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视角下探讨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翻译能力培养
2014-04-08李艳飞
李艳飞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翻译离不开文化,要想做好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较为系统的学习西方文化开始。由于桂西北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较薄弱,缺乏对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探究,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较差,因而在进行跨文化英汉翻译时,存在很多弊端,导致翻译水平低、翻译文本不理想。本文着重从文化翻译的视角下,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
一、文化翻译与跨文化翻译
关于文化翻译的定义,谢建平认为:“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1]徐珺认为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交流的同时进行文化交流”[2]。而杨仕章对文化翻译则给出了更加简洁明了的解释,即“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3]因此,在对桂西北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翻译培养时,教师需以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英汉翻译
(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薄弱
作为桂西北民族地区唯一的普通高校,河池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安排两年英语课程的学习。在这两年的学习中,他们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两类——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就读写教程而言,无论是《21世纪大学英语》还是《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教材的主要构成均为文章加习题。每个单元谈论一个话题,文章是独立的文章,文章之间缺乏系统的关联性。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只是片段性的,缺乏整体和系统的介绍。而听说教材,更是以简短的对话和文章为主,很难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这方面知识有限。
由于教材结构的限制,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也只能是片段性的。只能针对教材内容,添加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由于受课时和教学内容所限,即使教师想要系统的传授文化知识,也很难做到。
以上两个原因均导致学生的文化知识输入较少,加之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只有两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而这两类考试侧重点都为语言本身,很少涉及文化,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侧重点示为语言本身。
(二)缺乏对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探究
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内容、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等限制,学生无暇顾及文化中深层次内容的学习。比如对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除了个别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品读外,大多数学生是很少涉猎的。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神话等,是西方文化的基石,随时随地都会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很普通的名字,如Mary、Mathew、Abraham,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都代表着某种意义。而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这方面的文化内容十分溥弱,导致了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英语文化知识“营养不良”,原文表层和深层的含义很难被全面彻底的翻译出来。
(三)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较差
对于与汉语句子结构相似的且不包含文化内容的句子翻译,学生做得比较好,如“He never acts on his own judgment,but merely waits passively for others to tell him what to do.”这里面,只有“waits passively”翻译时,需要调换位置,而其他的基本和汉语语序相同。但是当学生遇到如“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这类谚语,很容易想当然译成“知子莫若父”,而实际意义正好与其相反。
其实这里涉及到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中国家庭文化,更注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养不教父之过”,由于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知子莫若父”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着重培养的是孩子的个性,强调“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因此该谚语应译成“再聪明的父亲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翻译能力培养策略
(一)努力营造英语文化环境,提高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将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
如今互联网上的外文影视作品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之前网络上在线观看的外文影视作品字幕大都为中文字幕,而且字幕较小。随着英语逐渐普及,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有的作品的字幕也从中文字幕变为中英文字幕、小字幕变为大字幕。有选择性的选取合适的外文作品用于课堂教学,是让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以《Modern Family》(译作《摩登家庭》)为例,从只有中文字幕到中英文字幕同时出现,字幕也从小字体转变为大字体,这体现着观众的需求,即翻译的社会需求属性。随着英语的逐步普及,人们对外国电影的需求亦不再停留在“只是看个热闹”——看着中文字幕了解剧情,观众更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中文字幕的翻译是否准确、是否合乎剧情。英文字幕同时出现,首先解决的是观众对英语学习的渴望,其次为某些英语水平更高的人,提供了研究字幕翻译的机会。同时,也为课堂教学使用提供了前提。
《摩登家庭》的内容比较积极健康,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美国文化。该剧主要表现的是三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事情,所涉及的语言是日常用语,所涉及的文化是美国的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即使在语言上有障碍,这种障碍也会随着剧情和人物的表演而被化解。而且,大到美国的社会形态,小到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态度等,都可以通过观看该片,形成一定的印象,有助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渐入式的了解美国文化。
(二)加强文化里深层次内容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作业中引入《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等,他们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就像汉语的成语典故一样,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为什么西方人用“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这涉及圣经《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再比如说英语单词“narcissus”和“echo”,本意是“水仙花”和“回声”,但追根溯源,这两个词源于古希腊神话里的两个人物,前一个因为自我陶醉而最终变成一个水仙花,始终孤芳自赏,最后成为“自恋”的代名词。“echo”的源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森林女神,因为得罪了赫拉,而被施以法术,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最终演化成“回声”的意思。若将此类内容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课堂教学以异化翻译为主,由异化转向归化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中常碰到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以目标语言文化为主,后者是以原文语言文化为主。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翻译,David Hawks主要采用归化译法,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则采用异化译法。
课堂教学以异化翻译为主,由异化转向归化,进行翻译的二次跳跃,可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习惯表达的认识,增强学生英译汉的能力。
首先,从句子结构角度讲,英文行文的语序在很多情况下,与汉语大不相同。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5单元Text A中第三段的:“A peculiarly honest answer came out of my mouth before I could think”。先译成:“一个特别诚实的答案溜出了我的口中,在我思考之前”。虽然,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比较别扭,也不太符合汉语语法习惯,更像是字对字的生硬的机器翻译。但这样的翻译,对于学生来讲,更有助于理解英文行文的习惯。而后,再根据第一次的译文,让学生们将这句话,用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翻译出来,即为“我不假思索,老老实实地答道”。完成翻译的二次跳跃,由归化转为异化。
其次,从表达形式看,英汉也有很大差异。如这篇文章第7段中的:“The man’s face remained as blank as a clear summer sky”,参考译文译成“那人的脸上仍旧一片茫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这句话可以先译成“那人的脸像晴朗的夏日天空一样空白”,这样的译文更贴近原文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外国人是如何表达“一脸茫然”的,接着再让学生进行二次加工,他们很容易会像参考译文那样翻译。
四、结语
桂西北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培养离不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增强,只有在文化翻译的指导下,学生跨文化翻译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1]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2]徐珺.古典小说英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2005.
[3]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者悖论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