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历史唯物论的核心观点:社会以人为本
2014-04-09王孝哲
王孝哲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所力图揭示的人与社会的客观关系,所深刻阐明的社会历史观的核心观点,乃是社会以人为本。也恰是由于科学地阐明了这一观点并且围绕它加以展开和发挥,才使历史唯物论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并使它能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中国共产党在施政理念上的以人为本,则是对于历史唯物论“社会以人为本”理论观点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践行。
一、马恩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在起源上以人为本,即社会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人的产生和存在
一个阐述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体系,首先就要说明社会的起源:社会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产生的?对于社会的起源问题能否说得科学、合理,从前提和根本上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人们在社会起源问题上广泛流行“神创论”,断定社会是由某个至高无上、法力无边的神创造出来的。基督教说社会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泥巴捏造出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之后通过不断繁衍,组合成了社会。伊斯兰教说社会是由真主创造的:所有人的祖先都是真主用泥土捏出来的阿丹,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真主安拉创造和安排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观点则是:女娲乃是造物主,人类的祖先就是由女娲捏造出来的,有了人才又有了社会。这种神创论显然是错误的。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的思维猜测想象出来的偶像,不可能创造出人来,当然更不可能创造出社会。
欧洲近代的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等思想家)反对以神为本的观点,反对所谓某个至高无上、法力无边的神创造人类和社会的观点,认为社会在起源上是随着人类而产生,依赖于人们而存在的,是以人为本的。这种观点固然没错,但是,他们所理解的人乃是抽象的人,是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自然人。那么,这样的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形成社会的?人本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历史唯物论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起源,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明晰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原来并没有人和人类社会,最初的人类是由古猿在逐渐摸索学会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而最初的社会则是随着古猿逐渐转变成为人并且由猿群逐渐转变形成的;后来社会的持续存在,则是依赖于人类的世代繁衍而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观点,有考古发掘的史料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为事实根据,也是合乎逻辑的。
社会之不同于自然界,当然是根源于结成社会的成员——人类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包括高等动物。可是,人类并不是在物质世界中(具体说在我们的地球上)从来就有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地球上本来只有自然界。地球经过45亿多年的演化尤其是生物进化,自然界中才产生了人类这种新型存在物。所以,人类在起源上乃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具体地说,人类是由高等动物——古猿直接演化而来的。那么,普通高等动物古猿何以能够转变成为人类?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古猿之转变成为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渐变过程。古猿是在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逼迫下,为了生存,逐渐摸索学会了制作简单工具谋取食物,这样就逐渐学会了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古猿的身体器官和生理机能逐渐发生变化,通过漫长的量变和部分质变的积累,而发生了根本质变,古猿就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劳动器官(手)和劳动能力、语言器官(能够发出许多种不同声音的喉头,大脑皮层中的语言功能区)和语言能力、思维器官(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思维能力的人类。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以及人类的起源,作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4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96人类能够运用自己的意识进行自觉的能动活动,有目的地成功改造其他事物以供自己利用,这就是人类的智慧所在。“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383“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3]383那么,富有智慧的人类是如何起源的?无意识的古猿何以能够转变成为有意识的人类?恩格斯指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乃是劳动,“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3]377有了高度复杂、完善的大脑,人类这种新产生的类存在物便能够产生意识,自觉地进行能动活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67人猿揖别,人就脱离了动物界。从此,自然界中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物质形态——有意识、能思维、会劳动的人类。
随着古猿转变成为人,猿群也就有可能转变成为人类社会。不过,社会并不是许多人的简单凑合体,而是一个有着错综复杂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关系、群体与群体关系的联系或者关系的统一体,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既然不同于猿群,那么,猿群是怎样转变成为社会的呢?也就是说,古猿在转变成为人的过程中,是因何发生多样的、复杂的相互联系而组合形成社会的呢?对于这个问题,自然科学无力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富有说服力的解答:这也是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说,孤立的个人不能独自进行生产劳动,“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4]24。“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1]128所以,“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1]68。“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344古猿在逐渐转变成为人的过程中,正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而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为此就必须并且必然地相互沟通和协作,结合构成生产组织,以使微小的个体力量得到放大而成为集体的强大合力,这就形成了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基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更多方面的交互作用,而结合形成其他许多种类的群体组织和社会关系。这样,他们就结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关系、群体与群体关系的联系和关系的统一体,于是人类社会就形成了。后来的人们也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基于保持正常生活的需要,而继续密切联系交互作用,维持社会的持续存在的。所以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532
综上所述,在人的起源和社会的起源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明白而且科学地阐述了其根本观点:社会以人为本,社会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人的产生和存在。
二、马恩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在变化发展上以人为本,即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一个阐述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体系,还应该说明社会的变化发展问题:社会是不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如果认为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其推动力量是什么?社会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对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及其动力等问题能否说得科学、合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能否成为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谁都知道,社会是由人们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社会中的人们是不断地有新生、有死亡的,社会中的人们又是不断地活动着,所以,人们都必然会承认社会是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哪个思想家闭着眼睛断言社会是绝对静止不变的。
然而,造成社会变化的动力是什么?某种动力所引起的社会的变化又呈现为怎样的状况?历代的思想家都很重视探其究竟,但观点多种多样。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大都认为社会的变化是由“天”决定和主宰的,认为造成社会变化的动力乃是“天”这位最高神灵的意志。至于社会如何变化,有些思想家如战国时期的邹衍等人,认为社会的变化体现为朝代的更替,是五行(金、木、土、水、火)相生相克的循环式的变化;有些思想家如汉代的董仲舒等人,认为社会的变化没有大的规则的变化(他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有微小的社会面貌上的变化。在欧洲历史上,基督教等宗教宣扬社会的变化是由上帝或者其他某位最高神灵主宰、安排的,造成社会变化的动力就是某位最高神灵的意志;而有些哲学家们(如柏拉图、黑格尔等人)则认为社会的变化是由某种客观精神(比如“理念”、“绝对观念”)的逻辑演化之外化所造成的。至于社会的变化呈现为怎样的状况,欧洲的思想家都是认为社会的变化只是呈现为某些具体状况的微小变化,谈不上发展进步。上述观点,现在看来都是不科学的,不符合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首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变化发展的动力和状况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5]102。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造成社会不断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呢?只能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能动活动。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118-119
