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4-04-09张捷
张 捷
(淮阴师范学院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江苏淮安223300)
常州,古称延陵。公元前547年季札封邑于此,常州开始了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秦时置县,西晋以后一直为郡、州、路、府署所在地,直到隋开皇年间始有“常州”之称。早在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挖了自望亭抵常州奔牛的运河,初步奠定了常州运河水系的主要框架。常州运河处于江南运河北段,此处地势高仰,维护运河的水量主要依靠长江,而江岸变迁、江潮涨落又时常影响通航能力。为了保证漕运畅通,秦汉以来就修建堰埭等建筑物,用以蓄水、平水。隋代建成了奔牛闸、京口闸和吕城闸,又辟练塘作练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段运河的水况[1]。唐代也曾设置堰闸、节水济运,或改变入江口、导水进河等。据史料记载,唐宪宗时刺史孟简就在常州、润州段开一条新道——孟渎。北宋时期,还开辟了澡港河、顾塘河等新河,其中顾塘河沟通了子城河与运河,使常州城内的水系贯通无阻。南宋政府曾重建奔牛闸。到了元朝至正年间,常州路判官朱德鳞因见运河横贯城中,水浅船多,便在前河南九里处开凿城南渠以分流,运河漕渠便由青果巷再次南移,迁出城外,形成了青果巷漕渠与城南渠并存的景观。明朝也十分重视对运河的治理,开通了孟渎、德胜河两条通江支流引水,或作为替代航道,与常镇运河相互配合使用[2],并修建闸座,大治练湖水柜。直到清朝后期实施漕粮海运政策之后,常州运河的漕运转输功能才随之终结。建国以后,政府对常州运河市区段进行过多次清淤疏浚与整治,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运河南移工程,不仅增强了运河的航运能力,更有利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
大运河常州段是中国运河史上最悠久的河段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节点之一。大运河滋养了常州两千多年,形成常州独特的运河文化。在运河常州段沿线,分布了为数众多、种类丰富的文物古迹。
(一)运河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常州运河河道遗存众多,重点保护类有老运河常州西段通航段、禁航段,老运河常州东段通航段、禁航段,老运河市区段(明运河)、南市河(古运河)、东市河(古运河),一般保护类有关河、西市河、北市河、南运河和老孟河。
常州古桥的历史上溯春秋,下及清末民初,重点保护类有锁桥、中新桥、新坊桥、彩虹桥、万缘桥、宝善桥等6个市级保护单位和1个历史建筑(古纤道)。除了古桥,码头也是水路交通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常州的码头遗存有御码头、大码头、尚书码头、表场轮船码头和白云渡等。此外,由于常州地处太湖上游水网地带,丰富的闸、堰、坝也记录了运河的兴衰,如新闸、奔牛闸、孟城闸、魏村闸(旧名烈塘闸)、戚墅堰、石龙嘴(又称龙舌头)和文成坝等。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文化遗存。常州运河孕育了古镇、村落和历史街区,这些既是活着的历史,又有丰富、原真和完整的历史文脉。
常州运河两岸遍布古城城垣,如圩墩新石器遗址、青城、胥城、淹城、孟城、兰陵城与阖闾城遗址等。还有许多因运河而兴的小城镇,如奔牛镇、孟河镇、万绥镇、魏村、戚墅堰镇、钟家村、扬子镇、丁堰镇、小河镇和恽家村等。沿岸古建筑及遗址有大明厂民国建筑群、戚机厂民国建筑群、唐荆川宅、前北岸明代楠木厅、天宁寺、赵元任故居、文笔塔、舣舟亭——东坡洗砚池、毗陵驿、荆溪馆、临清会馆、洪都会馆、全闽会馆、管干贞故居、恽鸿仪故居、盛宣怀故居、道台府(将军楼)、材罩屋旧址、晋陵白氏宗祠遗址、吕宫府、临清会馆和恒源畅厂办公楼等。
另外,常州还有众多古墓葬遗址,如董家墩汉墓群、恽家墩汉墓、诸葛瑾墓、唐荆川墓、黄仲则墓、田舍村隋墓、恽南田墓、合剌普华墓、段玉裁墓、史贻直墓、戚家村画像砖墓和淹城土墩墓群等;石刻及铸造遗址有东坡洗砚池、显庆寺轿石经幢、淳化阁帖石刻、太平兴国石经幢等;庙宇及庙宇遗址如钟氏祠堂、汇秀庵、清凉寺、天宁寺、二贤祠、白龙庙、大林寺、万绥东岳庙大殿及戏楼、关帝庙大殿、县文庙大成殿和崇法寺大殿等。
(三)大运河聚落遗产。常州段古运河主要是指自西涵洞桥至怀德桥、广化桥、同济立交桥、白家桥,再穿过戚墅堰流向无锡的水道。这条水道沿岸除了驳岸、古代码头,还有一定规模、集中成片的建筑遗存,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了古城常州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江湖汇秀”石龙嘴展示区。在常州西门的南运桥处,有一处类似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石龙嘴,该地为长江和太湖、滆湖两大水系交汇处,故称“江湖汇秀”,它调节了长江和太湖、滆湖的水位,保证了苏南地区的农业灌溉和运河水运安全[3]213。
毗陵驿、文亨桥、篦箕巷、明城墙和尚书码头展示区。毗陵驿是江南古代重要驿站,乾隆帝下江南数次来常就是在此登岸。明代,毗陵驿由天禧桥(又称驿桥或弋桥)之东迁至朝京门(西门)外百步,从文亨桥(又称新桥)至毗陵驿接官亭(又称皇华亭)沿河一街,店店相连,以出售梳篦和宫花闻名,称花市街、篦箕巷。尚书码头在西瀛里东端,面临西市河,为明宣宗时礼部尚书胡潆还乡时的登岸处。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原是紧挨着老运河的贸易码头,全国各地的果品贸易船舶皆云集于此,而沿岸又以开设各类果品店铺为多,故称为青果巷(千果巷),是一条极富内涵的古巷,保存众多名人故居、祠庙殿宇、桥坊碑石等。
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常州市区中心,东至县学街,南至现在的明清建筑,西至藤花旧馆,北至后北岸,保护区面积约2公顷左右[4]282。这里是常州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处之一,包括管干贞故居、赵翼故居等明清名人故居。
舣舟亭——红梅阁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常州市区东部,东至舣舟亭,南至市河,西至天宁寺,北至延陵东路和文笔塔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区面积约20公顷。
杨桥老街街区又称杨桥历史文化街,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西北与运村的西南部锡溧河附近,保护范围东至丁家塘以东18米、朱家浜东岸线,南至张宪浜以南至少18米,西至观音浜以西至少10米,北至牧斋院以北至少18米,保护区面积约4公顷。
