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师范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思考
——以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为例
2014-04-08韦晖
韦 晖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有关精神,在“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作为以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二级学院,在结合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中长期学科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就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背景与推力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高度重视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发展的重心就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势必迫切要求把学科专业建设做优做强,突出特色,真正实现专业、课程与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因此,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充分领会顶层设计理念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1.加强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要求。在其与教师教育有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章节中指出:“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个提法内涵丰富,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选择、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启迪,对制定师范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很有指导意义。
2.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力振兴高等教育”一章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实施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创新教育与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我区千亿元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从中不难看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中,加强实践环节,做到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如此,学科专业的发展才更好地找到立足点。
3.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节阐述:“合理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区域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和相互开放,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柳州师专来宾校区等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区域高等院校资源共享方式和途径。开展跨市、跨县、跨校际间的合作,建立教育人才交流平台,开展师资交流和合作培养,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借力于地域教育文化资源,加大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供了更大的现实可能,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思路,有序推进目标建设
学科专业发展思路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时间维度上做好阶段性安排,在空间维度上注意点面的结合,以点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推进。
1.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师范性与应用型并重,夯实学科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凸显专业特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争取成为自治区级教师教育重点培育基地,在“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为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2.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1)打造一个重点学科:教育学。2013-2015年把教育学学科打造成为河池学院实力较强、特色鲜明、专业群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2016年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到2020年力争通过省级重点学科的评估验收。本学科将从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文化传承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作出努力,彰显学科建设的地域特色和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提高在“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能力。
(2)重点课程建设:用3-5年时间,将《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学科教学法》等4门课程打造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再用2-3年时间将《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打造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专业发展目标
从2013-2020年,积极创造条件创办新的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以每两年申办1个专业的速度,依次增设应用心理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特殊教育等4个专业。在现已开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完善教师教育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的需要,即让教育学、心理学两大主干学科并驾齐驱,做强做优。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为了突破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教学点分布广、学校规模小、班级多人数少、教师配备难以做到“一课一师”的现实困境。因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结合:人文教育专业立足于胜任小学语文、英语、社会的教学工作,科学教育专业旨在胜任小学数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两个专业的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特长,在音乐、美术、体育三科中任选一门专攻,使之能兼顾相对应科目的教学工作。因此,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当前广西推行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计划是相适应的,还较好地处理了农村小学教师综合培养和专业培养的问题。
此外,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实现自治区规划的视力、听力、语言、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教师资是有必要的。
4.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充分利用本校在民族学领域已经积累的基础和桂西北区域民族特色资源,争取使民族教育在2015年前后成为河池学院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研究方向之一。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方面,争取在2018年成为教育学专业一级硕士点建设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争取在2020年前后成为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
5.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摸索、总结、创新卓越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式,加强高校师范教育与区域内示范性小学和幼儿园“U-S”合作共同体的建设,实现创新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实训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基础教育发展输送亟需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课程建设为立足点,做好课程模块及其梯度设计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建设,设置时既要考虑开好开足专业核心课程,又要凸显课程安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课程设置将逐步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着眼学生能力培养,以模块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新组织教学结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梯度”的课程框架。
(一)课程建设:模块与梯度的合理搭配
1.模块课程基本结构
(1)通识教育模块:属于学校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课程,认真按照规定落实好课程教学。
(2)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属于院(系)平台课程,凡是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开满开足课程教学;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则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
(3)实践教学模块:属于校内院(系)平台加校外实习基地平台结合的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技能课与技能训练等方面;集中实践,则包括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等课程内容,借助基地平台来完成。同时,把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比赛活动渗透进本模块课程中。
(4)综合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特色专题课程或讲座,把地方资源与教师科研结合起来,开设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农村教学点与全科型教师培养、地域文化调查与传承研究等专题,进一步拓展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模块课程的梯度设计
按照大学本科四年,按照基础学科在前、能力转化跟进、实践环节强化的逻辑联系考虑模块课程梯度设计。为此,模块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重点完成通识教育模块,即大学生素质修养基础课程。兼顾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三字一话”等课程。