然而,人们为什么会有追求自己的目的而进行自觉的能动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需要。人们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层次、多样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们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人们会有不同的具体欲望和追求目的,它们就是人们自觉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247人们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活动,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5]9,也没有其他自觉活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286人们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等问题,因而就不断地进行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出于自己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更是要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自觉进行多种多样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自觉活动,“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3]697-698这就阐明了,造成社会运动变化的动力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各种各样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的运动变化呈现为怎样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指出,社会的运动变化不是仅仅体现为社会生活状况的微小变化,而是更突出地呈现为前进性、上升性的发展进步。在人们不断进行生产劳动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活跃易变,不断发展上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32-33于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也就在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动力的推动之下,逐渐前进上升并实现新旧更替,向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马克思还勾画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进程:“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4]104在第三个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应地都达到很高的程度,“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94。
迄今以往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历程,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动力和状况等问题的观点和论述,的确是符合实际的。这也从社会的变化发展方面说明,社会以人为本。恰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多、提高的需要,而通过积极的能动活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
三、马恩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在存在价值上以人为本,即社会的根本价值乃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阐述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体系,还应该说明: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相互密切联系组合形成社会,并且努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究竟有何所图。这是人的价值追求,就涉及社会对于人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那么,社会对于人究竟有无价值、有何价值?
在历史唯物论产生之前,好像还没有哪位思想家思考、谈论过社会对于人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他们在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上,顶多只能提出和回答人对于社会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尚不能提出和回答社会对于人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首次提出社会对于人的有无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并作出了科学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社会是相互作用、价值互动的,社会对于人有着重要价值,社会对于人极其有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社会对于人的价值,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社会使原本只具有一般自然属性的生物“人”,形成社会属性而转变成为真正的人。这表明了社会对于人有着最起码、最根本的有用性、价值性。人虽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但其根本属性乃是社会属性,包括语言、意识、德性和劳动等属性。人就是因为具有社会属性才与其他动物相区别而成其为人的。然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的动物祖先——古猿,原本只具有自然属性;人类繁衍中刚出生的婴儿,也只具有自然属性,他们何以又增加了社会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社会属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社会中,即在彼此的密切联系中,通过人的社会化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是社会使原本只具有一般自然属性的生物“人”,增加形成社会属性而转变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2“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8]古猿之逐渐转变成为人,就是因为古猿在逐渐学会劳动的过程中密切地相互联系而形成社会属性,即在密切地相互联系的条件下和过程中才具有了语言、意识、德性和劳动等本质属性。一个小孩子出生来到人世后,也是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逐渐地学会了说话,知晓了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掌握了一些知识,掌握了劳动的本领,才逐渐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是社会关系对于人表现出有用性,使置身于其中的人形成他的具体本质。
第二,社会使人产生作为人所特有的需要,并使人的需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也表明了社会对于人具有有用性、价值性。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自觉的需要,高层次、多样性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不断增多、不断提升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79这样高层次、多样性且又不断增多的需要只有人类才有,“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514。那么,人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人的需要又是怎样才能得到满足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作出了科学的解答。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需要虽然会表现为人的主观欲望和要求,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并不是人的头脑纯主观地自己产生的,而是在根本上由人的生理结构以及人体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关系决定的;任何一种具体需要则都是具有理性的人由于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缺乏,又反映了身外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之后,才产生形成具体的主观欲望和要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112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也内含着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乃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这层意思。而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更是必须依赖于社会,自然界是不能直接为人们提供面包、衣服、房屋、报纸、书籍、电脑的,人们需要的所有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产品,只能依靠人们在社会中运用智慧并且相互协作才能创造出来。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344人们在社会中生产出自己想要的产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力求通过发展生产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第三,社会能够为人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让人得以不断发展。这更是体现了社会对于人具有有用性、价值性,满足人的追求自我发展的要求。人有理性,不仅能够理性地反映和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且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人不仅会为了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而积极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中不断发展,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7]330而人们之所以要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发展。其实,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乃是同一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3]532。
现实表明,人们凭着理性,能够深刻认识自己和正确对待自己,能够想方设法推进自己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不能仅凭自己美好的愿望和周全的设计就能实现,而是必须依靠客观世界尤其是社会具备了其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才能实现。其一,人的发展不能孤立地自我实现,而是必须跟其他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自我生存,总是跟其他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515其二,人的发展是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而不可能是在空想中实现的,因为,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经受锻炼,增加真知和提升才干。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者在生产劳动中改变着自然物,与此同时,“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4]494。其三,人的发展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93。因为,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人的发展愿望才能真正实现。恩格斯指出,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充分具备有利于人们发展的社会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243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可以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我们现在之所以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说到底就是为了拥有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的发展,并在将来能让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我们人类发挥出极大的有用性、价值性,能够提供极好的社会条件,以利于实现人类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崭新的历史唯物论,通过大量的论述所力图阐明的核心观点显然就是:社会以人为本。他们把社会以人为本观点加以拓展和发挥,便建立了内容丰富深刻的历史唯物论。正是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才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出的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就是为了真正贯彻和实现社会以人为本的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就是,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为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朝着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党群关系上所提出的群众路线,在施政理念上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对于历史唯物论“社会以人为本”理论观点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践行。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