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降温毯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影响

2014-04-08

河北中医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枢性降温颅脑

周 荣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泰兴 225400)

严重颅脑损伤并发高热患者常见于中枢性高热,在高热(体温>39℃)的紧急情况下除药物治疗外,需迅速降低体温。行亚低温治疗是近几年越来越引起国内外重视的一种脑保护手段[1]。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脑代谢率和耗氧量,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细胞的通透性,防止脑水肿进展[2]。临床上常使用冰帽、冰袋、降温毯配合冬眠药物控制体温。虽然通过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伤,保护血-脑脊液屏障,减轻脑缺氧症状,提高治疗效果[3]。但是在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各种并发症。2008-01—2012-12,我们对100例使用降温毯亚低温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干预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80例均为我院脑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16~65岁,平均(34.8±6.5)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78例,建筑工地高空坠落12例,硬物击打5例,打架斗殴2例,其他3例;其中广泛脑挫裂伤48例,颅内血肿42例,脑疝6例,脑干损伤4例。对照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7~52岁,平均(35.8±7.3)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62例,建筑工地高空坠落14例,硬物击打2例,打架斗殴1例,其他1例;其中广泛脑挫裂伤42例,颅内血肿32例,脑疝4例,脑干损伤2例。2组患者病程见表1,均经CT检查确诊,且均伴中枢性高热,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病程 例

1.2 方法 2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抢救治疗外,均采用TY-98E型亚低温治疗仪(长春市天利源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亚低温治疗。先将降温毯平铺于病床上,相当于患者背部的位置,使患者头部、背部与降温毯充分接触,连接管道,固定体温传感器,设定温度为35.0~37.5℃,使用降温毯后体温降至37.5℃以下。对照组80例予降温毯亚低温治疗的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除给予常规护理外,及早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患者高热期、温度控制期及过渡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降温效果,加强对体温的严密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各种预防性护理等。

1.2.1 高热期 此期护理患者时禁忌温度忽高忽低、过慢,否则可增加机体代谢,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降温不宜过快,降温速度以每小时0.5~1.0℃为宜。密切观察降温毯的运转情况,防止发生寒战,因寒战也可产生热量,对降温不利。出现寒战现象时可适当提高机温,盖以薄被可使症状消失。保持病室的安静、整洁和舒适,室温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50% ~60%,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床单潮湿,应立即更换。

1.2.2 温度控制期 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始终要夹好体温传感器。昏迷躁动患者在查体翻身、测血压等操作中,难免有传感器松脱的现象,松脱之后应重新夹5 min,待读数稳定后才准确。为避免温度传感器读数不准确,同时用体温计测量,夹于腋下测量5 min后同时读数,将体温计测得的腋下温度和液晶屏上的读数校对。通过亚低温治疗,高热患者一般经过1~1.5 h可使体温降至36℃,在降温期间易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此时患者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减弱,痰液不易排出,故应定时翻身叩背以刺激痰液排出,预防肺炎或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应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双下肢或上肢出现散在的表浅的淤斑时,提示微循环障碍,应立即停止使用冬眠合剂或加盖棉被[4],并立即汇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调整降温毯的温度及其他相应的处理。

1.2.3 过渡期 患者体温持续<37℃超过24 h,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此时可以关闭主机电源暂不撤毯垫,试停机观察24 h,此时每2 h测量1次体温,发现体温>38℃再接通电源启动降温毯,若有必要可多次如此操作。

1.2.4 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亚低温状态下会引起患者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护士应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效吸痰。降温毯置于患者的身体下面,背部、臀部温度较低,血液循环较慢,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易发生压疮及冻伤,故应每1~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叩背,局部按摩,并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无屑。同时,应注意患者的四肢温度和末梢情况,防止冻伤[5]。亚低温疗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因长时间的低温治疗可以加重脑缺血,如伤情过于严重及机体生理状态差,还可发生心律不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凝血、免疫功能障碍及血钾下降等并发症[6]。因此,护理中应密切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等变化,避免或及时发现继发性颅内血肿,同时要控制躁动,防止肌颤,注意预防呼吸、泌尿系并发症,尤其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本组病例中,有3例使用降温毯12 d,4例3 d,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使用4~7 d比较适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及存活率。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CS)[7]判定疗效。治愈: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好转: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重残: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死亡。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观察组治愈率及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8]。重度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自身调节能力差,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9]。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脑组织基础代谢降低6% ~7%,颅内压下降5% ~6%[10]。因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不论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只要并发高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以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就是尽早使用降温毯,既可降低脑代谢率及耗氧量,减轻脑水肿的发生,保护血-脑脊液屏障,改善脑缺氧,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还可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且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11],从而降低致残率。但在应用降温毯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机体处于低体温期,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此时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及早实施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患者高热期、温度控制期及过渡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降温效果,加强对体温的严密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时进行各种预防性护理,对患者密切监护,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从而避免了亚低温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效降低了残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治愈率及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证明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实践证明,降温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且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大大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理质量,而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正确掌握降温毯使用方法,重视低温及复温时的严密监测,切实做好密切细致的护理及复温管理,可以减少降温毯亚低温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使之更加安全可靠,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效地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1] 严凌燕,蔡友锦,李向芝.降温毯在54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133-134.

[2]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3] 王志琴.探讨降温毯在亚低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6):171-172.

[4] 白玉华,凌志安,曾光,等.降温毯不同温度对重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干预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26-327.

[5] 张林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冰毯控制体温的护理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200.

[6] 李小东.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93-95.

[7] 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4-136.

[8] 刘龙美,吴振华.重型脑挫裂伤颈椎骨折中枢性高热患者使用降温毯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3-14.

[9] 李秀莲.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河北医学,2011,17(3):416-418.

[10] 张先云.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55-2656.

[11] 陈东.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中IL-8含量的影响[J].天津医药,2007,35(7):497-499.

猜你喜欢

中枢性降温颅脑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MRI特征及其与性激素基础值和激发值的关系
动物降温有妙招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页岩气开发降温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读一读吧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