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说明了什么
2014-04-08张树华赵卫涛
张树华 赵卫涛
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共和国及塞瓦斯托波尔市加入俄联邦的总统法令,宣布两地完成了所有入俄法律程序。同时,美国和欧盟声明对俄罗斯实行制裁。连日来,乌克兰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围绕乌克兰问题,美国、欧盟、俄罗斯三方之间的政治角力正愈演愈烈,内战甚至是分裂的阴影笼罩在乌克兰上空。
自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国内政局混乱、经济衰败、社会和民族严重分裂,这些问题都成为独立以来的乌克兰挥之不去的西化、民主化之殇。回顾冷战后国际民主化的曲折历史,乌克兰落入“民主陷阱”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警惕。
道路选择:西化之路上的民主迷失
曾经,乌克兰和俄罗斯是一根藤上两个瓜。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乌克兰与俄罗斯正式合并。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西部乌克兰1939年加入)。
1990年前后,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让统一的苏联陷入困境,乌克兰率先打出“独立”、“主权”的旗号。独立之初,带有“双头鹰”情结的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踌躇满志,梦想着“脱俄入欧”,让乌克兰能够挤进“民主、文明、富强”的欧洲大家庭。然而,20多年过去了,乌克兰这个以“欧洲粮仓”著称,在苏联以工程师比例最高、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最发达而著称的国度,如今却几乎沦落到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发展程度垫底的境地。到2012年,乌克兰的实际GDP仅相当于1990年的69.5%。回顾乌克兰20多年的转型之路,我们不难发现,西化之路上的民主迷失无疑是导致乌克兰转型失败的罪魁祸首。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正式宣布独立。前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摇身一变,当选乌克兰总统。在欧美等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改革“指导”等画饼的诱惑下,乌克兰盲目地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西化”改革。激进的市场化政策得以强力推行,西式“三权分立”原则和议会民主制被强行移植入本国政体。独立之初的乌克兰不仅没有实现经济的迅速繁荣,反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之下,克拉夫丘克在1994年的总统选举中黯然下台,让位于高举“改革”大旗的库奇马。库奇马上台后,力主推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不断加强总统职权。随之,总统与议会及其内部各党派之间的矛盾却变得日益尖锐化。在库奇马执政时期,乌克兰各项经济和社会改革进展缓慢,腐败程度进一步加深,地区、民族矛盾不断积累发酵。
2004年底,乌克兰爆发了更加激进的“颜色革命”,尤先科最终战胜时任总理的亚努科维奇,成功当选乌克兰总统。当选后的尤先科重新对国家权力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乌克兰由总统议会制转变为独立之初的议会总统制,总统的实际权力被大幅削弱。但是,这一权力分配结构改革仍未能从根本上化解政府与总统之间的矛盾。在2010年的总统选举中,利用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两派势力分裂的契机,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亚努科维奇执政后,废除了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乌克兰的政体又改回总统议会制,总统的权力重新得到了加强。
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底,以亚努科维奇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为导火索,反对派势力在全国迅速掀起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的反对浪潮,亚努科维奇最终被议会驱赶下台。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决议,恢复2004年宪法,乌克兰重回议会总统制的改革起点。
纵观乌克兰独立以来20多年的政治转轨历程,乌克兰各派势力表面上打着“民主”、“宪政”的旗号,实则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政客们频繁的政治斗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持续性的政局混乱、经济衰败和社会的严重撕裂。
忽视国情:西化的幻影与民主化之殇
在经历了20多年失败的西化之路后,今天的乌克兰已经彻底陷入西方设下的“民主陷阱”而难以自拔。从国内因素来看,目前的乌克兰面临着国家认同感严重缺失和国家发展道路摇摆不定的困境。而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乌克兰实施的民主输出战略,无疑是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首先,国家认同严重缺失是导致乌克兰持续动荡不可忽视的根源。自苏联解体以来,脱胎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乌克兰,在国家认同方面长期难以达成共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乌克兰饱受外族欺凌,国土长期被分割统治。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乌克兰传统上的“东西”之争。从族群分布情况来看,乌克兰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俄罗斯族则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从民族归属感上看,西乌克兰人要求建立独立乌克兰国家的愿望更强。独立以来,虽然东西乌克兰之间在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上持相近立场,但由于语言、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东西两地区之间的分歧有逐渐扩大的趋势。1992年,作为乌克兰自治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就曾以议会决议的方式宣布脱离乌克兰,重新并入俄罗斯联邦。独立以来,虽然乌克兰历届政府为消除地区和族群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以及族群之间的隔阂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
