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修辞在国际新闻叙事中的应用

2014-04-07崔新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视觉效果受众

崔新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视觉修辞在国际新闻叙事中的应用

崔新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从文字领域发展到如今的视觉修辞是人类本能的必然,在视觉化的时代里,采用视觉化的手段已成为一种习惯,视觉经验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视觉形象的能力。新闻传播中运用视觉修辞按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纸媒中的语言文字和版面设计,文字有见字如面的视觉效果,而版面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引导;二是不局限于媒介特点的新闻图片,它拥有外延和内涵的意义。

视觉;修辞;新闻叙事

修辞一词可追溯于《易经》中“修辞立其诚”一语,如今修辞的概念已扩展为调整或适用包含所有的语辞。语辞除了文字语,还包括诉诸于视听的传播的“态势语”和声音语,我们往往会通过看和听的感官方式来帮助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如今我们可采用的交流途径包括了语言、图像、音像等多种媒介,视觉修辞就是建立在这样不断革新的传播技术基础上的一种修辞手段。

从文字领域发展到如今的视觉修辞是人类本能的必然,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种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益于视觉者为多[1]。作为当代文化的核心元素,视觉因素已经成为创造和传达意义的重要手段。海德格尔甚至认为世界上的存在者整体是在关于某物的图像中,“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2]。

一、视觉的说服功能

在视觉化的时代里,采用视觉化的手段已成为一种习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手段,我们需要知道视觉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一)不自觉的视觉经验和想象力

就语义学而言,将视觉形象明显区别于语言和其他传播形式的使他们的标记性和形象性特征[1]。标记性使受众信任并识别形象的纪实特征,形象性使图像引发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图片具有唤起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视觉经历的能力。受众可以通过思考某种视觉表达中形象的内容,将它与自己的处境相联系,使其中的符号系统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印象,并进行判断。

受众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想象能力进一步决定了图像的说服作用。创作者如果想通过图像的方式来传达意图,必须从思维上向受众靠拢。布什总统在海湾战争前夕向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挑战时,曾利用图形想象力,画了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沙漠中的线”,这条线因出自布什总统而产生了许多含义。没有相关人员解释和媒体传播,民众由于缺乏政治渗透,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视觉经验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才构成视觉形象的能力。

(二)正确对待视觉传播的负面效应

日常生活在视觉化,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看到什么。视觉传播缺少口头表达中的判断结构。对受众来说,当最后的结果需要自己进行理解再创作时,人们更倾向于采纳自己被引导得出的结论。广告业一度认为这是视觉传播的优势,但传媒业反而更需要重视传播内容。

“视觉……不但是社会互动的场所,而且也是根据阶级、性别、性和种族身份进行界定的场所”[4],在这样的场所,人的判断会受到主流文化影响,凡与主流不同的,都被认为是带有其他标签、要另眼相看的,比如女性,比如犹太裔美国人。而它们的标签和媒介的报道有很大关系。画面会影响头脑中事实的形成,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我们认为按照所报道的内容去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因此视觉所隐含的虚拟性对媒介传播是巨大的考验,一旦逃脱掌握,将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视觉危机。

二、视觉修辞在国际新闻叙事中发挥的作用

新闻传播中可运用视觉修辞的手段有很多,按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大概分为两种:一是纸媒中的语言文字和版面设计,文字有见字如面的视觉效果,而版面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进行引导;二是不局限于媒介特点的新闻图片,它拥有外延和内涵的意义。

(一)纸媒中的语言文字和版面设计

写在纸面上的文字通常能够给人较长的想象时间,在词语使用和语句结构上也更具有艺术性。虽然阅读在直观视觉上没有影像存在,但语句却可用影像思维来解构。多数汉语词语本身具有形象性,语言习惯和经验也形成了词语的视觉功能。句式可以赋予阅读者视觉效果的预设,比如鲁迅的“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使用松句,信息点分散,像两个连续的分镜头,相较一个“两株枣树”的画面更具有强调作用。不同的语篇类型也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散文、小说、剧本都可以转换为剧本,诗歌也能塑造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就是典型的环境镜头罗列以塑造氛围的视觉性文学作品。

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相反,喜欢开门见山,将最新发生的信息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更喜欢将说话者置于说话内容之前,来体现主体的主动性和强势性,这样拘谨的选择方式使得文字本身上的视觉效果不很常见。

版面设计上的视觉效果是比较直观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格式塔理论来将其分类。当我们的视觉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通常会优选最简单和最稳定的形式,这就是相似性法则。所以在一个版面里,椭圆形、三角形版块的内容一定会最先引起读者注意。接近性法则是说距离近的物体比距离远的物体更容易被大脑联系在一起。如2014年6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页面上半部分三条新闻主人公都是习近平主席,所以只须配一幅图片,读者就会在阅读时自动将习主席的照片联系到有关他的每条新闻上。大脑能够把属于一条连续线的物体和不属于这条直线的物体分离开来,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提出的连续性法则。用框线和直线将有递进关系的内容相连接,就能够达到牵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一个方框到另一个,到将相关版面读完的效果。如果画面中元素的目标方向一致会令人感到舒服,相反则会有紧张感。所以排版时所用箭头、图形等通常朝向统一,这便是公共目标法则。

(二)新闻图片

摄像向整个世界提供了一幅民主得多的视觉地图,是一种与现实之间的新的直接关系。它通过构图、光线等一系列手段不动声色地表达内涵,所以新闻叙事中的新闻图片可以表达出许多含义。比如同样是在泰姬陵游览的国际夫人,1962年的肯尼迪夫人和1982年的戴安娜站在相同的位置,照片却显出完全不同的氛围。举此案例是因为照片本身具有的“刺点”,观看者完全不顾本来的意图而给图像带来某种东西。这种视觉效应的产生更是由于被拍摄主体的名人效应,在国际新闻中,名人的图片形象占据了国际新闻叙事的主要部分。

有时国外领导人的配图,如奥巴马和安倍等,会采用张着嘴或者斜着眼的形象,看起来并不美观,这是国际新闻叙事中常用的表明态度的做法。从拍摄角度上看,在拍摄其他领导人时常采用俯仰角,但拍摄我国领导人时却喜欢采用平视的角度,体现出高贵而不失亲民,这是文化上的自我满足感。

图片的构图还代表着我们的外交态度。2014年6月7日的《环球时报》头版题目是《美报告渲染中国军费1 450亿》,配图是6日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活动的领导人合影,文中涉及奥巴马访欧,意图干涉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等内容。图中奥巴马与英国女王亲密接触,而普京则在图片右侧孤身一人,有被排挤之意。图文一配,很容易看出中国方面与俄罗斯方面的立场相似性,间接表明了我国外交态度。

[1]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2]Martin Heidegger.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6.

[3][美]Paul Messaris.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王波译.新华出版社,2004:6.

[4][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5.

编辑∕岳凤

崔新悦(1989-),黑龙江大庆人,中国传媒大学2013级广播电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媒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视觉效果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商业插图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效果探究
昆腾高性能存储助力动画与视觉效果工作流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家具定制系统中基于视觉效果的边缘检测方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论《云南日报》改版改革后的版面设计及其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