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元素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融入
2014-04-08张作栋
张作栋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北部湾重点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广西经济发展迅猛。但广西在全国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尤其是文化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莫道才教授分析说:“这里的原因,一是外界不了解广西的文化家底和文化资源优势,二是广西对自身的文化了解不够、宣传不够,在与外界的交往中缺乏文化自信。这就影响了广西的文化软实力,从深层次来说也会影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1]这两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电局和广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系列电视文化专题片《广西历史文化大讲堂》的开播,是广西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取得很好的效果。那么对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广西高校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入广西元素,把桂籍作家作品与寓桂作家涉桂作品纳入教学,宣传广西传统文化、提升广西文化自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这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没有哪所广西高校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融入广西元素”,相关教师甚至很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与自己的责任所在。广西元素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缺失局面,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相关教师对于广西古代文学的成就重视不够、挖掘不够,认为桂籍作家作品与寓桂作家涉桂作品不值得讲。二是课时有限,觉得没时间讲。以河池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为256节,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为144节,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为128节。这些课时对于知识点众多的古代文学史来说确实非常紧张,一般也就无暇顾及与广西相关的内容了。三是对于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融入广西元素的方法缺乏深入思考,不知如何去讲。
桂籍作家作品与寓桂作家涉桂作品到底值不值得讲?我们从广西古代文学的文献家底说起。清初汪森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桂林通判,公余之暇,博览群书。康熙四十一年(1702)离任后耗时12年辑成《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统称《粤西通载》;今人曾德珪又整理《粤西词载》,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广西古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通过这些总集,可以肯定广西古代文学资源非常丰富 。今人对于广西古代文学的研究,以韦湘秋《广西百代诗踪》、《广西历代词评》、王德明《广西古代诗词史》用力较多,另外还有几篇博士论文写广西断代文学史。这些著作与论文将广西古代文学史基本建立起来了,对其成就也给予中肯的评价。可以说,广西古代文学资源丰富,成就不俗,广西元素是值得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中的。
那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广西元素融入教学中?这需要在内容与方式上做相应地安排。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在教学中楔入:
一、在课堂教学中将广西元素融入相关重要作家、作品与文学流派的讲授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桂籍作家作品、寓桂作家涉桂作品和相关文学流派。“全国性影响”并没有一个明确界限,我们只能寻找一个参考系来界定——通行的文学史教材与文学作品选。按照今天比较流行的几套古代文学史教材如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中国古代文学史新著》,文学作品选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与文学流派来说,至少在如下重要作家的讲授中可以楔入广西元素:六朝颜延之,唐代宋之问、元结、柳宗元、李商隐,宋代柳开、苏轼、黄庭坚、秦观、范成大、刘克庄、张孝祥,明代徐霞客,清代袁枚、赵翼、阮元、王鹏运、况周颐等;从文学流派的角度看,清代桐城派、晚清临桂词派都是与广西有关的重要文学流派。
作家、作品是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介绍作家、作品时顺便讲解相涉的广西元素是很自然的事情。如六朝著名诗人颜延之,与谢灵运、鲍照被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诗歌语言典雅华丽,锺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评论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颜延之于永初四年(423)任始安(今桂林)太守,在任三年,奖励垦荒,减免赋徭,贷粮贷种,政声大振。在桂林独秀峰(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内)南麓有一岩洞,石桌、石凳自然天成,环境清幽。颜延之公务之余常至此读书,后被称为“颜公读书岩”。颜延之在桂林写有名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独秀峰亦因此而得名。在讲授颜延之时,顺便拓展一下广西元素,水到渠成。又如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改官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病逝于任。柳宗元在刺史任上,大兴文教,解放奴婢,凿井取水,很有政绩。柳宗元在柳州也有很多诗作传世,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悲愤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情思。在讲授柳宗元时,其在广西柳州阶段的生活与创作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再如李商隐于大中元年(847)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聘,为其掌书记,期间还曾经代理昭州(今广西平乐)郡守。寓桂时期是李商隐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其名作《晚晴》即写于桂林:“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看来李商隐在桂林心情还不错。再如北宋古文运动先驱柳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广西也有不解之缘。柳开于端拱元年(988)知全州,淳化元年(990)移知桂州(桂林)。在全州任上,柳开广施仁政,招抚全西溪洞粟氏,创办书院,泽被千古。柳开著有《河东集》,其在全州有文《时鉴》谈为政之德,诗歌《磐石》云:“古寺耸山椒,公堂去不遥。寻僧忘俗虑,盘道出尘嚣。疏箔卷烟雾,明眸望泬漻。渔翁江上立,指我在云霄。”抒发闲适之趣。讲授柳开时,融入这些内容并不显突兀。再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十八日到达流放地宜州,崇宁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去世,在宜州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在讲授黄庭坚时,强调其广西宜州生活与创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黄庭坚在宜州,著有《乙酉家乘》,有诗九首、词四首。作于崇宁三年(1104)的《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云:“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这是山谷名作,写暮年在宜州看到梅花,不仅没有喜悦,反而感慨离开京城十年了,年轻时的兴致也已经消磨殆尽了。崇宁四年(1105)所作《南乡子》云:“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故作豁达,实难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苦闷。再如,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任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范成大治桂两年,颇有政绩;文学方面,在桂有诗五十余首,如《赠赵廉州》赞美桂林之山云“少待佳晴看山去,玉篸高插翠云丛”,并著有《桂海虞衡志》,记载了广西当时的风土人情。在讲授范成大时,自然可以顺便介绍其在桂诗。清代诗人袁枚一生两次来桂。乾隆四十九年(1784)袁枚第二次游桂,经过兴安时作《兴安》诗:“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描写桂林山水,意境浅近天成。另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韩愈尽管并没有来到广西,但杜甫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寄杨五桂州谭》),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想象广西节侯风景,在讲授杜甫、韩愈时也不妨顺带介绍。
