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2017-01-18佚名
佚名
出现这么多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
最近与一位学生家长聊天,谈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提到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当年,我们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课文《矛与盾的集合》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便于让学生明白。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弯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这一改动,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
从这件事开始,我开始关注小学的课本,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问题。
以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收录。
负面形象常用中国人,正面形象则选外国人
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除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这几个人名,并配以表现外国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应该培养小孩诚实的品质。
以上两篇都不是经典故事,何以要引用编造的外国小孩子,来表现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难道现代中国小孩都找不到这样的优秀品质来弘扬吗?中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只剩下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到了二年级上册,负面形象常常选用中国人的故事,正面形象则选用外国人。
第7课 《一分钟》 ,文章里面用的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用这个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主人公恰是中国人的形象。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则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在这里,悄悄地表现了一个蠢笨的古代中国人形象。
第19课《蓝色的树叶》 提到了两位现代的中国小朋友,其中一位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导致他画出蓝色的树叶,悄悄地表现了小气自私的国人形象。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
第22课《窗前的气球》描述道:因为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一换成外国小朋友,就开始用正面的故事来表现了,瞧人家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
二年级下册课本里,开始大量出现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国人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一分钟》里贪睡不守时的元元,《蓝树叶》里的自私小气的形象。好的形象在哪? 只有在一年级上册里的古人司马光和曹冲里去寻找。
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继续表现外国小朋友的优秀品质,咱中国人得向人家学习啊。
第8课《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外国的名字不仅进了生字表,而且作业里还要用“卡,罗,尔”三个字组词。这是什么导向。
第13课 《动手做做看》继续表现外国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不记不行,生字表里让你加强记忆。
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
第22课《我为你骄傲》是隐藏得极深的一篇弘扬优秀品质的文章,通篇没有人名,让你分不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最后, “7美元”这个词还是露出了狐狸尾巴。说7元不行吗?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这样的好人好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
第23课《三个儿子》也没有出现外国人名,故事看上去也没有问题,可是配的图却显而易见,让小孩知道这是外国人,金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
第26课《蜜蜂引路》说的是前苏联列宁小时侯的故事,虽然是革命导师,但他终究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但接下来一篇就是中国的两个蠢笨的形象出来了,第27课 《寓言两则》,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
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外国人的聪明再次出现在课本中,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崇洋媚外要多从娃娃抓起哈。
最后课外阅读第6篇《画鸡蛋》,国外的优秀人物真多啊,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别学古人太蠢了。
事实上,从古到今,炎黄子孙们一齐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对于“勤劳、智慧、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语文教材的编者们,你们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科利亚”反复出现
三年级上册第2课、5课、6课,接连三篇苏联的文章,看来作者对苏联还是有感情的。
《金色的草地》里面的主人公是苏联小孩谢廖沙,以及一群金发碧眼的小孩。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小孩了?
第5课《灰雀》写的是前苏联的列宁。第6课《小摄影师》 又是一篇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虽然苏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可这样大篇幅出现,难道是为将来毁损中华文化而做准备么?
……
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更是典型。矛盾,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弯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插图到文章最后的落脚点都可以看出来。
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三年级,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
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
第31课 《给予树》,是关于圣诞节的文章,而在四年级上册还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这么赤裸地宣传洋节是怎么回事?
第32课《好汉查理》,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
选读课文第二课《做风车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如此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让我觉得莫名气愤。
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他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自然与我国无关,但鉴于是描写动物,不是特指人,未罗列出来。
大量充斥二手翻译作品
下面是四年级的课本。注意哟,三年级上出现的《给予树》在四年级上里改头换面,再一次出现了。它叫“给予是快乐的”。
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再一次节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
第9课 《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第10课 《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第11课 《去年的树》,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别问我学语文,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
第14课《白公鹅》, 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
第23课 《卡罗纳》不用问啦,一看名字就知道正宗国外的,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这是让小学生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
第27课 《乌塔》,这篇写到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叫乌塔的小朋友,然后,一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
值得警惕
五年级、六年级也是这样的套路,大家可以看。
出现这么多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学习。甚至,就算不是在国外,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
大量充斥的都是啥玩意啊?这可是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土的文化,而不是舶来品。
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
摘编自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