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国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综述

2014-04-09

关键词:宗教信仰学界学者

徐 俊

(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安徽蚌埠233030)

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是近些年来我国学界探讨的主要焦点之一,之所以如此,既是源于当下中国社会部分民众信仰危机的晕轮效应,又是出于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信仰状态的集体关照与深刻反思。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未来脊梁,他们的精神信仰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状况和价值取向。因此,为便于学界及时把握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前沿研究动态,实现对该论题的方法创新、范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特将近三年来国内学界对这一论题的探讨成果加以系统梳理和简要评价。

一、主要研究视域与方法

问题切入的视角及其解读的方法,对于深入分析和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实质、特征以及原因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到人们对其的评判结果以及由此作出的应对策略。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则是立足点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对于问题的研究出于不同的观察视域和分析方法同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某种差异性。综观近三年的研究,可知针对该论题的研究视域与分析方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转变。综合已有研究文献可知,近几年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正日益凸显,即学界正越来越多地采用诸如宗教心理学、宗教行为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展开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且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一方面是秉承当今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实现该领域研究视域与分析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否则,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就很难跨越以往学界的既有观点。

其次,由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变。这里所谓的宏观研究主要是指以往学界偏重于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采用笼统、单一、浅层的模式化进行分析和解读。正因为意识到宏观研究视域和方法的不足,近年来学界逐渐转向对诸如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信仰不同宗教的问题、宗教信仰生成机理等以前被忽略或未引起注意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可以说,这一现象是当前国内学界破除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一锅煮”等传统研究陋习的开始。

再次,由理论解读向实证研究转变。以往,国内学界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比较注重理论上的逻辑思辨,这虽然有助于对该论题的定性研究,但却往往使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因缺乏具体实证数据的支撑而说服力不强,致使对该领域的研究未能上升到真正科学化的操作水平。相反,更多的结论不是出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就是缺乏针对性、真实性或可操作性。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实验等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正逐渐被有效运用。

最后,由外因研究向内因研究转变。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往学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过多地从外因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探究。尽管取得了不少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侧重于主体内因的探讨却相对欠缺。然而,近几年的研究现状表明,以心理需求维度为代表的注重信仰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的研究取向正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青睐,尽管这种转向只是初露端倪。

以上所列四个转变,虽然不够全面,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近三年国内学界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所采用的研究视域及其方法的发展态势。当然,这些转变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至今学界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等问题上的探讨依然历史痕迹较深。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特征

“宗教热”是近年我国大学生中最具争议性与令人费解的“悖论”现象之一。换言之,虽然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不断增加,但信仰宗教的人数不少反多。这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学界基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大致呈现以下六大特征。

其一,信仰动机非功利化渐显。以往学者大都将功利化作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动机之一,但近年来的研究却揭示出非功利化动机的权重在上升。调查显示,在安徽1600名被访学生中,81.8%的认为宗教能“给人以心理寄托、精神依靠”,仅24.6%的认为宗教可以拯救灵魂、消灾去祸或财运顺利[1];在青海省585名被访学生中,69.4%的信教者是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寻求精神寄托”,而出于“消灾免祸”的只占8.8%[2]34;还有数据表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都易于信仰宗教。

其二,信仰心态虔敬性加深。信仰动机非功利化日益凸显,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心态。调查显示,在600名被访者中,对“婚前性行为”持否定态度的信徒比例高出非信徒的9.8%;对“依法取得劳动收入”表示认可的信教者高出非信教者2.5%;对“不能因私利而违反规则和道德”持认同态度的信教者高出非信教者3.3%[2]35。另据调查显示,在107名大学生基督徒中,“相信‘神的指引’的人由初始信教时15.9%上升为现在的42.99% ”[3]。

其三,信仰行为践履率增多。从近年学界研究来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践履宗教信仰的行为呈多发态势。调查显示,在吉林省1326名受访学生中,53.49%的基督徒经常参加宗教活动,而从不参加宗教活动的仅占6.98%[4]139;在山东省900名受访学生中,有近50%的宗教徒经常或偶尔参加宗教活动[5];在福州地区600名受访学生中,有69%的信徒参与寺庙烧香拜佛,41.19%的参加祭拜祖先等民间信仰活动,17.2%的参加礼拜活动,而没有参与任何信仰仪式或活动的仅占13.98%[6]。

其四,信徒性别比男性化上升。从以往学界的研究来看,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因挫折、情感、心理等问题而皈依宗教信仰,这几乎已成定论。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男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已接近甚或超过女生。譬如,在北京市30 911名受访学生中,8.5%的男生和8.6%的女生信仰宗教[7];在福建省532名受访大学生中,男生中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大约为50%,而女生仅为20%[8]15;在湖北荆州485名受访者中,9.9%的男生信仰宗教,明显高于4.5%的女生[9]。

