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2014-04-08王正明魏宏灿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老庄亳州文化

王正明,魏宏灿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一、亳文化的界定

亳州,地处涡水之滨,中原腹地,古代的亳州其辖区要比今天的亳州广阔得多,它不仅辖有蒙城、涡阳、利辛和谯城区,而且豫东地区的鹿邑、永城以及安徽淮北的西部等地也隶属于它。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遍布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展示出亳州史前文化信息,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时期的淮夷文化,则又使其与江汉流域的荆楚文化融合;同时,当时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又使这里成为南北人口迁徙的散聚之地,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周边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相碰撞,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特性。以地域文化的视野审视,我们把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亳州的以及由其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文化称为“亳文化”。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亳文化是历史上亳州区划内的文化,时空悠久,从汤始直至现代,地理区域辽阔,它生存的地域空间,是以亳为中心,其主要范围包括苏、鲁、豫、皖的结合部,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区域,其地形自成一格,方言相通,民风习俗相近,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文化艺术血脉相通。从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看,名为“亳文化”更为切题近意,尽管时贤曾提出“淮河文化”、“皖北文化”、“淮北文化”、“黄淮文化”、“涡淮文化”、“涡水文化”等概念,然深究其所述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及文学成就,皆发生或活动于这个地区。若以“淮河文化”、“皖北文化”等论之,不仅有大而化之之嫌,也难以凸显它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特征,更难以彰显古亳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精神。因此唯有“亳文化”方能准确地表达这个地域文化的内容、特质、精神。与“徽文化”南北相呼应,成为安徽文化的两大主流。它不仅仅指在亳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还包括由亳州而发生,由本籍及客籍、侨居外地的亳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的文化。

从文化结构看,亳文化由以下四个层面文化所构成:

1、物态文化,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文化,是亳州人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建亳文化的基础,如亳州地区的古村落遗址所表现出的新石器文化、服饰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等;

2、制度文化,是亳州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是人们有意的安排设计,如礼乐文化、家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艺术团体等;

3、行为文化,是亳州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及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成俗的文化,常表现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动作中,如亳州习俗民风等;

4、心态文化,是亳州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培育出来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及精神文化,如老庄哲学、曹魏文化、休闲养生文化、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

当然,就文化而言,这四种文化则往往是相互交叉和混合的,而且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囊括蕴涵着精神文化的内容,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概言之,亳文化是亳州地区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是千百年生活在涡淮流域的亳州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品格。

二、亳文化的内容

亳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内涵丰实。这里主要论述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心态文化,如老庄哲学、曹魏文化、华佗中医药休闲养生文化、民间艺术等展开论析。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的亳文化,它既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和时间流程上的规定性,又有内容上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我们从事亳文化研究既注重其我国南北文化在涡淮流域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又要看到它也具有其他区域文化的品行即共性。就其文化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庄哲学

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自商汤在此建都始,即已有3700 多年的历史。其后,曾属陈或楚,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亳州就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亳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亳文化表现出非凡的魅力,呈现出领袖诸子的大家风范。《诗经·商颂·玄鸟》就有远古亳文化的因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当时亳州属陈,《诗经·陈风》收有亳之民歌。金开诚先生在《诗经》中云:“陈国在今河南淮阳,还包括河南省柘城及安徽亳县。”①金开诚:《诗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 页。程俊英先生《诗经漫话》云:“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这和陈地人民崇信巫鬼的风格有密切关系。《汉书·地理志》说:‘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②程俊英:《诗经漫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 页。可见,这个时期的亳文化即为先秦文学提供了养料。

老庄哲学散文的出现,充分展示了亳文化的辉煌。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这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秦诸子们各自运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宣传其政治主张。而生于斯活动于斯的老庄吸收荆楚学术思潮,而将其糅合于道家思想中去,使道家思想具有深邃悠渺的哲理,神奇怪诞的想象,浪漫洒脱的情趣,在诸子百家独树一帜。范文澜先生说:“老子生在战国时期,对辩证法已有如此程度的认识,虽然古代的辩证法必然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老子之后的庄子传承和发展了道家思想,对老子思想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到极致的程度,将道家思想推向社会的统治地位。