(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品位较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乱针绣,还是南北交流、中西结合的产物。
运河常州段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如乾隆在常州的传说、苏东坡在常州的传说、董永传说以及白太官传说等。常州固有习俗与运河文化结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民俗,如芙蓉荡湖船、划龙舟、“上三”集市、横山桥庙会、打春和舞龙灯等。常州还有富有艺术张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民歌、戏剧、舞蹈等,如常州唱春、常州道情、常锡剧、天宁寺梵呗唱诵等。此外,常州还保存了与运河相关的传统技艺如常州梳篦、孟河医派、新闸萝卜干、留青竹刻、乱针绣、剪纸、浦河风筝、万绥猴灯、加蟹小笼包、酒酿元宵、常州大麻糕等。
常州素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独特的运河文化吸引了一批批文人墨客,如唐代刘禹锡、宋代苏轼等,他们的诗文为后人认识和了解常州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清代以来常州成为真正的“诗国”,白云溪、舣舟亭等成为诗人吟咏歌颂的重要对象。
(五)运河沿岸生态和景观环境。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又环城而行,两岸自然风光与运河混融在一起,构成一道人文与自然结合的秀美风景线。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的水网平原,历史上常州运河先后几次改道,河网密布,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水道。常州境内湖泊众多,有滆湖、芙蓉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河流与湖泊构成了常州独特的自然风光,既使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又构成了运河常州段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运河工程是常州段重要的城镇景观,包括沿河景观视线、沿河天际线和沿河高度形态。对于常州来说,保护千年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其亮点在于建成城市景观。2004年4月常州市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州规划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常州老运河及关河滨河地带概念性城市设计》,从整合空间、优化功能入手,结合城市旅游、景观和道路系统的完善,围绕打造九个特色景观区域,充分挖掘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城市特色,将老运河和关河滨河地带规划成城市景观带,集历史展示、旅游观光、都市商业与城市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2013年5月常州规划局公布了古运河保护和城市慢行系统两个规划,前者总体策略是“保护为先,文化展示”,从规划主线上分为“千载漕运繁华地”、“魅力宜居水中城”、“文运鼎盛长存地”、“民族工商辉煌地”四部分;后者主要依托区域型河流资源,形成沿江、沿河、沿湖三条横向的区域休闲廊道,构建“一带一心三环四区”的慢行休闲体系。
二、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现状评估
两千多年来,运河成为常州联系外部世界的交通主动脉、经济发展的不绝源泉,常州城池的诞生、盛衰始终与运河密切相关。对运河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有助于在经常性保护的前提下,修缮运河两岸的文物保护单位,使旧城内的古运河逐渐接近或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现状评估。常州段运河及相关河道位于江南运河北段,北枕长江、南滨太湖、西摄滆湖、中有漕河,系“三吴”重地,曾是江南军事征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大动脉。运河常州段现有航道基本上保持了历史航道的走向,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如新孟河的小河闸等保存基本完好。改革开放以来,新运河成为航运条件优良的内河三级主航道,延续了大运河的航运功能,老运河全线则不再通航,进入停航保护阶段。如今古运河成为常州市内河道及生态景观廊道。关河、西市河、东市河也逐渐恢复了原有宽度、标高和景观,确保了防洪排涝功能。从现有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保护运河沿岸文化遗存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又使运河文化遗存不断遭到破坏。比如孟渎河,为唐代孟简开浚,以后历代修治频繁,在明代前期曾为通江主运道。现存河沟一道,名新孟河,临江置闸,闸现存遗址。再如魏村闸,坐落在改道后的德胜河上,又名烈塘闸。它位于魏村北沿河村西侧,始建于宋绍熙五年(1195),是常州最大的水闸(最早的船闸),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和重建。1972年开拓德胜河后,老闸拆除,重建新闸。
运河常州段古桥较多,新坊桥、惠济桥、德安桥等还在,广济桥、政成桥、朝阳桥和文亨桥等在1991年运河整治过程中被拆,复建后的政成、朝阳两桥,成了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文亨桥移建至篦箕巷东。广济桥移建至半月岛西首,桥堍所处基址偏低,已失去原先高大雄伟的气势[4]142,这种对古建筑拆除移建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现状评估。孟河镇是比较典型的传统运河古镇,明嘉靖间以倭乱筑城,孟渎贯其中,置孟河营于此,故又名孟河堡、孟河城。如今镇东浦河已取代孟河,由于城墙拆除、主街拓宽以及城镇后续发展等因素,导致古镇传统生长脉络断裂,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布局,只有北门、南门地段还大体延续着传统格局。
