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布”现象:蕴含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要素
2014-04-09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课题组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课题组
“海布”现象:蕴含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要素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课题组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市委常委会确立“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重点调研课题,由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实施。根据12月4日市委韩正书记听取课题汇报时所提要求,2014年,市社会工作党委、市社建办与我刊合作,共同对调研进行深化拓展,通过挖掘典型、聚焦典型、剖析典型,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相关经验,深度研究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途径。日前,通过对“上海海布社工师事务所”个案进行专题研究,形成初步调研成果。
——本调研由我刊与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共同完成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激起了一名上海全职太太强烈的同情心,她想到灾区参与志愿活动,但在报名时被告知,没有社工师或心理咨询师证书是不符合条件的,她第一次知道,做善事还需要资质。随后,她去华东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在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开办了以她领衔的公益心理咨询室。随着生计压力和家庭反对,三个合伙人先后退出,她凭借着对公益的信念坚持了下来。从“白手起家”开办海布培训学校和海布社工师事务所,到“兵强马壮”拥有30多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十几名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全职队伍、更有数百名的核心志愿者,其服务项目涵盖安老、扶幼、帮教、优抚等多个领域。她,就是“海布”创始人马世婧,“海布”已然成为公益圈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一、“海布”是成功的,成功秘诀在于“主动、专业和联动”
1. 主动出击,链接资源
2010年11月,马世婧在徐汇区注册成立了“上海海布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培训,但只是培训而已,与社会服务不搭界。马世婧的心很大,她一定要进入社会服务领域,唯一的招数就是“主动出击”。
主动调查社会服务的信息。“海布培训中心”有一支专家、教师和专业人才队伍,马世婧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注意收集服务社会的相关信息。一次,一位教师给马世婧推荐了团市委一个服务外来青少年项目,马世婧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她用心做标书,确保“海布培训中心”在十多家投标机构中脱颖而出,成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来沪青少年“幸福蒲公英”项目。
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幸福蒲公英”项目的成功,使马世婧意识到“海布”不仅可以开展培训,更可以开展专业服务,她主动找到徐汇区民政局沟通,希望成立一家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有比较严格的注册要求和专业资质,“海布”没有什么专业实务背景,在注册过程中得到了民政局比较谨慎的反馈。马世婧主动邀请民政局领导和专家实地查看,展现机构专业实力、人才资源和运作能力,终于得到民政局的信任和支持。2011年10月,“海布社工师事务所”——徐汇区首家社工师事务所注册成立。
主动链接公益服务的资源。社工师事务所成立以后,马世婧一发不可收,“海布”在社会服务领域多元出击,主导链接公益资源,探索承接项目方式。其一,主动参与市民政局的公益招投标。“海布”与社区需求对接,研发服务项目获得多个资助。其次,主动链接社会慈善资源。2013年7月,“海布”承接上海市教委委托的“星愿慈爱行”——青少年慈善义拍活动,将13个区县青少年优秀的美术作品收集起来,与虹桥古玩城的拍卖行合作进行义拍,并将拍卖所得捐赠到龙华寺的大慈基金,通过基金资助的形式开展失独老人陪伴项目,共服务23户失独家庭。一个项目,多元服务:青少年的美术作品得到了社会认可;拍卖行在作品增值中履行了社会责任;基金会资助形式帮助了特殊困难群体。“海布”主动链接社会资源,满足了社会的多元需求。
2. 专业服务,打造品牌
作为“海布总设计师”的马世婧,她清楚的认识:坚持专业、坚持特色,是在雨后春笋般的社会组织发展中独树一帜的法宝。
做其他机构做不了或不愿做的事。如:“邪教虔诚人员转化服务”,是极少出现在社会组织服务领域的工作,“海布”迎难而上,运用专业价值化解矛盾,用专业服务感化心灵。事务所精心派遣专业社工师与心理咨询师对服务对象进行排摸、档案记录和个案服务,从建立信任、心理辅导、家庭救助、个体增能等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服务。“海布”认为,“邪教虔诚人员”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遇到生活或工作困境时,找错了精神支撑,就本质而言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弱者。所以,“海布”社工以民间力量参与转化服务,给予他们的是尊重、关爱、解忧等专业手法,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探索出一条“邪教虔诚人员”转化服务的新路径。2012-2013年共服务此类对象112人,使他们重燃生活信心。
把社会工作引入企事业单位。如:大型企业职工工作压力较大,普遍有心理辅导和疏导的需求,“海布”通过其培训机构学员的信息,与一些国企、外企和银行合作,为“白领人群”开展减压小组活动和个案心理辅导;在为多动症儿童提供服务过程中,体检医院被“海布”的专业服务所吸引,请“海布”其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辅导,还收到沪上多家医院的合作邀请。扎实的服务、专业的能力,使“海布”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广泛认可,“海布”成为社工服务的品牌;同时,这种品牌效应拓宽了资金来源,使“海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 联动互补,机制新颖
