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其破解策略
——兼论台湾地区发展经验
2014-04-08吴学松邢红飞
湛 江, 吴学松, 邢红飞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其破解策略
——兼论台湾地区发展经验
湛 江, 吴学松, 邢红飞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针对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结合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院校和社会三方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政府应当完善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框架,“搭好高职教育发展之台”。高职院校应当与社会充分对接,“唱好高职教育发展之戏”。
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发展;台湾地区经验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1]。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从1980年建立第一所高职院校——金陵职业大学,至2012年高职类院校数量已达到1297所,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很高影响力的院校;招生人数31.48万,为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等应用型人才[2]。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却在飞速发展之时逐渐完成了转型升级,展现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提供有益的启鉴,以助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显得“低人一等”,长期处于较为薄弱和边缘化的境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职教育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办学经费、场地设备还是师资建设、办学质量等方面,都与老牌本科院校差别较大。据统计,在办学经费方面,2011年职业教育总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5.24%,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3 546.23元,与普通本科生9 077.30元相距甚远;在院校数量和生源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高职类院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不仅出现生源质量差的现象,生源数量也日益缺乏,导致近年来部分省份高职院校录取乱象丛生,招生计划出现数以万计的亏空,部分院校甚至出现了“零投档”[2]。
1.2 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足
首先,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次高等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类型,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或者认为其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还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受传统的“英才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职业教育局限于下层社会,难登“圣贤”教育大雅之堂,万不得已才会考虑高职院校。其次,企业和行业反映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素质不高,技能与岗位不对称,制造能力有余而设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法适应新兴行业和工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等,对高职学生存有偏见。再次,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如高职院校招生时被放在重点高校、普通本科之后,属于最后一批录取,这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高职教育层次的提升。
1.3 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有待统一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就政策层面而言,从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做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明确地提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发展目标。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各地高校,对待高职教育都有自身的想法和考虑。有的院校一心想转为普高院校,有的地方政府希望多所职高院校相互兼并以形成一种大而强的局面,导致各方不能齐头并进,甚至“各自为阵”,“嘴往一处喊,劲往各处使”。其次,就上升通道而言,我国的高职教育没有完整的研究生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只到本科层次,特别是在压缩了五年制和对口高职规模之后,中学毕业的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教育,其继续深造的机会和空间相对较小。
1.4 发展道路和模式有待完善
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模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发展高职教育时,有些功利化、片面化。某些院校过多地进行短期的单一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受托培训等,走上了一条类似中职中专或社会培训的发展道路。二是过于看重“高等”和“教育”,而忽略了“职业”。部分高职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总是强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政策导向、办学理念或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将高职院校与普高院校接轨,甚至从办学初期就一心想转成普通高等院校,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属性。三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高级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理解,他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仅仅理解为使学生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行业企业,只传授高等级的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培育人的性格和能力。
1.5 多方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当某一种问题出现的时候,其背后也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当院校生源不好时,可能是因为院校自身建设不佳、社会对高职教育认知不足以及政府的招生政策等;当高职学生就业遇到问题时,也可能是类似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引起的。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影响,当某(几)方情况不佳时,会影响其他方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的已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困境。
2 借鉴台湾地区发展经验,探索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完成了转型升级。同时,因其与中国大陆地区同属中华民族,且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其做法和理念能够更好地被中国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学习和借鉴。因此,本文试结合台湾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政府、院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 政府搭好台,完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体系和政策
1) 明确高职教育内涵,确立统一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及其发展目标的确立,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树立并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高职教育的教育属性,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使高职教育尽力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夯实基础,使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不过分追求“教育产业化”和“办学规模化”。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确立和统一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既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其也可以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研究生。构建更高的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使高职教育在经历了本科之后,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层次的高职教育类型,由此,也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统一引领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
2) 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在明确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的同时,还应为其发展构建畅通的渠道——高职教育立交桥体系。虽然,中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3],但截至目前,如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职教体系仍是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可以参考借鉴台湾地区的一些成熟做法。
台湾技职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结构完整的体系,除了与大陆地区类似的中职升高职和就业渠道外,其体系主要有两个特色:一是完整的高职体系。台湾地区建立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普通大学附属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其研究所等高职教育机构,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所博士班的完整高职教育体系[4]。二是畅通、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包含多种层次和路径,主要有高职(相当于大陆的职高)、二专、五专、二技、四技等,并建立了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的畅通渠道[5]。如此,可以实现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日间与夜间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从低端到高端的实用人才培养路径,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路径,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3) 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规政策。除了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体系框架外,政府也曾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看来,还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考虑。