万绥镇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处于该市西北的内河入江口。如今古镇依托于浦河,东岳庙仍是其标志性建筑,“以庙为核,以街为轴”的传统格局未变。因为街道拓宽、建筑拆除,导致古镇空间肌理和尺度发生改变,但仍能部分反映传统的空间格局[5]。小河镇在武进县西北部,2003年由原孟河镇、小河镇合并建为新孟河镇。小河老街由北、中、南街三个部分组成,宝善桥和小河老闸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老街的青砖黛瓦和石板依然故我。
近年来,部分古镇因未能认清自身价值和优势而片面追求现代代、工业化,古建遭拆、街道拓宽、河道被填等愈演愈烈,古镇何去何从已是城镇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大运河聚落遗存现状评估。石龙嘴地区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民居和民族工商业遗存,特别是沿古运河两岸,绵延数公里,其保存之完好、风貌之协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市中也属罕见,目前该地区的概念性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3]216。在毗陵驿——尚书码头展示区,“文亨穿月”、“篦梁灯火”原为西门十景之二,今已经修葺一新[6];尚书码头仍存,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7]。如今重现毗陵驿以及富有历史内涵的尚书码头等,将会使这一景区成为人们游览运河的重要内容。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在前些年城市大拆大建中被咬成“锯齿”。目前,青果巷西段历史遗存已消失,东段基本保持了原貌,有秋白故居、唐荆川宅以及其他古建、古碑等遗存,其他古迹,或搬迁或灭失[4]281。巷南侧临水民居尚保存完好,若略加整治修复,青果巷将成为常州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特色展示地。
因上世纪修建人防工事以及近年城市拓建浪潮,前后北岸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如今,前后北岸局部已经整修,再现了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等建筑群。如果能继续修复,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8]。
鳞次栉比的寺庙殿宇是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色,枕河民居也极具江南城市水乡特色。然而经过旧城改造,延东路已失去了水乡景观的魅力。该风貌区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众多,需要继续加大维护力度。
杨桥老街拥有30多处古建筑,6处市级文保单位。尤其是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依然,有的基本完好。
(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评估。常州非物质文化基本有三种形态:其一是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遗物可寻,仍保留在老人们记忆中的,如民间传说、神话等;其二是虽还存在但已失去活力,或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如乱针绣、剪纸、常州唱春等。其三是有社会需要,自身也有所改进,有些还红红火火,如划龙舟、常州梳篦等。对此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要把传统遗产真正继承下来,一要政府重视,二要企业重视,三是每个人都要有保护意识。比如要把梳篦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打响,就要全民重视,也要通过努力不断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产品[9]。
(五)运河沿岸的生态与景观环境现状评估。从武进区九号桥至白家桥一段保存了较好的郊野生态,水域环境良好。新运河沿岸、南运河的西蠡河段、连江桥至奔牛镇运河段,郊野风光较好。德胜河、老孟河、新孟河、澡港河等地,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合,如果能适当加以修治,可以恢复旧日的风姿。
古运河段分为市区和郊区两部分。市区部分工业化程度较高,尤其是西段地区,多为传统工业区,沿岸砂石厂等占用运河堤坝的现象比较普遍,环境不佳。古运河郊区保留了运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常州运河沿线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正逐步消失。
关河故道、西市河等大部分河道位于市区,多以城市型景观为主。一般情况下,沿岸住宅与河道有一段距离,但是周边环境、建筑高度和密度等,对运河风貌均有影响。青果巷东段运河沿线需要进行抢救性修缮与维护,淹城遗址等处也需继续进行修缮。
2008—2009年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对魏村老街普查,发现并确定市级文物点1处,即魏村渡江桥;另有魏村中药店、魏村邮局、魏村照相馆等7处市级保护历史建筑。曹氏宗祠、曹宅、老井、三星院、陈家大院、蔡氏老宅等也亟需申请保护。
常州市曾在运河两岸十米线内设置绿化道、栏杆和航道标志标牌,而今绿化道成了居民的“菜篮子”,栏杆成了船民随意停靠的系船柱。沿河厂矿企业大量污水夹杂着工业废渣排入运河,不仅造成航道淤塞,还使河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0]。
三、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大运河是常州人民的母亲河,至今仍承载着江南地区水利调节、交通运输、文化衍生等功能。2013年初,运河常州城区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穿越南方城区的典型段落,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
