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中国声音正能量
——谈《中国好声音》成功策略及其启示
2014-04-09陈琰
陈 琰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北京 100024)
传递中国声音正能量
——谈《中国好声音》成功策略及其启示
陈 琰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北京 100024)
从栏目的制作创新、节目受众心理的把握、栏目内容正能量的凸显、制播分离的历史性运作模式、立体化的营销模式 5个方面对《中国好声音》栏目成功策略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指出《中国好声音》给同类栏目带来的启示:完善节目产业链,改良节目运营方式;创新节目形式,打造精品节目;全方位宣传营销;关注受众需求,找准节目定位;传递正能量,展现真性情。
《中国好声音》;电视选秀节目;成功策略;正能量;启示
一、《中国好声音》:传递中国声音正能量
(一)国内外同类型节目的发展及现状
电视选秀节目最早起源于 1948年的美国,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的电视才艺竞猜节目“Hollywood screen test”,后来又出现了许多主题和类型的选秀节目,但由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落后,选秀节目还处在发展和起步阶段,节目收视率不高。
最早成功的国外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始于英国,这就是由英国经理西蒙·富勒、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公司Fremantle Media 推出的《流行偶像》,该节目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选秀节目。《流行偶像》节目策划最初目的就是给平民老百姓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宣传自己的平台。随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流行偶像》,推出自己的音乐选秀节目,其中以美国的《美国偶像》最为著名,收视率最高。
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受到国外节目影响,在节目形态和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效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200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生》。这一节目带动了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选出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至今仍家喻户晓的音乐新秀。2006年音乐选秀节目纷纷兴起,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中国红歌会》等音乐选秀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之间,音乐选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
音乐选秀类节目虽然数量繁多,让人眼花缭乱,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同质化倾向,让受众丧失新鲜感。选秀选手的表现也参差不齐,不少海选选手让人贻笑大方。节目中很多抱有音乐梦想的选手被残酷淘汰,而保留下来的选手,通常是昙花一现,被炒作热闹一时,但最终归于沉寂。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都存有成名、成星的浮躁欲望。因此,音乐选秀类节目组应对节目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进行规范和约束,让节目正能量得到体现,在给受众带来娱乐的同时,防止个人主义、盲目崇拜、畸形发展,通过对节目营销和产业链运作的有效策划和整合,让音乐选秀节目得到持续、良性的循环发展。
目前,我国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呈现出从单纯模仿国外节目到进行本土化创新、从边缘化走向主流化、从单一发展走向多样化发展的特点。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体现了各大电视传媒技术、创意、财力、人力资本等综合实力的比拼,选秀节目规模日益发展壮大,较成功的音乐选秀节目多有跨区域的海选、高强度的现场直播、整合营销的立体宣传等策划特点。《中国好声音》正是在对国外同类节目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之后,传递声音正能量的优秀音乐选秀节目代表。
(二)《中国好声音》节目简介
席卷海外的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版——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带着全世界华人的音乐梦想重磅来袭,在2012年的暑假震撼登陆浙江卫视。
《中国好声音》是由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以 350万三季的价格从注册在英国的版权代理公司IPCN手中购买《The Voice》的中国版权后制作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在造型设计上花重金聘请了“中国造型大师”高源泽先生担任形象设计总监。《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好声音》拥有中国音乐类节目最顶尖明星阵容,由那英、刘欢、杨坤、庾澄庆4大明星导师在现场评判,选择最具潜力的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模仿《The Voice of Holland》强调了“声音是节目唯一要素”的核心理念,舞台上没有华丽的妆容和美丽的舞台服,所有的一切都只与声音有关。节目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音乐新秀为己任,拒绝“毒蛇”,杜绝“绯闻”,用真性情、以真声音作为选择宗旨,争取让4位导师能够找到乐坛新型人才。《中国好声音》节目前期海选录制地点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后期淘汰赛录制地点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中国好声音》关注度极高,新浪微博风云榜实时热点排行第一,影视 resource排行第二,百度指数突破30万,实时热点排行第三,被网友们誉为“2005以来最值得期待的音乐盛事”和“耳尖上的中国”。据央视索福瑞媒体研究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开播的前五期节目收视率分别为 1.477、2.717、3.075、2.725、3.310。在导师分班收官的第六期更是创下42城市收视率4.019的新高。《中国好声音》节目能够在经历“限娱令”、音乐选秀节目热度骤降的情况下,迅速爆红,叫好又叫座,其中有其内在原因。
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策略剖析
