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及矫正探析
2014-04-09文雅
文 雅
学生行为失范是指在校学生的行为不符合、不服从或者不遵循教育规范,或者学生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变得比较松弛,个人道德制约丧失。根椐学生行为违背教育规范的轻重程度,主要分为行为越轨、行为违法等几种。当前,学生行为失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等影响严重,其危害性较大,引起了社会关注,成为学校和社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一、学生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一般失范行为
主要表现为超越了校规、校纪,置学校的规章制度于不顾,而随意旷课、早退,欺负同学,目无师长,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作恶作剧等。虽然经过学校或教师等多次批评引导指正,但是仍然不知悔改,屡次违犯,甚至有些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讲阔气,沾染上享乐和拜金思想,导致侵犯别人的财产的行为发生。这些越轨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违背了道德规范。
(二)严重失范行为
一是校园暴力,即殴打或辱骂师生,或者以暴力集团等为背景发生的学生群体间的暴力事件,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打斗等;二是网络与色情犯罪。如今,学生通过网络在网上散布虚假消息,窃取情报,充当网络黑客等;还有部分学生受不良网站影响的危害很大;三是学生经济犯罪。由于受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形成了讲排场和高消费的现象,而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走上犯罪道路。金钱万能的意识对学生的影响很深。
(三)失范行为新倾向
一是吸毒,学生已经成为受害的高危人群,大多数学生在对毒品不知情的状态下沾上毒瘾,有的学生对毒品感到很好奇而被沾上毒瘾,有的学生在试一试的情形下沾上小毒瘾。二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日趋严重,调查显示,许多学生由原先的心理问题变为放弃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病症,有许多学生因心理方面的病症而发生问题、退学、休学等。
二、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分析
(一)主要诱因——教育价值取向失衡
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失衡的重要表现是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学生,而强调“学校”,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常常以考试分数作为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依据,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依据。另外,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的老套与陈旧,让学生服从的生硬灌输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内心追求的理解,德育教育内容单调、无味,德育教育形式死板教条。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对其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与教育,学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偏离了转道,在生活与学习中没有最基本的尊重人 (包括自己)的品质形成,更没有将这种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最终造成学校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行为不一致,学生便用非法的不合规范的手段去达成,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现象。
相比较而言,行为失范学生在学习方面较差,在学校或班集体内不受重视。但这些学生不愿意被大家忽视,不希望被大家遗忘,于是总是想方设法,引起公众注意,这种心理和行为时间一长,便出现了价值观和心理的偏离,最终出现了打架、斗殴等一般失范的行为发生。
(二)根本诱因——社会位移偏差
行为失范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带有“边缘人”的特点,他们在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家庭中游离,而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家庭等的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方式皆不尽相同,都有着各自的“生活环境”,而学生从一种环境到达另一种环境并适应,就构成了“社会位移”。[1]社会位移存在着几种类型:和谐的顺利适应的;失谐的可设法实现的;失谐的靠运气的;不能的无法实现的等,而行为失范学生就是最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各自的行为方式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差异较大,或者相反。加之无法与师生沟通交流,无法与家长沟通,行为容易出现摩擦与冲突,随意旷课、早退,欺负同学,目无师长,作恶作剧等是家常便饭。另外,这些失范学生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或借口,消极抵制“社会位移”的种种不利因素,错误地认为学校、同辈或社会与他们没有丝毫联系。
(三)重要诱因——同辈群体消极作用
同辈群体是处于同一时代的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小群体。学生在这个小群体当中,接受着保护或发展的功能。但这种保护与发展存在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尤其当消极影响支配着同辈群体时,群体中的学生往往出现行为失范的现象。一方面,同辈群体保护功能使群体中的个体免受外界伤害,尤其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中遭受到心理伤害后,群体难提供暂时的心理避风港。但是,这种保护,更促使某些学生向学校规范或成人规则、权威挑战,甚至结合成一个个小团体,对抗学校规范,欺负弱小,打群架,随意逃学等。另一方面,同辈群体的发展功能,对群体内的个体能力则有很大的促进功用,如自我展现、沟通交流、竞争合作等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督促,加上同辈群体判断能力不强,许多不良习惯凸显,如赌博、吸烟、酗酒等行为,甚至某些学生行为乖张,在学校内不可一世,随意打骂师生等失范行为经常发生。
(四)关键诱因——文化审美观错位
良好的社会文化审美,可以积极倡导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正确的熏陶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但是如今的社会文化审美出现了观念性的错位。比如,某些文学、音乐、影视、网络视频等作品,皆掺入了许多虚拟、低俗、暴力、色情等诱导学生行为失范的内容;而那些虚拟的世界,更加具有诱惑力,让某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找到了发泄的场所,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自信心”,倍受学生青睐。在文化审美观错位的时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转向物质追求和功利索取,加上学校对于网络、吸毒、心理病症等行为的约束力较弱,于是暴力、色情、打打杀杀等学生失范行为层出不穷。
三、学生行为失范的理论解释
(一)行为失范的生物学理论
意大利C.Lombroso研究认为,犯罪或越轨行为皆是因遗传作用的生物变异现象,被后人称为“生物学理论”。后来,美国学者研究报告表明,犯罪的男性染色体是XYY型,而非XY型,前者易变态是后者的四倍还多。此理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
