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的视域中看《红树林》的诗意构成

2014-04-09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红树林珍珠小说

张 思 齐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在比较的视域中探讨莫言小说的诗意构成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红树林》具有重要的地位。红树林是华南的一个渔村,那里有一个女青年,名叫陈珍珠。她怀揣改善生活的梦想进城,来到一家珍珠加工公司打工。公司总经理从其母姓,名叫林大虎。对于珍珠,大虎一见而性欲汹涌。对于大虎,珍珠却始终不为所动。大虎企图霸占珍珠,珍珠愤然回到家乡。在大虎的酒肉朋友中,主要有二虎和三虎,他们都是干部子弟。后来,在大虎与二虎、三虎一道,轮奸了渔家女珍珠。珍珠有未婚夫,名叫吕大同。大同欲进行报复,刺杀大虎的母亲、常务副市长林岚。不料,大同却刺伤了检察官。该检察官姓马名叔。后来,此三虎又轮奸女工小云,于是他们被当场抓获。为了救儿子,本来心计极深的林岚,兀然落入了刑侦科长金大川的手里。马叔则与另一名干部牛晋顶住重重压力,坚持重新审案,终于将害民的三虎绳之以法。

一部小说,可以有多种读法。有不少人将《红树林》作为另类爱情小说来读。倘如此,则《红树林》的情节线在珍珠与其未婚夫之间展开。珍珠与其弟弟小海的故事,为一条副线。市里各位干部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后来的种种纠结,为另一条副线。由于《红树林》内容丰富,蕴含多个意义单元,因而还可以划出不少其他的副线来。不过,笔者认为,长篇小说《红树林》的形上意义(metaphysical significance)至为明显,它关注的中心始终不移。《红树林》以一位女干部的宦海沉浮为主线,性爱经历为副线,展示了我国南方某县级市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画卷。该小说往上回溯,延伸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该女干部父辈的人生经历,暗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该小说往下延展,让我们看到了问题多多的当代中国社会,仍然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如果从这种维度着眼,那么《红树林》大致可以归为政治小说的大范畴。就世界文学的范围来考察,一般说来政治小说大都难于具有诗意。然而,东方文学中的某些大家,则在他们的政治小说中,展示了他们作为诗人的特殊品质,成功地在小说这一文类之中做出了富有诗意的表达。印度的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年)是突出的一位,其长篇小说《戈拉》等作品具有优美的抒情诗格调。中国作家莫言也是突出的一位,其长篇小说《红树林》就是杰出的代表。《红树林》的诗意不是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格调,而是浓郁茂密的史诗品格。泰戈尔的小说《戈拉》已经拥有许多专门的研究。莫言的小说《红树林》仍有待探讨,诚如陶潜《归去来辞》云:“三径就荒,松橘犹存[1]。”有鉴于此,故而这里的探索集中在后者之上。《红树林》的诗意构成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以语段营造诗意

在小说《红树林》中有许多语段具有散文诗的品格。以下是一些例子和分析。

红树林海湾,是全世界人鱼最多的地方。他们光滑的身体胜过最丰润的美女,它们的雌性也像人一样,生着丰满的乳房。小人鱼叼着大人鱼的奶头,在红树林里游泳。它们可以用随便什么姿势游泳,仰着,卧着,打着滚儿[2]110。

这里描写人鱼,同时也描写陈小海。由于父母死得早,小海与姐姐陈珍珠相依为命。姐弟二人都是潜海采珠的好手,而小海的游泳本领更胜一筹。他是大海的精灵,在水里感觉亲切,行动自如,几可混同于人鱼。小人鱼叼着大人鱼的奶头游泳这一描写,极富诗意,又暗示了姐弟二人的依存关系,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鱼在红树林间穿梭游行,有几条技艺高超的可以飞跃栈桥。它们飞跃栈桥时就像一道道油滑的黑色闪电……水面被激起一道道涟漪。一只只大鸟蹲在栈桥旁边的树冠上,伸手即可触摸,红树林的鸟儿对他们满怀信任[2]111。

这里描写人鱼和大鸟,以及它们与姐弟两人的关系。一条条人鱼是红树林海湾的生灵。一只只大鸟也是红树林海湾的生灵。作家从人鱼写到飞鸟,不仅使得小说富有诗意,也暗示了姐弟二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小船依依呀呀地唱着歌,渐渐进入红树林。水清如镜,水中的游鱼仿佛悬浮在空气里。橹在水里摇,恰似搅动了琉璃世界。小船拖着一条长长的翡翠尾巴,在青绿色的或是粉红色的树干间穿行着。不时有秋茄的肥厚叶片摩擦着珍珠的头发,不时有红海榄悬挂的小丝瓜一样的胚轴碰到珍珠的头发。杨叶肖槿放出醉人的闷香,角果木的气味像鱼皮一样光滑阴凉,桐花树的气味则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姑娘腋窝里的气味,有点臭,有点酸,生气蓬勃,蒸蒸而上。红树林里所有的树木都在清晨把自己最强烈的气味放出来,混合成一个弥漫如云雾的气团体,笼罩在树林的上方。红树林里所有的树木都在那轮初升的红日照耀之下泛着深浅不一的红光。每一片叶子都耀眼,每一片叶子都像在橄榄油里浸泡过[2]112。

