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一次读懂社会工作》

2014-04-09高亮

社会工作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雷锋理论

高亮

简评《一次读懂社会工作》

高亮

高 亮,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石家庄 050051)。

近日,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彭秀良先生的新作——《一次读懂社会工作》,颇有些感触。此书规模不大,无巧智之技,有方拙之功,从理论构思到观察视角,从结构设计到内容选择,皆可见作者良苦用心。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1)何谓社会工作;(2)社会工作者是怎么开展工作的;(3)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彭先生从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者”开始来阐释何谓社会工作,这符合中国人“形象式”的认识习惯——从“人”到“行为”的认识方式,与西方人的“观察式”的认识方式大不相同。在我们惯性思维中,“想象的社会工作者”大多是“义工”、“雷锋”之类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义工”、“雷锋”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确实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如:“热心助人”、“志愿之心”、“喜欢帮助人”等,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帮助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但是这种帮助认识的方式同时造成了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行为认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误区,如:“拿工资的雷锋”等等。这种误区使得公众对于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两种期待,既期待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又期待社会工作服务是免费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社会工作者是作为专门性的职业角色而存在的,如此一来就廓清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属性。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的职业属性非常突出,社会工作抚慰人心灵,充满人性关怀,备受社会尊重,被称为“社会工程师”。雷锋有过去的革命时代风尚,社会工作也有现代式职业荣耀!彭先生本着这种平和认识的视角,对现在流行的几种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误区进行指正,依次列举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奥巴马”形象与社会工作者进行比较,给出国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定性规定,以此来引导大家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之后谈到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个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认识的案例,对于从整体上认识社会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呢?这个很多人探讨的问题,作者只是选取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先驱蒋旨昂先生的说法,而且这个说法正是今天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切入点——“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发送体系。社会工作所坚守的差别性和个性化原则,使得社会福利能够顺利发送到不同的社会个体手里,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最后作者简要回顾了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传入中国后的开展、发展概况。

本书大量使用实务案例来做分析材料,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开展社会工作,增强了全书的趣味性。“社会工作者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理论思维方式,前者侧重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理论总结构造,后者侧重以“外围观察者”为主体进行理论创造。相比之下,前者产生的理论是一手的经验提升,对社会工作实践更具指导意义;而后者理论,不同的“外围观察者”(大多不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利益立场、要求意义等角度进行创造,甚至就是把一些理论糅合创造,在实践中对于社会工作者作用,可能各种“掣肘”要远大于其所预期达到的“指导意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恢复以来,社会工作专业的教科书多少都带有“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的理论思维方式,而且这样的理论“显得”非常成熟、严密、格式化;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种局面做出了理论性反思,但实践性回应宛如星稀。彭先生在使用大量实务案例增加本书趣味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造成的理论思维方式。在“社会工作者是怎么开展工作的”这部分内容里,作者选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主题内容以及社会工作开展不同阶段的典型案例做分析材料。而且,所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都有其自身的针对性和关注点,突出其技术行为细节,并在细节上尽可能做全面的介绍。这种写法虽缺乏所谓的理论性,但却提供给我们一个积极的视角,这与作者担忧与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接洽的困难不无关系。与其生搬硬套欧美的社会工作理论,不如就近学一下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学习一下前辈在过去是如何开展实务工作的;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学习他们表面的规章制度和理论原则,而要在实践中模仿他们开展社会工作的整个过程与细节。在中国当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经验明显薄弱的大背景下,作者的这种写法倒不失为一种实际的选择。儿童、青年、老人、残障等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群体,社区(民族)、医院、学校、家庭等始终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场所,温饱、疾病、安全、心理等也一直是社会工作应对的主要问题。深入实际的服务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这个做法是有成功的先例的。抗战时期,李安宅先生长期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区服务,并没有今天那么多“应该怎么做”式的理论指导,但依靠大学期间学到的基本社会工作理论和长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完成了《边疆社会工作》这本精湛的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一个没有深入现实环境,没有接触过弱势人群,没有试图帮助他们去解决困境而进行的理论创造一定是空洞、不具有实践意义的。

再次,讨论了社会工作者自身面临的问题,对于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社会工作者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处在社会收入的顶层,但是他们却能默默无闻地坚持做着它,非常不容易。那么支撑他们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有人说是信仰,有人说是理想,也有人说是理念,但这些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也许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值得去做”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不少学者为了帮助社会工作这个“外来职业”寻求一种职业文化归属,与各种传统思想“搞好关系”,最终迷失了方向。也有学者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但这何尝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实质。这里也没必要把这种感情带入平凡的工作中,使这项工作变得格格不入。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职业伦理(或道德),是基于更好帮助“案主”所形成的,行为内容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衍生出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实践中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需求方的需求期望过高,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还不够完善,在这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制度化还不高的环境中,社会工作者既要承受自身的工作,同时还要承受来自本土的道德伦理评判。“社会工作者不是万能的”这一观念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有自己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并与其他社会相关制度相调和,其价值理念限于其工作本身,不能肆意扩散到其他领域。但现实中,不公允的评判显然不会停止或减少,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也会受到侵害。彭先生对如何维护社会工作者合法权益的讨论,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者认为,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至少应该包括获得合理薪酬的权利、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保持专业能力的权利以及维护自身安全的权利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再有,作者提醒我们要看到社会工作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挥其功能,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一次读懂社会工作》这本书构思用心,内容充满活力,相比“严肃正经”的社会工作教材可读性增强了许多,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社会工作普及读物。

编辑/陈建平

C916

A

1672-4828(2014)05-0150-02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5.017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雷锋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