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学习方式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4-04-09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构探究评价

王 娜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将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到实处,仍然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学习方式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传统的语文教学改革多以教法的革新来推动学法的转变,当代教育思潮既重视教法的革新又强调学法的转变,如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文中就曾提出“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此,笔者针对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一)问题探析 学界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探讨开展得轰轰烈烈,语文教师对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课堂实践也进行得热热闹闹。然而,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学习方式转变的得失,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语文课程改革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因此,要想做到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总结和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当总结和反思的着眼点回归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阵地和主战场,回归到语文课堂,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新问题就浮出了水面。问题的突出表现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自主“解放”了教师,合作“为难”了学生,探究“迷茫”了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语文教学。

面对语文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再认识。关于学习方式的定义,王光龙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1]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造成学习方式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教师理念来看,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割裂的、错误的理解;二是从教学实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将“自主”异化为放任自流、将“合作”同化为小组讨论、将“探究”简化为过度拔高。

(二)迎接挑战 语文教师应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克服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机械理解,更正自主并不能放任自流、合作并非是小组讨论、探究切莫要过度拔高的认识;第二步,提纲挈领,理解新课改中倡导的并非是三种具体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因此,本文论述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抓住学习方式的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来研究语文教师的应对策略,更能解决语文教学中推进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是以观念或信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2](P131)语文教师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应对新型语文学习方式建构的挑战,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变师道尊严为良师益友,树立新的教师观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尊严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教师观念的体现。但是新型学习方式冲击了传统的语文教师观,在有效建构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背景下,理想的语文教师应是改变过去师道尊严刻板思想的新型语文教师,不仅追求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更以成为影响学生精神塑造的益友为己任。

新型语文教师观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方面,转变语文教师作用观,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放手让学生体验建构,考验着语文教师收放自如的教学控制力和组织协调力;另一方面,转变语文教师地位观,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独占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控制者。而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使语文教师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语文教师变为课堂教学的隐性调控者。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落实新的学生观 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要求语文教师落实从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主动体验建构的新型学生观。原因如下:首先,从现实需要来看,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状况,有赖于学生主动建构式的学习。其次,从学生的主体性来看,学生不是被动客观的加工对象,而是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性的独立个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依靠学生的主动建构。再者,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改变语文教学中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把握语文学科特征和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有三个层次:一是学生人格需要的尊重权。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是学生主动建构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是学生文本体验的主动权。语文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创造能力;三是学生课堂表达的话语权。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放弃语文课堂的教师话语霸权,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三)变照本宣科为双向互动,建立新的教学观 首先,从教与学的作用来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双基能力的培养,重视教的传话式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是传统语文课堂的主要模式,而新型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观,其建构是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旨归。其次,从教与学的主客体关系来看,新型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正如叶澜教授总结:“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主体。”[3](P15)再次,从教与学的过程来看,新型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建构,要求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动态的信息交流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中,师生达成共识、共享、共进。”[4](P78)

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认识,语文教师应该建立新的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单向的知识的线性传递过程,变成双向的精神的互动交流过程。

三、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策略的转变

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解决不了学习方式变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将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实施、课后的教学评价这三个环节实现教学实践策略的转变。

(一)教学设计 以建构语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导向,把先进的改革理念转化为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应该着重思考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封闭与开放的关系、超越与回归的关系,即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内容安排的封闭与开放、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超越与回归。这三个方面应该综合考虑、辩证看待,切不可标新立异走极端,仅以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例,“倡导‘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有效的。”[5]

那么在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语文教师究竟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超越与回归的关系呢?《学记》中的教学智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以为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以引导而不牵制、要求而不抑制、启发而不灌输为原则,鼓励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语文教师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且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实施 针对课堂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应明确不能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束缚,进行形式主义的课堂表演。第一,语文教师承担着隐性的课堂调控的责任。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并非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性,而是语文教师的角色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第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能动选择性。分析各种学习方式的适用情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更能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则学习方式和任何其他的行为方式一样,都受制于特定的行为对象与行动目标,同时也与行为者的个体特征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学习方式乃是有条件的。”[6]第三,积极实践在语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指导下的合作、引领下的探究。每个学生是他自己生命成长的主体、知识掌握的主体,那么教师不是主体,学生就是主体了,这是简单的一元对立思维,是不可取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规范,“自主”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同化为小组讨论、“探究”简化为过度拔高的局面依旧会存在。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引领下,学生才能开展科学的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教学评价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学评价甄别、选拔的功能,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促使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改革的实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语文教师在评价中需要精心设计适应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一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也有利于语文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二是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评价学会合作交流。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评价改革要求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发展,在评价中交流、在评价中合作也成为必要的评价策略;三是注重在探究学习中对思维过程的评价。语文探究性学习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建构,传统局限于评价学习结果的模式是片面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的语文探究式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文本体验、情感探究、主旨感悟的思维过程的评价。

纵观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需要根据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其中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策略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提高新型学习方式建构的有效性,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中,走出提旧瓶装新酒的困境,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

[1]王光龙.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J].中学语文,2008,(1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薛城.名师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学理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07).

[6]周兴国.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猜你喜欢

建构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