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董仲舒研究综述

2014-04-09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董仲舒衡水儒家

曹 迎 春

(衡水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3年董仲舒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笔者统计,2013年出版的董仲舒研究著作5 部:吴龙灿的《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余治平的《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6月)、聂春华的《董仲舒与汉代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黄朴民的《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岳麓书社,2013年6月)、崔涛的《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7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可知,2013年在各类期刊发表的董仲舒研究论文、硕士论文45 篇,其中在《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发表的文章20 篇,占到了44 %。不仅如此,作为董仲舒研究主阵地,《衡水学院学报》还结集出版了论文集《董仲舒研究文库》第一辑和第二辑(巴蜀书社,2013年6月)。

学者们从经学、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阐发了董仲舒的思想与学术,很好地推动了董学研究的发展。

一、经学角度的研究

从经学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思想学术,是董仲舒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余治平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专著《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1]从董仲舒真实所处的经学内部去寻找思想的内在发展脉络、问题意识、话语系统及叙述结构,围绕董学诠释《春秋》的辞、法、义三大方面,努力把董仲舒归于春秋学的谱系中,尽可能用董仲舒的话语系统来呈现其运思,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观点。

余治平的几篇论文也是从经学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新成果。《孔子改制与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论》[2-3]一文围绕着《春秋繁露》中的《三代改制质文》篇,深入研究董仲舒《春秋》法统的架构、谱系,指出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文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

《论董仲舒的“三统”说》[4]一文认为董仲舒把“三统”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与礼制相比配的最初目的只是为汉德从夏、取法《春秋》而重建新王道统奠定理论基础。尽管最终并没有对武帝太初改制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通过一种循环论历史观、以经学权威的形式规劝乃至制约了那些为所欲为的集权者。

《董仲舒“四法”考论》[5]一文分析了《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商、夏、质、文四者的特征和功能,认为“四法”流转将历史伦理化、自然伦理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学内容,充斥着丰富的礼制规定,为现世帝王增添了神性权威。

此外,黄开国的《董仲舒的奉天法古》[6]一文指出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一面,也有儒家王道政治的内容。

二、哲学角度的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挖掘董仲舒思想的深刻精髓,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这部分论著占到了40 %左右。

1. 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吴龙灿的《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7]一书从参通天命(天)、正义(地)和伦理(人)3个维度的儒家王道观诠释董仲舒政治哲学。以天命为政治正当性根据,以正义为政治运行原则,以伦理为社会行为规范。

崔涛的《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8]一书从对《春秋》的政治哲学解读、对儒家政治理念的历史性言说、儒家政治理念的形上诉求、世俗君权的合法性与儒学制度化4个方面阐述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认为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着眼于国家政治的高度,一方面在汉代为儒家争得了政治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儒家陷入了体制化、官僚化。

周桂钿《董学与盛世文化》[9]一文指出,儒家政治哲学分两个状态:治世与乱世。治世的最高代表是盛世。研究盛世文化,对于当今中国走向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董仲舒是汉代盛世文化的代表人物,因此董学研究将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学术课题。

李英华《董仲舒“三维一体”的政治哲学理念及其现代意义》[10]一文认为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核心理念,即“三维一体”。其中,“三维”是指“奉天”“法古”和“爱民”,“一体”是指“大一统”。“三维”是“一体”的基础与手段,而“一体”则是“三维”的目的与结果。

张平《政统与道统之间:董仲舒思想探要》[11]一文认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损益的根本旨意在于,通过儒学自身的转化,使其更契合时代精神之需要,实现儒学之道向行政的落实,实现理想企划与实际运作的沟通,从而将儒家终极价值关怀贯彻到具体的政治设计、规划和安排之中,切实达到道统对政统的统摄、整合。

兰州大学高晓峰的硕士论文《董仲舒天论架构对汉代政治正当性的辩护》[12]认为,董仲舒将西周天命观与儒家天论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儒家的成德修教,赋予人君以“德”的正当性意义,一方面则发挥天的监视作用,限制王权的绝对性,完成了汉代大一统模式下“天-君-德”的政治正当性建构。

郭敬东《儒家星象政治哲学分析——以董仲舒之<春秋繁露>为中心的考察》[13]一文认为董仲舒通过星象学的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3个层面,构建了系统的星象政治哲学。

