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星驰怎样走上“神坛”

2014-04-08

看天下 2014年26期
关键词:神坛大话西游周星驰

过去对周星驰的几次集体批判,都是由和周星驰相处不愉快的圈中大佬发起,然后其他与周星驰有过节的人士一拥而上;这次却换成粉丝文先走红,牵涉其中的人看了不忿才发声。巧合的是,当初周星驰从一个香港喜剧演员被举为“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推动力同样是普通网友的文字。关于《大话西游》的点点滴滴汇成大陆的网络文化新思潮,周星驰在年轻人心中光辉万丈如一尊神像。

看一个明星有多少铁粉,要看他身陷危机时民间舆论有多少反弹。这次周星驰被攻击,网络几乎是一边倒的煽情,在“周星驰身后坐着我们的童年”“我们都欠他一张电影票”这样的粉丝情书面前,孰对孰错,没有讨论余地。向太陈岚对周星驰的指责确实是一颗炸弹,但并未伤及周星驰的事业,而是炸出了他的“隐形粉”,让我们看到一个依然广受追捧的神坛上的周星驰。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周星驰?他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封神分水岭:《大话西游》成网络文化现象

1992年,《唐伯虎点秋香》在内地公映,这是第一部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周星驰电影。观众原本准备看巩俐重演经典电影《三笑》,卻意外接触了来自香港的“无厘头”文化。不适应的人没看完就立刻退场,也有人很喜欢。《唐伯虎点秋香》票房不错,进入了1993年上海十大卖座影片的行列。不过当时内地媒体还不太能欣赏周星驰,有报章如此评论:“影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人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恶心的镜头比比皆是,缺乏应有的美感。”

1994年,《大话西游》打算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一向出产艺术片的西影厂并不喜欢这个剧本,但考虑到周星驰的商业号召力,仍然与其合作。当时的副厂长张子恩觉得这部电影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只能算“文化垃圾”。

《大话西游》上映后的商业成绩并不算好。香港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电影凌乱难懂,最后香港票房为2532万港元,在周星驰作品中属中下成绩。台湾地区片商也大倒苦水,说“赔得很惨,以后对周星驰都没有信心”。收入最少的是内地,观众反应冷淡,不乏中途退场者,有些地方的电影院干脆没要电影下半部的拷贝。

没有人知道,一场狂欢正在惨淡中酝酿。据《大话西游宝典》一书考证,最早给《大话西游》好评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1996年,结束影院萧条放映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立刻博得满堂喝彩,习惯了传统电影表达的学生初遇无厘头和时空穿梭,惊为天人。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剧本,背诵电影台词,研究月光宝盒的意义。有人开始通过盗版VCD反复观看揣摩电影。

真正在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是清华大学的理科男。1996年进校的清华计算机系学生肖刚回忆,水木清华BBS当时文艺气氛浓重,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生僻文艺片的影评。1997年国庆以后,他发现有人在水木清华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直到有人告诉肖刚那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他才明白过来。肖刚很快到夜市买了盗版碟,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有光驱的北京同学家中观看。看完电影后,学生们为周星驰所折服,他们认为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还有很多,于是一到周末大家就集中起来看盗版碟,一起记下台词。几个人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按播放和暂停键,有人负责听,有人负责速记,记下来的台词都要被传到BBS上去。这种贴台词行为甚至是有江湖竞争的,好几拨人都在做这件事,一开始学生们比拼的是量,看谁贴得多,后来则变成听写剧本,还有人把台词以外的场景、动作都一并记进去。

清华学生对《大话西游》的痴迷令他们“流窜”到其他高校论坛继续贴台词,普及《大话西游》。据肖刚回忆:“到1998年底,如果还有北京的学生说不知道这些台词,很容易就被当成怪物。”

来自清华疯狂的普及最终让《大话西游》成为了校园里的仪式和符号。学生们在校园论坛里都用至尊宝、紫霞、菩提老祖等网名,导致大家起名必须要加上复杂的前缀和编号,例如“3号楼拎热水瓶的紫霞”。大学生最流行的说话方式,是把《大话西游》台词嵌进生活里的每个场景。教室外忽然打雷,要喊:“打雷啦!下雨啦!收衣服啊!”被索取物品时会不厌其烦地背诵:“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1999年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期,鼎盛时网上有四五十个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站。2000年6月,即将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用集体观看《大话西游》的方式作为毕业典礼。这是所谓“集体回忆”和“一代人情意结”,就像罗大佑之于80年代、金庸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

黄袍加身:“后现代主义解构”

2000年,张立宪(现《读库》主编)等人编著了一本《大话西游宝典》,这本书里搜集了网上关于《大话西游》的小说(可视作“同人文”)、影评、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分析,甚至包括各主演的明星档案。最让编者们自豪的是他们找到了给周星驰配音的石班瑜,给他做了一次认真的人物专访。在今天来看,这更像一本纯真痴狂的粉丝剪贴本,后来成为著名媒体人的刘春,和专栏作家连岳,都有文章被收录其中。该书首印两万册被一抢而空,各地书店都出现了脱销的情况。

在序言中,张立宪写道:“有人以老一代的口味说新的一代是受《大话西游》毒害的一代人,而这些受《大话西游》毒害的新人则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比前一辈更智慧,人类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我们有生命力,因为我们是新的。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希望可以看到一个经我们手整理后的美丽中国……”