(一)制作精良、形式新鲜,为受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一个节目的成功,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节目自身品质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中国好声音》成功的第一要义就是节目本身制作精良,为受众带来视听享受。
第一,节目硬件投资水平高,舞台设计精美。节目的音频设备达2 000万元,27位机拍摄,导师们的4把转身座椅,每把造价高达80万,是节目组专程从英国空运而来。
第二,艺术造诣高深的伴奏团队成为节目成功的视听保障。现场由卓和零点乐队、王晓东乐队伴奏,属于一线明星伴奏队;音响师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给节目录音的是顶级录音工程师李军,一流的音乐制作团队,保障了视听享受。
第三,紧扣观众心弦的新鲜节目形态保证观看率。出场时,4个专业评委都背对选手,通过听声音进行盲选。4名评委在盲听时,观众通过面部表情预测评审团是否可能转身,估计选手会选择谁作为他们的导师,这些悬念激发了观众对于节目的收视期待。在导师转过椅子后,观众更是既兴奋又揪心。新颖的节目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令受众欣赏赞许。
第四,导师团队专业的点评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受众观看。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4大导师都是音乐专业人士,幽默调侃的哈林,感性化的杨坤,稳重、学院派的刘欢,个性豪爽的那英,都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他们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专业评审之间抢夺选手时的妙语连珠、相互调侃与挤兑,更是给观众舒心畅快的感觉。
(二)把握受众心理
电视节目若想获得观众喜爱,受到观众欢迎,必须首先准确理解和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这是电视节目包括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好声音》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节目满足了受众多重需求,因此,得到受众的一致好评。
第一,节目满足了观众的情感心理需求。作为一个音乐选秀节目,选手一般是平民百姓,与观众没有距离感。专业评委们也非常平民化,令人有亲切感。评委们没有过多的使用音乐领域中的专业术语,而是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他们坦诚对待选手,对选手进行鼓励,节目充满了真感情:温情、支持、鼓励、不舍,自然触动了观众的心。
第二,满足观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类似于《超级女声》的音乐选秀模式已司空见惯,这类节目普遍使用现场投票和短信互动相结合的形式票选晋级选手,除歌声外,票选结果还会参考选手的外貌,舞蹈等因素。《中国好声音》采用盲选方式,评判时仅凭声音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对于选手外貌和其他因素降低了要求。节目晋级形式的差异,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
第三,满足观众的人际吸引需求。人际吸引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称为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际吸引显示出人的亲和力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方面的巨大作用,展示了每一个人对于其他人的情感需求。《中国好声音》在音乐选秀中,重点展示选手与导师、选手之间、导师之间的人际吸引,强化观众对节目的认可,使节目获得收视长虹。
人际吸引因素分为几部分:一是外貌和气质;二是才华和能力;三是相似度;四是互补性;五是个人的品质。《中国好声音》导师的人格魅力、音乐才华以及性格互补,选手的能力水平、个人品质以及独特个性,都彰显了人际吸引,调动了受众收视热情。
第四,满足观众娱乐和休闲的需求。人们观看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娱乐。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从弗洛伊德所谓的“我”追求幸福的本能来分析,今天普遍存在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得受众要求其观看的节目可以缓解自己一天的精神生活压力。《中国好声音》无论从声音的形态、导师的选择和节目的制作团队来说,都可以确保节目质量,给人带来音乐的享受,为观众的闲暇生活带来精神愉悦。
第五,满足震撼心灵、打动人心的灵魂需求。《中国好声音》节目,不仅展示选手音乐素养,而且播出选手背后的情感故事,试图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人心。如其中的选手徐海星不仅有自己的音乐梦想,还带着父亲的音乐梦想走进《中国好声音》舞台。她的故事让观众和评委流泪,打动受众心灵最深处。
第六,满足观众期待听到真正好声音的需求。《中国好声音》是一个注重才干和能力的节目,良好的声音正是造就此节目的最基础的灵魂。节目最注重选手的音质与歌技,而不考虑选手其他条件。盲人选手李玉霞,由于个人身体和形象的原因,一直不愿参加选秀,但盲听的节目形式,打消了她的顾虑。《中国好声音》节目给怀揣梦想的人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选手们可以借此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每一位选手都用音乐表达着生活,他们在歌唱中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受众带来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声音。
(三)彰显真正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
《中国好声音》节目,用音乐选秀的形式,凭借选手天籁般的声音,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体现了音乐的正能量。
第一,节目传播着歌曲内容中的真善美。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真诚感情,体现真实美好的愿望。这种品质性音乐,不仅听来美妙,更深入人心。
第二,节目体现出选手积极进取的精神。选手们虽然家庭环境不同,性格各异,但音乐梦想及追求相似。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着梦想的方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社会的认可。选手的意志和精神彰显了节目正面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节目的品牌魅力,这种积极的精神力量滋养着观众的心田。
第三,节目增加了受众生活中的正能量和幸福感。《中国好声音》在暑期登陆。暑期是学生放假休息的日子,在这一时期,用音乐的正能量催人奋进,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是非常必要的。每周五晚上,守在电视机前,一家人坐在一起谈论音乐,和节目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心情,放松身心,增加了生活中的正能量和幸福感。
