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4-04-07梁娜孙少平金英学
梁娜,孙少平,金英学
(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梁娜1,孙少平2,金英学1
(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一系列药学专业课程服务。笔者针对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不断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紧扣大纲,合理处理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执业药师考试相结合等,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和认识各种药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好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的基础[1],因而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并且内容繁多,知识点覆盖范围较广且较为零散,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结构式,记忆起来相对枯燥、困难,学生普遍缺乏兴趣,感觉学习起来较为困难[2],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药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1.不断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
药物化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师除了须要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医学、生物学、有机化学、药理学乃至计算机科学等背景知识,尤其是药理学和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所涉及的这些学科融会贯通,运用到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比如药物的命名,许多药物的命名比较复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并未提及,这就须要掌握并结合学生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强化,有的放矢地进行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同时,教师还须要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确保所讲授知识的先进性、前沿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性,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紧扣大纲,合理处理教材
在药物化学的讲授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授课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整个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药物太多、太杂,并且会随时更新,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对每种药物进行详细讲解,因此有必要围绕大纲,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对教材中的药物进行筛选。针对药物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以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每一大类选取一种药物进行详细讲解,对于每一种经典药物、重点药物的命名方法、制备工艺、物理化学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毒副反应以及构效关系等,进行多层次、有重点的讲解和知识拓展。这样,学生只要熟记代表药物,并牢牢掌握其化学结构,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利用有机化学中学习的各种基团的性质,将各种药物有机地编织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知识网,从而便于明确学习重点,抓住学习主线,更好地理解、记忆以及创新。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 启迪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经典的药物发现史、发明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从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到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的出现;从由染料发现百浪多息、治疗败血病,到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从诺贝尔对于炸药主成分硝酸甘油研究的贡献,到最终因不肯使用硝酸甘油而死于心绞痛等等。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增强其创新意识,而且也能够敦促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习惯。
3.2 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的需要,联系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取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4]。由于药物化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涉及药物的选择以及药物间相互配伍的具体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与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联系起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药物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扩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例如,在讲授H2受体拮抗剂时,会介绍到西咪替丁这一代表性药物,其作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常用药,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然而,该药物一个显著的副作用就是对于肝脏微粒体氧化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会延缓某些药物的消除,在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尤其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此时,可以给出案例:某患者长期服用地西泮治疗失眠,最近因患有胃溃疡,医生开具处方服用西咪替丁,然而,该患者到药店购买地西泮时抱怨其早上起来锻炼感到困难,请给出解释及建议。
在系统地学习了西咪替丁这一药物之后,随着该案例的给出,可以引导学生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出,服用西咪替丁之后仍然按照以前的剂量服用地西泮,就会导致体内的地西泮由于代谢变慢而过量,从而产生了起床困难的后遗效应。因此,可以改用不具有肝药酶抑制作用的同类药物雷尼替丁,或者减少地西泮的剂量等。这样,通过一个案例的引入,就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用药中出现的问题,在巩固了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药物化学课程授课内容较多,以及授课内容本身的特点,如药物结构式复杂,合成反应路线较长等,如果教师单纯采用传统的板书书写大量复杂的结构式,则会占用时间过多,使真正讲解的时间相应减少。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只有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图像、视频、动画、语言等融为一体,制作成易于理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一方面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授课内容更为清晰,充分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步步紧跟教师的讲解,提高对这门课的兴趣,减少枯燥乏味感,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及听课效果。
5.与执业药师考试相结合
药物化学是执业药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课中的龙头学科,也是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由于其内容多、难度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药从业人员的考试合格率。在全国药物化学研讨会上,已经提出必须将药物化学的教学与执业药师考试相联系[6]。
然而,现阶段,所有的药物化学教材与执业药师考试教材在侧重点上、要求上均有很大差异。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对执业药师考试的范围、要求、知识点等相关内容的介绍,并及时将所更新的执业药师考试要求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通过执业药师考试的比率。
总之,药物化学在整个药学领域中所处的地位至关重要,药物化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对本课程所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得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1]张江华,郭伟,宋爽.PBL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85-186.
[2]周淑梅,李岩.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海峡药学,2008,20(6):125-126.
[3]刘冬梅,盛继文.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98.
[4]顾军,崔颖,李建宇等.系统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03-104.
编辑∕岳凤
梁娜(1982-),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及药用新材料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