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革途径
2014-04-09彭绍文
彭绍文
在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聚集生活着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甘孜藏族。这里地广人稀,幅员辽阔,地势险峻,地形复杂,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体和核心地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由于受历史、地域环境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这里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显得滞后和薄弱,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则表现出更明显的薄弱和不均衡,这与有着“歌舞海洋”、“歌舞王国”、“歌舞之乡”、“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等美誉称谓极为不匹配,不协调。
带着《藏区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以甘孜州为例》的课题任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电话问询、文献分析、个人研究等途径,对巴塘县、德格县、道孚县、丹巴县、泸定县和康定县等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调查了解,获取了较为详实和全面的调查材料。文章不体现具体的调查材料,而是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思考和粗浅研究之后对甘孜藏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印发的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为音乐教育的基本依据。在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形式等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广。各省市区、各学校还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高度,因地制宜,结合本地音乐文化的实际,开发和编写了具有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从学生到教师,从家长到校长,从学校到主管部门、尤其是各地的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新课程标准及其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设施、生动宜人的教学场地、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实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均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关于“感受与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本质内涵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课外课堂、才艺展示、中小学生艺术节、各类比赛等活动中不难看出: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音乐新课程标准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验证,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一致认可。
随着全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各省市区、各地各校也在不断调整并优化着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这直接催生了国家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修订完善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该标准于2011年向全国印发,各地各校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可以说,全国各地各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正朝着更加人文、更富时代特征、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更具美育实效、更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目标迈进。
二、甘孜藏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综合对巴塘、德格、泸定、康定等6个县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调查,我们可以窥视到甘孜藏区基础音乐教育所呈现出的几大现状:
(一)基础音乐教育理念较为滞后
新世纪基础音乐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面向学习者的心理逻辑、音乐经验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指导与规范学生学习哪些音乐内容、达到什么标准、如何学习、以及怎样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等。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甘孜藏区的基础音乐教育理念仍然沿袭着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师讲的多,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音乐活动时间和机会都很少。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显得较为滞后。
(二)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短缺匮乏
由于甘孜藏区绝大多数都处于偏远和高海拔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对从业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各个学科的教学师资、尤其是音乐师资严重短缺和匮乏。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引进教师时很少考虑、或基本不考虑引进音乐师资,个别学校还将已有的音乐教师作为非音乐教师安排和使用,因此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显现出音乐师资的短缺和匮乏。
(三)基础音乐教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调查中发现,除个别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外,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能够用于音乐教学的各类乐器品种少,数量少且质量差,也没有可以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简易乐器,更多的乡镇和村级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设备。个别学校原有的设备因年久失修也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音乐课堂教学无缘。在锅碗瓢盆、课桌书包和文具盒等都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新课程标准下,很少有能因地制宜组织开展自制简易乐器的音乐教师。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音乐教学场地,致使基础音乐常规的教育教学、艺术训练活动无法开展。
(四)基础音乐教育教材使用各自为政
在新世纪音乐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下,音乐教材能充分地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知识结构、内容结构、策略设计、学段衔接、教学评价和目标要求。目前的教材使用就四川而言,绝大多数学校以使用人音版和四川版教材为主,以少量的地方和校本教材使用为辅。在对上述6个县中小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教材使用极不规范,总体上是各自为政。只有个别学校在教材使用上相对规范合理,而多数乡镇和村级学校就没有使用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
(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凌乱散碎
由于在很多学校基础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教材使用上缺少规范,这就直接导致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凌乱散碎。一堂音乐课,其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个人自行决定。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教学生唱一两首歌,教与学双方根本达不到“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文化”和“创设情境,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加强综合”[1]的目标要求。更为不合理的现象是:一些学校的音乐课多数时候被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师占用或借用,而偶尔开展的基础音乐课的教学也十分的随意。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六)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单一
由于音乐教师主要以上世纪的中师毕业生为主体,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方面的训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都很欠缺,加之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设施 (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幻灯投影、音乐优质课的音像制品、电脑多媒体等)的缺乏,使音乐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使用上捉襟见肘,手段单一,直接导致“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美好与快乐的音乐,在中小学里竟然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2]
(七)对基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创新认识不足
作为一个在甘孜藏区工作生活了20余年的音乐工作者,常听到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藏歌藏舞极具特色,但就是缺少创新!那么,基础音乐教育与藏歌藏舞的腔调和舞姿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紧密。音乐新课程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音乐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那就是“审美、兴趣、个性、实践、创造、多元”。人类一切的音乐活动都是以审美为核心目的,强烈的兴趣爱好是实现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强大动力,音乐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载体,强化对人类文明多元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是音乐创造的不竭源泉。没有对基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认知,没有规范良好和优质高效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知识与能力循序渐进的长期积累,没有多元文化的吸收借鉴,何来对音乐舞蹈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