此后在亳州这块土地上传承道家思想的人物层出不穷。魏晋时期的嵇康明确表示:“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宋初亳州人陈抟对老庄精神一往情深,对道教理论、道家气功乃至当时的王朝政治,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他完善、丰富了老庄道家思想,开创了三教合一的陈抟学派,影响一代学术之风。可以说亳州水土孕育了道家,形成了以维护道家思想为己任的学术流派。视亳州为天下道源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学术流派自战国以后走向社会,传播全国,漂洋过海,并同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融,与儒学一道成为显学。千百年来同道并行,引领社会,其学说以纯洁至高的境界在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发挥主要作用的乃是道家,陈鼓应先生在《老庄新论》中说得非常清楚:“纵横整个中国哲学及整个传统文化史,虽然各种思想自战国以后就形成了道、儒、墨、法、明、阴阳等各家思想相互渗透的局面,但其后起主要作用的则是道家,至于中国文学史、艺术史和宗教史受老庄的影响更是远大于儒家。”①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10 页。

(二)曹魏文化

魏晋是我国文化史上思想极为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亳文化再次出现繁荣的局面。曹氏父子、建安七子是其代表。曹氏父子多才多艺,喜好文学,礼贤下士,团结了一批文人,游宴赋诗,掀起了我国文人创作的高潮,开创了一代文学新面貌。这诚如范文澜先生所云:“大抵文学史上每当创作旺盛的时期,常常同时出现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旧传统的继承者;一个是新作风的倡导者,曹操、曹植正是这样的两个人物。”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2-253 页。

建安之后的正始年间和曹魏政权有亲密关系的夏侯玄综合儒学经义与老庄思想而为玄学,成为早期玄学的奠基人,“正始之音”的代表。

唐代,亳文化虽然不像魏晋时期那样辉煌灿烂,但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呈现出新的风貌。亳州人李敬玄,唐代政论家,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礼论》、《正论》及文集三十卷。其曾孙李绅乃是唐新乐府的创始者,在当时的诗坛上影响颇大。其“悯农”诗千古传诵。就其诗歌精神而论,实是汉魏风骨之遗音。

赵宋时代,由于交通的便利,亳州成为当时的“望州”,与被称为“龙飞”之地的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毗邻相望。一些著名文人如欧阳修、曾巩、晏殊、梅尧臣、鲁有开、宋京等先后来亳为官,有深深的亳州情结。这些诗人传承邺下风流之遗韵,常与颍州诗友游宴赋诗作文,留下了许多咏赞亳州风物的佳篇,为亳州文坛注入了强音。

(三)养生文化

亳州,道学之源,华佗故里,中华药都,美酒之乡。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孕育的养生文化,构成了亳文化的重要内容。

以老庄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家,都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祸、清心、寡欲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德性养生、虚静养神、坐忘术与心斋养生,组成了老庄养生法的主要内容。

华佗被中医学界尊称为外科“鼻祖”。他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创制了五禽戏,开创了我国体育医疗健身运动之先河。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而言,华佗及其建安医学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与建安文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亳州,历来被称为“中华药都”。唐《通典》载:“周初武王克殷,封神农氏之后于焦。”焦即今亳州。神农尝百草,为民除疾,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家。作为神农氏之后裔的亳州人,据《亳州志》记载,从公元前200年开始就在今亳州境内广植芍药等中药材,由此开创了亳州中药材载培的历史。

时至东汉未年,亳州中药业发展到高峰,谯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并出现了神医华佗。盛产中药材的家乡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从医条件。他专志于岐黄之术,辟药圃,种药草,凿药池,设医馆,一生行医民间。他依据农业生产理论,把野生药草引入农田进行人工栽培,以满足中药的需求。自此亳州人承华佗之灵气,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盛,延续至今。

魏晋时期,亳州栽培芍药即已闻名于世。据明人鸿胪寺少卿薛凤翔《亳州牡丹史》记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以花相类,故依芍药为名。”由此可知,号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花中之王牡丹在芍药风靡称著于世的时侯,还是无名之辈呢。其实明代的亳州也是我国栽培牡丹的中心。宋时洛阳牡丹甲天下,明朝栽培中心转移到亳州,清移曹州(今菏泽),世称洛阳、亳州、曹州为我国“三大丹都”。

明清时期,亳州中药业发展再次出现高峰,成为饮誉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它与禹州(今河南禹县),辉州(今河南辉县市)、祁州(今河北安国市)并称“中原四大药都”,全国各地在亳设立中药材交易场所遍及全城,最为著名的就是山西陕西药商在亳州所建的山陕会馆,即人们常提到的著名景点花戏楼,作为其经营药材联络地。当时民间有“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说法。亳地所出产的药材多达170 多种,闻名全国。《药典》上冠以亳字命名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成为医家方中的上品。尤其是亳白芍,色白如玉,粉性足,疗效高,与浙江的“杭芍”、四川的“川芍”并列为国内三大名种。清代诗人刘开在《偕陈晚香、任砚香至东南观芍药》诗中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小黄即亳州在晋代时的移呼,花即亳芍花,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亳州栽培芍药的盛景。

