。
[1]彭家海,刘莹.《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的精神分析解读[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
[2]周淑茹.关于《夜访吸血鬼》的几种读法[J].鄂州大学学报,2010,(3).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4]唐震.接受与选择[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
[5]陈海容.《夜访吸血鬼》的人物精神分析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2).
[6]谢欣欣.《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文化意蕴及人性演变[J].文学教育,2013,(11).
[7]孙桂涛.吸血鬼文学形象的变迁[J].安徽文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