其五,信徒身份政治化增强。这主要是指信仰宗教的党员或团员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已被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调查数据显示,在党团员占97.4%的海南高校880名被调查者中,52.8%的认为党员可以信仰宗教[10]41;在辽宁省333名被调查学生中,17.8%的学生党员明确表示信仰宗教,66.7%的党员和60.9%的团员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11];在党团员占95.2%的福建省997名大学生中,94.5%的信仰宗教[12]76];在团员占绝大多数的2 064名湖北省大学生中,34.24%的信教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没有本质差别,41.30%的说不清楚[13]。

最后,信仰途径多样化明显。这是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调查显示,在吉林省134名信教大学生中,15.67%的通过宗教书籍,29.10%的通过网络或广播,38.06%的通过教会或教职人员,10.45%的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或传单,6.71%的通过游览宗教圣地[4]139;在山东省1 049名被调查者中,40.5%的信教者通过亲朋好友介绍,17.6%的通过宗教组织宣传,21.6%的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杂志,8.8%的通过互联网,11.5%的通过其他途径[14];安徽省556名被调查者中,30.8%的通过城市教堂,21.8%的通过农村老家,19.1%的通过宗教会所,15.6%的通过网络,5.4% 通过校园宗教协会[15]124。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尽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象并不十分普遍,但所呈现出来的新迹象却引发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依照常理,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应该能够有效阻止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皈依,可实际上却出现相反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界近几年在以下五个层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第一,家庭层面。家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跨入陌生世界的起点,因此其文化氛围及其关系架构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家庭的信教气氛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常“正向熏陶渐染”和“反向问题推动”是其影响的主要表现。此外,亲朋好友的引导也是大学生走向宗教信仰的有力推手[16]。还有学者提出,家庭传统信仰的潜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受此影响,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宗教及其活动,在其成长的关键期逐渐将模仿式或被动式的宗教实践个体化、内在化和主动化[17]。

第二,学校层面。目前,多半学者都不同程度地认为高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学者指出,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式微、为了解宗教文化知识而被迫通过信仰宗教等非正规渠道、受学校正规社团组织的排挤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宗教组织成为部分大学生交朋识友、联络感情和寻找寄托的重要途径[18]35。还有学者认为,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理论偏于灌输、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缘故,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需求,导致部分人的信仰选择产生了偏差[19]。

第三,社会层面。近些年社会矛盾的增多与价值评价标准的扭曲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负面影响。有学者指出,面对物质的贫乏、精神的空虚、家庭与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失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而逐步走近宗教[20]5-7。还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所滋生的诸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对于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加上他们无法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致使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新的信仰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处于“信仰真空”状态,很容易引发他们的精神或信仰危机从而信教[21]。

第四,个人层面。内因的变化是促发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关键性因素。有学者指出,对于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大学生而言,宗教的教义、历史、仪式和活动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需要[12]34-35。有学者认为,满足好奇心、寻求社会支持和归属、宣泄情感与获得心理慰藉、实现自我追求等是部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20]5-7。还有学者认为,价值观念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等心理特点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潜在诱因,而部分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欠妥、抗挫力和承受力低下以及外在心理疏导机构和机制欠缺,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宗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介入提供了机会[22]。

最后,宗教层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亲近或皈依某种宗教信仰不仅是其自身的内在需要,而且还受到宗教的教义、文化、仪式和活动所具有的神圣、魅力或超脱等特性的影响。对此,有学者指出,惩恶扬善的宗教教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和谐友好的教友关系,宗教的这些特色对于那些渴求知识、遭遇挫折、崇尚虚幻或缺乏志向的大学生将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致使其有意或无意地投入宗教信仰的怀抱[8]17。还有学者指出,由于宗教具有信仰祈祷或信仰治疗等心理功能,如果大学生在模仿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在其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效用,那么他们就会对宗教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甚至出现皈依宗教的现象[23]。

四、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

如上所述,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每一种因素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因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学界近些年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以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在剖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其应对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综合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主要观点。

第一,重视和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孙琼如等学者认为,家庭应该给予孩子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不能包办。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热爱科学,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其坚信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来掌控[24]。学者田慧丽等认为,家长应当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学习、生活和情感状况,并及时与学校进行协同教育[15]124。学者许培栓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应当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正确信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好榜样[10]42。总体而言,尽管以上学者所提出的对策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但与其他层面的探讨相比尤显薄弱和不足。