民国初期,亳州仍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集“川广云贵浙,西北怀山土”道地药材,贵到犀角山参,贱到菟丝枯草,无所不有。可谓“进了亳州城,一览天下药”。当时亳州城内的“泰山堂”、“松山堂”、“松寿堂”三大知名药店,因药材齐全、质量优良而享誉四面八方。

改革开放以来,亳州中药业迎来了更加辉煌的发展高峰。上世纪80年代,亳州已形成中药材销售专业街3 条,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的专业户遍及城乡,真可谓“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闯天下”。目前,亳州已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运输、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数天下药都,药材天地,岐黄事业,此城最大;量人间风采,神医故里,医药文化,吾地独优”,中华药都亳州,诚哉斯言!

亳州是药都,也是酒乡。“酒,百药之长”,它能“通血脉,厚肠道,润皮肤,散湿气,消忧息怒,宣言畅意”等功效,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一直用酒来解疲劳,提精神,祛寒镇疼,强身健体。因此,酒文化乃为亳文化中的养生文化之重要内容。据考证亳州酒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在“中国原始第一村”,亳州蒙城尉迟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尊、陶鬶等饮酒用具,这充分证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亳就已有酿酒历史了。

公元前17世纪初,汤王伐纣,建立商,定都于亳,“饮必祭,祭必酒”,“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即说明那时人们把酒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自春秋始,当地人就用古井甘泉酿酒,此后亳州酿酒业久盛不衰,相沿不绝。据《齐民要术》载,建安六年(196),曹操把家乡酿制的九酝春酒(又名减酒),及“九酝酒法”贡奉于汉献帝,这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酿酒方法的详细文字记载,也是古井贡酒的源头。“古井贡酒”从此年年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至明代被正式列为贡品。

唐宋,亳州的酿酒业享誉天下。北宋熙宁年间,亳州酒业达到鼎盛,仅上缴酒税(时称酒课)一项每年达十万贯以上,位居全国第四。自称醉翁的欧阳修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连上三表,恳请外任,同年三月出知亳州。欧公畅饮琼浆玉液,寄情抒怀于诗文。其《答子履学士见寄》云:“颍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梦回枕上黄粱熟,身在壶中白日长。每恨老年才已尽,怕逢诗敌力难当。知君欲别西湖去,乞我桥南菡萏香。”①王宏理:《仙乡亳州》,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8 页。诗人将亳州誉为“仙乡”,因为这里是老庄的出生地。诗中隐隐流露出其人生失意的情绪。其《郡斋书事寄子履》云:“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雨过紫苔惟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棘林繁喜岁丰。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②同①。“白醪酒嫩”,形象地描绘出亳州美酒的形态。

明代,亳州酿酒业已有相当规模,仅减王店就有40 多家酿酒作坊,成为当时黄淮地区的酿酒中心,所产美酒称为“减酒”,以色、香、味俱佳成为宴请宾客的首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涡河鳜鱼黄河鲤,减酒胡芹宴佳宾”的佳话。今日的古井贡以“色清如水晶,香醇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特性而被誉为“酒中牡丹”,成为全国老“八大”名酒之一。

亳州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形象地道出了亳州酿酒业的辉煌:“西至鹿邑东到亳,中间有个五色河(红河、青河、白河、黑河、黄河),五色河里水清澈,五色河是个美酒窝。”亳州确实是个美酒窝,它所酿造的“古井贡酒”、“高炉家酒”等与川酒、黔酒名噪海内。

亳州产美酒,也出名人。庄周酒醉梦蝴蝶、曹操父子爱酒尽风流、嵇康醉酒玉山崩、陈抟醉睡辞美人、薛蕙常乐醉流霞、老乐宴酒亳城下等故事为酒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四)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

亳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如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异彩缤纷,多元化地展示了亳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繁荣了我国艺术宝库,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重心南移,亳文化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景象,先秦、魏晋时期的风流文采、唐宋时期的文学景观荡然无存。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元代亳州剧作家孟汉卿,《魔合罗》是他流传于世的唯一作品。贾仲明《凌波仙》词:“已斋老叟播声名,表字相同亦汉卿。魔合罗,一段题张鼎,运节意脈情。有黄钟商调新声,喧燕赵,响玉音,广做多行。”在亳州戏曲文化史上,孟汉卿与他的《魔合罗》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稀有戏曲剧种,流行于菏泽、济宁、徐州、亳州、淮北、阜阳、宿州等地。亳州二夹弦融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之旋律与河南“两夹弦”高亢明快之节奏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亳州特色的二夹弦,其声腔刚柔相济,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独具一格。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主要剧种之一。

