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出文章精彩来
2014-04-08蔡健华
蔡健华
在新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在审好题目的基础上,议论文特别受到学生青睐。然而议论文大同小异的结构思路、近乎泛滥的论据,常使阅卷者感到疲惫,甚至出现审美疲劳,这样考生的分数自然难以让人满意。而如果择取一亮点,便有可能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驳”出精彩招式,博阅卷者眼球。
一、“驳”让思维更缜密。
新材料作文强调学生的立体思维,考查他们能否辩证地思考一个问题、一种现象。如:相反性的材料,2011年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提供一种现象,2013年广东卷就是否接受慈善发表看法等。这些都对学生是否有一套缜密的思维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平时,考生作文浮光掠影,提笔而下,忽即忽离,此三步骤写作大有存在。如何避免?心存一“驳”。
如这样一则材料:
花园里有一棵娇小玲珑的野花。有一天,她发现了一株雍容挺拔的玫瑰,叹息道:“造物主为何让我如此渺小,只能紧贴着地面生长,不能像玫瑰一样耀眼?”造物主答应了野花的请求,把她变成了盛开的玫瑰,这一棵玫瑰高傲地伫立在众花之中。
午后,狂风和暴雨突然袭来,她被连根拔起。而紧贴地面、踏实生活的野花却安然存活,她们说:“瞧!虚荣的野花玫瑰要付出代价。”濒临死亡的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终于远离了卑微,找到了生活的高贵。”
本则材料,叙述对象主要是野花玫瑰和众野花。这两个对象在材料中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各自有自己生命的追求,应该说各有其道理,不能简单地否定其中的一者。择取其中一个对象论述固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在材料分析的时候对另一方采用“驳论”的方式,那么观点则更为深刻。如:
我为野花玫瑰追求高贵的执着所打动,却也为她终其一生不知何为卑微与高贵而惋惜。卑微是扎根于平凡的生活,高贵是翱翔于辽阔的精神道场。卑微与高贵未必是对立的矛盾面。玫瑰所追求的高贵,并非是精神的高雅,而是为虚荣所驱动的对雍荣耀眼的追求。
这位学生能从材料的整体性来提炼观点,他从野花玫瑰的角度找到了一个“驳”的有力突破口,那就是混淆了“卑微与平凡”,而后一针见血,为自己的观点闪亮登场而作铺垫。可见,从材料的一方中找到突破口,通过“驳”,可让学生对新材料解读更为完整,思维更加缜密。
二、“驳”让文思更厚重。
看似不经意的一条或几条辅助线,提出的几个假设向量往往会给理科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作文时,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几个可供反驳的常见“点”,会使得文章更加厚重与深刻。如:有人说,音乐能够超越有限生命的重重局限,重达灵魂深处,实现永恒与不朽,你怎么看?
此类文章如果你是按部就班说理论述,可能会流于平庸甚至是空洞。那如何让文章丰富起来,如何让你的观点深刻起来?想方设法“驳”一“驳”吧。
先选择“点”,思考音乐和哪些是一类?比较一下,优劣何在?如何选择突破口?是否可以这样写:
就音乐,我暂先一搁,先让我谈一下文学作品和绘画创作。文字面对的人群太狭窄,且不论国人中存在多大比例的文盲,即使只“欣赏”不求创作,真正深入文本内核参透作者思想的读者又能有多少。文学的创作应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首先要有人写,然后要有人理解与懂得,一次精神境界的升华才算真正完成,一篇传世佳作才真正大功告成。能推动这一过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至于绘画创作,对材料的要求又太严苛。此时歌曲的优越性便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不必直接将音乐的优点展示出来,而通过驳论的方式,将音乐的独特性显示出来,这不仅使文章具有说服力,而且使自身思考的广度与深度都得以体现,让文章具有厚重感。可见,选“点”而“驳”,会让文章有厚重之感。
三、“驳”让思想提炼更为深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让人回味并深思的现象,如“真实”与“高调”、“宣扬”与“作秀”、“平凡”与“平庸”,学生若能拥有慧眼,明辨现实生活中的繁杂现象,树立靶子“驳”一下,便更能让自身观点具有“张力”。如前不久的甘肃榆中哄抢橘子新闻事件,民警“亮枪止抢”是威胁百姓还是认真执法?学生若能从“威胁”一说进行“驳”,推出“威胁”前提是对“合法”群体造成生命、财产上的顾虑,现实中百姓却是“哄抢”,这样无疑会得出“哄抢行为本身,不仅是悖逆道德行为,而且已然涉嫌违法”这一结论,那么民警的“亮枪止抢”应是合法职能作为。再如:
寺庙中香烟缭绕,香客云集,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迷失自我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或者择一角度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若我们认真分析材料,就会质疑:“香烟缭绕,香客云集”是信仰的标志?
有一学生如此写道:
史铁生曾言:“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科学,向虚冥中寄托一份虔诚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不错,信仰是一份虔诚的祈盼。而如今多数朝拜之人只有祈盼,省了虔诚。他们带着某种功利的目的,生活喂给他们的苦,指望着佛去替他们消化,怀着侥幸的心、贪婪的心、绝望的心觍着脸向佛讨一个不可能的未来。他们也常说“我佛慈悲”,但大半都只注意了“慈”而忽略了“悲”。其实这“悲”很重要,它充分说明了佛爱莫能助的情绪,倘若真能“有求必应”,便少了太多丰赡的佛韵,何来悲,又何来慈?
其实这种充斥着欲望的祈盼并不算什么信仰,而是种伪善。信仰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描述而非精神宣泄,倘若常怀利己之心,执盈如虚,将满寺氤氲的禅意搅得欲望盈满天地,何以使菩提树常绿,明镜台常洁。
“驳”现象显实质,通过“驳”,更显文笔的老辣,让观点更加深刻。
2013年高考已成为历史,但纵观作文试题,都蕴含着思辨的因子。我们可以预想,这种思辨性的考查,在将来的命题中,定会保持一种长盛不衰的态势。清人黄宗羲言:“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好一个“剥”字!何谓“剥”,追因溯果固然是,但是“驳”更少不了,假如我们能够学会“找突破口”,“选‘点而‘驳”,“‘驳现象显实质”,相信我们的文章会更精彩。
【意林散文】
乐 事
〔日〕吉田兼好
人不得已而要为自己操心的事,第一是食物,第二是衣服,第三是居所。活在人世,最大的事就是这三件了。不饥、不寒、不淋于风雨,清静度日,就是人间乐事。
但人都要生病,因病痛而愁苦,故需要医治。衣、食、住和医这四样,如果缺了,就是贫;如果不缺,就是富;如果四者之外还有所贪求,就是奢。
在这四样上,如果节俭一点,则没有人会不足。
【拨云见日】 ①一个人做了必须为自己操心的事儿,就是快乐的;②真正的富有是健康、快乐。③克服人性的弱点,人就会满足,就会安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