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顺天大学本《中华正音(骑着一匹)》词语研究

2014-04-08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正音大词典官话

曹 嫄

(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中华正音(骑着一匹)》(以下简称《中华正音》)属于域外汉语文献中的朝鲜汉语教科书系列,主要记述了朝鲜商人在运输货物至北京的路上与中国商人、客店老板、车店主等人的对话内容。

以《中华正音》为题的朝鲜汉语教科书,现已知有五种不同的版本。五种本子内容大致相同,但在语言表达、文字使用及篇幅上存在差异。关于五种版本之间关系,汪维辉先生已有考述,兹不赘述。[1]韩国顺天大学图书馆所藏属于其中的一种,全书近20000字,首尾完整,字迹清晰。其成书时代,从该抄本末尾处“岁在青猴卯月念八日终誊”看,至迟在道光四年(1824年)二月二十八日已成书。作者应该是一位精通汉语的朝鲜人士。该书经汪维辉先生、朴在渊先生等中韩学者合作整理,收录于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中。

《中华正音》语言带有明显的东北方言色彩,这已是许多学者的共识。[2]书中有大量目前依然“活着”的东北方言词语。如“讲主”的“规矩、注重、商量、讲定”等义,“各人”的“自己”义等。

近年来,朝鲜汉语教科书逐步引起了汉语史学者的重视,围绕《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华音启蒙》、《你呢贵姓》和《学清》的词汇、语法、文字等,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中华正音》的其他四种抄本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汪维辉先生《一种新发现的朝鲜时代汉语会话书——〈骑着一匹〉》[2],以宏阔的视角,全面揭示了韩国中央大学图书馆藏本的语言特征、词语、语法和文字研究价值。此外,殷晓杰《试论〈骑着一匹〉的语料价值》[3]、郑兴凤《〈骑着一匹〉方言词汇研究》[4]也分别从文字、词汇、语法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尚未见到对韩国顺天大学图书馆藏本《中华正音》研究的专题性文献。因此。本文拟在前辈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韩国顺天大学图书馆藏本的词语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揭示其所蕴含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本文引例据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汪维辉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引例后括号中数字表示该书的页码。

【笋鸡】

这都不是当年的笋鸡,都是抱卵的老母鸡。(62)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骑着一匹》对应处作“孙鸡”。但无论是“笋鸡”还是“孙鸡”都极其罕见。文献中有“孙枝”一词,如唐元稹《桐花诗序》:“及今六年,诏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宋苏轼《次韵子由送千之侄》:“江上松楠深复深,满山风雨作龙吟。年来老干都生菌,下有孙枝欲出林。”试比较“孙枝”和“孙鸡”,这里的“孙”意思是相同的。“孙枝”,《汉语大词典》释为:“从树干上长出的新枝。”[5]据此可证,“孙鸡”指当年新出生的鸡。这个词,汪维辉先生释为“子鸡”,殷晓杰释为“新鸡”,但都未加考释,今特补充其得义之由。

【打候】

1.咱们齐打胡哩只是 挪(张罗)车,赶车的赶车,扶着的扶着,打候胃(冒)一点筋(劲),给牲口生力。(53)

2.这个咳用你呢说吗?自然是打候帮々才过得岭。(54)

3.你们太爷们打侯商量着,给车户家讲主一点,不教车户家吃亏咧,就不轻太爷们的恩典哪。(51)

“打候”这个词不好理解。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骑着一匹》本对应的两处均写作“打胡”。

我们注意到,《中华正音》中有“齐打胡里”或“齐打胡哩”一词。如:

4.恼几个月的功夫,人家的票满日子咧,各处项(行)家铺家东南西北商(上)的,齐打胡哩只往他推银子……这是该怎吗的呢?(34)

5.展柜的一看他们作不成的光景,各人心里发烦,请旁边闲人们齐打胡哩劝他们两头含糊着,上下更不言语。(36)

6.那吗王伙计,你呢把这个套的几个马解下来,给他们并着拉,齐打胡哩一齐胃(冒)一点筋(劲),往前拉々,就却不完咧吗?(56)

试比较例1与例6,一作“打候”,一作“齐打胡哩”,两词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可见,“齐打胡哩”是“打胡”的扩展形式。