这里描写小船和树木。小船是采珠人赖以生存的大型的生产资料。由于小船是一个三维空间,它本身也构成一个典型环境。采珍珠的人下海捞珠,上岸卸货,都离不开船,因而可以说这艘小船就是一个典型环境。小说《红树林》中的主要人物陈珍珠和陈小海,其性格部分地在这艘小船中形成,其展开与这艘小船有着直接的联系。珍珠和小孩,他们的性格具有典型性。这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只能是这样的,而不可能是那样的。这里描写的树木种类繁多,主要有秋茄、红海榄、杨叶肖槿、桐花树,自然还有红树科的海生红树。这里的树木,色彩斑斓,有的呈青绿色,有的呈粉红色。小说《红树林》的主要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即华南沿海的县级市南江市。一个是以盛产珍珠而闻名的滨海渔村,即红树林。陈珍珠就是在红树林长大的,按理说,她应该具有红树的品格。尽管如此,作家却没有以红树为陈珍珠的对应物,而以桐花树为其对应物。桐花,卉型肥大,气味浓烈;桐花,蒸蒸而上,生气勃勃;桐花,既清香诱人,又油臭闷人。以此之故,作家特地以桐花喻美人。这位美人是典型的,她注定了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发展。这位美人,犹如桐花树。这位美人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经常劳动,汗腺发达,腋毛浓黑。她腋窝里的气味,自然是既有点臭,又有点酸的。陈珍珠是小说《红树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并没有把她的肌肤气味描写为自然芬芳,而刻意点出其为清香、微臭和微酸的混合物,这就为她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以意象营造诗意

在小说《红树林》中具有大量诗意浓郁的意象,其中反复出现的这类意象多达10 余个。这些意象的存在,不仅昭示作品鲜明的政治主题,而且还构成了莫言小说作品那质地茂密的特殊风格。在小说《红树林》中,能够凸显小说主题的意象主要有红树林、红树、桐花树、珍珠海、珍珠、母贝、儒艮、海鸟、门牙、弹弓、燕子、马、小马驹、雌母马、鞭炮“九重塔”、72 头金牛等。以下仅举其荦荦大者略作剖析。

如果我们承认《红树林》是一部政治小说,那么其一号主人公便是45 岁的中年女性林岚。林岚是南江市的常务副市长。林岚主管经济工作,成绩突出,省里的领导对她很欣赏。又由于市长长期生病住院,因而她前途明朗,俨然一颗璀璨夺目的政治明星。年底换届时,市长的人选非她莫属。林岚的父亲林万森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游击队,到文革前夕,已经升任县长。初中毕业之后,林岚当过知识青年,落户的地点正是渔村红树林。她的信心就建立在这片人间仙境之上。在举办珍珠节前,林岚视察了红树林村。她发表演说,给当地的干部鼓劲。她演说完毕之后,“突然转身,深情地望着碧波荡漾的海湾和色彩变幻的红树林”[2]142。这是林岚的正面形象之一。这是传神之笔。这不禁使我们想到日本现代作家小林多喜二(こばゃしたきじ,1903-1933年)的小说《沼尾村》(1932年)。在日本北海道,从事工运的青年兼一郎与女工吉枝相爱了。有一天黄昏时分,他们来到郁秋别煤矿的旁边谈工作。分手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小枝,你看那边的灯光吧……”

吉枝若无其事地向他说的方向看去。这时,兼一郎突然板着她的肩膀,匆匆朝她的面颊吻了一下。

“嘘!”吉枝闪开身子,捂住面颊。

兼一郎笑着抽冷子跳上了自行车。

“我一定加油!”

在黑暗中他自己的脸也烧得通红,拼命蹬着车子。过了忽儿,他回头一看,吉枝还站在原地,在为他送行呢,他朝吉枝招了招手。

日本天才作家小林多喜二只活了29 岁,其作品的总体倾向与艺术成就与中国作家叶紫(1912-1939年)相似。《沼尾村》是一部长篇巨制的未完稿,仅写成第一部,作者就被杀害了。《沼尾村》描写20 世纪20年代日本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他们奋起反抗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日本法西斯政权。在世界文学中,如此传神之笔不多。笔者初中时读过此小说一遍,竟然能背诵出结尾的那几句。《红树林》得名于生于浅海湾水中的红树科植物,小说中描写红树林的地方还有很多。红树林是标题意象(titular image),它向读者表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革命一以贯之的产物,中国革命又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在当代中国的存在方式。红树坚韧,汁液殷红,生生不息。红树林在抗日战争时期让日寇的炮艇动弹不得,而今红树林顽强地捍卫着祖国的海疆。