第二,强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心灵深处去关心学生,拆除他们通往信仰宗教的桥梁;同时,把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信息资料库,形成具有宗教知识教育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阵地,不断提高大学生宗教知识教育的影响力[18]36。有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高度自觉的理论自信和信仰自信,这也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根本性工程[10]43。还有学者从心理需求的视角指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必须加强对他们宗教信仰的认知、调适等需要的心理引导[12]36-37。

第三,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学者提出,政府应建立有关制度来规范媒体和市场的宣传行为,加大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同时设立相关的媒体监督机构和举报渠道,对一些可能影响正面价值观形成的文化产品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此保证社会有一个良性引导的舆论环境[25]。有学者从团结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维度提出,既要尊重和团结信教大学生,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26]。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各部门要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引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同国家和社会相适应”[10]42。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27]。

第四,树立科学看待宗教及其信仰的理念。对此,学者吉玉娇等提出,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宗教政策、宗教知识以及当前我国宗教形势的教育,探索新形势下爱国宗教团体在应对其宗教信仰问题上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要建立宗教事务部门与学校管理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28]。学者闫杰等认为,我们在慎重对待宗教及其信仰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为此,既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对他们的无神论教育,也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心态[29]。还有学者认为,必须鼓励大学生全面了解宗教的本质、作用、影响以及传播的规律,同时帮助他们把握有关宗教信仰的法律法规[20]7-8。

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自身的维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其间大部分意见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当然也有些具体观点仅具有理论探讨意义。除此以外,学界还从其他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探讨。总之,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既要审慎对待之,又要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的积极功能,以此推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构建。

五、反思与展望

综观近三年国内学界的研究文献可知,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工作,不论是在分析视域、研究方法,还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应对策略的设计上,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为今后更深入、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探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经验借鉴。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当前学界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上还存在一些亟需加强或改进的地方。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研究视域与方法上,尽管近三年学界的研究已开启了四大“转变”,即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转变、由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变、由理论解读向实证研究转变、由外因研究向内因研究转变,但是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只是初步尝试阶段,更多的研究还是在做重复工作。这就表明,今后学界必须在研究视域与方法的交叉融合和专题性探讨这两大维度上,继续探索与创新。

其次,在研究范式的设计与规划上,至今大多切入点仍然是以现状或特征、原因、对策这三大层面展开。这种局面很可能会因研究视域与方法的滞后性或传承性,而导致在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逻辑结构建构上千篇一律,缺乏新颖性、独创性与可读性。应当承认,近三年来的确有学者在研究范式上独树一帜,但真正堪称顶层设计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显然,今后学界在论题结构的设计上,在跟踪、借鉴国外学界研究技术路线发展趋向的同时,结合本国的思维习惯,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引入或挖掘新元素,确保研究成果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实践的检验。

再次,在研究论题的探讨上,近几年国内学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开始走精细化、专题性、内生性的路线。换言之,围绕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有些学者的研究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结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深入剖析宗教信仰问题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设性意见。可以说,这种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已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在该问题的探讨上真正摆脱了“假、大、空”的痼疾。当然,这种新取向至今只是初露端倪,真正蔚然成风仍任重而道远。

[1] 顾家山.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86.

[2] 邓雪姣.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现状调查[J].前沿,2012(20).

[3] 张蔚.心理学视野下的宗教信仰动因与对策[J].学理论,2011(3):39.

[4] 赵良,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5] 马莉,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与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2(2):69.

[6] 周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6):62.

[7] 潘昆峰,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的特征分析[J].青年探索,2011(5):68.

[8] 鲍振兴,等.大学生宗教信仰分析与思想引导[J].莆田学院学报,2011(6).

[9] 贾廷秀,等.地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6):68.

[10] 许培栓.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与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11] 高春倩.新时期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J].文化教育产业,2013(8):234.

[12] 陈伟民,等.中国传统宗教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13] 龚胜生,等.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42.

[14] 张宗新,等.山东省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5.

[15] 田慧丽,等.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中学刊,2012(5):124.

[16] 杨越.大学生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心理动机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4):8-10.

[17] 汪慧,等.浙江省大学生宗教信仰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12(4):68.

[18] 刘静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

[19] 王永明.新时期加强高校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40.

[20] 闫杰,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3).

[21] 李萍.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多维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48-49.

[22] 王璐.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0-11.

[23] 王康.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2(3):81.

[24] 孙琼如,等.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1):42.

[25] 甄晶.高职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52.

[26] 蒋桂珍,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238.

[27] 张承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及其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

[28] 吉玉娇,等.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86.

[29] 俞学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9-11.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学界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界亮点
学者介绍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