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资源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简评
2014-04-09刘相美
李 平 刘相美
发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资源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简评
李 平 刘相美
李 平,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河北石家庄 050051);刘相美,河北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河北石家庄 050061)。
2012年,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指导下,河北教育出版社启动了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为题名的系列出版工程,前期以整理重印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著作为主。当年推出了该系列出版物的第一辑,2014年又推出了第二辑,每辑包括四种图书,本文将对“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四种图书进行简要评析。
一、“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立意与操作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秉持着整套丛书“普及本土理念,传承社工经典”的宗旨,也符合编委会为整套丛书规定的收录范围,即中外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和优秀实务案例;能够反映国内社会工作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和能够代表国内实务界最新工作进展的优秀案例。
与收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几种著作相比,“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全是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文献的整理重印,而是增添了当代学者的最新成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四种著作分别是《现代社会事业》(言心哲著,初版于1944年)、《社会工作导论》(蒋旨昂著,初版于1944年)、《边疆社会工作》(李安宅著,初版于1944年)、《社会政策》(朱亦松著,初版于1933年),全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学家的原创性著作。“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四种图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整理重印的范围,分别是《医院社会工作》(宋思明、邹玉阶著,初版于1944年)、《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关瑞梧、李槐春著,初版于1947年);另一种类型则是当代学者对以往社会工作资料的翻译整理和编辑,分别是《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张岭泉主编)、《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彭秀良、郝文忠主编)。
两辑“社会工作学术文库”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早期图景,亦为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历史资源的发掘,对我们今天重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现实价值
“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收录的四种图书都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所谓现实价值是针对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的。前两本书,都是与社会工作实务有关的,其所记录的实务过程与实务经验至今仍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其中,《医院社会工作》系两本书的合集,即宋思明、邹玉阶合著的《医院社会工作》与宋思明独著的《精神病之社会的因素与防治》。宋思明是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专家,有丰富的医疗服务和管理经验。他把自己和同事的服务经验记录下来、条理化、概念化,形成医院和精神病社会工作的参考书,其对实务细节的论述仍远远高出当下的同类著作,对于现今的医务(医院)社会工作和精神病社会工作教学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关瑞梧是我国第一代社会工作教育者,曾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她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工作》是那个时代儿童社会工作中的佼佼者,以众多的个案案例作为理论说明的注脚,能够给一线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实务指导。因此,本书可称得上是一本个案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后两本书则是经当代学者整理过的,属于二次文献的范畴。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1921~1950)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数以十万计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内容全面,记录规范,信息的完整程度至今也令人称道。《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的成书过程兼具抄写、翻译与整理三种工作,它的出版能够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构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更可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参考读物和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指南。《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则对涉及民国时期社会救济法规、社会福利法规、社会保险法规、社会行政法规、社会工作专门法规等五个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汇总。书中所列史料完整翔实、内容丰富全面,对于系统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社会政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为在新形势下研究制定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公众福利的社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将这两本书稿收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是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和法律规制方面做出的开拓性成果,无论对于法学教育、社会工作教育,还是对于今后的立法实践均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的某些不足
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图书,严格地说,只有34种(彭秀良,2012)。所谓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图书,是指以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为内容的图书,而不包括诸如以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社会保险等等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为内容的图书。“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实际上又整理重印了3种图书,基本上搜罗尽了民国时期的主要原创著作,成绩是不小的。而且,“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开启了探寻通往现实的路径,这也标志着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为总题名的系列出版物的未来走向。
但是,“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二辑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是停留在对以往图书资料的简单整理方面,而没有开发出深度研究的著作。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开发,不应只是图书资料的简单整理,而应立足于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的研究成果。”(解其斌、刘艳梅,2013)发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资源,必须要站在今人的角度和高度进行再开发或再概括,要做好后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的工作。王思斌对本土社会工作的概念做过仔细的讨论,他最终认定本土社会工作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即政府部门(如民政、劳动、卫生)提供的服务活动和群团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面向本组织所覆盖人群中有困难成员的服务活动;二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王思斌,2011)。我们要发掘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历史经验,也需要从这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着眼,在认真梳理已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现历史经验的现实性转化。
[1]彭秀良,2012,《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出版物》,《中国社会工作》第8期。
[2]王思斌,2011,《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74页。
[3]解其斌,刘艳梅,2013,《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经济研究导刊》第22期。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4)03-0150-02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