红树是植物。一般说来,花草树木等植物比较容易引发诗意,进而使人产生诗性的思维,中国古代文学甚至由此而形成了香草美人之传统。至于人体,其诗意之生发则要难许多。美人的头发、眼睛、牙齿等也有入诗的。至于男人的牙齿,则少见入诗之例。其实,男性的牙齿也能产生诗意,这是莫言的创造。马叔,林岚的初中同学。其父亲马刚,颇具传奇色彩。他是老革命,倘若他不“犯错误”,本来可以官至省长。大跃进时期,地委书记秦某逼着县里搞浮夸,要求将水稻的亩产上报为8 000 斤。当时身为副县长的马刚坚决不同意。于是,县委召开常委会,帮助马刚转弯子。在会上,地委书记将马刚定为反党分子。他一语未落,马刚便左手按着桌子,身体往前一靠,那右拳隔着桌子就捅了过去。好一记重拳,正中地委书记的面门。只听呱唧一声响,地委书记连人带椅往后倒将下去了。众人简直吓愣了,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人们七手八脚把地委书记扶起来。“书记一低头,将两颗带血的门牙吐到手心里”[2]59。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足见其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何谓门牙?如果说面庞是一个人的门面,那么门牙就是一个人的招牌。人一开口,就见门牙。门牙能够凸显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以此之故,古人甚至用门牙来指称将帅在其营帐之前树立的旗帜。朱熹《朱熹集》卷二六《与江西张帅札子二》:“咫尺门牙,无缘进谒。第切倾乡之私。比以告籴,仰干台听,窃意必蒙矜念[4]。”这还是一个复合型的意向。小说家第一次创造这一意象,篇幅较长,计29 行,850 余字。后来小说家多次提及这一意象,也还是相当花费笔墨。这使我们想到了古希腊诗人荷马,他以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而著称于世界文坛。英国诗人查普曼(George Chapman, 1559-1634年)在所译荷马史诗的序文中说:Of all the books extant in all kinds, Homer is the first and last[5]. 这两句英文难觅,今特予拣出,以方便学人。此语亦见于美国人约翰· 玛西著《世界文学史话》第六章《希腊的叙事诗》,胡仲持译作:“在凡有现存的各类书籍中,第一以及最优者当推荷马[6]。”荷马在史诗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他尤其擅长比喻,用来增强场景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术语“荷马式的比喻”(Homeric simile),笔者认为它甚至开启了后来象征主义的先河。一般说来,比喻要求短小精炼,不要冗长繁琐。然而,也有持续的或扩展的比喻,可以长达数行乃至贯穿全篇作品的始终。荷马式的比喻不是一个单词或词组,而是多达数行、10 数行,甚至20 行一个语段。这种比喻,反映了人类早期思维的特征,它不仅见于荷马史诗之中,而且也见于印度两大史诗以及其他民族的史诗之中。那些具有世界体积的文学大师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归到人类的原始思维时期,从中吸取灵感和力量。后来,英国诗人弥尔顿 (John Milton,1608-1674年) 在创作《失乐园》的时候,还有所模仿和运用。荷马式的比喻是扩展了的比喻,它是一大段描写相对完整的画面,虽然显得较为松散,但是大气磅礴,感动力(pathos)强。笔者认为,《红树林》中关于地委书记门牙的那一段描述,与荷马式的比喻相当接近。门牙比喻的使用,使得《红树林》具有史诗的品格。

马,这是小说《红树林》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马,豪迈而犷野,喜欢集群生活,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坚定的革命者马刚,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怒打浮夸的地委书记致其两颗门牙脱落。马刚的儿子马叔,为人正直,一直心爱林岚,却缺少勇气,未与林岚结婚。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自然属于虚构。然而如何虚构,却也体现小说家的智慧。马刚和马叔,父子俱正直,他们是我们社会中正能量的代表。父亲马刚,正直而刚烈,是高贵的马。儿子马叔,事业上成熟老到,却未能成为情感生活中的赢家,他是一匹在人生征程中略有所输的马。初中时代的马叔好似一匹马驹子,腼腆害羞,这一点在小说中多次提及。初中时代的林岚更是一匹小马驹,这一点在小说中不仅多次提及,而且有详尽的描绘。马驹,身体柔软,毛色如缎,体态匀称,神情高贵。雌性马驹,姿势优美,臀部略微撅起,十分招人喜爱。初中时代的林岚,宛如一匹雌性马驹。她插班来到南江中学时,就落落大方,没有新来学生那种拘谨或羞涩。“你对着我们翘起你的像小马驹一样的屁股。从那一时刻起我就产生了一个错觉,我认为你的尾骨那儿翘着一根看不见的尾巴,就像孔雀的尾巴那样”[2]10。这是她的同学马叔的回忆。雌性马驹,精力充沛,尾巴不时拂动,尤其妩媚动人。正如圣经旧约《士师记》5:22 写道:“那时壮马驱驰、踢跳、奔腾[7]。”初中时代的林岚是赛跑高手。“你撅着紧绷绷的屁股,翘着看不见的尾巴,一路领先往前蹿,我们扯开喉咙为你欢呼:林岚,加油!林岚,加油[2]31!”她轻松地获得了南江县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女子800 米赛的冠军,并打破了该项比赛的全省纪录。马还是一种高尚的动物。野生的马群,亲子代之间从不交配。马驹长大之后,马群必将其驱逐,以避免近亲繁殖。宋代王禹偁(954-1001年)《小畜集》卷十四《纪马》:

今谏议大夫、东莞臧公(丙),予之执友也。其先人事故魏王符公(彦卿)。谏议亦颇熟王之家事,为予言。

王之在邺也,多畜名马。其牝亦有良者,为之息种。岁择健马以配之,往往得骏骨。居一岁,有牝产子,与他驹特异者。既壮,圉人将以合其母。当孳尾之出月,而示之。见其所生,卒无欣合之态。将强之,则蹄啮不可。向迩,圉人复曰:以是驹配是母,幸而骝(俚谈,以牝马为骝,牡马为骒),其骏必倍;不幸而骒,又获其种。年将胥靡之(腐刑也,俚言,改马也), 不可失也。乃以数牝马诱之,乗作之势,以巾其目,间而进其母。既已(句), 彻巾,然后 暁其所生,因垂耳俯首,若不欲活者。旁顾,适有永巷(但取其巷之长也,非谓宫中之名) ,修直百余步,巷际有 闬闳(闳,巷门也。《春秋传》曰:辇而入于闳) , 扄钥甚固,盖常所不启者。遂哀鸣疾驰,以首触其铺(平)。如是者数,踣而死。

呜呼!《礼》称: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夫马,本兽也。古圣人调伏而策御之,故曰伏牛乘马,是也。是马也,兽其身,而人其心乎!圉人诱陷,知耻而死。于小人之心也,远矣!圉人之心,望于禽兽者,又远矣予!

