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2014-04-09王艳玉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校园文化

王艳玉,刘 楠

(1. 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0;2.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王艳玉1,刘 楠2

(1. 河北大学 社会科学处,河北 保定 071000;2.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是社会正能量的示范者,但是从现阶段媒体披露的种种事件,表明大学生受到社会不正风气的腐蚀,表现出很多道德失范现象,如:理想信念缺失,公德心缺失,道德行为失范,心理健康失衡,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缺陷等。究其原因是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网络信息负面影响,家庭公德教育缺失等。通过营造良好地舆论导向,引领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增强“两课”的教学地位等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

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正能量;社会风气;和谐社会

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加强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也反映了时代的迫切需求。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是自身成长成才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自身德行的塑造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古示今,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行对“才”起着领导作用,例如唐太宗万人之上却拥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谦虚胸怀;陶潜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可见,没有德行作为“才”的统帅,只能成长为“歪才”,一个人如果失去德行,好比列车失去行驶轨道,将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定时炸弹,只有德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成为对广大人民具有杰出贡献甚至对社会有持续推进力的正能量人物,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萤烛之辉。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

(一) 公民道德涵义

社会公民道德是整个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公民行为准则,它可以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列宁认为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1]。表明社会公德在群众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价值。我国 2001年将现代民众的公共生活规则专门制订成纲要由党中央引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社会公德有了明确定义:社会公德就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互相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2]。社会公德的定义让我们明确了在和谐社会中具体应该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例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实施方法也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展的,具有群众性、共同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简单性的特征。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守法好公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良好公民,为改善国家社会整体素质和弘扬正气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处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当中,突出表现了一些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公正的问题、改革和稳定的问题等等应运而生。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也在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例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个人利益至上。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道德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2.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需要社会道德教育的强化,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需要发挥维持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用的社会公德规范的调节作用。高等学府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品质者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道德规范的树立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大学生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对调节整个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现状

(一) 理想信念的缺失

从当代大学生本身来看,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阶段,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一方面立志刻苦学习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又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攀高峰的恒心。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国处在思想道德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历史背景下。西方的资本主义部分价值观被我国敌对势力所利用,不断向我国青少年渗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为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失去社会责任感、社会理想、个人理想、个人诚信、个人奉献精神,变得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急功近利。这就需要学校正确的思想道德指引,帮助他们汲取精神营养,分辨是非,树立心灵的真、善、美境界,走向人生的高峰。

(二) 公德心缺失,道德行为失范

社会公德是一种基础道德,人人都应努力做到的美德,但大学校园里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公共卫生方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个人卫生方面,穿着光鲜亮丽但是寝室卫生令人堪忧,有些寝室甚至蟑螂横行。损害公共财物方面也随处可见,自习室的桌椅板凳无一不遭到狠心的占座大学生的涂鸦,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本身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是出现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却有损高素质人才的形象。

(三) 心理健康失衡

在校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往往遇到事情缺乏自控能力、易冲动,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容易“钻牛角尖”,类似“马加爵事件”已经频繁发生,为我们忽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现阶段社会外部环境复杂,虽然大学生有着一腔爱国热血,但社会阅历少、思想单纯,他们表现出的热情待人、热爱自然、回报社会的想法,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觉悟和感性认识[3],非常容易被反动势力利用,只有学校的德育教育到位,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理性地分析问题,使民族责任感有用武之地。

(四) 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缺陷

学校经常教育我们要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可是我们的教育过程德、智、体、美却不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并且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并不贴切,使学生难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外部行为的动力和内部精神的支撑。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专业的德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有的高等院校甚至没有相关德育专业的设置。另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难度也很大,德育课程本身范围很宽,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多种知识体系的构成,就决定了授课方式不能单一化,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并且理论知识和社会应该有所互动,避免“知”“行”脱节问题出现。并且常常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缺乏学生辅导员的角色让没有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担任,既不能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也不能将全部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

三、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不良坏境影响

翻译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思想引领,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价值取向;把握好翻译活动的文化导向,提高翻译人员的思想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推动翻译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开展翻译活动;坚持翻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实现在思想文化领域提供可靠的翻译保证。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唯利是图、个人利益至上的消极观念,大学校园的“替考”“枪手”也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已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其价值取向逐步功利化、世俗化。 另一方面社会公德制度不完善也是限制社会公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学校违反一些社会公德时处罚制度不够健全,不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不能引起大学生对违反社会公德造成的不良影响有足够重视。