一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体系。台湾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备,层级管理责任明晰,同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如《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技职教育法》《私立学校法》等,保障职业教育发展得到根本落实。同时,其保障监督机制健全。台湾地区高职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在企业有9、12、15和20年以上工作经历分别可任职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以此解决了企业人员向院校师资过渡中的职称问题等,我国政府可以借鉴。
二是完善招生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当对生源问题高度重视。首先,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都位于普高之后,政府可以逐渐取消“高职院校招生批次位于普高院校之后的做法”,以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作为试点,使其招生批次提前,享有一定的均衡资源。其次,政府可以完善选才方式。近年来,台湾地区通过“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强化了实务能力选才机制,拓展了技优入学与甄选入学学生比例,重视“非纸笔测验”,采取个人申请、口试、作品展示等人才选拔方式。再次,政府可以进一步拓宽生源地,使招生政策更加开放化,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生源。
三是完善财政支持及私立办学制度。政府应该加大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鼓励私人办学。目前台湾地区公立技职院校经费全部按照预算由政府足额拨付使用;还借助民间力量大力发展私立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私立学校已占多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资助私立学校,如政府对资助办学的企业减免税收,对私立技职院校进行配套资助和奖励等。这样一来,技职教育与企业界的需求也得到更紧密地结合。对于中国庞大的高职教育系统来说,政府可以学习台湾地区的某些做法,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2.2 高职院校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 坚定正确的办学、发展理念。高职院校不能过于追求办学规模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应当树立正确的办学和发展理念,深刻认识高职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努力学习、追求和成长的综合素质优良的人才。
台湾地区的“全人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所谓全人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人才。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特别重视通过通识教育、劳作教育、美学教育等进行全人教育。如台湾观光学院通过让学生清洁场所、搭建实训设施等来铸造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在高职教育中以人为中心和基石,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做出特色、办出品牌、内涵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可以控制招生规模,将招生对象锁定在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上,清楚地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宁缺毋滥,努力克服短暂的生源和经费困难,集中精力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凭借有限的资源办出特色班级或专业,以获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青睐。
2) 建立多方参与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高院校,其专业设置灵活,学期短,课程实践性较强,与企业行业接轨程度高,可以选择灵活自主、勇于创新的办学模式。首先,其办学模式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大胆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国际化的道路。通过交流学习,笔者感受到台湾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国际化,以“国际拓伸”为发展理念之一,建成了多种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化拓展渠道和路径,通过开设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课程、引进国际认证课程、进行海外参访等手段,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就业力,同时也建立了海外口碑,使得海外师资、资金、生源等参与进来。
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在台湾地区高职教育的体系及氛围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台湾行业企业对人才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承担意识,他们往往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中来,在高职教育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氛围,也构建了校企双向交流的优质循环。中国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协作机制,塑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企业积极参与院校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向院校提供设施设备及师生实践机会。
再次,建立和完善“家长会”制度。台湾职业学校普遍有“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学校募集社会资源、对学校建设提出意见、帮助学校处理事务,与其他各方联系等工作。甚至在台湾部分院校的校长应聘时,家长会派出代表作为遴选和评鉴校长的组成人员。家长会在对内参与、交流的同时,帮助学校对外联络与沟通,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 建立深入社会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除了在办学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当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除了教师的学历高、准入门槛高以外,尤其注重教师的行业背景和继续教育。大陆地区的高校应当使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参与企业发展过程,获取更前沿的知识和更先进的能力,掌握最新的行业状况和人才需求;鼓励并优先聘用具有实践经验者担任专业实习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则需要到企业进行进修实践;设立研究所,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创造条件;从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士来校任教,形成“双师制”模式,一门专业课由本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共同为学生授课。
高职教育的课程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由企业、院校及其师生进行多方评价,并将评价意见作为完善课程设置的依据。台湾的高职院校中,新开发的课程体系会根据出现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实施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每学年修订一次,修改的幅度依问题的多寡而定,若调研的结果与课程的规划要求相差较大,则重新进行规划。定型后的课程体系一般会相对稳定实施一段时间,随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变化,再随时做出必要调整和修改。我国大陆地区也可借鉴其做法并进行相应规划,以更好地符合国务院2014年2月26日做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政府、高校和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有效地解决,共同制约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本文的一些分析,同时结合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多角度、较全面地提出一些适合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可行之策。通过政府搭台、高校与社会对接发展等,构建多方参与、互动开放的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使中国高职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即将“杀青”之时,正值国务院做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之际,决定中关于“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三对接”的协调发展模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等决策和提法[6],在文中正好得以体现,遂以此文,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抛砖引玉。
[1]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 孙翠香,刘艳艳.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J].职教论坛,2014(1):20-25.
[3] 中国政府门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05-05-25)[2014-03-15].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4] 郑芳.台湾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特色[J].教育评论,2012(5):129-131.
[5] 张莉.台湾技术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与两岸合作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7-91.
[6] 新华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4-02-26)[2014-03-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6/c_119519457.htm.
[责任编辑:李 强]
2014-07-15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YB180)
湛江(1984-),男,江苏南京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编辑、高等职业教育研究。E-mail:148307628@qq.com
G71
A
1671-6876(2014)04-03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