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视觉意象的呈现方式
2014-04-08刘保安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一、引言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意象具有极大的表现力。意象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等。在这些意象中,视觉意象最为常见。“意象中的视觉之象,也可称为内心视象,是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象’,它不仅占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性,而且可以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是一种存在于四维时空中的形象,完全类似于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物象。”①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82 页。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的早期曾得到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因为弗罗斯特的诗歌符合庞德追逐的意象诗。尽管弗罗斯特不愿与庞德等意象派诗人为伍,但是,弗罗斯特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意象中,视觉意象又是最多的。笔者在此拟对弗罗斯特诗歌中视觉意象的呈现方式予以梳理。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视觉意象的呈现方式
(一)以诗歌题目呈现出一个视觉意象
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个醒目的视觉意象如 《星星》、《红朱兰》、《花丛》、《山》、《白桦树》、《雪》、《城中小溪》、《没有锁的门》、《春潭》、《我窗前的树》、《茅草屋顶》等。
弗罗斯特常常在诗歌题目中以量词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如《一堆木柴》、《一堆残雪》、《第三个妻子的墓地》、《关于一颗横在路上的树》、《最后一片牧草地》、《一粒幸运的橡树籽》、《在一座荒弃的墓园》、《一只小鸟》、《一株幼小的白桦》等。此外,弗罗斯特在诗歌题目中还以色彩词修饰说明视觉意象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展现出来,如《蓝色的碎片》、《黑色小屋》等。
(二)以量词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量词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量词能使语言富于弹性,量词可以将事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突出地再现出来,使所描绘的物象更加具体、鲜明、形象。在视觉意象前恰当地使用量词可以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弗罗斯特诗歌中使用量词修饰说明视觉意象的如“一堆堆苹果”②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6 页。(以下所引诗歌的译文均出自此,不再一一注出。)(“摘苹果之后”),“一只马蹄”(“恐惧”),“一片/长满雪松的沼泽”、“一根弯曲的树干”以及“一颗死而复生的树——”(“邂逅”),“一粒突然穿过的子弹”(“射程测定”),“一缕青烟”(“火堆”),“一块有墙的空地”(“一个姑娘的菜园”),“一块块岩石”(“采树脂的人”),“一个空房间”(“雪”),“一列火车”(“新罕布什尔”),“一根五针松木”(“保罗的妻子”),“那幢农舍”(“城中小溪”),“一团枯叶”(“孤独”),“一片树林”以及“一片树梢的海洋”(“孤独的罢工者”),“一只北上的蓝背鸟”以及“天上偶尔还有一片雪花飘落”(“泥泞时节的两个流浪工”),“一片田野”(“荒野”)等。再如“雪堆上有点点污迹,/像是报上小小的铅字”(“一堆残雪”);“他们留下一溜可烂不可砍的树林。/他们为活人种下一颗颗死树”(“架线工”);“除了旧时的地图没有一个人知晓/有这样一条小溪。”(“城中小溪”)等。
