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中的俄国话语及其功能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中心的考察
2014-04-08孟令蓉
孟令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部,广东 广州 510665)
在我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话语体系中,饱含着“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道路”“一切均借俄助”“以苏为鉴”等政治话语内容。实际上,它表征了一个书写、阅读和教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维度。究其缘由,源自近代以来的俄国历史事件、经典论著和实践经验等话语资源,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休戚相关的外部因素,也是建构和读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话语的重要域外资源。长期以来,此点特别凸显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科书之中。为此,本文拟从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文本出发,梳理其中的俄国话语资源①基于表达上的简便,文中论及的“俄国话语”,实际囊括了从近代俄国至苏联解体历史时段的相关内容。,并就其历史知识价值和社会政治功能做一简要论述。
一、借助列宁主义的理论话语,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的时代特点
马克思主义话语是建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话语体系的根本指针,对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的历史书写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基于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研析,借用其理论观点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生则实属必然。
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本可见,列宁主义的理论话语开篇即被用于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的国际背景和时代特征。具体说来,主要是借助援引列宁的观点,阐明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势必将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而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世界的殖民扩张,也必将使古老的中国遭遇严重的挑战和危机。[1]8究其缘由,在16至19世纪期间,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根据列宁的理论判断,特别强调19世纪的殖民主义,就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它必然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将古老的中国纳入世界历史范畴。[1]8从上述话语可见,通过借助列宁对资本主义世界以及近代东方社会的科学判断,实质上创设了从世界历史视域的维度,认知近代中国历史发生的时代特点。
也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当古老的东方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再次援引列宁的评价,充分肯定此次革命的世界意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1]66。进而,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写再次转换时代语境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继续援引列宁的经典论述,着重阐明帝国主义战争唤醒了东方世界。并且,东方各族人民在深刻卷入国际政治生活之后,不但仅作为西方资产阶级发财的对象而存在,同时更是成为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历史主体。[1]78若就历史主体参与路径的选择而言,也正是列宁开创和领导的“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78。从上述引述可见,基于列宁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关照和理性认知,现代中国历史的发生发展也藉此获得了学理和实际两个层面的科学阐释。
不仅如此,列宁的理论文本也被集中运用于解释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现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主要体现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开列的两篇“延伸阅读文献”。一般认为,列宁撰写《对华战争》的根本旨归,是借批判俄国对华战争的反动性,来唤醒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1]39但在实际上,它却是对俄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中国的本质性揭露。借助该经典文本的话语内容,使得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历史书写力透纸背。而《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则是列宁基于十月革命之前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俄国作为基本的参照系,评价并肯定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并超出了民主主义的范畴”[1]66。而该文章并非列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面的本质性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该文本的援引,益于在历史对比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国现代历史发生问题的理性认知。
从整体上看,借助列宁主义的理论话语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生问题,不止于追求从域外理论的视野认知时代背景,更在于获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科学指导,并最终形成对该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由此,明晰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判断依据,这正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需达成的课程目的和要求。
二、借助俄国近现代历史话语,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域外历史话语是建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话语体系的历史参照,更是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话语建构的重要背景性和对比性话语资源。鉴于中俄两国近代以来相似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路径,特别是中苏两党之间紧密的革命历史联系,对照俄国历史来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尤显必要且重要。
简单说来,俄国历史话语资源主要是以发生在俄国或中俄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呈现的。它以两种类型的话语内容嵌入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一方面,是借助发生在中俄两国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溯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轨迹。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援引的内容而言,主要是1858年至1911年间,俄国胁迫中国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定伊犁条约》和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中国设立租界;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20年至1922年间,共产国际、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马林来华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孙中山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1937年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援助中国进行抗战;1945年7月,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击溃日本关东军;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3年至1957年间,苏联帮助中国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1]20,108,116,117,165,212,222从上述历史梳理不难发现,但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实践,诸如内外战争、政党政治、革命建国、社会发展等,几乎都与俄国的历史元素直接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亦步亦趋的历史特征。这就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写、阅读和教授,是无法规避俄国话语的。
