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祭品
2016-09-29
曾念群
20年后,刘镇伟还是冒着被唾沫星子淹没的风险,携已然没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3》归来——果不其然,所谓终结篇在吐槽的激浪中轻松破亿。先不急着乱棍打死,且来回顾回顾它的前世再说今生。
20年前的《大话西游》是周星驰“彩新电影公司”的开山之作,后来被认为是他的转型之作和后现代风格代表作,周星驰借此登上香港无厘头宗师宝座。可这些都是后人的追封,《大话西游》的开局并不美妙。
先是剧本大纲被西影厂认为“不可理喻”,要不是周星驰的市场号召力摆在那里,当年颇为强势的西影厂断然不会合作。影片拍完,完成片同样不合西影厂胃口,时任艺术副厂长的张子恩认为影片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甚至只能算是文化垃圾。影片后来仅在内地局部区域公映,两部加起来在北京仅收20万票房,是当年北京发行界一大反面案例。
至于“文化垃圾”变成经典,那是两年后的事情。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盗版碟的盛行,《大话西游》突然被以北大为代表的高校学子倍加推崇,被封为90年代迄今香港喜剧经典之王——西影厂显然始料未及。
《大话西游3》的开局同样尴尬,不少把《大话西游》奉为经典的人认为拍续作是不可亵玩之事,有甚者还搬好了小板凳,恭候《大话西游3》被周星驰经典秒成渣的快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抱着善良的期许,希冀刘镇伟再次带来惊喜。
因为早把期待值调到低频,故本人对《大话西游3》谈不上失望。从《大话西游3》的完成度来看,除了演员表演难以填补周星驰和朱茵缺席的巨洞,剧本基本延续当年无厘头喜剧的遗风,对旧版故事中存留的若干大坑,埋得也合乎情理,尤其玉帝天书和六耳猕猴两处新编令人小感欣喜。说《大话西游3》再续经典肯定算不上,说它是刘镇伟《越光宝盒》之后最好的作品倒是不假。
时值开学季,又是中秋档闲暇,挑战经典的话题又摆在那里,《大话西游3》破亿并不足为奇。有人认为当年西影厂迂腐障目、发行不力,险些葬送《大话西游》的经典神话。其实就算发行方当年给力也无济于事,北京市场20万的业绩足以说明,影片当时无法撬动传统观众的心扉。原因很简单,90年代的大学生还不是电影院的主流消费人群,而普通影院观众对《大话西游》颠覆传统之举多存心理壁垒。
一部电影有一部电影自己的命运,当年若不是有网络和DVD等新兴传播介质破局,《大话西游》又何来经典之说?反过来,《大话西游》对网络的反哺也是深刻的,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的互联网语言和思维,都还继承着无厘头的基因。
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自己的语言,就算周星驰这次一起归来,也未必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要知道90年代末捧起《大话西游》的知识分子,如今已然是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让他们以情怀之名追忆青葱岁月可以,然而这种闹剧式的语言,早已不再是这群人当下的心理语言,就算让《大话西游》诞生在今时,也未必能讨好这批人。2014年重映的票房(2500万)也佐证了这一点。
很多人以情怀之名来否定《大话西游3》,其实《大话西游》所谓的情怀也是后人的追封,《大话西游》初上马时,并不见得奔着经典去。影片直到开机,也不过是编剧兼导演刘镇伟的一个构思,不少经典台词都是现成碰出来的,而且影片只花了100天完成拍摄,过程中发现装不下了,又临时拆分成上下两部。所谓经典,只能说是一帮有心人的偶得。
不管有没有“终结篇”,是时候和港式无厘头挥一挥衣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