“海布”的成功,得益于团队之间的专业互补,得益于“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模式。
三支团队的专业互补。“海布”拥有三支专业人才队伍:第一支是由知名教授和学者组成的专家督导团队,他们是“海布”的支撑力量;第二支是由持证社工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全职员工团队,他们是“海布”的中坚力量;第三支是由职业培训中心学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是“海布”的支持力量,三支团队都具有心理咨询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理论、服务知识和服务能力,成为“海布”的活力源泉。其中,专家和志愿者团队是“海布”业务信息来源的渠道,专家、教授为“海布”带来很多领域内承接项目和获取资助的信息;志愿者团队是“海布”和就职单位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中介,一些政府购买服务和心理辅导项目就来源于作为“海布职业培训中心”学员的志愿者的引荐。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联动。“海布”优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地方,是能够广泛动员志愿力量。而志愿力量参与“海布”的社会服务,主要源于“教学与实践”结合的联动机制。通过职业培训中心开展一线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组建并锻炼了社工师和心理咨询师学员队伍,通过积极鼓励这些学员成为“海布”的志愿者。同时,“海布”承接的公益服务项目,为学员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平台,也为“海布”招来更多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的培训学员。目前,“海布”拥有在册志愿者1000多名,常参加活动的300多名,核心志愿者100多名,这支队伍成为“海布”竞争公益项目时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优势。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3]。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计划排产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心/设备管理、工具工装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4]。
二、“海布”是个案,但蕴含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要素
“海布”的成功是个案,或许比“海布”更成功的社会组织也存在,但是从这一个案中,却蕴含着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要素。
要素之一: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有奉献精神和人生价值追求的领头人。从事公益事业在开始的时候必定要耐得住寂寞、坚守住梦想,有奉献精神才能耐得住寂寞、坚守住梦想;成立社会组织在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挑战面前必定要坚守住初衷、受得了艰苦,有人生价值追求才能坚守住初衷、受得了艰苦。“海布”的一步步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从准备报名去四川地震灾区当志愿者、到合伙出资开设心理咨询室,从合伙人纷纷退出、到独自一人坚持,从开出一家职业培训中心、到拥有海布职业培训中心、海布社工师事务所、海布社会企业有限公司、海布专项公益基金会等四个公益机构,马世婧从把一个“小小的公益冲动转变成为一项事业”;她自己也从社会组织的创始人,成长为社会建设事业的领头人。马世婧将朴素的大爱升华为投身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和职业信仰,成为她在公益事业跋涉中坚持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要素之二: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主动“找”,不能“等、靠、要”。任何社会组织的成长过程都是充满变数的,最大的变数就是生存问题。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实体,它首先得“活下去”,才能“转起来”。社会组织的可持续性,除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以外,必须增强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探索给予社会组织成员发展信心、增强社会组织发展能量的办法和途径。
马世婧充分认识到:服务社会是长期事业,社会组织需要解决生存问题,让从业者能够以此为生计,才能良性发展。所以,她以主办培训学校来保障生存,以建立社工师事务所做到“项目养人”,以设立项目基金会维系长期发展。“海布”走的是“从一个人做好事,到带动一群人做好事”的发展进程,支撑这个发展进程的财力,也走过了“从几个人筹资,到项目化、基金化筹资”的艰难历程,“海布”跨越了生存期,进入了发展期。
要素之三: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搭建平台积极扶持。政府的扶持对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应当充分肯定徐汇区的创新做法:既借鉴其他区县的孵化园经验,更开创自身“接地气”的特色,将“公益组织孵化园、公益组织社区实践基地与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三者合一。“三合一”模式在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功能的同时,让社会组织更接近社区需求和居民需要。徐汇区将政府角色界定为“社会组织的助推器”,一方面出台政策加大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定期提供能力建设培训,对社会组织呵护培育;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更多政府部门将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接的事务进行项目化的购买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事业。
“海布”成立之初,徐汇区民政局给予了充分支持,业务主管单位领导主动到海布培训学校去实地考察,非常认可其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的基础。在成立之后,民政局分“四步走”对“海布”提供扶持和培育:第一步,根据有关政策,提供开办补助和办公场地;第二步,将其引入到街道的社会组织孵化园,让社会组织跟社区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三步,积极搭建政社合作平台,将“海布”介绍到区妇联、计生委、信访办等部门,承接其购买服务项目;第四步,邀请马世婧担任徐汇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工协会的理事,畅通政社沟通渠道。