尝恨不目睹其事,具敝帷以葬之。又惧其事久泯而不传。且欲警声色狗马之家,与世之内乱者,故记①。

以上引文中,括号内的字句为《小畜集》原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王禹偁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他的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外,王禹偁还作有几篇同类文章,如《纪蜂》等,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王禹偁记载此事,其本意在于,借用马匹的亲子代不交配,而喻示人类必须谨守礼法。尽管如此,王禹偁《纪马》却保存了我国古代有关于马的习性之科学记录。同时,王禹偁这篇文章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红树林》女主人公林岚的性格变化之曲线。在英文中,foal 是马驹的统称,colt 是雄性马驹,filly 是雌性马驹。然而,在英文语境中,filly 一词还另有含义,它指A lively high-spirited girl or young woman[8]. 即,朝气勃勃的姑娘或年轻女子。小马驹,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褒义的,正是青年时代林岚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林岚也从充满理想的青年,变成了追逐仕途升迁和现实利益的中年母马了。她几经摔打,从文革中的火箭式干部跌入人生的低谷,又从人生的低谷攀升至改革开放后的常务副市长。作为副市长的林岚,有种种毛病,而其最大的毛病是贪污腐化,金钱成了她人生一世的最大追求,淫荡成了她放松身心的必要机制。中国有句俗话: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对应的英文: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9]539. 此语直译便是:金钱能使母马走。这句话于1573年出现在英格兰,后来几经演变,成了谚语。由于这是一句谚语,因而它并不合乎当今的标准语法。按照当代语法,make 后作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是不带to 的。迈尔金(Malkin)曾于1809年翻译法国作家勒萨日的著名小说《吉尔· 布拉斯》(Gil Bras)为英文,其译本中有这样的句子:My business on the high road is not to hear sermons. Money makes my mare to go[9]. 这两句话直译为:生意做在大路边,无须听人把道宣。金钱使我母马走(马蹄声声撒蹄欢)。意思是说,即使在人人必须去教堂做礼拜的星期天,他也不去教堂,而是要在路边摆摊,做生意赚钱。后面这句话与目前普遍使用的谚语已经很接近了。林岚早已将她青年时代学习过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抛在一边了,她正是这样一匹任由金钱驱使的母马。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人们使用image 这一术语。此语原来指古罗马人在送葬时所抬举的死者之蜡像,后来此语广泛使用于文学批评。汉语由于其构词的准确性,对image 的不同功用做了一下区别。指人的时候,我们说形象,这时它相当于英文的character 或 figure。指物的时候,我们说意象。目前英语世界中的人们使用image 一语,主要施用于事物和物体。由于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其任务在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所以在小说中我们主要研究人物形象。由于诗歌中的多数作品属于抒情文学,言及于事物的时候较多,所以在诗歌中我们主要研究物的意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究竟哪一个容易具有诗意呢?显然,诗歌的意象更容易具有诗意。莫言在小说《红树林》中创造了如此丰富的意象,因而成功地实现了在小说中蕴含一定的诗意。

三、错综时空与诗意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错综时空手法,在小说《红树林》中得到了纯熟的应用,这就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较多平铺直叙这一叙事模式。这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一是对照手法的运用。

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在《红树林》中的大量使用,使得错综时空的效果得到了增强。从总的叙事模式上看,小说《红树林》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第一章写林岚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过夜,马叔为身心俱疲的林岚放水洗澡。在这一章里,马叔对林岚的一生遭际做了许多回忆。为了使回忆具有生动再现昔日场景的效果,其中有不少马叔的内心独白。有趣味的是,这些内心独白,有不少是通过自由间接引语来实现的。兹看一例。

现在,你应该清醒了吧?我在她的床边低声絮叨着,这个城市里的男人,都在计算你,利用你,只有我对你忠心耿耿,但是你对我的忠心耿耿并不珍惜。他睁开眼睛看着我,嘴巴动了动,似乎要对我说几句动情话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醉了,立刻就碎了。亲爱的,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你千万不要对我说客气的话,我是你的奴才你的狗,你用脚踢着我我才活得好,如果你把我当成了个人,要对我说一些赔礼道歉的人话,那就是我要死了。我像一股冰凉的空气,封住了她的嘴巴[2]4。

何以知道小说家这里使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呢?让我们把以上引文处理一下,将之转换成为直接引语的样式,就可以看得分明了。

“现在,你应该清醒了吧?”我在她的床边低声絮叨着:

“这个城市里的男人,都在计算你,利用你,只有我对你忠心耿耿,但是你对我的忠心耿耿并不珍惜。”

她睁开眼睛看着我,嘴巴动了动,似乎要对我说几句动情话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醉了,立刻就碎了。

“亲爱的,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你千万不要对我说客气的话,我是你的奴才你的狗,你用脚踢着我,我才活得好。如果你把我当成了个人,要对我说一些赔礼道歉的人话,那就是我要死了。”

我像一股冰凉的空气,封住了她的嘴巴。

上面这一段话,文字并没有改变,只是标点符号做了一些调整,排列方式做了一些变化。按照传统方式来写小说,就是这么做的。当然,如果使用自由间接引语,作家还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以便与直接引语拉开距离。为了适应我国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小说家莫言有意识地控制了他所使用的自由间接引语之自由度。这样的内心独白,与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那一段内心独白不同。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10]. (Hamlet, III. I, 56) 这句话有多种中文翻译,哲理性强的译文当如下:存在抑或不存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由这句话开始,哈姆雷特做了一大段内心独白。从话语方式看,这一大段内心独白是用直接引语来进行的。自由间接引语,这是西方小说大量进入中国读书界之后,才慢慢兴盛起来的。它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引号,不必改变人称,不必改变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等,有时还故意少用标点符号以形成绵延的语流。简单地说,自由间接引语基本上就是不使用引号的直接引语,因而具有当事人的临在感,而尤其使阅读者感觉亲切和可信。