综合上述六例,我们认为,“打候”、“打胡”、“齐打胡哩(里)”的意义即是北方官话中常说的“大伙儿”一词。以“大伙儿”解释以上六例,文通义顺。

【递楼】

这些个鸡大小都不得一般,随你呢随手递楼瞧着调(挑)罢。(63)

“递楼”似为“提溜”的记音,即“提着”的意思。《醒世姻缘传》第67回:“那回回婆从里头提溜着艾前川一领紫花布表月白绫吊边的一领羊皮袄子,丢给那觅汉。”吴祖光 《闯江湖》第三幕:“我们把这两个坏蛋给提溜来啦!”比较其中的“递楼”与“提溜”,意义相同。“随你呢随手递楼瞧着调(挑)罢”,即是说:你可以把鸡提起来任意挑选。

【帽客】

1.除咧这两种货,别的项(行)[市]哺哩都腐。所以门上的帽客都在那里白误好些个日子。(33)

2.他们帽客这塘(趟)往边门口带来的帽包是擃(弄)具擃(弄)多少啊?(38)

“帽客”这个词极为罕见。殷晓杰释为“店员、雇佣劳动者”,这样的解释似是而不准确。因为店员、雇佣劳动者所做的活计很多。帽客,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指依附于大的商家、从事低价买进高价售出的商贩。

【逢】

那个马,我想着昨个过岭的时候,岩子上逢着腿子,不是掷(跌)倒的缘故罢必是?(65)

整理者对其中“逢”字未加说明,我们认为,这个“逢”字作本字讲是不通的,似为“碰”字的记音字。“岩子上逢着腿子”,即是说,在山岩石上把腿碰伤了。

【记声】

1.你一个到底不记声儿,莫不了的今个又是那吗打盹。(57)

2.你一个妆不记声儿,那不是不肯教存我们的意思吗?(58)

3.二来车户家沿道遭他(糟蹋)牲口,我们记声儿给车户家借牲口套车,只怕底些留咧(例)。(67)

4.各人要不记声儿吧,这是小(少)不得的:要挪(张罗)些罢,一点不随心。(67)

“记声”,即吱声,是出声、说话的意思。这是个官话方言区的词,《汉语方言大词典》列举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五个点。[6]这个词殷晓杰、郑兴凤中已有解释。殷晓杰将“记声”解释为“记得”,郑兴凤解释为“吱声”,从上述用例,结合东北方言语音来看,解释为“记得”不妥,应该解释为“吱声”。《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吱声”,所举的书证是现代作家草明《乘风破浪》和高玉宝《高玉宝》,可见这个词是晚清、近代才出现的。

【空】

《中华正音》中有一组以“空”为构词语素的词,很有意思。各举一例:

1.空饭:我们没有弄别的好茶饭,就是空饭罢子,敬你一顿,就算是阿哥给我们的脸。(43)

2.空草:赶到半夜里,你别推小子们,亲手摘鞍子,解缰绳,教他打滚,打滚几没乚,回来絟得槽子上,先别打嚼子,撮一点空草喂他,吃咧好一候再打咧嚼子,随他在哪吗吃都是得。(49)

3.空茶:阿哥你呢一下马先找我们家里来,连一碗空茶也不哈咧,又是往那里去呢?(43)

4.空汤:那吗找一个大盆连空汤都盛出来,把那个鸡不用裁开,拿正(整)个的给我们断(端)来罢。(69)