要素之四: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服务项目“接地气解难题”。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难度高,高就高在都需要直面社会基层最困难群体、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唯有参与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彰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社会组织要在“接地气解难题”的服务中树立信誉,获得服务对象的欢迎和好评,才能够得到更多政社合作购买服务的机会。“海布”参与政府公益项目投标能够屡屡获得成果,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得益于此。
要素之五: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有“一家之长”。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治理也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社会治理参与中的专业力量。为此,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小而精的特色优势,而不是急于拓展业务,低水平重复导致缺乏专业独特性,容易被取代和淘汰。
“海布”坚持专业特色,在服务中专注开展特殊个案服务,这些个案都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隐患,化解他们的矛盾最能体现专业价值。“海布”体现的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本质上是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从拥有注册成立资质到发展项目品牌,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作用。就是“海布”的志愿者,也是有专业资质的公益热心人。
要素之六: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信息公开。社会组织公开透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提高社会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关键,是影响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近两年有关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热点事件频发,原因很复杂,但也和社会组织的“不够透明”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包括“海布”在内的很多社会组织,已在积极的探索信息公开和接受监督的途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由于缺乏政策要求和统一渠道,大部分社会组织还难以实现财务、事务、内部治理、资金筹集、人员薪金等运行要素的全面公开,与社会公众的合理期待之间存在距离,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亟待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
目前,“海布”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信息公开。其一是主动公开,接受监督。每年制作年检报告,将一年业务领域、服务项目、人员配置、重大事记和财务报告等都印制在年度报告中,发送给购买方的政府部门、基金会和企业单位,合作方的其他社会组织、高等院校、以及服务对象和社区居民,主动公开机构信息。其二是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海布”建有独立的网站,将机构介绍、服务项目进程、培训和活动信息等都予以公开;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提供自评报告、项目台账、财务凭证等,接受项目评估。同时,“海布”坦言:由于人力成本中的复杂原因,为了留住专业人才,社工收入薪酬机制是扭曲的,公开薪酬收入比较难。
要素之七: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留住人才。专业人才队伍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保障。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对于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乃至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现实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被低估,社会认同度低,影响到从业者的职业热情,甚至养家糊口。专业人员的大量流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组织行业的发展瓶颈,这在发展相对成功的“海布”,也不例外。
“海布”成立三年来,也遇到过社会组织“成长的烦恼”,其全职员工的流动性每年达到40%左右。马世婧坦言,“海布”在社会组织中属于承接项目较多的机构,项目主管的月收入一般能达到税后4000元,比一般社会组织高不少,但依然难以留住人才。根本原因在于:“海布”承接公益项目后,专业人员的人力成本一般超过80%,但按照《关于规范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创投)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通知》的规定,(各区县一般均参照)管理费支出不能超过业务活动费的10%,这就要求一个社工需要参与多个项目才能有比较体面的收入,因工作强度和收入的差距导致很多从业人员流失。
以上七个要素,是从“海布”成长过程中发现和提炼的。我们认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继续研究和探索,是发展本市社会组织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针对社会组织发展的这些基本要素,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成长的一般规律,为推动本市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执笔:李桦 孙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