小说《红树林》还较多地使用了对照手法,这使得时间和空间之错综与情节线相互交织,并且足以贯彻小说的始终。在事物之间使用对照手法相对容易,在人物之间使用对照手法则困难得多。然而,在小说《红树林》中,以下数组对照手法,正是在人物之间进行的。在下面的罗列中,英文符号vs 表示versus,意思为:对照、对比。在每一组人物对照中,前者为正价值,后者为负价值。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同一人物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组合之中。

第一组人物对照:马叔vs 林岚。这是一对恋人之间的对照。马叔和林岚是初中同学。他们又是爱情中的阳阴两极,不过,由于马叔性格内向,勇气不足,虽然深爱林岚,终未能与之结合。马叔代表正义的力量,林岚则是腐化的典型。

第二组人物对照:陈珍珠vs 吕大同。这是一对未婚妻夫之间的对照。陈珍珠朝气勃勃,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她进城打工,想实现自己和弟弟小海的生活逻辑。吕大同老实巴交,他勤奋劳动,想固守渔村,过传统的小农生活。当未婚妻为他人所霸占之后,他采取鲁莽方式去报仇。

第三组人物对照:陈珍珠vs 林大虎。这是在性欲活力场中形成的两极对照。纯洁无暇的陈珍珠,被财大气粗的公司总经理林大虎霸占。林大虎霸占陈珍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步步引诱,把陈珍珠从女工提升为秘书。陈珍珠察觉林大虎的企图之后,曾一度回到小渔村,林大虎又设计将之唤回,最终做了营生。这一过程所占篇幅较长,因而导致不少人将《红树林》视为另类爱情小说。

第四组人物对照:马刚vs 秦书记。这是党内正义力量与腐败分子之间的对照。副县长马刚怒打肆意浮夸的地委一把手秦书记,致其两颗门牙脱落。此后,马刚被一贬再贬,最终成为烈士陵园的看守人。马刚的结局具有悲剧色彩,凄婉感人。秦书记享受着高级干部的待遇,犹如一头拱进苜蓿地里的猪。他是管辖一个地区10 来个县之王,其地位与古代的刺史或郡守相当,诚然是当地的最高首长。秦书记身躯肥硕,喜欢美酒好车。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马刚就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员。在和平时期,马刚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倘若不是遇到秦书记这样的坏顶头上司,马刚很有可能官至省长。马刚与秦书记,其间反差,极为强烈。

第五组人物对照:林岚vs 秦书记。在这一组上下级关系的对照中,林岚为正价值,秦书记为负价值。林岚的父亲林万森县长年老之后,希望自己的女儿有个好前途。林岚在文革中也学会了如何挣表现、往上爬。林岚从知青农场调回南江县,在广播局当上了播音员。在父亲的极力撮合下,林岚嫁给了地委秦书记的傻儿子秦小强。小强吃了睡,睡了吃,20 几岁仍然尿床。他与林岚结婚半年后仍然没有做那事情的愿望。秦书记设计将林岚强奸,致使她怀孕。林岚生下一个男孩。此男孩名义上是秦书记的孙子。由于秦书记猝死,之后他便跟随其母姓林,名曰林大虎。

第六组人物对照:林岚vs 秦小强。这是一组名义婚姻中的凄惨对照。在这一桩婚姻中,林岚是受害人,秦小强是受益者。秦小强因为是傻子,并无性生活要求。他心眼不坏,喜欢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画画。秦小强与林岚结婚之后,生活上有人护理了,有人给他换尿布了。林岚生产后一个月,她的“丈夫”秦小强就用一根细细的红头绳,在窗户上吊死了。不过,事后秦书记专门召集家里的工作人员开过一个会,大家对外一致宣称:秦小强因肥胖症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

泰戈尔在其长篇小说《戈拉》中,主要通过对照手法来创造人物形象。泰戈尔的人物对照,一好一坏,对比似显得过于分明了些。泰戈尔的这一创作手法,有着双重的来源。它既来源于印度文学传统之本身,也得益于小说家努力向西方文学学习。至于泰戈尔学习的主要对象,除了英国作家之外,当推法国作家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年)。雨果是使用对照手法的高手。从创作实践看,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对照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艾斯梅尔达vs 孚罗娄,卡西莫多vs 弗比斯,乞丐王朝vs 封建朝廷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理论上看,雨果还有一套完整的对照原则。雨果《〈克伦威尔〉序》:“基督教把诗引到真理。近代的诗神也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11]。”他认为,现实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复合而成的,艺术应该扩大范围,作家应在作品中将崇高优美和粗俗丑陋相互对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世界上作家那么多,为什么雨果却能够提出对照原则并且在小说中贯彻之呢?原来,雨果在诗歌方面亦有巨大的成就。雨果的诗歌创作,数量既多,质量又高,只是我们中国读书界对雨果的诗歌不够了解罢了。通观世界各个文类,对照在诗歌中发育得最为充分。中国诗歌讲究对仗,西方各国诗歌称之为平行结构(parallel structure)。由于方块汉字的特殊功用,因而汉语诗歌中的对仗看得特别分明。其实,世界各国的格律诗,都讲究音韵和谐,音节整齐,以及句法上的对仗。古代希伯来诗歌就是不押韵而只讲究平行句的。西方诸国诗歌中的英雄偶句体(Heroic couplet),非常接近中国的对句。英国十四行诗,亦即莎士比亚体商籁(Shakespearean sonnet),末尾两句自成一联,而且必须对仗。莫言的小说创作,植根于中国的语境,又吸取了世界文学之精华。莫言在小说《红树林》成功地使用了对照手法。这是他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对仗加以放大的结果。