(二) 网络信息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使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学习文化课程。并且大学生价值观、是非观还在形成阶段,容易被网络里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更有网络成瘾者陷入暴力网游不可自拔,甚至会发展成网络犯罪,思维意识与现实严重脱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健康。大学生发生溺网失衡的状况后在现实生活会发生情感萎缩、思维狭隘、沟通能力退化、语言能力退化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因为网络而发生道德失范问题,道德是一种协调性规范,其自身的特性表明在网络领域会因其非强制性而很难有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控制,只能依赖于使用者的自身约束性,这样就带来了极大隐患。网络世界里行为和责任不容易紧密联系,不容易追查责任,大学生可以做现实中受法律约束的事情而逃过追究责任,因此成为了大学生发泄情绪的一个隐形通道,不文明现象泛滥,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上升。而由于性格惯性导致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最终发展成为现实的道德失范问题,引发诸多问题。

(三) 家庭公德教育缺失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良好的习惯更是要从小养成。家庭公德教育缺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我们还没有迈入校门时父母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放学回家时,父母依旧是我们的一面道德示范镜,如果父母就缺乏良好的公德教育,如何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被父母宠爱的“90后”一代,父母的溺爱在某些程度上弱化了对其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孩子有了错误行为和错误思想不及时指正,逐步养成责任意识差,毫无集体观念等意识,有的甚至走向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四、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舆论具有导向作用,有目的地对行为高尚、助人为乐的事情曝光和大力宣扬,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进行披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理念具有风向标作用,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另外,完善法律的处罚和监督机制,健全的法制是建立良好社会公共道德的保证,加大好人好事的褒奖力度,完善规章制度,督促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加强道德立法,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二) 提高“两课”的德育主阵地作用

提高德育课程的地位,充分发挥“两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大学校园里,思想德育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要利用好这个与学生直接沟通的途径,改良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使得各校开设的德育课具有实效性,能和社会顺利接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将社会公德心植入学生心中,不再只是空洞的书本知识,做到提倡“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经常进行问卷调查,准确抓住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德育”教师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应该是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最高水平,为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德育教师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和教德。

(三) 发挥媒体作用,舆论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

优良的教学水平,优良的学风,优良的校风代表着一个校园的文明程度。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文化属于精神层面,需要物质载体来呈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物质文化为载体,良好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优美的校园环境,整洁富有特色的教学建筑,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这些物质文化的完善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抑制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发生几率,潜移默化地使校园文化发挥教育效能。第二,明确校园教育文化的重点,既倡导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抓住重点,明确校园文化的核心观念,使校园文化能够全面繁荣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科学有序地规范引导,更好地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以“生”为重点的核心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创造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将德育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打下基础。第四,在校园里树立榜样的作用,充分发挥舆论优势。根据实际相关研究发现,道德榜样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有一种高度一致的关系,而大部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裂[4]。所以要加强榜样的作用。道德榜样的树立比单调的德育书本知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只有将道德教育内化为人的道德理念,外化到实际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中来,才是道德教育的成功表现。道德榜样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有血有肉的群体或个人中产生,他们的思想行为,体现着一定主流道德的价值观。榜样的教育,容易使人和人之间产生共鸣,在充满正能量的大环境中顺其自然地去理解公民道德的含义,榜样的力量不自觉地会激励大学生积极向其靠拢,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写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4):62.

[4] 杨韶刚.西方道德伦理学的新进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4.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New Ways of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ivic Morality

WANG Yan-yu1,LIU Nan2
(1. Office of Social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2. Baoding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s the successors to the socialist caus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demonstrators of positive energy of the society. However, the current events that the media have published indicate that they are pernic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unhealthy social tendency and show many moral anomie such as lack of ideals, beliefs and sense of public morals, immoral behaviors, imbalanced mental health, defect of moral education, etc. The reasons for that are the impacts of the unfavorable social tendency, the impacts of the negative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the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of pubic moral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c morality can be enhanced by creating favorable directions of public opinion, leading social tendency with positive ener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the two courses——“Marxist Theory” and “Ideology and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civic morality; positive energy; social tendency; harmonious society

G641

A

1673-2065(2014)02-0118-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2.027

2013-09-20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2013003007)

王艳玉(196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

刘 楠(198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教师,伦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校园文化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