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界动态

2014-04-09

社会治理理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司法养老法治

学界动态

●断裂与修正:我国民事审判组织之嬗变

来源:《政法论坛》 2014年0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蔡彦敏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国民事审判组织适用的现实状况与立法的规定之间呈现断裂之势。独任制适用的高度扩大化,合议制适用中“形合实独”的常态化,以及司法审判的行政化等现象,已致使规范民事司法的诉讼法律长期经受着来自民事司法资深的背离和挑战,也致使“司法与人民渐行渐远”,危及司法公信。应对民事审判组织立法与司法之间断裂的状况把脉问诊并对症下药,既及时修改完善立法在审判组织上不切实际的规定,亦有效矫正民事司法在审判组织适用中背离法律的行为,以促进民事审判组织在名实相副,提升司法公信力。

●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 —— 兼论李某某案的中国判断与美国立法经验

来源:《政法论坛》 2014年03月第32卷第2期

作者:王新宇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对女性的关注从来就没有脱离女性的贞洁。从历史发展来看,女性贞洁作为女性单方义务存在了几千年,女性自身也在父权制之下经历了性从属化和客体化的演变;在大男子伦理之下,贞洁问题实行的是男女不同、女女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法制臻于文明的今天,法律应该摆脱旧伦理道德的缠裹,担负起现代使命,去除双标准化,保护女性应有的权益。

来源:《法学家》 2014年第1期

作者:蒋立山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与成熟法治国家的情况不同,探索编制一套以经济社会法展位坐标、以分析法治状况与经济社会指标的相关性为核心内容的“法治国情指数”,可能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国情研究,并服务于宏观的法治决策。“法治国情指数”既不完全等同于国内各级党政部门已经普遍开展的、主要用于工作考核的法治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别于国际上通行的单纯评价法治状况的“法治指数”。

解困行政审批改革的新路径●

来源:《法学研究》 2014年第2期

作者:沈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新一轮如火如荼开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并没有呈现出摆脱运动化、形式化痼疾的明显迹象,行政审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问题依然严重。行政许可法集中收拢设定权、加强公众参与、提供自由主义标准以及明确时候跟踪评价等规制法案,无力使行政审批改革脱困于结构性制约。克服困境的思路之一,是关注行政体系和过程内部的结构设计,以及这种内部结构嵌入外部结构的整个系统,通过专门的行政改革委员会、开放的研究计划和议程设置、公众和专家充分参与的民主商议、年度和专题的行政改革研究报告以及试验改革的授权制度机制,使行政审批改革常态化、持续化、规范化。

刑事诉讼制度的地方性试点改革●

来源:《法学研究》 2014年第2期

作者:郭松 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地方司法机关围绕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的试点改革,其兴起并趋于活跃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特有的刑事司法环境所形塑出来的多种因素与多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试点改革由地方司法机关主导,所以,它们在具体的实施中表现出了一些体现中国司法管理与司法制度的运行特点。实践中各种类型的试点改革共享类似的制度逻辑,具有共通的内在特质。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充当我国层面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验室”,为刑事诉讼立法提供实证依据与经验素材。作为一种高度技术化的法律改革活动,地方司法机关的试点改革存在诸多必须为我们所正式的技术缺陷。未来应该突破价值论的意识形态藩篱,采取有针对性的弥补措施,促进地方司法机关试点改革的发展。

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

来源:《中国法学》 2014年第1期

作者:郑春燕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国家秘密保护,是政府信息公开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课题。规范分析显示,我国《保护国家秘密法》对于国家秘密,采取的是复合形式的认定结构,即只有既符合形式要件亦符合实质要件的事项,才能构成国家秘密。通过对五份涉及国家秘密公开的案件的观察,折射出法院在司法审查标准、司法审查强度和司法审查方式上,对立法原意的偏离。两者之间的鸿沟,向我们揭示了修法之外的路径:重新解释涉及国际秘密公开案件的审查模式,以司法审查的完善,实现立法者预期的公开与保密之间的平衡。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理论问题●

走出“以房养老”困局之对策●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 2014年第2期

作者:王新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内容摘要】“以房养老”近期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以房养老”也称“倒按揭”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老人通过房屋产权抵押而定期获取一定的养老金,老人去世后住房使用权由银行收回。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采取类似的措施来应对养老问题。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2亿,“以房养老”为一部分有房无子女、子女不在身边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老年群体提供了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养老路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2003年后曾不同程度的尝试过“以房养老”,但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房屋70年产权的制约,或其他配套养老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房养老”陷入久推不进的困局,走出困局尚需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果能将“以房养老”这部分“死钱”激活,用作补充养老金,对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做大养老产业不失为一个新的途径。

“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

来源:《社会学研究》 2014年第1期

作者:王广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丽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内容摘要】经过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本文以“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新政目标人群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为基础,结合1990、2000以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人口微观仿真技术,建立2010年原始仿真数据库,对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和非农业单独育龄妇女和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有2051万人左右,符合新政策可能生育的育龄妇女在1411万以内。“单独二孩”可能生育的目标人群东部地区最多,约688万人,中部地区“单独二孩”目标人群不到395万人,西部地区约328万人。最后,本文针对“单独二孩”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

来源:《人民论坛》 2014年3月中

作者:何丽艳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内容摘要】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情境、情感与力:暴力产生的一个解释框架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

作者:邢朝国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中国农村社会初级关系圈中与纠纷、争吵、不公、丢面子、委屈、怨恨等道德情感性因素勾连在一起的暴力事件。文章基于情境、情感和力三个因素,构建了SEPV分析框架,以此来解释此类暴力行为产生及再生产的机制。研究发现:力的不均衡容易促发暴力行为,并且在纠纷演变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力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负面情感是暴力行为的重要促动力,其强度在纠纷演变过程中同样不断变化;情境是暴力产生的环境因素,对情感和力的施与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

●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

来源:《理论与改革》 2014年2期

作者:秦龙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健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内容摘要】社会公平是通过社会角色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得,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协商持续互动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分配规则不公、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公、社会保障等权利和规则的不公。我们要通过树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理念、构建合理的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维护人民权益机制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社会公平。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窘境与均衡路径●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14第2期

作者:廖奕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之源,在于制度与文化的冲突、逻辑与策略的错位。现代法治文化的培育,是中国司法改革的长期愿景。就现阶段的战略任务而言,削弱专制结构对司法运行的消极影响,强化中国政治“同意结构”对于司法权威的捍卫功能,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司法养老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