这些“空”,语义上相同,语用上大致可分为两类。

从语义上看,“空”本来的意义是“空虚,中无所有。”如《管子·五辅》:“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中古时期引申出副词的用法,表示“只、仅”。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鱼鲊》:“淡则更以盐和糁,咸则空下糁。”“空下糁”,即不下“盐”只放“糁”。到唐代又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中华正音》中的“空”即包含副词与形容词两种用法。我们说“请你吃饭”,这个“饭”,不会仅指米饭,还应该包含菜肴。《中华正音》中的“空饭”,意思是,只有米饭没有菜肴(当然是指没有好的菜肴,不是仅仅是米饭的,这一点涉及到语用,下文说)。“空饭”一词,唐代已经出现,如王梵志诗:“空饭手拈盐,亦胜设酒肉。”这里的“空饭”,指无菜肴佐食的饭。“草”指牲口吃的草料,不仅仅有草,还有豆子、麦麸等。《中华正音》中的“空草”,意思是只有“草”而无豆子、麦麸等“料”。“空草”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但书证为1944年《解放日报》中例,时代太晚,因为100年前的《中华正音》中就已经出现了。再说“空茶”,现代人喝茶,就仅仅是泡一杯茶来喝,古代人不一样,喝茶时一般要配上一些糕点,所以糕点又叫“茶食”,即喝茶时吃的食品。如果仅仅喝茶而不吃糕点,就叫“空茶”。《中华正音》中的“空茶”即是此义。这个词五代时期已经出现在日本访华僧人的著作中。“空汤”,指没有肉等的汤,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清汤”。

从语用上看,这几个词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谦逊,如“空饭”和“空茶”,显然不会仅仅是吃米饭、喝清茶的,这不过是邀请客人时的一种客气话。这两例的“空”应该视为形容词。这一点,董志翘先生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里已有很好的论述。董先生指出:《行记》中的“空茶”、“空饭”之“空”当为形容词,乃“清茶”、“白饭”之义。[7]一类不表谦逊,如“空草”、“空汤”。这里的“空”应该是副词,表示“只、仅”之义。

【里外】

1.今日咱们哥儿既是都在一处讲到(道)闲话,这个时候比不如先时宴闹(热闹),咱们里外的生意家,差不过点成一般不值咧。(30)

2.我们齐打胡哩劝他们里外含糊些。(36)

3.该怎吗着才合实(适)呢?里外想不出方法来。(53)

4.你们虽是外国人,行道存店交易差不多点里外一理啊。(58)

《汉语大词典》收录“里外”一词,释为:“从里到外。表示整个、全部。”书证为宋洪迈《夷坚三志壬·集仙观醮》:“德安府应城县集仙观,罹兵火之后,堂殿颓圮。乾道初元,南昌法录吴道士自淮南来领观事……十年之间,里外一新。”《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一时里外男女家人丫鬟小厮,黑压压跪了一屋子、半院子。”据此可见,《汉语大词典》没有涉及到副词“里外”的用法。从《中华正音》这几例看,这些“里外”应该属于副词,构词和“反正”、“横竖”等一样,都属于反义聚合成词,表示反正、无论如何之类的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里外”,但只列出江淮官话一个方言点。但我们询问东北人,这个词现在仍然活跃在东北方言里。如“里外就这样了。”《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里外里”,释为“无论怎样”,这个“里外里”和“里外”的意义是相同的。有意思的是,“里外”可以说成“里外里”,“横竖”在方言里也可以说成“横竖横”(见《汉语方言大词典》),但文献中没有见到“反正反”之类的用例。

【劳道(叨)】

1.若不中意,却就无法可治,就像一刀两断的,也不省劳道(唠叨)吗?(36)

2.在这里有空儿的时候,尽力儿好生装车里咧,却不省明个的劳(唠)叨吗?(45)

3.你咳不明白我们这铺子里的生意劳道(叨唠)吗?(40)

“劳道(叨)”,即“唠叨”。《汉语大词典》释为:“谓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一折:‘你这个老人家,…则管里倚老卖老,口里唠唠叨叨的说个不了。’”《中华正音》中例1中“劳道”意义与此接近,指省得明天啰啰嗦嗦、纠缠不清。但后两例中的“劳道”意义有别。例2说的是,趁今日有空闲装好车,明天就不必再辛苦劳动了。例3说的是做生意很辛苦。因此这两例“劳道(叨)”的意思是“辛苦、辛苦”。“劳道”有辛劳、辛苦义,未见辞书有说。

【见光】

《汉语大词典》收录“见光”,列了两个义项:1.磨拭器物使之光润。2.比喻说话圆滑。这两个义项均为下文用例不合。

1.你们从来并没有见过我们的光,也没有增(挣)过我们的艮(银)钱;不过是年々一同走路,正没有瞪过眼睛,也没有反过一没乚嘴。(69)

2.我们店里也见过你们爷爷们的多少年的光,所以清(成)天家盛心候着你们。(58)

