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2014-04-09涂小雨
涂小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改革开放新道路,除了这条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立足中国实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立足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中形成的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鼓舞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勇往直前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历久弥新,厚重绵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这样一股劲,需要这样一种宝贵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团结就是最强大的力量,团结就是改天换地的战斗力,团结就是蒸蒸日上的生产力,团结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力量。依靠全党的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沿着我们党历经9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的唯一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风帆,就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个自信”
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历经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沧桑巨变,历经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不平凡的奋斗史,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执政历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领导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今天所找到的这样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思,凝聚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救国救民的不懈探索,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契合了时代的诉求,回应了实践的检验。党的十八大总结回顾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郑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我们全部工作和实践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路径。
走中国道路,关键在党,关键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的团结统一是确保党的全部战斗力感召力吸引力的根本保证,严明的政治纪律是确保党的团结统一的关键,从严治党管党,夯实执政基础,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政治自信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根本保障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正确方向。
(一)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战胜无数困难和挫折中不断夺取新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对于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绝不允许在道路问题上摇摆不定,左右徘徊,绝不允许在道路问题上不负责任地说三道四,散布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甚至公开发表严重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的不当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能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重大意义、实践价值,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很难站稳政治立场,很难取信于民,就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犯错误,走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和命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历经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经历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奋力开拓,经历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思考和部署。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是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职责和神圣使命,也是全体共产党人必须长期遵行的重要的政治纪律。坚持高度的道路自信,要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教育最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听党的话,始终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二)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一个全党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基本理论的重大政治问题,理论上自信,行动才会自觉,思想才能统一。理论上的自信是统一全党思想的基本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曾经指出,建立铁的纪律的基础是思想的统一[1]。严明党的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全党高度的理论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要牢牢坚持“两个时刻不忘”。时刻不忘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必须时刻高举;时刻不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不能用毛泽东思想来否定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否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两者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共同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这样的清醒头脑和理论自觉,没有这样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论自信,就会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前迷失方向,丧失信念,丢掉信仰,动摇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保持头脑清醒,在社会思潮多元多变中含含糊糊、失去正确判断,在利益调整、分化与冲突中违反原则,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立足点,是保证全党战斗力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在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的精神和重大部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快速变化、社会转型加剧、利益矛盾尖锐、思想碰撞频繁的条件下,党和国家的事业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还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和未来仍将长期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基础也必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丰富、创新和提升。
(三)巩固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制度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着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把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执政视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不懈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纯洁,行动上的一致,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事业胜利的法宝。如果没有一个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历史和实践的选择。事实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历史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涵了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阶层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旗帜。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特别容易产生精神懈怠的危险,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淡化,艰苦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弱化,甚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和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悲观失望情绪,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敌和障碍,必须坚决克服,提振精神,正视困难和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高度重视培育和养成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不同时期的精神动力,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和精神对实践活动的巨大反作用,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强调了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当革命理论被群众所认识、掌握和接受时就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革命导师列宁也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他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常强调“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辩证唯物论观点,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4]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提出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仍然主张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6]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也特别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7]。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加快发展壮大自己”[8]。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告诫全党,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关键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9]
(二)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爱国主义一直都是我们党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各界群众、整合各种政治力量的重要精神资源。衷心热爱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创造,衷心拥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衷心爱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衷心维护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二是坚决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内政的自主,三是坚决维护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要重点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基本标准。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是我们党在21世纪所要实现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政治承诺。随着一国两制的成功贯彻施行,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和条件也日益成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完整的完全实现,中国人民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政治道路,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绝不接受外来势力的干扰、破坏和侵犯,这也是我们的基本政治底线,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我们抵御外侮、奋发自强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保证民族团结统一、互助合作的制度基础,也是60多年来正确处理各种民族问题和矛盾的基本准则。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的意识,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凝聚爱国主义信念的基本途径。
(三)改革创新精神主要指在推进改革纵深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实践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精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经济体制的市场转型、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各领域都实现了改革的突破和创新的推动。但是在目前的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着改革难度加大、利益协调和破除利益藩篱的阻力增强,甚至在某些领域和环节面临着改革难以向前推进的困境与挑战。国内外都在观望和质疑:中国的改革是否能够一如既往、积极稳妥地走下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改革开放新道路和确立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坚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该怎么办?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处理这些困难和问题?历史和实践都证明,遇着矛盾绕着走,不敢、不愿、不想直面问题和挑战,在原地打转,在旧有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下裹足不前,不敢尝试和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和方式方法,都将会导致问题和矛盾积重难返,日益尖锐。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拿出最大的改革决心和勇气,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充分发挥各社会阶层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扬党的艰苦奋斗、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在改革中实现新突破,在创新中创造新辉煌,就一定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写下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中国力量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社会阶层凝神聚力,需要各种政治力量和衷共济,需要党内党外各界群众团结一心,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同舟共济。党的团结统一的力量,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正的中国力量。在当前,凝聚改革共识,凝聚中国力量,需要进一步运用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坚持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历史统一性。
(一)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我们党善于做统战工作,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得到了各个政治派别、各种政治力量、各社会阶层的最大限度的坚定支持。同时,我们党善于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立场和动向,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正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最终依靠力量与决定力量,牢牢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热烈拥护。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两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一刻也不能忘记、不能放松、不能疏忽的生命线。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面执政地位,建立了新中国,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拓了改革开放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掌握政权的共产党和革命时期的共产党面临新的不同的问题和矛盾的挑战,即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坚持?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否还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法宝?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状态,包括成员来源、结构层次、数量规模及精神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各阶层状况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日益扩大,表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战线、群众路线不是不重要了,而是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六大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一以贯之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了党的关于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的理论与政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党的两个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许多关于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的新论断、新思想、新观点。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今年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的现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有效整合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的难度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分化的矛盾,利益格局急剧调整,利益差距越拉越大,利益冲突愈演愈烈,统筹各阶层利益关切的难度加大;二是社会分化的矛盾,传统的“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阶层结构日益复杂化,阶层边界日益清晰化,阶层利益日益固定化,阶层流动日益封闭化,阶层冲突日益显性化。三是思想分化的矛盾,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异彩纷呈,各种价值观层出不穷,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元化意识形态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对抗,统一思想和行动的难度提高。在这种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统一战线、群众路线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要进一步加强、巩固、创新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制度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在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化体现,是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新定位和提升。统一战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系统只有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服务各族各界群众的工作理念,才能切实增强履职成效,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统战系统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有效运用统战系统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最大平台和“地气场”作用,不断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增进各社会阶层大团结大联合,努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作用,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阶层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三)统一战线、群众路线是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各阶层人民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四大考验面前,党的执政基础包括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面临新的挑战,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有不断流失的危险,如果不能更好地坚持和巩固党的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就会不断削弱党的执政合法性。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执政视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对发展和完善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进行了不懈探索与创新,为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全面提高党的执政科学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度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包括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发挥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组织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内涵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工作的体制机制,认真抓好基层统战工作,加强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把统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执政风险,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地位、执政使命将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就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时刻不忘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党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人民,党的全部合法性的根源在于人民,能否真正代表人民,真正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将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能否长期可持续执政。因此,群众路线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左右摇摆,拎不清,说不明,就会犯致命的错误。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和公仆意识,真正融入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1] 刘益涛.毛泽东在延安纪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
[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72.
[8]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91-92.
[9] 胡锦涛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人民日报,1999-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