也可以通过相关文学流派的讲授楔入或强调广西元素。清代桐城派是著名的散文流派,影响颇广。而广西则是桐城文派重要的流衍之地。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云:“仲伦与永福吕璜月沧交友,月沧之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拯定甫,皆步趋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矣。”所提及的广西籍桐城派作家吕璜、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从成就上来讲恐怕还进入不了一般本科的古代文学史教学。但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学最为的重要流派是讲授重点。我们在讲授桐城派时,稍作扩展介绍其在广西的传播,就显得水到渠成。又如临桂词派是晚清词坛最重要的词派,也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广西文学流派。那么在讲授清代词史时临桂词派当然是重点,要详细介绍临桂词派代表作家王鹏运、况周颐,分析临桂词派的形成、在地域上的特点、在词史上的地位等,大力凸显其广西元素。
另外,还可以在名言、典故的解释时点明广西元素。如“画虎不成反类犬”,出自东汉名将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书云:“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而马援南征对广西民间产生重大的影响,至今广西地区仍有马援崇拜的文化留存,多处有伏波庙。在解释这句话时,不妨稍作拓展。另外,“珠还合浦”典故在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此典出自《后汉书·孟尝传》:“(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合浦即今天广西北海合浦县,解释此典亦可点明其广西元素。
二、将广西元素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更多的桂籍作家与寓桂作家,有一定的成就但其影响又不足以进入一般的文学史教材;还有一些桂籍文人与寓桂文人,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又不以文名。对这类作家可以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纳入教学。
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积累丰厚。对于广西高校的本科毕业来说,如果选这类课题,恐怕很难出新,而如果以有一定成就但学界又涉足不多的桂籍文人与寓桂文人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利用地缘优势搜集整理方志、石刻等相关资料,相对容易出成果。如晚唐诗人曹邺,是桂州(今桂林)阳朔人,与刘驾、聂夷中等齐名。曹邺于大中四年(850)进士及第,后官吏部郎中,其《官仓鼠》乃千古名篇:“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通过隐喻方式表达了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又如清代于成龙,曾经知广西罗城县,是一代廉吏,后官江南总督。于成龙著有《于清端公政书》,第八卷为诗词,多自得其趣。现罗城公园内有其塑像,还有其当年亲手栽植的两株榕树。这类值得探究的桂籍或寓桂作家非常多:北宋大臣冯京,广西宜州人,皇祐元年(1049)状元,现存诗8首,文11 篇。明代理学家蒋冕,广西全州人,曾官内阁首辅,《明史》有传,著有《湘皋集》、《琼台诗话》。明代文人李文凤,广西宜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著有记录奇闻逸事、包罗万象的杂记《月山丛谈》,另有描绘安南(今越南)风物的地理书《越峤书》、《越峤方域志》。清代大臣陈宏谋,广西临桂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大学,颇有政绩,著有《培远堂全集》、《陈榕门先生遗书》等。学者谢启昆,江西南康人,嘉庆四年(1799)九月,任广西巡抚,上疏痛陈各省仓库积弊,得到皇帝嘉纳,嘉庆七年(1802年)卒于官。谢启昆修撰《广西通志》,著有《树经堂集》。陈继昌,广西临桂人,连中解元、会元,又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状元,“三元及第”,后官至江苏巡抚,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郑献甫,广西象州人,是晚清岭南文学巨匠、朴学大师,被誉为“两粤宗师”,著有文集《补学轩文集》、《续刻补学轩文集》、《补学轩文集外编》,诗集《鸦吟集》、《鹤唳集》、《鸡尾集》等。对于广西高校学生而言,整理研究这类乡邦文献,既有地缘上的优势,去实地考察、搜寻方志,又有心理上的亲近感。将这类内容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纳入教学,既能发掘广西文化资源,又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与学习。
三、通过实践课参观考察历史文化遗迹
广西在历史上文化辉煌,直到现在还保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形式有摩崖石刻、古建筑等。在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课的有利形势下,可以根据地域条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以加强对广西文化的直观感受。以笔者供职的河池学院为例。河池学院所在的宜州,是有着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现在还保存有丰富的历代石刻。如会仙山摩崖石刻离学院仅一墙之隔,上有历代碑刻六十多处,其中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唱和诗碑》为全国仅存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石达开诗云:“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2]139表达其豪迈之情。又如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闰四月由湖南进入广西。一年之内,徐霞客遍游广西,并依据见闻而写《粤西游记》,达20万字,占《徐霞客游记》近三分之一篇幅,记述了广西喀斯特地质所独有的秀丽雄奇山水。其中,关于宜州境的考察记述达2万多字,在河池学院校园内还有“徐霞客登临处”。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参观考察,可以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感受广西的古代文化遗存。当然参观需要因地制宜,柳州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柳侯祠,桂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桂海碑林博物馆、靖江王府等地。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入广西元素,宣传广西传统文化、提升广西文化自信,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广西高校教师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如果方法得当,纳入桂籍作家作品与寓桂作家涉桂作品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拉近讲授内容与学生心理与空间上的距离,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1]莫道才.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兼论“桂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2]李楚荣.宜州碑刻集[J].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