有的时候,弗罗斯特会在同一诗行、相邻的两个诗行或者同一诗节中连续使用几个量词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同一诗行中连续使用量词修饰一个视觉意象的如“一个角落里有一堆残雪”(“一堆残雪”),“只有一门一窗一个房间的房子”(“人口调查员”),“我和那个人一起磨砺一把镰刀”(“磨轮”)。相邻诗行中连续使用量词修饰说明视觉意象的如“有一次他们在一片林间空地见到/一颗枫树”(‘枫树“);“一天哥哥把我带到一片林间空地,/他知道有棵白桦树独立在那里”(“野葡萄”);“那年当第一场雪开始飘洒的时候,/我们在一片山地牧场见过一匹小马”(“逃遁”);“白色都将消失,除这儿一株白桦,/那儿一座教堂,再加上几户人家。”(“袭击”);“一只蚂蚁从桌布上爬过,/撞上了一只死睡的飞蛾”(“各司其职”)。同一诗节中连续使用几个量词修饰说明视觉意象的如《夜曲五首》之二《若是我烦恼》:“在对面那座高高的山上,/在我以为没有道路的地方,/一盏车灯闪出眩目的光彩/开始蹦下一道花岗石台阶,/像是一颗星星刚落到地上。”
有时,弗罗斯特还将量词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共同修饰一个视觉意象,如:“一株光秃的老树”(“黄昏漫步”),“一片圆形的草地”(“红朱兰”),“在我看见那块平展展的草场之前”(“花丛”),“因为那儿有朵枯萎的花躺在花间。”(“花丛”),“在小路旁的一个古老的地窖洞里”(“世世代代”),“一排排整齐的又细又高的树”(“一堆木柴”),“一片片几乎呈星形的凝霜”(“一个老人的冬夜”),“一条哗哗的小溪”(“采树脂的人”),“‘上我家来吧,我给你换上一根/经久耐用的——自然弯曲的山核桃木’”(“斧柄”)等。
(三)以形容词修饰视觉意象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
弗罗斯特诗歌中修饰视觉意象的形容词包括单个的、重叠的、多个形容词等。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的题目中使用单个的形容词修饰视觉意象的如《没有锁的门》、《我窗前的树》、《被骚扰的花》等。
弗罗斯特诗歌中单个的形容词修饰说明视觉意象的如“美丽的树丛”(“春日祈祷”),“冰冻的沼泽地”(“一堆木柴”),“那片狭长的空地”(“豆棚”),“娇嫩的花瓣”、“光或皱的豆种”、“茁壮的籽苗”(“下种”),“一个烧得太旺的火炉”(“斧柄”),“渐渐羽毛丰满的小鸟”(“茅草屋顶”),“其余树枝成了无叶的木棍”(“清朗而且更冷”)等。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修饰视觉意象的形容词,有很多是表示程度的,如大、老、粗、强、厚、浓、高、长、硬以及小、少、细、弱、薄、淡、低、短、软等。例如“强劲的疾风在我们身后驱策,/疾风会传播我们的歌声,/一汪汪浅水被厉风吹起涟漪”(“风暴之歌“);“在刚砍了树的那片狭长的空地/就五月一日来说阳光实在太热”(“豆棚”);“梦一般迷蒙的树梢拔地而起,/高高树冠弥漫在半天云里”(“我窗前的树”)。再如“娇嫩的花穗”(‘割草“)、“低矮的木屋”(“采树脂的人”)、“低矮树桩”(“人口调查员”)、“夜晚的微风”(“我们的营地——在秋日的森林中”),“屋外矮树丛下那些墓碑”(“荒屋”),“今晨我从水槽揭起一层薄冰”(“摘苹果之后”),“那幢正面只有一门二窗的小屋/刚被阵雨冲过,黑漆光洁柔和。”(“黑色小屋”)等。
单个的形容词修饰视觉意象的还有色彩词如“他手里拄着一根灰绿色拐杖”(“爱情和一道难题”),“白色的果林”(“春日祈祷”),“头发上多少挂点银色的水珠”(“世世代代”),“金色的树林中有两条岔路”(“未走之路”),“深深的野草、已经变白的金穗花”(“火堆”),“黄褐色小草”(“马利筋荚果”),“一缕缕银色的月光清幽静谧”(“我们的营地——在秋日的森林中”),“蓝色的翅膀”(“仲夏时节的鸟”)等。