邢培顺《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14]一文认为董仲舒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分权的政治模式,而这种消解专制政治的思想决定了他对汉朝采取批评甚至否定的政治态度、遭遇坎坷的人生命运。

杨德春《董仲舒思想外儒内法考论》[15]一文认为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张树业的《“三代改制质文”的政治哲学意蕴——董仲舒文质论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效应》[16]一文认为董仲舒在政治哲学领域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文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

2. 董仲舒“天”哲学研究

白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的向度——以<易传>、思孟学派和董仲舒为中心的考察》[17]一文认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从神学的向度展开的,大量吸取了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黄老之学的理论,通过天人感应来实现天人之间的贯通,其“天”主要是主宰之天,天人相类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

刘明菊《论董仲舒天的哲学》[18]一文认为董仲舒的“天”哲学理论系统中“天”有3 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

蒋雪群、程建文《论董仲舒“天”的思想及其影响》[19]一文认为董仲舒以“天”为万物之创造者,君主的主要责任是“事天”,以“天”来制约君主的无限权力。董仲舒“天”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缓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维护了汉朝社会稳定。

刘敏《阐释的自然——论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观》[20]一文认为自然是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础。经过董仲舒阐释的自然,不是对客观自然的认知,而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现和天道秩序的浓缩。

路高学《董仲舒神学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21]一文认为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

3. 董仲舒人性论研究

黄开国、苟奉山《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并非是“中民之性”》[22]一文是一篇针对“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观点的驳斥性文章。该文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聂萌《董仲舒人性论探微》[23]一文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是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4. 董仲舒美学思想研究

聂春华《董仲舒与汉代美学》[24]一书对董仲舒的美学体系作了整体性勾画。该书认为董仲舒的美学体系由美的信仰、自然美论、礼乐美论和经学诠释美学4个方面构成。董仲舒所讲人格神的天,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存在;董仲舒的自然美是天意的显现,是政治社会良善的显现,是自然本身气化和谐的显现;礼乐美论是董仲舒美学体系的核心;董仲舒关于《春秋》的辞与指的研究对中国美学的隐显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环。

三、史学角度的研究

哲学角度的研究侧重对董仲舒思想内在机理与逻辑的挖掘,史学角度的研究侧重对董仲舒思想产生的原始生态和来龙去脉的探索。这一部分的论著也为数不少。

黄朴民的《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25]是在其原著《董仲舒与新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基础上扩充完成的一部新作。该书探索了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及其占据汉代思想界主导地位的原因,考证了《春秋繁露》的真伪及体例问题,指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是“体”“用”关系,总结出董仲舒思想的双重性特色,并对儒学思想与汉代政治和军事的关系、《白虎通义》对董仲舒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东汉中晚期董仲舒新儒学的困境进行了评析。

李祥俊《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26]一文认为董仲舒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天道论、王道论体系合而为一,建构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中华《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27]一文指出董仲舒德治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语境,即汲取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反秦代严刑酷法,凸显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也有其一般历史原因,即农业文明及其基础上的宗法社会对于道德的格外依赖。

周沫《论董仲舒政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8]一文指出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逐步由凋敝走向复苏、统一的过程。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学说充满了必然性和适时性,满足了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程世和《论“天人三策”的思想意义》[29]一文指出汉武帝与董仲舒分别作为政统与道统的领袖人物,翻卷起一次激发民族思考力与知性力的思想浪潮。该文认为“在决定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民族必须建立一种兼有正义性与法理性的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

华友根《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30]一文指出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他的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

还有一些文章从更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董仲舒思想学术在特定领域的影响。如徐栋梁的两篇文章《<春秋纬>对<春秋繁露>天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1]和《<春秋纬>对<春秋繁露>阐释模式的继承和发展》[32]都是研究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对《春秋纬》的影响;李现红、黄雁鸿的《重新审视董仲舒在“孝”传播过程中的作用》[33]研究董仲舒以五行释“孝”对汉代统治政策的影响;聂春华的《汉代话语专制与儒家诗学之命运——从董仲舒治学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谈起》[34]研究董仲舒的道德政治理想对汉代学术性格和儒家诗学命运的影响;李勇强的《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生态智慧》[35]研究董仲舒生态思想在先秦两汉生态思想中的地位;常会营的《祭孔释奠“改制”思想研究》[36]研究了董仲舒所提“改正朔,易服色”对祭孔释奠改制的启示。