(二)行为失范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角度看行为失范,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一种是心理缺陷理论,另一种是挫折+侵犯理论,前者认为正常人能够限制自己的越轨行为,而心理缺陷者却不能控制。后者强调失范行为是由某种挫折引发的侵犯个体以外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行为越大。然而这种理论以仅解释侵犯行为的原因,却对产生的这种社会现象难以解释。
(三)行为失范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交往的差异、缺乏控制、手段——目标说等几种。交往的差异是指一个学生与失范群体的交往越深,其犯罪的动机与手段越高。缺乏控制是指,个人的行为由群体的成员及社会环境所决定,如果社会的控制遭受到破坏,则个人容易越轨或犯罪。手段——目标是指失落行为的高度紧张的原因,由社会手段和规定目标的不一致所造成。即用非法的手段,去实现规定的目标,容易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另外,还有“失范说”等。
四、对行为失范学生的控制与矫正
(一)提高学生行为失范的成本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提高学生行为失范的成本,让学生在即将失范的行为面前,知难而退。行为失范的成本包括三种因素,即物质性、行为性和心理惩处等三项成本。所谓物质性成本,即把失范行为看成一种看得见的物质交易行为,出现失范行为,是因为学生认为在交易中的收益要高于规范行为,反之失落行为就少;所谓行为性成本,即学生行为失范时所要付出的行为成本代价,成本代价越高,失范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所谓心理惩处成本,即失范行为要受到学校或社会的规范行为观念的抵制,因此,提高学校或社会的心理惩处,则可能会降低失范行为现象的发生[2]。
(二)创新学校教育价值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更新教育价值观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首先,要立足“人”的教育,学生是个“完整的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在于使学生能够成为完整的人。因此,避免向学生硬性灌输规范性或教条性的教育,而应该让学生在各种规范中努力追求自我,自觉接纳新知识和道德观,使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面对各种规范、现实世界等等。其次,要立足于“德”的教育。德育是每一所学校的重要工作,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和谐、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杜绝差异观念或服从意识,把德育放在重要的突出的位置,并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再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智育者,更是心理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这个大环境外,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更大程度上减少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发生。最后,构筑家、校、社会的教育集合体。学生行为失范,某种情况下,与家庭教育背景也有关系,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统一配合,构建学生适合的成长环境。而家庭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好。比如,重视家长文化、道德品质等素质的提高教育,尊重孩子的成长,注意多与孩子沟通,处处营造关怀孩子的氛围,特别对行为失范的学生,更应该让其体验到家庭的和谐与关怀。
(三)发挥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创设健康的同辈群体文化。英国学者对学生中的同辈群体文化进行了分析,共分成三类:第一,玩乐型群体文化,其表现为关注各种文体活动;第二,学术性群体文化,表现为关注课程、文化学习和学术研究等;第三,违规型群体文化,其表现为专注于教育规范的回避或反抗等。而只要发挥积极的同辈群体文化的正面影响,就会减少或杜绝学生行为失范的发生,引导学生朝向健康的方向上发展。
首先,倡导多元化教育。让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并非成绩高或学业强就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教育的真谛是引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关爱等等,某些学生可能在学业上有点落后,不如其他学生强势,但是只要积极努力,可以在其他方面有着优秀的发展。比如玩乐型群体文化的积极创设与引导。其次,营造同辈文化环境。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和政府等紧密合作,整治娱乐场所,加强对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群体组织,让学生参与。再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如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生命的真正涵义,解决思想或心理的症结,向着健康的同辈群体靠拢。
二是发挥重要他人的影响作用。“重要他人”是美国米尔斯第一个提出并研究的。如今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重要他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以学校要求和宣传的人物为榜样,比如学生的偶像不再只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更多的或许是乔丹,或者是盖茨,也有可能是学生自己,甚至有可能是纳粹枭雄希特勒。因此,要保证“重要他人”的积极转向,以影响到行为失范的学生。
首先,要明确行为失范学生的“重要他人”是谁。行为失范学生的观念或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至深,一般不轻易说出对他影响较大的“重要他人”,尤其重要他人是反面人物时,更是深藏不露。可以用问卷,用谈话,其他渠道等间接了解。其次,要更新行为失范学生的“重要他人”。榜样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对学生原有的“重要他人”,不要一味地批评或训斥,而是想方设法,巧用策略,让行为失范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态度或观念,然后让失范学生认识并接纳新的“重要他人”,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最后,教师和家长争取做行为失范学生的“重要他人”,虽然很多行为失范学生并不认可家长或教师,讨厌家庭讨厌学校,但并不能说明家长和老师对这些学生放弃。相反,家长和教师是他们平时接触时间最多的人,理应让行为失范学生尝到师长对自己的关爱,把家长或教师做为自己的“重要他人”,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四)提升行为失范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稳定的,独特的与个体相适应的心理品质,是以个人的身心与知识经验为前提的,核心是发展的自我意识,由个体的认知、需要动机、人格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因此,对行为失范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抓住其失范行为的特点,强化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机能。
首先,增强明辨是非的理性。由于行为失范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但自尊性很强,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行为具有理性。其次,情感控制训练。针对学生易变个性和情感脆弱的特点,培养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道德实践训练,通过自控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调控。再次,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针对性的进行挫折和耐力训练,只有意志力强的学生,即使犯一时的错误,也能有毅力改正的。
[1]任程远.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J].教育界,2010年第24期,p45-46
[2]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