重叠的形容词修饰视觉意象的如“黑沉沉的树林” 以及“我该悄悄溜走,溜进那茫茫林间”(“进入自我”);“秋雨绵绵的阴天”以及“湿漉漉的牧草小路”(“深秋来客”);“当我像一个幽灵/ 飘过那些匆匆垛成的高高的草堆”(“等待”);“静悄悄的树林边只有一种声音”(“割草”);“在我看见那块平展展的草场之前,/磨砺他那柄镰刀的露水已经消散。”(“花丛”);“他迎着微风,手持芦笛,/ 在光秃秃牧场的高处站立”(“潘与我们在一起”)。再如“一汪汪浅水被厉风吹起涟漪”(“风暴之歌”),“像仙女舞中一个软软的玫瑰花环”(“我的蝴蝶”),“小小的土堆”(“家庭墓地”),“这片只剩下光秃秃石头的空地”(“人口调查员”),“天空呈现着大块大块的湛蓝”(“蓝色的碎片”),“一座座山头裂成碎片”(“后退一步”),“厚厚的积雪”(“冬夜”)等。重叠形容词修饰视觉意象还包括重叠的色彩词汇如“一条绿莹莹的蛇”(‘割草“),“在黑沉沉的山谷里”(“鸟儿会喜欢什么”)等。应该说明的是,在原文中,上述这些例子中的多处使用的仅仅是单个的形容词而非重叠的形容词,引文显然是翻译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的翻译创造。
有的时候,弗罗斯特会将重叠的形容词与单个的形容词结合在一起修饰视觉意象,如“身前身后能见到的/都是一排排整齐的又细又高的树”(“一堆木柴”);“透过凝在空屋窗格上的薄霜,/透过一片片几乎呈星形的凝霜”(“一个老人的冬夜”);“顺着一条条长长的林阴通道/一缕缕银色的月光清幽静谧”(“我们的营地——在秋日的森林中”)。
而在有的时候,弗罗斯特还使用多个形容词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那古朴苍劲、柔风难吹进的树林”(“进入自我”),“她喜欢她朴实的灰色毛衣”(“深秋来客”),“就说这个湖吧,我朝它看呀看呀。/我看出它是一片明净可爱的水。”(“仆人们的仆人”)
(四)以拟人化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
弗罗斯特往往赋予无生命的视觉意象生命、人性以及人的情感与认知等。如“使人困乏的远道”(“爱情和一道难题”),“寂静的冰雪”(“生存考验”),“惆怅的薄雾”、“无忧无虑的宽大翅膀” 以及“鲁莽的西风”(“我的蝴蝶”),“雪尚未融化,树木还在休眠。”(“冬日伊甸”),“悲伤的泪珠落下”(“离别——致”),“当疲惫的小溪在寂静中躺卧于秋叶”(“乌云酋长”),“那儿有缕缕月光开始颤动”(“沿着小溪”),“如果真有什么能比鸟儿们/最安静的翅膀更为安静,/那就是当它们因专心远望/而从该死的枝头跌下之时/发出的那种尖叫的声音。”(“仲夏时节的鸟”)弗罗斯特赋予道路、冰雪、雾、翅膀、风儿、树木、泪珠、河流、月光、树枝等人类的情感、行为、认知等。
(五)以比喻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
“草茬生发的新草/ 像带露的茅屋顶光滑平整”(“黄昏漫步”);“每一片梗叶的尖叶/似乎都长有红色的翼瓣,/把周围染得通红一片。”(“红朱兰”);“沼泽地里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每一种都像一张少女的脸庞”(“在一条山谷里”);“有种漂心莲,小叶片就像一颗心”(“谋求私利的人”);“使那棵大树仿佛是只小鸟/隔着窗玻璃显得神秘!”(“一再重复的梦”);“火焰则细得像是一根根獐耳草、/血根草、很快又像是朵朵紫罗兰。”(“火堆”);“一条火焰般的/舌头”(“科阿斯的女巫”);“梦一般迷蒙的树梢拔地而起,/高高树冠弥漫在半天云里”(“我窗前的树”);“大海的波浪是粼粼碧波”334(“沙丘”),“一个像墓园里的石雕”(“指令”);“一颗/几乎比太阳还明亮的宝石,犹如/天国的露珠。”(“梦遇恺撒”)
有的时候,弗罗斯特还以形容词与比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视觉意象:“水槽里湍急的水像发疯的鱼”(“消失的红色”),“他拼命要躲开一根像一条手臂/伸向天空要砸断他脊梁的原木”(“新罕布什尔”)。弗罗斯特以明喻或者暗喻使描写的物象更加具体、生动而又形象。
此外,弗罗斯特还使用对比的形式将视觉意象呈现出来,如“那时它的树干还细如一根蔓藤,/后来慢慢长得像钓鱼竿那么粗,/但最后终于长成那么一颗大树”(“一株幼小的白桦”)。细与粗形成鲜明的对比。弗罗斯特偶尔还将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结合在一起共同修饰说明一个视觉意象:“我高高的双角梯穿过一棵树/静静地伸向天空”(“摘苹果之后”)。
值得说明的是,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视觉意象与触觉意象、动觉意象的划分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认为,“路边野花太潮湿”“到这潮润的林中来吧,做我的爱人”(“风暴之歌“)和“有一种不喜欢墙的东西,/它总让墙脚的泥土冻得膨胀”(“补墙”)以及“萧萧晚风/使冰变得越来越硬”“冰面又重新变得平滑”(“沿着小溪”)既是视觉意象,又是触觉意象。我们可以把“那儿有缕缕月光开始颤动”(“沿着小溪”)视为视觉意象,也可以把这个意象视为动觉意象。