四、蒙太奇引发诗意

西方影视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莫言在其小说《红树林》中运用得淋漓尽致。《红树林》中的蒙太奇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蒙太奇式叙述模式,一是用历史典故的穿插来实现的蒙太奇效果。

纯粹的蒙太奇式叙述模式见于《红树林》第十章。该章在一段导入性的叙事之后,直接展现了45个蒙太奇单元,然后以空一行来暗示各单元之结束,再以一段综合性的叙事将观众(在这里是读者)导出。各个蒙太奇单元,莫言用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分别加以标识。这45个蒙太奇单元长短不一。有的结构很简单,只是几个分镜头而已。有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们构成一个个叙事的小板块,如果扩展开来就相当于章回小说中的一回。纯粹蒙太奇叙事模式的使用,有助于快速推进情节。由于信息科学的发达,在当代读者中追求快节奏的人数比例大为增加。很难设想,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究竟还有多少人喜欢阅读托尔斯泰式的冗长与啰嗦,究竟还有多少人喜欢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描写。总的说来,第十章结构特殊。莫言将西方影视手法与中国传统小说技法相结合,用蒙太奇来进行白描,迅速地交待一切必须的情节要素。倘若第十章不这样处理,那么该小说的篇幅会增加两至三倍,当代中国读者并不需要那样的冗长。《红树林》的篇幅为24 万字。这虽然足以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然而与大多数西方长篇小说相比,《红树林》的篇幅还是比较短小的。在比西方一般长篇小说短得多的篇幅中,使用蒙太奇手法,就能够拓展时间轴和空间场,从而使得该小说富于历史厚重感。《红树林》的篇幅不太大,但是它信息量极大,令人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感觉。《红树林》是一部耐读的而且可以多次阅读的小说。从读者的层面说,这种阅读效果主要是通过历史典故带来的。从作者的层面说,由于小说家善于使用历史典故,因而实现了作品的增容。

小说《红树林》所载的历史典故,大凡极重要者,往往独立成篇,读来亦饶有趣味。为便于研究,笔者特予拈出,并拟构了标题。

第一篇,苏东坡迷路南江县。此见于第八章:“传说当年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乘马从我们这里经过……于是他就跨上白马,心旷神怡地到海南岛上任去了[2]128。”这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故事,行文简洁,不到300 字。对整部小说而言,这篇故事具有深化场景的作用,它赋予珍珠贝以历史感和神秘感。

第二篇,洪秀全井边遇渔姑。此见于第十四章:“井台上摆着一只用圆木挖成的柚木桶……谁又能把这种说法驳倒呢[2]236-241?”这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约5 000 字篇幅。它将小渔村的老妪万奶奶联想为洪秀全的女儿,点明了小渔村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从手法上看,该短篇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莫言确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的文学巨匠。

第三篇,保尔哥爱恋冬妮娅。此见于第六章:“趁你与冬妮娅小姐合二为一的工夫……泪水更多地从眼睛里溢出来,挂满了你的脸庞[2]96。”这是对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相关故事的浓缩。红军战士保尔与资产阶级小姐冬妮娅相恋的故事,曾经打动过不少的人。马叔将林岚与冬妮娅视为一体。这说明了马叔的小资情怀。马叔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他立场坚定,敢于与腐败势力作斗争。尽管如此,他毕竟与父辈革命家不同了。他的父亲马刚,前半生革命业绩辉煌,后半生被折磨得不成样子,还遭遇了离婚,在烈士陵园守墓至死。马叔既希望自己保持检察官的坚定立场,又渴望享受温馨的充满小资情调的优雅生活。

第四篇,周总理调侃赫光头。此见于第十二章:“这句话同样来自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故事:他们的握手风波后,赫鲁晓夫心存报复,就在一次招待会上,当着许多人的面问周:你是什么家庭出身?周答道:地主。赫鲁晓夫道:我出身工人家庭。周道: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2]204!”这是最短的一则故事,但也独立成篇。它属于当代典故。文革前的中学生,大都从政治教员那里听到过这个故事。在那讲究阶级出身的年月,有多少“出身不好”的青年学生从中受到过鼓舞啊!否则,我们便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么真诚地努力改造自己,争先恐后地上山下乡去当知识青年。在农村,他们每做一件让贫下中农高兴的事情,竟然是那么样地高兴!他们高兴的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提职称。

第五篇,卢震寰兴造九重塔。此见于第五章:“卢面团道:打将军决虫王……不知卢南风,妄做南江人[2]75-80。”这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约4 500 字。这是一篇近代典故,讲述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南江大地主卢震寰如何制造鞭炮极品九重塔的故事,还暗示了辛亥革命与日本的某些联系。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一些细节,还在《红树林》的其他地方多次被提起,可以视作这篇故事的必要补充。卢震寰的儿子卢南风,后来留学日本,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组建了一支游击队。该游击队为八路军收编后,卢南风仍被委任为游击队的副队长。不过,卢南风后来为日军俘虏,成了叛徒。之后,卢南风定居日本,成了大商人。改革开放后,卢南风为家乡捐建了一所小学。他还租用一架农用飞机,来给小学生们抛撒糖果和牛肉干。不料,有一包牛肉干飞下来,砸死了一个前来抢吃的老太太!在这里,魔幻现实主义、传说、历史与当下,融为一炉,妙趣横生。