亳州清音,又名八角鼓,原是宫廷中的一种文雅的清赏曲子,故谓之“清音”。溯其源它是元散曲的流衍,其曲、词的制作均出于宫廷学士乐师之手,以供帝王贵妃清赏,尔后王公大臣也争相效仿,继而传到民间。

清末,亳州人姜桂题(昭武上将军,热河都统)和蒋国栋(宫廷内务,督办)把清音这一宫廷曲艺引传到亳州。精通诗词音律者将其和民间流传的清音融合在一起,几经改良、丰润,“亳州型”的清音艺术更为优美动听。

亳州书法历史悠久,历代皆有书法大家,而且风格多样。汉魏时期的曹操父子以章草著名于世,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士陈抟,也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洛阳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现在都存有他的书法碑刻。明代著名的亳州书法家薛凤翔也是亳州人,其笔法雄劲多变,深受二王书法的影响,现在亳州市博物馆还存有他书写的石刻。

清代,亳州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人才济济。乾隆年间,梁巘在书法方面功力深厚,他同大学士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北梁”即梁巘,“南梁”即钱塘大学士梁同书,当时有“无梁不成书”的说法。涡阳在同治三年(1864年)设县以前,著名的书法家是王宗游,其“行楷最为出色”,所刻石碑,“笔姿秀挺,至为流利”(《王大球遗稿》,未刊手稿)。立县以后,最驰名的书法家是县城西关的张锡五,其“字体豪横有力,如锋棱的怪石,令人望而生畏。”其字“从颜得肉,从柳得骨,故能肥到极点,也能硬到极点”(《王大球遗稿》,未刊手稿)。晚清,蒙城著名的书法家丁漱谷,他的书法笔力遒劲,雄姿奔放,在全国书法界享有盛誉。

三、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亳文化的兼容南北文化之精华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和谐包容、创新奋进的核心价值观。这里以老庄哲学和曹魏文化说明之。

先说老庄哲学思想。

老庄哲学,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宁静。老庄的出生地都在涡水流域的亳州。这一带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中到处游说讲学,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这个地域成为他们活动的舞台。老庄在争鸣中吸收各家学术之长,丰富完善其学说。

在《庄子》、《礼记》、《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事实,这说明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了老子的启发和影响。学术交流是互动的,同样老子学说也必会从儒学中吸取营养,如尚柔贵谦、处下不争等思想在周文化、儒文化中都能找到。所以陈鼓应先生说“诚然,道家思想底渊源也与儒家相同。老子受易经的影响要大于孔子。”①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5 页。

庄子的学说吸收了墨家、法家的思想,如《逍遥游》中的“无所可用”就是对《墨子?亲士》中“万物有用了就会夭折,人太有用了就会多灾多难”的进一步发挥。庄子思想与法家思想也有相通的地方。“道”与“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偏不阿,公而不党。因此,法家要求人们一切按法办事,不分亲疏;道家要求人们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也不分亲疏。只不过他们对“道”与“法”的内涵解释不同而已。正因此,司马迁将“老庄申韩”同传,并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说明道、法两家思想有共通之处。可以说老庄哲学是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精华的结晶。

再看曹魏文化。

曹魏时期的学术思潮与文士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曹魏文化的杰出代表曹操父子呼吸着新时代的学术空气,形成了开放的文化心态,表现出兼容包并的创造精神。一代英雄曹操善于以高瞻远瞩眼光,结合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吸收各家思想之长,为己所用。治理军国,重法家及兵家;屯田生产,重农家;教育后代重儒家;个人生活尚道家。他的一套政治纲领就是以原始儒学,尤其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主,兼取法家的犯法“轻重随其刑”与墨家的“兼爱”、“尚同”,将王、霸之道合二为一体,实现在等级制度下的仁政。曹操有意识地融合各种学术思潮和文化,使亳文化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开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动乱的社会中不甘沉沦、奋发进取,召唤人们以英雄气概,创造新生事物的时代精神的代表,这正是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四、亳文化的现代意义

(一)传承创新亳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以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为基本价值资源,并赋予了时代要求的新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底色,展示了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的表现。

亳文化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和谐包容、创新奋进的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取之不尽的养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素之渊源。