其次,盲目西化背景下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失败,是乌克兰长期动乱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乌克兰独立以来的20多年,也是西方民主在乌克兰大行其道的20多年。独立之初,在尚未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背景下,急于摆脱旧体制束缚的乌克兰便迈出了民主化的步伐。于是,在“逃离苏联”,“拥抱西方”的口号之下,乌克兰几乎将美式的议会民主制全盘照抄到乌克兰。自“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政局已经演变为尤先科、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三人你争我夺的角力场。理想中的西式政党模式在实践中演化为少数几个寡头之间的争权夺利。“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也在强权政治和腐败横行中变得形同虚设。当然,期间一场场翻云覆雨式的政治清算无一例外都打着民主与法治的旗号。乌克兰与其说是民主化,不如说是政治商业化、市场化、帮派化、地区化;与其说是民主政治,不如说是对抗政治、帮派政治、清算政治和复仇政治。根据“透明国际”2013年公布的世界廉洁指数,在总分为100分的测评中,乌克兰仅得到25分,在参评的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44位,连续多年被评为“严重腐败”国家。在历尽“民主”洗礼后的今天,一些乌克兰人不得不无奈且辛酸地承认:西方民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再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的旗号输出动乱,罪责难逃。乌克兰陷入转型困境,除政治人物治国无方,缺乏责任之外,西方大国也难辞其咎。自冷战结束以来,包括乌克兰在内的独联体地区就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而自苏联解体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输出美式民主和自由,始终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而言,向这些国家输入美式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促成“颜色革命”并建立亲美反俄政权,自然成为美国对独联体民主输出战略的重要目标。在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方面,美国或是通过经济援助等利益手段不断促使其进行所谓的“民主改造”,或是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不断进行民主渗透,或是通过扶植各种“自由媒体”来进行思想舆论渗透,抑或是直接资助国内反对派、扶植代理人等等。可以说,在美国全球民主输出战略的表象下,暴露出的往往是赤裸裸的全球地缘战略企图。
放眼未来,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如果乌克兰各方力量仍不能尽早在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些根本性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是继续陷入党派纷争、民族和区域矛盾等泥潭中,继续在财阀、寡头和党派利益中周旋,那么乌克兰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大国政治夹缝的束缚,无法逃脱周期性政治动荡的怪圈,也无法摆脱边缘化生存的泥潭。
启示:警惕走入西方“民主陷阱”
时至今日,与乌克兰同时期独立的其他独联体国家大都已经度过了独立之初的阵痛期,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乌克兰却陷入了民主的迷惘与转型陷阱难以自拔。今天,反思乌克兰落入“民主陷阱”的深刻教训,这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一是要对一些西方大国打着民主旗号,实则输出动乱的战略意图保持高度警惕。冷战结束以来,西方民主已经被严重地泛国际化。在西方战略家眼中,民主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成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价值、观念、标准、制度、原则、做法等。伴随着民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实际上已经异化为一些西方大国对外扩张的政治工具。它们将民主包裹上华丽的外衣,以各种手段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然而,西方大国对外输出民主的意图并不是要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而往往有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盲目接受这种所谓的“民主指导”只会落入西方大国的政治圈套,使国家堕入动乱的泥潭。
二是要树立正确民主观,认清西方假民主和劣质民主的危害。民主概念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民主制度的真正实现也有赖于稳定的国家认同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政治文化环境。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主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发展阶段,一切片面化、标签化、碎片化了的民主都是虚假甚至劣质的民主,它们不仅背离了民主的真谛,更有可能给整个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
三是要对在发展中国家盲目推行民主所造成的实质性危害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制度建设、民主文化等民主的必备条件尚不完善,盲目推行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国家动乱,人民遭殃。以乌克兰为例,在20多年的西化历程中,获得民主化“红利”的几乎都是掌握国家政治经济资源的少数寡头,广大人民则无缘分享民主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只能始终处于政局混乱、经济凋敝的社会最底层。
四是要认清西方大国及其代理人对外鼓吹民主的实质,破除对西方民主的迷信。纵观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民主化的历史,在一些西方大国民主输出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不乏一些盲目崇拜和迷信西方民主的“公知”或“民主小贩”们的身影。无论是前几年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还是此次乌克兰危机中的街头暴力、广场暴动,都不乏西方大国及其“民主谋士”策划、煽动的影子。在对某些西方大国民主输出战略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也必须切实认清这些代理人及其相关言行的实质。
五是要树立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增强本国的政治发展力和抵御外部势力侵蚀渗透的能力。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发展任务繁多,民主政治建设并不是其中的唯一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需要的政治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价值和目标往往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战略和民族目标任务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和政治发展方式。在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要统一于政治发展的总目标,要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等进程相协调。只有在上述目标实现统筹兼顾和综合提高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确保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的落实,使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