此外,姜淑红的《改良到革命——清末董子学研究的历史考察》[37]一文对清末康有为、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的董子学研究进行了学术史考察。

总体来看,2013年董仲舒研究平稳推进,经学角度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哲学角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史学角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很多高质量的成果都是二者结合的产物。这些都为董仲舒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仲舒思想博大精深,还有很多领域值得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我们期待通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将2014年的董仲舒研究推向新的高潮。

[1]余治平.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2]余治平.孔子改制与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论(上)[J].衡水学院学报,2013(2):9-15.

[3]余治平.孔子改制与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论(下)[J].衡水学院学报,2013(3):1-7.

[4]余治平.论董仲舒的“三统”说[J].江淮论坛,2013(2):67-72.

[5]余治平.董仲舒“四法”考论[J].深圳大学学报,2013(3):31-36.

[6]黄开国.董仲舒的奉天法古[J].衡水学院学报,2013(2):5-8.

[7]吴龙灿.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崔涛.董仲舒的儒家政治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9]周桂钿.董学与盛世文化[J].衡水学院学报,2013(2):1-4.

[10]李英华.董仲舒“三维一体”的政治哲学理念及其现代意义[J].衡水学院学报,2013(6):6-11.

[11]张平.政统与道统之间:董仲舒思想探要[J].社会科学论坛,2013(7):21-41.

[12]高晓峰.董仲舒天论架构对汉代政治正当性的辩护[D].兰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3.

[13]郭敬东.儒家星象政治哲学分析——以董仲舒之《春秋繁露》为中心的考察[J].船山学刊,2013(3):117-123.

[14]邢培顺.董仲舒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J].衡水学院学报,2013(2):28-33.

[15]杨德春.董仲舒思想外儒内法考论[J].衡水学院学报,2013(5):18-22.

[16]张树业.“三代改制质文”的政治哲学意蕴——董仲舒文质论的理论渊源与历史效应[J].衡水学院学报,2013(3):20-26.

[17]白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展的向度——以《易传》、思孟学派和董仲舒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6):24-29.

[18]刘明菊.论董仲舒天的哲学[J].衡水学院学报,2013(3):32-34.

[19]蒋雪群,程建文.论董仲舒“天”的思想及其影响[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8-80.

[20]刘敏.阐释的自然——论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3):22-26.

[21]路高学.董仲舒神学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J].衡水学院学报,2013(6):20-24.

[22]黄开国,苟奉山.董仲舒的人性学说并非是“中民之性”[J].衡水学院学报,2013(6):1-5.

[23]聂萌.董仲舒人性论探微[J].衡水学院学报,2013(5):23-26.

[24]聂春华.董仲舒与汉代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5]黄朴民.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3.

[26]李祥俊.董仲舒与秦汉初期体系化思想的建构[J].衡水学院学报,2013(5):3-8.

[27]何中华.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3(1):41-47.

[28]周沫.论董仲舒政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7-19.

[29]程世和.论“天人三策”的思想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2013(1):152-160.

[30]华友根.大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及其意义与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13(3):8-19.

[31]徐栋梁.《春秋纬》对《春秋繁露》天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3(3):27-31.

[32]徐栋梁.《春秋纬》对《春秋繁露》阐释模式的继承和发展[J].衡水学院学报,2013(6):12-14.

[33]李现红,黄雁鸿.重新审视董仲舒在“孝”传播过程中的作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3(6):15-19.

[34]聂春华.汉代话语专制与儒家诗学之命运——从董仲舒治学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谈起[J].聊城大学学报,2013(4):1-6.

[35]李勇强.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生态智慧[J].衡水学院学报,2013(2):20-28.

[36]常会营.祭孔释奠“改制”思想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3(5):9-17.34-38.

[37]姜淑红.改良到革命——清末董子学研究的历史考察[J].衡水学院学报,2013(2):34-38.

猜你喜欢

董仲舒衡水儒家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衡水专场(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