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课”来袭谈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4-04-09宋妍雯
宋妍雯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1 “慕课”定义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
“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发课程”的英文简称。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形式,以规模大、开放、在线互动为特点,借助先进的网络视频传输技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慕课是新时代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它起源于过去的那些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讲,慕课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目的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爱好者组织开发的、分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性课程。
这一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开始于2012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得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一种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基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在线研发也不甘示弱,紧跟时代潮流,在2014年4月9日,上海交大首先成功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www.cnmooc.org)正式上线发布,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这对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意义深远。“好大学在线”采用了云视频服务平台,建立了基于云题库的练习和测试系统,支持学生的作业自评与互评功能、课程成绩设定和学习成绩自动统计功能,以及针对目前移动智能设备的慕课课程学习应用软件等,真正照顾到了个性化和差异化。根据调查,“好大学在线”将代表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的学习平台,率先设立了4所一流大学开放了10门高水平课程,课程分布院校包括北大、交大、香港科技大学和台湾新竹大学等,下一步还将陆续有新的课程不断补充进来。方便学生通过平台选择来自不同国家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期获得教育资源的最大公平化,并希
2 “慕课”与未来教育
未来学最初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未来观”而存在的,它研究的是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揭示按照人类所作的各种选择走向未来的可能性。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代表作《未来的震荡》一书中对未来教育理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系统地阐述了未来教育的阶段特征,作了比较集中和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和社会历史发展同样的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现代社会阶段、未来社会阶段。而且这三个阶段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发展依次更替的,每一个阶段都展示了自己最本真的特征[1]。
未来教育是基于信息社会而存在的教育形式,它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程度日益提高为主要标志。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教育中,信息化水平毫无疑问会在未来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教育信息化要求:(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3)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这些手段包括摄影机、录音机、摄像机、反应分析器、语言专用教室、程序打字机、电子学习台、闭路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等等;(4)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等[2]。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给“慕课”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土壤。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度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需要一种能迅速适应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因此,人们应创立一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未来教育的目标应该主要是增进人们了解未来变化和不断适应未来的能力。未来教育的创立,也必然伴随着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改革教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打破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甚至唯一场所和时期的组织结构,创立在空间上包括学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全方位、立体式场所,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体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终身教育体系;彻底改革现行课程,改变目前仅围绕英语、数学、经济学等这样一套固定的、标准化的、缺乏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创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改变不关心未来的方向性,倡导注重未来的方向性,塑造一种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和敏感性的人,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未来、了解未来,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的能力。适应未来的能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在迅速变化和流动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三是对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进行选择的能力。总之,未来教育的核心强调注重未来的教育。
信息化已把文化推进到“语言文化”“文字文化”之后的“映像文化”[3]。我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种背景下,“慕课”的出现与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是暗合了未来教育的诸多特点。
3“慕课”是否会彻底颠覆和取代传统教育
笔者认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固然会对旧的教育形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如工业社会的教育出现之后对传统社会的教育在教育体制、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社会的教育并没有在我们身边彻底消失,甚至我们还在进一步吸取传统社会的教育精华(如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同样以“慕课”等为代表的未来社会的教育,会对现行教育造成巨大冲击,但终不会彻底取代现行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慕课”可以使学习不必局限于课堂上,扩大了学习的地域空间,但它不能形成富有人性化的互动。尽管现在网络互动技术已相当发达,但其却永远无法达到现场真人互动的效果,只能无限接近。
(2)“慕课”在理论基础课的开设方面具有优势,但不是所有的学习课程都能以在线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实验操作类课程方面就显得“无能为力”或“先天不足”。
(3)“慕课”标准化、程序化的课业成绩评定方式,在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实际上是另一种在抹杀个性与创新的方式。
(4)基础知识传授以外,还有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这一点,“慕课”做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
(5)“慕课”的发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作为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的关系,两者作为学习伙伴,知识传播过程更加立体。但如何实现信息的公平传播与保证课程质量是未来“慕课”发展的一大挑战。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认为“慕课”要想彻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很难实现的[4]。
4 高职教育如何应对“慕课”冲击,从而有效利用“慕课”
传统观念认为“慕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重点高校如985工程的一流高校才有资格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教育尽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种种现象似乎表明,就国家社会而言,高职是次等教育;就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因此,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高职教育终将难以成为优质教育的“慕课”提供方,而只能是被动接受方。其实不然,高职教育在“慕课”开设方面,同样大有可为之处。
首先,就目前“慕课”的发展情况而言,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更具优势,在高新前沿知识的传授方面,其接收面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受众数量也非常有限。而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知识方面,高职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其实并不比重点高校的弱,有些方面经过挖掘和培育,甚至可以超过重点高校。因此,高职院校同样可以提供优质的“慕课”资源。
其次,“慕课”给高等教育尽管造成了一些冲击,但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高职院校应对“慕课”相对来说要比其他高等院校容易,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而这一点就是“慕课”的弱点所在。在这一方面,要应对“慕课”的冲击,高职院校应该继续发挥其优势,继续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第二,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而在市场需求的把握以及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方面,从近年来发展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要比其他高等院校更灵活、更贴切、更具有实效性。而“慕课”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正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因此在应对“慕课”冲击方面,高职院校不是变得陌生和手足无措,而是比其他高等院校更具有“熟悉感”。
总之,尽管“慕课”匆匆来袭,其对高等教育必然会产生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但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不但不是“被动挨打”式的全盘接受,而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大有可为,只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在信息社会的未来教育之中一定会有自身的发展空间和一席之地。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31~432.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96.
[3]小泽周三,等.现代教育学入门[M].东京:劲草书房,1989.
[4]顾雪林.萨尔曼可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N].中国教育报,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