近年来,常州市重点实施了运河南移工程、开展专题研究、编制保护规划、加强沿线文保修缮工程,运河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重视。2007年,常州市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文物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各辖区、规划、国土、水利、交通等17个单位为成员,全面负责区域内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相关辖区和部门也分别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小组,担负起各自范围内运河遗产保护的工作职责。随着联合申遗的《扬州共识》(2008)发表,开始步入依法保护大运河的新阶段。
(一)加强运河专题研究。常州大运河作为漕运乃至军事史上的重要节点,分布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全面展示运河文化遗产的区域范围、价值内涵和风貌特征显得十分必要。
常州市已经组织了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调研,向他们推介常州运河文化遗产;搜集了明清以来的有关图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水质、水文、水利和文保工作的档案材料7 000余卷,建立了大运河档案中心,实现电子化查阅,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出版了《运河常州》一书,系统阐述了运河与常州人文的特殊关系。
另外,汇集研究成果的《常州方言》、《常州梳篦》、《常州民俗》、《常州锡剧》等系列丛书已先后出版,《古桥古碑》、《遗址遗迹》、《名宅名园》、《祠堂楼阁》等“中吴遗韵”系列丛书即将出版。常州市政府及相关人士在专题研究方面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拓宽研究领域。
(二)编制运河保护规划。2004年常州市制定了《常州老运河及关河滨河地带概念性城市设计》,从整合空间、展现特色入手,结合城市旅游和完善道路系统,提出建设“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的规划目标。2008年初又编制了《大运河(常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确定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等五类保护重点,使运河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了保护好运河沿岸的聚落遗产,常州市先后完成了《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规划》、《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2013年又启动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和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业态调整工程,提升了运河常州段沿岸聚落遗产的文化价值。
但是,运河常州段文化遗存的调查结果还欠准确和全面,仍需要重新普查,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新方案。新出台的城市规划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方案要向社会公示,也可以征求一下民意。据了解,前后北岸最初的规划方案与现在看到的结果大相径庭,其教训是深刻的。对于未经公众参与且未取得公众支持的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的时候要一定慎重。
(三)修缮文化遗存。常州城区保存下来的运河历史遗迹、桥梁、堤岸、码头以及沿岸历史文化街区已越来越少,及时保护、修复与还原运河历史足迹,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常州市制定了运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有选择地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尤其加强对本体的保护。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将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运河遗产保护。为了确保大运河保护工程的快速推进,对运河保护修缮项目的审批开辟了绿色通道。2007年以来,常州市先后完成竞园、意园、清凉寺、南市河驳岸整治等大运河沿线文物修缮工程,多项工程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运河沿线的文化遗存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不过,现有保护和修缮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同时,要在调查和考证史料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已经消失的运河文化,彻底修复运河各河段遗迹,对现有沿用的地名、路名中与史有出入的,要依据史籍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如青果巷许多巷名、弄名在“文革”之后发生了变化,不少弄名是以数字命名的,显然还要进一步去考证和发掘[11]。
(四)开展水环境治理工程。运河常州段水源多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而且污染程度有不断加重趋势。
常州水污染源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受含沙量多的江潮的影响;其二由排污造成的运河水体污染问题;其三农业、航运、码头及旅游污染;其四施用化肥、农药及地面的污染物被水冲刷进入水体;其五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再者,运河主航道穿越城市中心,也破坏了运河沿岸应有的文化景观。为此,常州市将运河主航线南移,在还古运河两岸数万居民以宁静的同时,积极防堵污染源。比如加快运河两岸工业企业,特别是污染企业的搬迁;开展运河两侧生活污水截污和清淤,严厉查处偷排现象;加快沿河驳岸和绿化建设,形成水绿相依、连续成景的滨河风光。
但是整治的力度还需加大,河道治理与管理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可以建立完善的水管网体系,积极引进生态清淤手段,同时注意统筹规划,形成完整的河道综合整治体系,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塑和修复,使河道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2]。
