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文字学概要》

2014-04-09

关键词:文字学六书小篆

张 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经典著作,该书对汉字形成的过程、汉字形体演变、汉字基本类型等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指出了原有学说对汉字构造解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独到深刻的理论体系。特别是该书使用的研究方法,科学严谨,不论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 内容简介

《文字学概要》一书共分十三章,第一章简述了文字形成的过程,第二、三章论述了汉字的性质、形成和发展,第四、五章描述了汉字形体演变的进程,第六章是对汉字基本类型划分的不同观点的介绍,第七、八、九章分别对“三书”的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了有关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第十章对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三个概念作出了解释和说明,第十一章介绍了文字分化、合并的方法、作用以及影响,第十二章详细地讲解了字形跟音义错综复杂的关系,第十三章提出了汉字的整理和简化问题。全书内容

2 研究方法

《文字学概要》一书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有学说

在谈到汉字的性质时,裘先生先对有关汉字性质的几种看法作了介绍,如“词—音节”文字、“音节—表意”文字等,然后从汉字使用符号的性质入手,分析认为文字体系的性质是由字符决定的,语素—音节文字可以解释为既使用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又使用表示音节的字符的文字,而且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用“语素—音节”文字命名汉字体系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在汉字的结构类型这个问题上,裘先生分析了传统“六书说”的缺陷,在唐兰“三书说”的基础上,吸收陈梦家把“假借”纳入三书体系的处理法,构建出新的三书体系,把汉字分为“表意、形声、假借”三大类型。并且从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泥于旧的名称,把表意字又分为六小类,避免了传统“六书说”中“指事、转注”等含义不明的纠纷,而且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形。

2.2 先提出看法或结论,再用实例证明

在说到利用字形研究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时,裘先生提出字形表示的意义跟字的本义之间不能随便划等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相”的例子,“相”的字形表示人在省视树木,但本义不会这样狭窄,因为《诗经》里有“相鼠有皮”“相彼鸟矣”“相尔矛矣”“相彼泉水”的诗句,似乎省视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叫做“相”,《说文解字》《易经》《段注》都没有表示“省视树木”的含义。他还告诉人们不要被本义是假借义的引申义的字引入歧途,举了“纠、向、函”三个例子,为了说明乱讲通假的现象和危害,裘先生举了《秦律·田律》里“唯不幸死而伐棺椁者”中的“伐”字被有的人解释为“乏”的现象,他用《诗·伐柯》《魏风·伐檀》的诗句来证明“伐棺椁”和这些诗句中的文例相同,而且“伐”“乏”二字韵部不同,进一步说明了“伐”是不应该借为缺乏的“乏”的。由此可以看出,裘先生提出的看法和理论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捏造的,他从语言事实中生发理论,用理论进一步阐释事实,从而使自己的观点真实可信。

2.3 不迷信权威,对待经典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

以《说文解字》为例,《说文解字》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被很多人拿来用作参考资料。裘锡圭先生注意到《说文解字》里小篆的字形,在东汉时期已有讹误,当时的文字学者对小篆字形结构有错误的理解,有可能也会导致对篆形的篡改,再加上《说文解字》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一些错误,因此《说文解字》里小篆的字形有一部分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资料上的小篆加以校正,比如“戎”字、“早”字;对于“六书说”,裘先生也提出了质疑,批判“六书说”逐渐成了束缚文字学发展的桎梏。虽然《说文解字》里有一些错误,但是作者并没有贬低它的价值,要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历史,是离不开《说文解字》的,只是有很多文字学者迷信《说文解字》,对问题不假思索和探究,罔顾古文字资料和语言事实,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裘先生用大量的文字发展的实例告诉人们,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能一味地相信它,而应该用严谨的态度去纠正、补充它,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2.4 对原有的纷争化繁为简,使理论更加清晰明白

比如,作者指出大篆本来指的是籀文这一类时代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但是现代研究文字学的人使用大篆这个名称的情况比较混乱,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有人称西周晚期金文和石鼓文等为大篆,王国维和唐兰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针对这种现象,裘先生认为为了避免误解,干脆不要用这个名称。再比如关于六书说中的“转注”的讨论和纷争层出不穷,从古至今一直都没有停止,没有人能够讲清楚。裘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争论中去。裘先生把繁复的纷争变得清晰明了,为汉字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5 运用大量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上文所说的几点都是裘锡圭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果,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它需要研究者深入实地、日积月累地去搜集和整理资料。从裘先生的治学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曾多次参加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客观上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在研究过程中,先生所付出的心血,遇到的艰难险阻,恐怕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裘先生这种重证据、重考证的研究方法以及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致力于文字学研究的人学习的。

比如,在《文字的形成》这一章里,作者不仅运用纳西文、圣书文等文字和语言材料,还结合甲骨文或商代金文等实物资料进行印证,说明了原始文字把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情况,并对文字体系的发展历程作出推测,这样显得推测合理可信。为了对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时间作出说明,作者引用了大量考古文献资料,对图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推断出大汶口文化的几何符号可能是后世族氏或人名的标记,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范畴,从而批驳了一些学者把这类符号看做原始文字甚至古文字的前身的观点。在《形体的演变》这一章里,作者使用的考古实物资料非常丰富,包括陶文、甲骨文、铭文、盟书、玺印、竹简、刻石、石鼓文、诅楚文、虎符、帛书、隶书铭刻、砖文、墓志、碑刻以及书法作品的摹本等,清晰地展现了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在每一章节使用文献和实物资料,还在全书的后面汇印了书中所引的全部实物资料的图版,为作者观点的印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观点真实可信。

3 评价

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凝结了其毕生的心血,全面总结了有关汉字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作者独到深刻的见解,为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书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记号字、半记号字、合音字的归属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其研究方法,不论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仅要借鉴裘先生的学术成果,更要学习其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双宝.评《文字学概要》[J].语文研究,1989,(4).

猜你喜欢

文字学六书小篆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宋伯军小篆作品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