三、甘孜藏区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途径
(一)高度重视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普及
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与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对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教育重要内容的基础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高度重视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推动学校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优质高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不可推辞的重要责任。因此,努力形成主管本部门、学校校长、音乐教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从业者积极组织和开展所有的由于音乐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不断强化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音乐师资对于甘孜藏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组织和开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作为,通过选拔引进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通过短期或中长期的进修培训来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素养,通过参与州内外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研讨会、国内外音乐优质示范课的观摩学习和比赛来提高教学艺术,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来拓展基础音乐教育的眼界和视野。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还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招生政策的支持来实现。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与相关的高等院校协作,实行音乐师资的定向特招和定向培养。国家在制定和调整招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音乐专业类考生文化水平较低、专业能力较弱的现实,给予相关高等院特殊的招生自主权。这不仅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土民族音乐教师,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加强基础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
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将所在学校用于开展基础音乐教育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要将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常见常用的基础设施配置齐全。如形体舞蹈房,钢琴房、综合乐器房、音乐活动室、音乐教室等,这些基础设施能为学校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能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特色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规范和优化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领导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音乐新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领域的理念和要求,鼓励和要求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层次的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研讨会,支持音乐教师自主参与各种音乐优质课竞赛和观摩学习。这些活动的参与可以拓展和开阔音乐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艺术素养,更能为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高效和优化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开发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藏族音乐校本教材
国家 (省市)统一音乐教材所编排的教学内容体系非常完备,是学生在义务学习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具有普遍执行的意义。但相对于甘孜藏区这样独具民族音乐舞蹈特色的地区,统一教材对于藏族音乐教学知识的编排过于单薄。甘孜藏区的学生往往在没学教材上的藏族音乐作品之前,其自身所了解的就已远远超过教材所给予的范围。国家统一教材过于庞杂的内容体系,很可能使藏族音乐迷失其中,这极不利于藏族音乐的长远发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沉浸于藏族音乐之外的流行音乐中。学生自身对藏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更多时候仅仅是一种民族象征意义的表演展示,缺少对藏族音乐的基本规范和根本理解。因此,甘孜藏区的中小学校应该率先打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藏区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校本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完备地学习和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以促使藏族音乐更长远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六)创建具有藏族歌舞特色的校园文化
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在甘孜藏区各县的个别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里,开展有关藏族音乐的娱乐活动比较常见,体现了学校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各学校似乎都在统一的范围内实施,致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没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地域分布、体裁形式、唱腔特点等方面实施横向建设,推进校园文化的纵深发展。如巴塘县可以重点突出弦子特色 (目前该县已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作为巴塘中学学生的课间操),德格县宜突出格萨尔说唱特色,甘孜县的重要特色是踢踏,石渠县的主要特色是真达锅庄,康定县应重点打造溜溜调和渔通锅庄等等。学校要将校园特色音乐文化作为一张名片,创设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逐渐形成“人人都是校园音乐文化特色的建设者”的良好局面,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七)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传承创新能力
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反应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领域的要求就是重视交流和合作,缺乏交流与合作的音乐教学将会带来固步自封的缺陷。可以是州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是州外校际间的作交流与合;可以是同级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是与专业艺术团体、高等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是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是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是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如由巴塘县中小学生组成的“雪域童声合唱团”等团队全程参与的巴塘·双流文化交流活动周,就取得了良好的交流学习效果。
甘孜藏区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应切实抓住四川省实施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的契机,合理利用基础音乐教育对口支援的有效资源,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借鉴和吸收省内各兄弟学校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在有效助推各学校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同时,不断提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
结 语
甘孜藏区是歌舞的海洋,这里有极具潜力的民族歌唱家和舞蹈家。但这里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仍处于起步和追赶阶段,学生的民族歌舞活动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的大众娱乐活动阶段。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总是依托原生态或固有的艺术作品,它必须在原生态的歌舞艺术作品和固有的歌舞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并以此为基础获得跨越式的传承和发展。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将以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为基础。因此,甘孜藏区的基础音乐教育必须走出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重视和强化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推广、普及和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为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逯万春.如何在藏区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扬藏族音乐[EB/OL].香格里拉网:www.xg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