(五)加强非遗保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州市重视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建立资料数据库。同时,坚持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并重策略,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各地、各部门也曾按照有关法规要求,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全面落实保护措施。2004至2007年,常州开展了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工作,全市非遗资源共计1 228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16个门类。经成功申报,38项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12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常州市先后成立非遗保护工程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正是为了全面推进和协调非遗保护工作。不过,相关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比如要继续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传承人定向传承、学校名师传承、社会集体传承和家族世系传承等多种活态传承,创新保护途径。
四、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对于常州而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运河名城,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中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仍将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要充分挖掘现有航道的运输功能。从商业角度来讲,运河和水域对城市和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航运与运河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了航运,运河将失去最核心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常州运河改道及整治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了省干线航道网络,提升了国家级水运主通道的通航能力。据记载,京杭运河常州段货运量近12年来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并不断创出新高。根据常州市交通系统专家测试,运河常州段的年货运量相当于沪宁高速公路的8倍以上。随着运河的南移,常州市逐渐形成了以古运河为基轴、包括关河及其他市河在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域经济带,即常州老城区经济带。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现有文化遗存,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二)积极参与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作为贯穿常州历史的运河文化,既传承了中原古老文化,又受到外来商业文化和宗教的影响,成为南北与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地。
2013年常州城区段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全面展开了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整治。常州市从基础监测、遗产保护等方面着手大运河申遗工作,包括完成飞虹桥、文亨桥等运河相关文物本体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开展了南市河河道进一步整治,疏浚了部分淤塞河道等。目前,常州又加大了非遗的保护力度,加快了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同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研究机构,有效地保护和展示了大运河常州段本体,开展了对运河沿线遗产点的系统修缮,以及驳岸修缮、绿化植补等工作,重塑了沿岸自然风貌和整体形象。当然,仍要继续加强各辖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并根据国家预演组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薄弱环节及时整改提升,确保大运河常州段申遗万无一失,为江苏乃至中国大运河申遗增光添彩。
(三)根据区域特点积极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常州的运河文化资源理应充分展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
近年来,常州重视保护好古运河文化遗存,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其中古运河水上游、东坡公园等景点展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运河遗产的产业化作出了有益尝试,今后还需在运河核心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方面下足功夫。
常州运河水系分为运北水系与运南水系,运北水系中有新孟河、德胜河、澡港河等河流,沿江魏村水利枢纽、澡港水利枢纽、小河闸、孟城闸等区域具有自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运河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建设大型的运河遗址集中展示区,使其成为常州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与感受博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胜地。