第四,节目彰显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中国好声音》的选秀过程彰显出公平公正的思路和理念。评委只关注选手歌声,用专业眼光进行实力评判,各位导师的评选标准非常公正,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刘欢老师是音乐教师,欣赏具备专业能力的学生。哈林老师是创作能手,欣赏的吴莫愁是一个音乐潜质很强的选手,特点十分鲜明。导师在选择学员过程中都秉承着一种公开公平的原则,一方面选择自己喜爱的选手,另一方面照顾到大众口味。
第五,节目宣扬了正确的竞争观——靠实力取胜。在音乐的世界里,天赋很重要,它决定了你的乐感、节奏感,还有获取音乐乐理知识的能力。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选手们用自己的心声抒写着对生活的理解,每一个声音都是发自内心、能打动人心的声音。节目凭实力说话,宣扬了一种以情动人、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告诉观众要勇于接受挑战,追求美好,超越自己,才能实现梦想。
(四)实现制播分离,突破“历史性”运作模式
制播分离就是把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分开运营,操作电视节目制作组与播出平台隶属于不同的经营团队。播出平台购买制作组节目,制作组只需负责节目品质,播出平台负责节目宣传推广,两者各负其责,分工明确。制作组只有做出精品节目,才能吸引播出平台购买,播出平台必须传播渠道宽广,才能吸引真正好节目落户,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互惠式的运营模式。
电视作为单纯的播出组织,他们和生产部门不再是通常的一种行政隶属关系。电视台有权选定符合自己利益需求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也可以多方交易,实现节目价值的最大化。《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突破在于,不仅实行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而且节目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分享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节目是成功的,广告将增加一倍,利润也会得到提高。在利益的刺激下,制作方和播出平台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提高节目品质,塑造节目品牌,以吸引受众,获取广告盈利。
(五)“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打造节目高人气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营销,打造了节目的好口碑和高人气。节目自开播以来,广告商加多宝充分利用自身宣传渠道,在西安、武汉、广州、北京等地,与浙江卫视一起开展推介会,同时利用电视、平面、网络、微博等媒体平台,不断加强《中国好声音》栏目的宣传力度。
节目在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知名门户网站,对节目进行前期宣传和中场造势。特别在微博上开展的选手投票活动,吸引了众多受众参与其中。网友们通过转发节目的最新动态,适时对节目的进展进行评论,让节目人气、口碑在短时间内达到高点。
《中国好声音》还与百度、爱奇艺合作,推出了《酷我真声音》栏目,由杨坤担任主持,对学员进行访谈,对于节目中选手录制当天的表现以及网友对选手身世、故事的质疑进行一一解答,类似于新闻发布会,有助于节目的宣传,吸引了具备好奇心的观众眼球,从而配合《好声音》本体节目获得了高关注度和高收视率。节目与爱奇艺形成有益的互补关系,通过网络技术,转发、分享、评论形成满足用户核心利益的良性循环,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和看法,进行沟通和碰撞,让节目本身和百度、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双方获益。总之,《中国好声音》借助新媒体进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宣传,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各种媒介传播特性,为受众打造出全媒体联动的好节目,拓展了节目受众面,打造出高口碑、高关注品质节目。
目前,《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已经结束,它的成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节目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才能得到发展。节目组已经购买了三季的版权。要想在未来两季站稳脚跟,《好声音》节目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结束后,节目选手到全国各地录制节目,进行巡演,参加音乐节、音乐剧的演出,有些选手在比赛结束后,训练的时间有所减少,唱歌水平也随之有所下滑。《中国好声音》如何排除不利干扰,走出成功的第二步是我们接下来关注的焦点。
三、《中国好声音》给同类节目带来的启示
(一)完善节目产业链,改良节目运营方式
正如《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分析节目时所说,一档栏目是不可能改变整个行业面貌的,但是随着第一季节目的落幕,节目对整个行业也带来了一些启发。
音乐选秀不仅仅是做一个节目,更要通过节目打造整体产业链。节目与广告、艺人、经纪人、音乐市场相结合,进行有效运营管理,才能推出更多的新人和更好的音乐作品,使得多方受益、多方盈利。
目前,节目组、播出平台、选手、演出公司、经纪公司等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下,需要加强合作,完善产业链运作,这样才可能既有利于节目整体发展,又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所以在传统音乐市场发展缓慢、演出地域性限制较强的今天,完美的音乐作品必须通过强势的传播平台,以不落俗套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凭借新媒体营造人气、获取关注,这既是当前音乐界的未来走向,也是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之路。
如《中国好声音》与中国移动签署了中国移动彩铃业务,观众可以在网上下载选手比赛当天演唱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彩铃歌曲,还可以下载节目全程的彩铃音乐会。制作公司也将成立与移动合作的经纪公司,负责学员的后期发展工作。
如果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待《中国好声音》节目,节目组进行了股份制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协议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合作方式,这些都极大地整合了社会优势资源,为打造精品节目提供了物质保障,值得同类节目学习借鉴。
(二)创新节目形式,打造精品节目
