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4-04-09倪洽亚

体育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认知功能隐喻体育教学

倪洽亚

摘 要:隐喻本属于文学修辞的一种,并作为语言现象频繁出现于日常交流中。教学语言同样充满“隐喻”。合理使用隐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简化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重、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简要介绍了隐喻的认知机制、生成方式及在体育教学的运用,旨在丰富教学语言,唤醒广大体育工作者对隐喻认知功能的重视。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喻;认知功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26-02

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技、战术,借助隐喻的语言表述方法将所学运动知识与练习者熟知的事物特征或曾有的体验连接起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或类推性,使学生建立起对所讲内容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思维,掌握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教学方法。

一、隐喻的生成

隐喻能力的获取和运用与教师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关。对教学中重点、难点隐喻化的改造,需借助于捕捉教学内容与喻体间相似性特征的独特视角,教学中隐喻的使用不是教师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教师对所传授教学内容的深切感悟、理解后创造性的呈现。语言学家胡壮麟老师认为隐喻能力包括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这种解释不仅提出了隐喻的使用具有创造性,同时还提出了对隐喻的理解是一种能力。

1.间接隐喻能力发展

对于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而言, 隐喻知识的间接来源是收集或倾听其他教师的言谈,倾听同行们是如何谈论他们的教育教学。因为隐喻具有更多的语言特性,对于同一教材的教法会因人而异,深入到同行们的课堂,听听他们对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及语言表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余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名师访谈录、教学经验总结,名家教育文集:诸如书信、日记等资源,从中捕捉他们的教学隐喻的应用。

2. 直接隐喻能力发展

直接隐喻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实践,浏览自己已有的资料,查阅相关教材教法等等。充实、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方法。遇到好的隐喻用法把他们都详细的记录下来,这种记录不是简单记下来就行了,而是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详细的进行描述,包括一些情感体验的描写,一旦捕捉到积极的隐喻,教师应该努力把隐喻情境转化到教学经验之中,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举一反三直至运用纯熟。

二、隐喻的类型与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喻体抽取的时机主要选择在学生建立技术动作整体概念的时候,喻体的选取类型应来源于教、学双方日常生活中易于感知的事物、曾经有过的感觉体验,从而便于理解抽象概念的目的。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体验、心智发展等一系列的差异,应采用不同的隐喻类型。在使用中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总的说来隐喻的种类可分为喻物、喻感觉和混合喻。

1.喻物

借用喻体的特征或本质属性与喻底的某种联系来暗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如轮滑教学中“丁字步”、“外八字站立”、羽毛球的“S形接发球”就是利用喻体的外部独特形态与喻底的相似性来说明,令学习者易于理解。笔者用隐喻教学法在网球正手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案例1:时间指向与网球正手击球

网球正手击球分为准备姿势、后摆引拍、挥拍击球、随挥跟进四个部分,设想一下,在我们的身体右侧(左手持拍者在左)有一个巨大的时钟,首先,准备姿势:持拍在体前(六点钟位置);当判断来球需要正手回击时,向右转肩,转髋带动球拍向后向上弧线引拍(将拍头引到三点钟的位置),击球时应转动身体,用力蹬腿,以肩关节为轴,手腕固定,用大臂挥动带动小臂,沿着来球的轨迹挥出去,一般在左脚右侧前方与腰齐高的高度,大概在六点的位置击球,球触拍后,使拍面平行于网的时间尽量长些,挥拍沿着球的飞行方向前送至九点钟位置做挠背。

这段讲述中将持拍、引拍、击球和随挥这四个步骤形象的描述为六点、三点、六点、九点方向,使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球拍四个位置所处的时机,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合理的运用,在网球的正手教学中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喻感觉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如:提到糖、铁,人们往往会立刻联想到糖是甜的,铁是硬的。正是这些简单的要素构成了事物的最初轮廓和最终“感觉”。我们在语言表达时往往需要借助这些“感觉”,但是当我们表达某种含糖食品属性时不能就说该食品就是糖,而是说该食品是甜的,否则就会造成语言表达的混乱。体育教学中用于表达感觉的隐喻方法极为常见,如:羽毛球“杀球”时手腕放松形成的“鞭打”、当球触到拍面时手腕瞬间“锁紧”拍柄的网球截击。

案例2:羽毛球接发球假动作:虚扑实放网前球

首先判断要准,在对方发来的网前小球一出手,马上举拍上网似要扑杀,移步要快,作势凶猛,用身体语言给对手一个假象你要扑杀,对手就本能举拍准备放手反击,其双脚就会扎稳。这时你在球拍接触球前一刹那收势收力,将球轻挡回对方的网前或利用手腕的细小动作改变拍面,将球切击到对方网前两个边角处,回放对方一个网前球,让对手只能处于防守,由下向上的起球,你就抢到主动权了。

上述提到的的“网前小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的球”而是指在发球时通过手臂、手腕使用力量的大小,达到网前的某种状态。“扑杀”“作势凶猛”都是比喻双方搏杀时的状态,学生刚开始听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略加示范就能让学生真正了解。

3.混合喻

混合喻通常是指一句话中既喻物又喻感觉,两种比喻同时存在,服务于统一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混合喻以较多的形式存在。

案列3:网球教学中接外角球的方法描述

当判断对方来球为外角球时,练习者要么采用关闭式站位,然后打开;要么采用开放式站位。无论哪种站位,练习者最终以成直角面对球网的姿势结束。完成这个姿势时,练习者转动脚,这样,在击球动作的尾声,他才能使底盘成积极角度,以让练习者可以转向,回到球场中点。开放式站位的一个重要优势是,练习者能用积极角度,并且阻止惯性把他带至场外。

这段话将人的重心比喻为汽车的底盘,为喻物;“惯性”则为物理学词汇表示物体运动时所处的状态,实为喻感觉。

三、结束语

学习新的内容时教师第一次讲解很重要,往往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隐喻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恰当时机的选择成为实施该方法重要因素之一。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重、难点的预见和准确判断,教学中喻体的选用极其关键,对于没有把握的喻体可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也可同行间切磋比对。喻体的选用必须积极向上,便于感受、易于理解,切忌类似“你身体僵硬的像根棍子”的反向隐喻使用。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马莉.运动技术理念的隐喻与诠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认知功能隐喻体育教学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认知信息平台的设计研究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