再者,由于旅游活动必然涉及餐饮、酒店等众多产业,可以运河旅游产业为核心,加强资源整合,使旅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探讨发展工业化与保护遗产相结合的新路径。
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运河市区段两岸民居杂陈,工厂林立,物资沿河装卸,积淤严重,航道越来越狭窄,轧档、堵塞、驳岸倒塌、人员伤亡常有发生,运输瓶颈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今常州市区运河沿线厂房林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以来常州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些工厂本身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成的新的文化遗产。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确实存在着破坏运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文化遗存的消极一面。所以,如何实现保护与工厂转迁相结合、相统一与相协调,即在整治和恢复运河沿线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的同时,又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这确实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五)打造城市对外交流的名片。城市遗产是城市机体的重要部分,曾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有生机的部分,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有助于展示地方发展的特色。
随着运河风光越来越美,常州全市上下达成了共识,要把运河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景观河,打造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形成看运河必到常州的品牌效应。比如篦箕巷是运河常州段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向全国及世界推介篦箕,来提高常州的知名度。要继续整理、挖掘与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达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等专业人员的聪明与智慧,采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相结合的路径,将运河遗存的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同时,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历史渊源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创造古运河“中国之最”常州品牌,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提升常州人民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素质。
古运河不仅带来了常州城市的兴盛和经济的繁荣,其蕴含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条承载了常州厚重历史的文化长廊。目前,随着大运河申遗活动的推进,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运河常州段遗产的价值,以创新的视角来审视其在运河史、运河学中的应有地位。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常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进一步提升运河文化的理论研究水平,通过挖掘常州运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成功打造出常州运河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品牌。
[1] 刘醒铭.运河常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8.
[2] 高燮初.吴地文化通史: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58.
[3]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大运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 包立本,等.常州文物古迹[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 王慧,等.运河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图解初探[J].新建筑,2013(4).
[6] 羊淇.菱溪诗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56.
[7] 季全保.岁月留痕·常州老房子作品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92.
[8] 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9] 胡伯良.我们的大运河[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83.
[10] 季晓明.浅谈常州段运河整治后的维护与管理[M]//江苏省交通厅.苏南运河整治工程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6.
[11] 张新荣.浅论运河对常州城市风貌形成所起的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4).
[12] 赵文.常州市入湖河道水质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江苏水利,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