三、结语
弗罗斯特以其独特的方式给读者呈现出了许多视觉意象,这些视觉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植物意象,还包括与日常生活和农场劳动有关的一些视觉意象。文学是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弗罗斯特诗中与自然和植物有关的视觉意象是其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结晶。弗罗斯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乡村和农场度过的,与大自然保持着最近的距离。即使弗罗斯特成名前旅英期间,也一直居住在英国的乡村并经常在乡村散步。帕里尼指出,弗罗斯特在英国逗留期间,在乡村散步是他喜欢的运动之一。①Parini,Jay.Robert Frost: A Life.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99,p.118.周末的时候,弗罗斯特一家还带着午餐到附近的草地和树林之中。②Parini,Jay.Robert Frost: A Life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99,p.130.透过弗罗斯特那些以农场生活为经历的视觉意象,我们可以真实地体悟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农场诗人弗罗斯特。弗罗斯特有关劳动的诗篇与他在德里农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弗罗斯特在德里生活11年,从事他诗歌中所描写的事务:在田间收割、修墙、漫步、采蓝浆果、砍树林。”③Beach,Christopher.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 .Chong Qing Press,2006.p.14尽管弗罗斯特后来将祖父留给他的农场卖掉,但是他40 多岁时还购买土地,与儿子一起种植苹果园和松树林,即便到了60多岁弗罗斯特还亲自种植橘树林。因此,大自然和乡村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其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是他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
弗罗斯特诗中与自然和乡村生活有关的视觉意象是其对抗庞德、T.S.艾略特和威廉斯的城市意象的有效策略,弗罗斯特以此使自己的诗歌语言充满生机和活力,给处在高度工业化国度中的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弗罗斯特的诗拉近了现代读者与自然和乡村的距离。但是,弗罗斯特“探讨、关注的问题与这些精英派并无二致,尽管形式不同,观点不一。”④何庆机:《自我与信念: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7 页。尽管弗罗斯特的诗歌以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为背景,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抒情诗人,因为他“并没有停留在写景写物的层面,他给诗歌注入了新的‘现代’的内容。”⑤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7 页。弗罗斯特的许多诗都深深地根植于他所熟悉的乡村,向读者展现了农村生活,因此,弗罗斯特的诗常常被评论家称为田园诗,但是田园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仅仅是其探索自然和人生意义的一种媒介:“弗罗斯特常常用田园式的描写作为自己探究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手法。”⑥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