亳文化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自然形成了 “厚德、务实、创新、奋进”的精神。厚德,体现了亳文化的道德伦理境界。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亳州,有着悠久的厚德传统,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亳州即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时代;3700 多年前,于此建都的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君王之一,“桑林祈雨”和“网开三面”的故事就是商汤仁慈厚德的最好注脚。本土名人柳下惠坐怀而不乱,堪称为道德典范,孟子美其曰“圣之和者也”,可为“百世之师”,至今亳州引以为自豪,视利辛为和圣故里。老子提倡“孔德”(第十二章)、“玄德”(第十章),即大德,又云“上善若水”,这是一种对“德行”的朴素践行,是一种高洁的天然品质,是一种尊重规律的和谐,是一种道德的至高境界。

“务实”乃是其身体力行的实践层面,它蕴含着本土哲学家老庄的“真诚”与英雄曹操的“坦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重视“诚”,但道家在重视“诚”的同时更强调“真”,因为真是“诚”的极点。《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精动于外,是所以贵者也”。

曹操说真话,做实事,讲求实效。他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以后,有人攻击他有“不逊之志”。凭其政治和军事实力,他完全可以产生“不逊之志”,以魏代汉,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他出于国家统一安全的考虑,没有这样做。他信笔直书,把自己的心事毫不掩饰地倾吐出来:“设使国家无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上,不得而辞。”多么坦率直爽的胸怀! 多么实在的语言啊! 孙权曾上疏劝他称帝,他将书信展示给群臣说道:“孙权这小子让我蹲在火炉上挨烤。”曹操的这种作风与精神仍具有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言论行为。

创新,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倾向和成果的总称,包括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等。出生、活动在亳州的老子、庄子在争鸣中吸纳各家学术之长,又将荆楚文化糅合到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中去,创立了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为,似与社会现实不入,其实则是以哲理的思维方式认识社会,解读人生,在诸子百家中别具一格,表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时至曹魏时期,这种文化创新精神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则表现为有意识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曹操父子礼遇文人,笼络了一批因社会动乱而流亡于各地的文士,形成一个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彬彬之盛邺下文人集团,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五言腾踊的高潮。

曹操父子革易前型,追求新变。当时“非音之正”的五言诗腾踊并入主建安文坛,是曹操父子开其端;我国古代诗歌由叙事转向抒情,由朴质转向华美,是曹操父子导夫先路。借古乐府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其四言诗于“三百篇之外,自开其响”,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儿孙们也才华卓异,富有创造力。曹丕对诗体进行了革新,依旧曲制新辞,不拘旧革,变创新体,为诗坛辟一奇境。在曹操父子的感染下,曹氏家族文才辈出,多有能文之士。曹操父子的文学创作极大地提高了文学创作地位,充分的展示了亳文化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亳文化奋进的本质和活力。

这种新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活水源头,极易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和接受,这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传承创新亳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亳文化是亳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具有先天的亲民性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在本地区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亲和力、感召力,具体表现在本地人民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密上,如语言、风俗、艺术、建筑、园林、饮食、礼仪、宗教、伦理等,,是其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努力在内在精神上寻求契合点,才能有效地传承亳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因此,在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中,亳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亳州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亳文化中的老庄文化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调试文化建设中自我身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老庄文化的警世醒世功能不仅能够促进现代人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淡化对功利的迫切追求,保持精神的宁静纯洁,而且它那和谐清心纯净的生命智慧和价值观与目前所倡导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不谋而合,给人以深刻的昭示。

发挥亳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质。亳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亳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哺育,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境界和情趣品味;培育乐观向上、豁达宽容的精神;调节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上进的心境看待一切,理解社会,促进城乡居民素质的提升,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三)传承创新亳文化与经济社会建设

建设活力亳州、幸福亳州、美好亳州,需要在新的背景下提炼升华亳文化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将亳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中,传承亳州文脉,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让亳州城乡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现代人文之光,弘扬亳文化脉络,美化现代城市风貌。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表达老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建筑美学等,恰到好处地把亳文化元素导入城乡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公共建筑和城乡改造建设中,将曹氏父子的奋斗不息精神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强市,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亳州发展历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进行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保护,提升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创造个性风格,形成个性彰显、魅力独具的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亳文化,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必将推动安徽和亳州历史文化研究,扩大文化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加大保护和宣传,通过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其价值,丰富其内涵,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老庄亳州文化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谁远谁近?
居· 文化
谎言
老赵老庄
文化之间的摇摆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