3.若把你们那里的大纸、海菜藏(装)船送得南京否咧,不但说是寡省车脚钱,却是管包大见光。(31)

4.咱们生意家见光不见光只在运气呢。(51)

5.我服侍你们爷爷们拉得来回,不图大见光是得,大费(赔)钱搁得住吗?(51)

东北方言中,“见”与“沾”语音接近,见光,即沾光。沾光,比喻凭借别人或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如《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咱都是一家人,往后只有我们沾光的。”例1、例2“见过我们的光”、“见过你们爷爷们的多少年的光”,即是说“沾过我们的光”、“沾过你们爷爷们的多少年的光”。例3至例5三例意义不同。从商人的角度说,沾光的结果必然是盈利,盈利就是挣钱。因此,“见光”就引申出挣钱、盈利的意义。例3即是说“管包大挣钱”,例4即是说“生意家挣钱不挣钱都在运气”,例5即是说“不图大挣钱”。

【在】

1.故此候个就不得不走,一定在走啊。(39)

2.这个是一定在小(少)不得啊。(61)

3.我这个八百几十钱,加上一年三分利钱,该着一吊零几十钱,各人留心着,下次算你们一定在小(少)不得的。(73)

上三例“在”字用法很特殊,《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近代汉语虚词词典》都未言及。[8][9]其他文献中也未见到用例。这个“在”均紧跟着“一定”,似乎可以看作副词“一定”的词尾。“一定在”意义与“一定”相同,去掉“在”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但细细推敲,加上“在”,似乎有加强必定语气的作用。

【搁】

“搁”这个词,从《汉语大词典》看,出现较晚,《汉语大词典》所举的书证是始于清代的。现代方言中,“搁”常见于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简明东北方言词典》中列了5个义项:① 介词“叫、让”、② 介词“在”、③ 介词“用”、④ 介词“从”,⑤ “放”,最后一个义项是动词。[10]《北京方言词典》列了连词(“设若是”)和动词(“禁受、耐”)两个义项。[11]《中华正音》中“搁”字多见。

最常见的是作动词,表“放、放置”义。如:

1.倘若蹄(踢)蹬几只船,白丢银钱是搁得一边先不用讲主(究),白遭他(糟蹋)多少姓名?(32)

2.搁到归起,行(事)市若违咧,立刻就往别处拉,爱发那里就发那里,普天下不拘甚吗地方否咧,再没有卖不出去的。(30)

3.太爷们,这个是都呌(交)给我,全搁得我的身上罢。(45)

4.好,管他谁是谁不是呢,都搁得我们身上,随你们爷爷们的边(便)。(71)

这一用法《红楼梦》中已见,如第十六回:“我又年轻,不压人,怨不得不把我搁在眼里。”

其次是作介词,表“从”义。如:

5.那吗咱们这一辆车是别搁那吗走,敢(赶)河里着打上边过去罢。(56)

6.咱们先年跑报回来的时候,每年家都搁下高岭走啊。(55)

《中华正音》中这些用例很有价值,因为《汉语大词典》在介词义项下所举的书证是《中国民间故事选·智歼邵本良》、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和周立波《暴风骤雨》,时代均晚于《中华正音》。我们利用《中华正音》可以提前介词“搁”的书证时代,完善《汉语大词典》的不足。

再次是作动词,表“禁受、承受”义。如:

7.不图大见光是得,大费(赔)钱搁得住吗?(51)

8.万一恼出缘故来呢,像我们稀松的生意家,如何搁得住呢?必是但(担)不住啊。(32)

这一用法出现时代较早,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

【停】

1.不是嘱咐呢,煮出来咧若是停硬吃不着呢,不如不吃。(64)

2.嗳呀,这个鸡好停硬啊!(69)

3.你们比这个停肥的再拿几个来吧。(62)

《中华正音》中的三例“停”,似是“挺”的记音字,是“很”之类的意思。例1、例2的语境是鸡未能煮烂,嚼不动,因此“停硬”即很硬。例3的语境是嫌来卖的即不肥,因此“停肥”,即很肥。“挺”,表示“很”义,清代中期已经出现在北方方言之中。如《儿女英雄传》第六回:“是个挺大的大狸花猫!”后来一直在北方方言中沿用。如老舍《龙须沟》第三幕:“挺好!挺合身儿!”《汉语方言大词典》作副词表“很”义的“挺”只收录了晋语一个方言点,可作补充。