历史典故具有串联和点化的功能。它们的出现,相当于在小说的叙事线上挂了一串串葡萄,于是单纯的线条变成了多重的纠结。它们的出现,相当于在树干上长了结疤,或曰树瘤,于是笔直的树干多了几个凸包,可以不断地推敲,啄木鸟也奈何它们不得。它们的出现,相当于香猪身上长了核桃肉,于是猪仔儿结实,茁壮成长。葡萄串好吃,汁液津津。树瘤多油脂,燃烧时发射光明。核桃肉不仅汇聚香气,而且养人。值得注意的是,《红树林》中的历史典故,大都篇幅较长,有的甚至相当于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因而具有插话(episode)的性质。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要我们看看世界文学名著中的插话,就可以明白作者的主观用意和作品的实际效果了。印度诗史富于插话。史诗《摩诃婆罗多》实际上由3 种内容组成:第一,史诗故事本身;第二,可以独立成篇的插话;第三,用诗歌体叙述的风俗制度、哲学思想、规章法典。所谓插话,就是穿插在某一作品中的那些能够独立成篇的故事。一部《摩诃婆罗多》,由18 篇组成。其中,第一篇和第三篇,包含的插话较为著名。金克木选编《摩诃婆罗多插话选》辑有从第一篇中精选出来的插话15 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含有插话14 篇。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这些插话比小说本身更为精彩。西班牙小说的插话传统是从哪里来的呢?归根结底,还是从印度传入的。公元711年,北非穆斯林入侵南欧,他们几乎占据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称这些皮肤黑黑的阿拉伯人为摩尔人。之后,摩尔人统治西班牙最南端的安达卢西亚地区长达800年之久。书写阿拉伯文学史的人,大都使用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文学(Andalusian Arabic literature)一语。书写西方文学史的人,大都使用西班牙的阿拉伯文学(Hispano-Arabic literature)一语。术语上的这种区别,恰好说明了安达卢西亚文学那无法否认的辉煌成就。安达卢西亚文学是西班牙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且它还间接地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阿拉伯人将许多东方事物和印度的文学传统一道,带到了西班牙。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一道,创造出了高度的文化。在饮食方面,西班牙人与中国人的口味比较接近。西班牙人至今喜欢吃米饭和猪肉,良有以也。

五、诗文两栖复合体

如果用人们过去常用的术语来表述,那么诗歌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如果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来进行考察,那么我们说,诗歌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类。体裁和文类,它们所指称的含义,基本上相同。但是,就其着眼点而论,则完全不一样。文类学(geneology)要求研究者注意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类的差别、缺失、影响、变异、转换和生成等方面。比如,十四行诗产生于意大利,但是它进入英国之后发生了变异。又如,汉民族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主要用来写景。绝句进入西域之后,演变为维吾尔民族的诗歌形式柔巴依(Rubai)。柔巴依在音节上不再限于五音节或七音节。柔巴依进入波斯之后,称为鲁拜(Rubayat)。鲁拜在题材上发生了变化,它主要不用来写景,而用来描写爱情了。鲁拜进入英国之后,使诗人们倍觉清新,于是他们纷纷起而仿效,不仅在意境的维度上推动了英国诗坛的新变,而且还将英国的十四行诗定格为每行10个音节。再如,变文就是中国文学受印度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说在小说《红树林》中存在着一种诗文复合体,然而它迥异于变文。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诸方面来进行考察。

第一,小说《红树林》含有不少谣谚和通俗韵语。它们之中,有的是在民间流传的,有的是作者自己撰写或加工的。请看数例。

“采珍珠,采珍珠,官家催珠,如狼似虎。采珍珠,采珍珠,一颗珍珠,万滴泪珠。采珍珠,采珍珠,珍珠仙子,赐我珍珠[2]107……”这是《采珠歌》的一部分,属于民谣体裁,结构整齐,回环往复。

“从广西,到广东,无人不知卢南风[2]141!”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在南江一带流传的一条俗谚。

“动之以亲情,晓之以礼物”[2]176。这本是出现在第十章中的两句平常的话,不过却具有当代谣谚的品格。人们通常的说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此话经过小说家略加点窜,就灿然而生辉光了。这样的当代谣谚,在《红树林》一书中还有不少。请看:“让天打五雷轰了他们,让猪肉撑死他们,让鱼刺卡死他们[2]191!”这是第十一章中的几句平常话,虽然它们还不如谣谚那样简练,但是亦铿锵有力,充分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那些饕餮式的贪官们的极端憎恨。

第二,小说《红树林》中,有许多语段,与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新诗如出一辙。如果把它们摘引出来,就是新诗。请看数例。

我找珍珠。

你想找什么样的珍珠?