关于《大话西游》的评价能够引出“智慧”和“美丽中国”这样的词,如何评判周星驰,在世纪之交是判断两代人不同价值观的重要指标。

2001年《中华读书报》采访了北大学生后,这样解释《大话西游》的流行:“学生们由于在中学受老师的影响,有一定的语言模式,进入大学后又不可能直接把成年人的社会语言拿来用,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语言缺乏的过程。他们急于找到一种可以表达自己、表达大学新生活的语言……《大話西游》戏谑的、荒谬的语言就在此时与学生们一拍即 合。”

另一种常见的解读是把周星驰的流行和网络时代连在一起:“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网络人群的审美标准:自由至上。同时电影中宣扬的无等级社会,比如唐僧为师不尊,正好契合当今网络的生存状况,没有权力话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而在更多的网络影评中,年轻人更看重电影中的情感元素:小人物的奋斗和对爱情的忠诚。

这股潮流中,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亦大方表达对周星驰的喜爱,更复杂的解读随之而来。2000年6月,北大东门的文艺青年坐标“雕刻时光”咖啡馆举行了一场名为“《大话西游》为何会受当代年轻人喜欢”的座谈,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时年56岁)和六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一起聊周星驰。他提到了解构这个概念:“首先解构了师徒关系,第二个解构了人神关系,第三个解构了时空关系,第四个解构了生死关系。而没有被解构的一个是爱情,另一个是信仰。”

后来频频被提及的“《大话西游》是后现代主义解构”的观点在此时已经基本成熟。一篇名为《从周星驰现象看后现代文化》的文章中,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写到周星驰的后现代主义形象,洋洋洒洒俨然学术论文。不过,后来周星驰接受杨澜访问,直接表示自己不懂复杂的理论:“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的东西”。

2001年,周星驰登上北京大学讲堂和学生交流。媒体也跟进报道了“无厘头文化的流行”,海量的媒体和网络讨论中,对周星驰的“过度解读”显而易见。有个笑话这样说:“周星驰上了一趟网,终于知道《大话西游》的含义是什么了。”

造神成功:当年粉丝有了话语权

从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的头五年,中国正处在拥抱娱乐化的高潮,电视上流行《欢乐总动员》、《快乐大本营》这样的综艺节目,纸媒正在进行都市报改革。大胆地宣扬“娱乐”,是对正统意识形态教育的逆反,也只有这十年间,知识分子才有了猛烈歌颂“娱乐”的先锋和开明。“周星驰的电影里大量传播一种反英雄情绪,我就是小人物,消解英雄,对从小就受崇高教育的一代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解毒剂。”这是媒体人陆晖眼中周星驰的贡献。

2000年以后,更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也就是所谓“看着周星驰长大”的那批80后,接过了追捧周星驰的大棒,加上前几年师兄们传下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神话”,两股力量合流,周星驰在大学校园里的影响力高烧不退。

2004年10月,文化学者李欧梵和周星驰受邀在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举办了名为“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讲座。在汕头,周星驰受到了比香港热烈得多的欢迎,大批学生通宵排队轮候入场券,网上直播也“挤爆”,无法登录。李欧梵说自己也是周星驰迷,在哈佛讲当代华人文化时选了《少林足球》做例子。

当时正值《功夫》即将上映,周星驰经纪人魏达森觉得这种大学里的对话形式可复制到点映宣传中,“显得比较有文化”。于是他找到准备转行做公关的媒体人李梓新帮忙联系,策划了一系列校园行。2004年到2005年,周星驰集中走访了内地的多所大学。

“校园行”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都给周星驰颁了“教授”的聘书,一个是“兼职”的,一个是“客座”的。让喜剧明星当教授,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翻看2005年的报道,会发现媒体几乎都是把这件事做了正向处理,反问“有何不可”,并附上类似“周星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内容作为报道链接。此时的媒体人正好由几年前痴迷周星驰的那批人所把持,产生从不屑到追捧的态度逆转也不足为奇。

媒体人陆晖如此解析周星驰神话产生的原因:“《大话西游》是水木清华里红起来的,这拨学生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包括媒体、文化、出版业。当这拨人掌握了话语权的时候,他们年轻时喜爱的周星驰就成了主流,就被封神了。这跟金庸写通俗小说被奉为大师是一个道理,都被高估了。”

《周星驰映画》作者刘琼雄也提到了这种观众成长带来的话语权变更:“十几年前的程序员都很喜欢《大话西游》的,所以IT大佬一直对周星驰有感情,你看最近跟周星驰合作的企业家,一个是马云,一个是周鸿祎。”

近日向太陈岚对周星驰的指责的确是一颗炸弹,但并未伤及周星驰的事业,而是炸出了他的“隐形粉”。营销账号发几张周星驰旧照,配上台词,转发量就节节攀升。“为周星驰补票”的话题里,粉丝们表示,等周星驰新片《美人鱼》上映后,他们要加倍买票以示对当年看盗版的歉意。大V放下理中客立场无条件支持:“用一部电影就能把人笑得死去活来的人能坏到哪里去呢?”

猜你喜欢

神坛大话西游周星驰
大话西游
周星驰愧对贤内助,一句情话求偿7000万
故宫文化是该走上“神坛”,还是该沐浴“人间烟火”f
《大话西游3》
《大话西游》交流会刘镇伟:“韩庚演的不是周星驰”
光阴的祭品
电子书跌下“神坛”?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周星驰的较真
没有谁是躺着成为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