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主要落实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完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兼顾专业技能课程中的“音、舞、美”等课程教学。
第三阶段:大学三年级,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兼顾,主要完成学科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业应用理论课程与课堂教学模拟、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模块课程。
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实践教学模块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并举。实践教学主要完成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年。
3.模块课程渗透的能力培养
在构建模块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注意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四种角色”意识和“六种能力类型”及其能力要素的培养:
教学者角色:对应学科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语言表达等能力要素。
班主任角色:对应人格塑造能力,包括了解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能力要素。
管理者角色:对应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管理、课堂管理、人际协调等能力要素。
研究者角色:对应两方面能力,即教育研究能力,包括选择研究问题、收集研究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运用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数据等能力要素;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等能力要素。
4.加强师范生技能训练。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课件制作、说课、舞蹈、视唱、琴法等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标准及考核办法。
5.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立足地方资源和教学实际需要,在教师技能训练、少数民族学生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全科型教师培养、地方典型教学案例、地方文化研究与传承等领域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要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执行力
以推进“教学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为抓手,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1.预期目标:到2020年,争取增加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10人,其中教授或博士不低于6人;积极推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争取打造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
2.服务教师成长的具体措施
(1)在支持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积极促进教师创造条件提高职称层次。一是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特别是高层次的课题。组织、鼓励教师到仫佬族、毛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县市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申报特色鲜明的课题项目。二是为具备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外出进修、访学、考察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教师公开出版专著者,每部专著资助一定比例的费用;在较好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的,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奖励。四是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关注相关领域学术发展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意识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五是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鼓励研究生学历教师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
(2)发挥现有的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平台作用,促进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5-6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并按照自治区“八桂学者”计划和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发挥专业责任教授的作用,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健全青年教师助教机制,带动教师队伍整体进步,力争在广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或广西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上实现零的突破。
(3)加强“柳—来—河”区域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学校每年在河池、柳州、来宾三市聘任2-4名小学、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师教育学院的兼职教师,充实教育教学实践及毕业论文等指导工作。
四、重视实验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践课程与基本技能训练条件
2013年-2020年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教院将着力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增设一批实验室。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同时,把分散的实验室、实训室尽量整合在一起,使之更有利于营造专业氛围,打造专业文化,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1.建设八个实验室。服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建立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测评实验室;二是行为观察与分析实验室;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室;四是儿童游戏治疗实验室;五是沙盘实验室;六是心理测评实验室;七是脑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八是眼动研究实验室。上述八个实验室逐步建成,加上已经建成的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它们不仅为教院教育学、心理学两大主干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能更好地完成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辅导和心理测量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全校性的心理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全校师范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提供了研修的平台,以及全校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提供有力的支持。
2.完善师范生技能实训室的建设。一是完善声乐实训室,增设能容纳40台钢琴的练琴房;建设1个拥有50台数码钢琴的声乐教室。二是完善美术实训室,增建手工制作室、学生书画作品贮藏室与展示室。三是完善学前教育功能实训室,建设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幼儿科学与社会活动实训室、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加上原来已有的课件制作室、微格教室、电子琴教室、双向互动教室、幼儿园微型模拟教室、舞蹈练功室、画室等实训场地,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条件将大大改善,技能训练效果将得到强化。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2013-2020年,每两年在河池、柳州、来宾挂牌建设1-2个小学或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并力争实现自治区级实践基地零的突破。
4.推进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平台的建设。继续加强“U-S”合作共同体的建设,未来3-5年时间,在河池、柳州、来宾各选择2-3所高水平的小学、幼儿园来一起来共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平台,实现优质课、示范课、汇报课的远程同步观摩、听课和评课,加强校地联系,突破条块分离的障碍,丰富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方法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促使学科专业建设上档进位
立足“柳—来—河”一体化建设,科学研究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力争形成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向高层次科研课题发起冲刺。
1.力争占领两个特色科研制高点。一是力争占领仫佬族、毛南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仫佬族、毛南族教育文化传承研究的制高点;二是力争占领仫佬族、毛南族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的制高点。全国唯一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与我校比邻,因此研究毛南族、仫佬族聚居地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仫佬族、毛南族教育文化传承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学学科与现实资源的有机结合,将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几年,教院以“柳—来—河”区域一体化为契机,抓住机遇,力争在仫佬族、毛南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以及仫佬族、毛南族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的领域做出特色和亮点。
2.力争在高层次课题立项上有突破。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项目聚集人才,锻炼队伍,力争在未来几年实现国家级或教育部哲社或自然科学课题的突破。
3.建立一个心理研究所。根据教院科研重点和特色,拟建“柳—来—河”区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搭建区域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和咨询平台,为区域内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将在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测评与心理治疗等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3.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桂发〔2011〕5号)[Z].2013.
[3]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桂发改规划〔2013〕3号)[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