我想找红树林的珍珠。

我们这里全是红树林海湾的珍珠。

我不是找珍珠,我是找人,我媳妇是珍珠[2]125。

这是第八章中的几句对话,分行是原来就有的。吕大同来到城里,站在珍珠总公司的门口,好奇地向里面张望。这时监工三虎走过来问他,以上就是两人之间的对话。应当承认,这几行对话与自由体的新诗是很相似的。

姑娘,红树林边的人,如果不爱我们,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家乡。/姑娘,你难道没有看到当你的柴刀从我们身上抽出时,我们的鲜血把海水都染红了吗?/姑娘,收起砍伐红树的柴刀,去找你的仇人报仇吧。/我们,红树们,永远是你们姐弟的坚强后盾。当你们在外边受了委屈时,当你们在外边混不下去时,只要回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就会张开葱茏的怀抱迎接你们[2]228。

这是第十三章末尾的话。为着研究的方便,笔者在可另起一行处加了斜线。一棵棵红树仿佛都有生命,它们在向陈珍珠和陈小海姐弟倾述衷肠。这一段话,与自由体的新诗如出一辙。在这里,红树们3 次呼唤“姑娘”,最后以“我们”领起一段誓言:红树们愿意随时接纳本村人回归!如果从“姑娘”和“我们”处另起一行,那么这段话的新诗效果可以看得更为明显,它非常接近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年)的诗歌,而惠特曼的诗歌正是中国新诗的祖源之一。

第三,在小说《红树林》中,有许多表述是接近诗歌的散文,只要将它们稍微增减几个字,便是一则韵文,有的还就是诗歌。请看数例。

该小说的卷首语曰:“在欲火如炽的红树森林里,烦躁不安的叙述,犹如东奔西突的马驹[2]卷首……”这几句话的意思,可以改为四言诗,而含义大致相当:欲火如炽,红树林湾;烦躁不安,叙述灿然;东奔西突,马驹撒欢。

第一章有云:“春蚕是一个中午成熟的,女人是一个夜晚苍老的[2]5。”这两句话可以改动如下而大意不变:春蚕晌午熟,女人一夜老。这不像民谣么?试问乐府从何来?民谣也是佳诗篇呢。

第四,在小说《红树林》中,有的语段还用韵考究,而用韵恰恰是诗歌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之一。请看下例。

你既然与他有约在先,为什么还要让我去看到你?你为什么生着这样的身体这样的脸?这样的鼻子这样的眼?你为什么要用水汪汪的眼睛勾我的魂?你为什么要用薄荷一样的气味勾我的心?你把我害得得了相思病,然后竟然跟他去登记!你是个狐狸,你是个妖精!我恨你[2]193!

这是第十一章中的一段话。陈珍珠和吕大同去办理了结婚登记之后,林大虎便如此质问陈珍珠。这一通质问一气呵成,非常像我国戏曲中的那种贞洁女质问负心郎的咄咄逼人的追问。林大虎是个衣冠禽兽,他根本没有资格质问陈珍珠,但他还是这样问了。先、脸、眼,这3个字押韵,平上通押。你、记、狸、你,这4个字押韵,上去通押。病、精,这两个字押韵,平去通押。此外,魂、心,这两个字不押韵,但由于它们均以前鼻音收束,因此也有某种语音和谐的效果。

总起来说,中国的诗文合璧传统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焕发了生机。这说明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并非西方文学独有的发达文类。在相似的文学生产环境之中,中国作家同样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家。

黄昏时的红树林才是真正的红树林,红树的叶子一片片比赛着发亮,就像先刷了一层红漆然后又在漆上涂了一层油。那些白鹭也乘机成了红鹭,兴奋不已的它们落下去飞起来,飞起来再落下去,折腾个没完没了,折腾得红树林活生生的[2]190。

红树是生长在热带海边泥滩上的常绿小乔木,因树干呈淡红色而得名。红树林是以红树科植物为主而组成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海滩上的红树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与陆地上的榕树相似,红树具有气根和支持根,因而它们成林很快。而且,红树的果实一旦成熟,种子便立即落入泥中,并且萌发生长为新的植株。小说《红树林》的故事,就发生红树林旁边的渔村和那紧靠大海的城市里。这座城市的原型当是深圳。深圳的红树林位于深圳湾畔,目前在行政上属于福田区,它是我国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既是植物的王国,也是鸟类的天堂。红树林的特点是生命活动极为旺盛,植物如此,动物如此,而人亦然。

莫言已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与泰戈尔一道,同为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戈拉》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窃以为也属于政治小说之大范畴。就营造诗意的方式来看,以语段营造诗意和以意象营造诗意,当为世界各国作家所共有,这是人类的共通性所致。莫言以错综时空手法营造诗意,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向外国作家借鉴学习则仅是第二位的。蒙太奇手法在莫言和泰戈尔的小说中均可见到。从文艺思维的源头上说,蒙太奇只不过是对印度古老插话艺术的视觉化而已。因此,莫言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从本质上说,乃得益于印度文学。诗文两栖复合体,在莫言和泰戈尔的小说中,所在多有,俯拾即是。这是二人的最大共同之处。往上回溯,诗文两栖复合体可以追踪至变文。再往上溯,则变文又可以追踪至印度。中印两国文学的关系,乃是一个割不断、理更亲的存在。不过,由于印度与中国具有不同的风土文化特征和历史传承,因而莫言与泰戈尔在政治小说中对诗意的把握既有契合之处,也有歧异之处。揭示这些异同的动因,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两位伟大作家的诗性思维,并进而推进中印两国文学互动互补,迎接更加灿烂的未来。

注释:

① 偁王禹 《小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四。

[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635.

[2]莫言.红树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3]小林多喜二.沼尾村[M].李德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00.

[4]朱熹.朱熹集:第3 册[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7.

[5]Ifor Evans.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urth edition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 1976:172.

[6]约翰·玛西.世界文学史话[M].胡仲持,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02.

[7]中国基督教两会.圣经——中英文对照和合本[M].新修订标准版.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2004:380.

[8]Margrey S, Berube.The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M]. fourth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2:519.

[9]Wilson F P, rev.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M]. third edi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539.

[10]Peter Alexander.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M]. London: Diamond Books, 1994:495.

[1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6.

猜你喜欢

红树林珍珠小说
“小珍珠”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为了喝到珍珠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红树林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