《中国好声音》在选秀节目的末世时代,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率,节目又叫座又叫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目形式的创新、节目质量的精良。
第一,节目进行了赛制创新。采用盲选形式进行选秀,这是与以往节目相比最大亮点。
第二,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选手和导师的互动十分明晰。导师的点评聚集正能量,选手形象塑造积极向上。选手声音与选手故事相结合,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三,节目自身的高品质和可看性。节目投入巨大,制作精良;选手各具特色,唱功了得;导师相辅相成,专业幽默;乐队技术高超,锦上添花;剪辑清晰完整,吸引眼球。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向业界宣告:只有重视自身品质,勇于创新发展的音乐选秀节目才能得到认可,获得关注。
(三)全方位宣传营销
《中国好声音》全方位立体式的线上线下营销宣传形式,值得业界参考。《好声音》依靠微博转发、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的共同力量,形成宣传合力,通过视频网站进行直播和转播,扩大收视范围。
通过微博转发、视频网站联动,人们无论在户外的 LED,还是公交移动电视上都随时可以点播《好声音》节目视频,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所在。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更是带来了宣传方便,节目的好口碑由新媒体用户自发裂变式传播,扩散到全国,引发收视热潮。此外,在微博平台,受众为选手投票是免费的,这直接调动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
《好声音》全方位的宣传策略,结合高品质的节目,打造出优质品牌,从而引发广泛关注,同类音乐选秀类节目也应在宣传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四)关注受众需求,找准节目定位
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一个关键因素是其是否能够满足受众需求,节目的定位要准确,节目的内容要积极向上,节目的形式要受人欢迎,节目的制作要精益求精。
《中国好声音》满足了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不仅仅让受众观看了一档视听盛宴的音乐会,还让受众积极参与评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节目中4位专业导师的表现和点评也让受众看到了导师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同类音乐选秀节目也应明确节目定位,针对目标受众群,研究受众心理需求,打造受众爱看、想看、愿看、乐看的节目。
(五)传递正能量,展现真性情
《中国好声音》凭借其公平公正的选择标准、体现真情的选手故事、充满活力的歌者声音、专业个性的导师团队,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在节目中,无论在歌曲的内容,导师与选手的真诚交流,还是从选手自身的心路历程、音乐追求来看,都体现了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正向价值,这也是同类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所欠缺的内涵精神。
《好声音》节目同样展示了导师和选手的真性情。如导师杨坤对学员的承诺:自己有 32场演唱会让他们参演。杨坤用这种方式拉拢了一些选手,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这不仅让其他导师忍俊不禁,而且在网络上也使杨坤获得了“32郎”的称号。导师们在争抢学员的过程中妙语相击、相互吐槽、相互调侃。面对选手的真实故事、真情实感以及人生经验的分享,导师们或者用心倾听,或者潸然泪下。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真性情的一面,该节目的成功也正是源于此因。此外,节目把几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呈现出来,其中的4位导师,代表不同风格音乐人的价值取向和音乐判断,从而引导大众对不同风格音乐更为理解,把具备个性音乐潜质的歌手推上更大的舞台,让形式各异的音乐都能得到延续和发展。
星空华文传媒打造出《中国好声音》这股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梦想的电视力量,向社会传递了中国音乐的正能量。中国同类电视音乐选秀节目若想获得突破和转型,必须打破俗套的思维模式,创新节目形态,打造精品名牌节目。《好声音》的成功值得借鉴,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Delivering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Voice——Successful Strategy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TV Program The Voice of China
CHEN Yan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strategy of the TV program The Voice of China from five aspects. They are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lumn,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the highlights of positive energy, the historical operating mode of the separation of producing and broadcasting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marketing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successful strategy of the program can bring some enlightenments to the same columns: to improve industry chain to make the program operation mode perfect; to innovate programming forms to create boutique; to promote all-around marketing publicity; to capturing position to meet the audience needs; to show true disposition to deliver positive energy.
The Voice of China; TV show; successful strategy; positive energy; enlightenment
G222.3
A
1673-2065(2014)02-0071-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2.016
2013-08-20
陈 琰(1990-),女,河北衡水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在职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