【哈(hē)】

“哈”至迟在宋代出现了一个新的义项,即饮、喝。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世味审知嚼素蜡,人情全似哈清茶。”这里的“哈茶”即喝茶、饮茶。赵彦卫少年时期生活在江阴,长大后为官临安、乌程和徽州等地,据此推论,“哈”字似是吴方言的用法。清代茹敦和《越言释》:“今人亦以吸水为哈。”也能证明这一点。

《中华正音》中出现了几例“哈”,均表示“喝”、“饮”义。如:

1.罢也,酒却是实在再不敢哈。今个早起哈大咧,这个时候咳没有醒过来。(44)

2.把那个酒壶送过来,咱们随手各人筛各人哈,讲主是顿壶是得。(44)

3.不是别的,我那个套辕子的青大马,从早起蹶一点,刚到店门口饮去的时候,一出店门口,蹶的了不得,一条腿子不能动弹,刚到河边哈咧几口水,回来越发走不动。(65)

4.在这里哈几种(钟)酒,吃一点饭,再瞧朋友去,横竖天气不大晚咧。(43)

5.咱们里头否咧,不拘甚吗都是得,咱们酒却是从边(便)哈。(44)

这些用例,“哈”的对象无例外的都是液体。固体的食物,《中华正音》中则用“吃”。如:

6.教厨房的饭急着,满流的断过来,吃一点却不完咧吗?(44)

7.那吗咱们走路的吃不惯店饭,饭却是咱们各人做,吃哈使用的是都是你们的呢。(59)

例7,“吃”与“哈”连用,两者的的分别很清楚。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现代方言中表“喝”义的“哈”,使用地域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西南官话和吴语中。《中华正音》的基础方言是东北方言,但我们在《简明东北方言词典》、《哈尔滨方言词典》中却未见列有这个义项。原因我们无法确定,会不会是200年前的东北方言中有这种说法,而现在已经不用了?

【给】

1.就是给我们赶车的时候,清(成)天家偏要打盹,我们也好几没狠肚过。(56)

2.掌柜的,你有现钱,给我们开付鸡钱,回手写我们一笔账罢,临走连店钱一并还你啊。。(64)

3.我们想着也没有别的法,明天进沈阳,买一个硬实的马,给你拉得回来。(68)

“给”作介词,表“为、替”义,《汉语大词典》已经收录,但书证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行李铺盖也叫他们给你送出来。”时代晚于《中华正音》。

【那怕】

1.你们拿过来的那怕甚吗货物呢,管他东西好歹,又不管行事(市)怎吗个儿,只照时价收买赶了咧,一齐发得沈阳,随行发卖。(30)

2.各人肚(赌)气,把那个存货,那怕甚吗价钱也罢,卖倒现银子,要还人家的账。(34)

3.今个通着他们爷爷们讲定生意,横竖价钱是只要合实(适)些,上不亏明下不亏准的成生意咧,赶明个不增(挣)不费(赔),那怕白洗手呢,大家宴恼(热闹)些,却就领掌柜的情。(35)

4.若说是没有人哈,那怕底些白倒呢,你却是管不着人家的闲事。(72)

5.我们这个店里不但说是煮鸡,作出来那怕甚吗东西呢,也有味道不值的吗?(64)

那,同“哪”。那怕,同“哪怕”。《汉语大词典》收录“哪怕”,释为: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书证举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凡是人生中发生的一件事,哪怕是极琐细的,他也得注意。”《中华正音》中的“那怕”的词性、意义同《汉语大词典》,但出现时代比《电影戏剧表演术》要早100多年。

[1] 汪维辉,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汪维辉,等.一种新发现的朝鲜时代汉语会话书——《骑着一匹》[D].韩国中国言语学会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3] 殷晓杰.试论《骑着一匹》的语料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2010,(1).

[4] 郑兴凤.《骑着一匹》方言词汇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5] 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

[6] 许宝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出版集团等,2010.

[9] 雷文治.近代汉语虚词词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徐皓光,等.简明东北方言词典[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1]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猜你喜欢

正音大词典官话
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