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拓展课题两处细节的思考
2014-04-09陆燕海
陈 丽 陆燕海
(德清高级中学浙江湖州313200)
对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拓展课题两处细节的思考
陈 丽 陆燕海
(德清高级中学浙江湖州313200)
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教材[1](下面简称教材)第78-81面设置了“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拓展课题,笔者在研读和实施该课题过程中,发现尚存在一些细节与微末的内容很值得我们斟酌、推敲和反思。下面把两个笔者认为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供教学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基准物草酸的分子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不一致
教材第79面提到“……标定碱液的基准物质很多,如草酸(H2C2O4·H2O,相对分子质量是126.07)、邻苯二甲酸氢钾……”由于用于标定的基准物质在纯度、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极严格的要求,而NaOH溶液标定时最常用的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在中学实验室却并不常见,一般实验室都未配备,所以一线教师要开展该课题更多的还是会选以草酸代替。若能如此实践就必然需要涉及到草酸用量的计算、称量等操作细节,那么教材中的错误显而易见——草酸分子式“H2C2O4·H2O”与相对分子质量“126.07”并不对应。
据文献[2]介绍,草酸为乙二酸的俗名,通常以二水合物存在(HOOC-COOH·2H2O),熔点为101~102℃,在100~105℃下加热逐渐失去结晶水生成无水乙二酸,无水乙二酸的熔点是189.5℃。在150~160℃的温度下会升华,高温(189℃以上)时分解成CO2、CO和H2O等。草酸晶体在通常条件下性质较稳定,在干燥的空气中能风化。
但笔者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后,尚未找到是否存在草酸一水合物(H2C2O4·H2O)的相关报导的证据,有关其性质的介绍就更无从谈起了。可见,教材中草酸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不符,实为分子式书写错误,应更正为“H2C2O4·2H2O”。
事后,笔者也翻阅了自2004年首次面世的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教材至2010年间的所有版本,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样明显的教材错误时至今日均无人发现,尚未得到纠正。由此透射出的教学现象不免让人充满隐忧。教科书上提供“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拓展课题已近7年,浙江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也有5个年头,而这些内容(拓展课题、实验方案设计等)是否真正在教学中实施过,还是把它仅仅看作是教材的点缀而实际教学时又束之高阁呢?就笔者所知,至少在我们整个湖州地区几乎没有一所中学有教师严格地实施过,而今年浙江省已明确表示在化学高考命卷时对《实验化学(选修)》教材中拓展课题的内容原则上不作考查,那么没有人发现问题也就更为不奇怪了。
我们倡导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而缺乏实际的行动,反思我们的日常化学教学现实,现在教材中这样形同虚设的花瓶式的内容又还存在多少呢?
二、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操作中空白试验设置缺失
新课程中学化学教材中定量分析实验课题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收集并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并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感受物质的定量分析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由于化学定量分析的任务就是准确地测定出样品中组分含量,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定量分析实验的核心与灵魂内容[3]。
教材第80页“提示与建议”中,NaOH溶液的标定操作中采用了三次平行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无疑值得我们肯定。但若从误差产生的来源来看,只有尽可能地同时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才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3],而通过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只能减小测定的偶然误差。而在中学实验条件下,对于消除或减少由试剂、蒸馏水、指示剂、实验器皿和环境带入杂质等引起的系统误差,我们还可以通过采取设置空白试验的方式进行优化,而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加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不只是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初中化学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初中化学老师熟悉高中化学,特别是必修1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初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处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可以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时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扩大。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西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就与理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而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初中化学教师学习高中化学的必要性还有很多,学习,应当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
[1]方明主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
1008-0546(2014)01-0076-01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