另一方面,是借助源自俄国自身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构筑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时代线索和国际场域。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本,主要撷取了如下重要历史话语: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9年3月,列宁领导并成立共产国际;1941年至1945年间,苏德战争爆发;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等。[1]55,77,164,235,322从微观层面考察,上述发生于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构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将其纳入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既有利于阐明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状况,又有助于明晰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及革命新道路选择的历史依据,同时还有利于揭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可以说,充分借助俄国历史话语资源,构成了书写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参照。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历史话语叠加在一起,俨然就是一部俄国近现代历史或中俄关系史的侧写,它无处不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并互相映照。正如有论者所描述的一般,中俄两国和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既有利益相左的民族关系,又有利害相同的盟友关系;既有亲密的兄弟关系,又有竞争的对手关系;既有意识形态一致的同志关系,又有容易引起情感纠葛的师徒甚或父子关系。”[2]也正是基于如此复杂的关系范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的书写、阅读和教授过程中,乃至于学科和课程研究活动中,都应当充分运用俄国历史话语资源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这不失为一个科学的“历史”的选择。
三、借助俄国重大的实践话语,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转轨
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实践,往往是左右历史进程和决定历史转轨的关键因素。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苏共二十大等重要事件或实践,不仅是影响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书写和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转轨的核心实践话语资源。
毋庸置疑,十月革命本身具有世界历史纪元意义,它既昭示了中国人“走俄国人的道路”的历史可能性,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创设了现实的路径参照。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本可以发现,“十月革命”话语是构成该文本的最核心的俄国实践话语内容。首先,它是作为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嵌入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话语体系的。这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在“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1]77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1]66的重要外部因素。其次,十月革命作为重要的革命实践参照和方法论启示,它极大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并由此获得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运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1]99-100这是其嵌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科书话语体系的又一重要表现。再次,作为一个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经过历史检验的革命话语嵌入教科书,十月革命被确立为深刻影响五四运动的重要因素,并是帮助中国掀起“中华长城渤海之间”的革命浪潮,以及给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革命先驱以革命感召的重要事件。[1]101,104,105可以说,“十月革命”话语是整个20世纪革命浪潮中最经典和最重要的俄国实践话语,它既是中国革命道路选择、革命主体建构、革命经验总结的实践参照和理论依据,也是构成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话语建构最为核心的域外实践资源。
此外,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亦可发现,苏共二十大是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话语中另一个重要的实践话语。正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本所言,“苏联的存在”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苏联能够援助中国”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1]193,216,222一直以来,苏联历史的、理论的和
现实的发展要素,都是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当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继续秉承“以俄为师”的历史传统,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学习和政策移植时,苏联现实政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将会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当苏共二十大召开并暴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时,就实质上创设了“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235的认知依据。反映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文本话语中,则是由“以苏为鉴”走向“独立自主”,并由此奠定了未来中国政治实践领域中最为重要的话语思维。也正如该文本援引毛泽东的话语所言:“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1]236。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中缺乏对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关照,我们就无法厘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动因。
归结为一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是一个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过程,但在某些重要的历史阶段和转折点,诸如十月革命和苏共二十大等重大事件的影响,是无法规避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更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转轨的基本逻辑。
结 语
综上可见,通过借助俄国的理论话语、历史话语和实践话语等话语资源,不仅有利于建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文本,厘清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脉络和重要转轨,亦有助于拓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阅读和讲授的学科维度。可以说,无论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层面的考量,还是从历史科学本身出发,若没有对近代以来的俄国历史与中国现实、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与中国实践的深入对比解析,是无法有效完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科学认知和读解的。由此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俄国话语的知识价值和政治功能绝非仅限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范畴,还需要在更多元层面进行充分挖掘和系统整合,这是确保本课程科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