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成长路径与机制

2014-04-07孙泽文刘文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

孙泽文,刘文凡

(荆楚理工学院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荆门448000)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成长路径与机制

孙泽文,刘文凡

(荆楚理工学院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荆门448000)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优化成长路径。通过条件保障、营造氛围、合作交流、柔性流动、激励评价和自我发展等策略,形成实效性的培养机制,从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校;创新型教师;路径;机制;成长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批又一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区域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拥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够实施创新教育计划,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创造型人才,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创新型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中坚力量,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具有灵魂力、推动力和创造力,能支配其他相关资源。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之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基础性与战略性意义。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成长路径和培养机制,以形成实效性的工作策略,就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教师的主体特征分析

高校创新型教师是与“传统型”教师相对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师。他们锐意进取,人格和谐;知识广博,结构合理;心智灵活,善于探险。主要表现为具有产生新颖独特和具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智力品质。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内涵虽十分丰富,我们仍可对其特征加以判断与识别。

(一)创新型教师的教育理念特征

创新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开发受教育者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理念[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一是新的知识观,强调知识迁移和知识获取的能力,动态地呈现知识,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把知识作为既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二是新的教师观,教师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三是新的培养目标观,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四是新的教学方法观,提倡“发现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创造的过程。

传统型教师过于强调高深知识的传授,造成教学过度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大都具有自主创新行动的倾向,善于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甄别和扬弃,敢于探索求新,不迷信权威,大胆突破旧的经验、模式的束缚,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注重学科渗透,博专结合,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思想[2]。促成各种观念、原理、方法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注意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考虑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独立地“探究”与“发现”,有效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

(二)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特征

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存量和结构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就完全不同。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特征主要表现在存量和结构上,即综合性与专业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高校创新型教师必须将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都纳入视野之内,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综合性结构,为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一种认知背景,而不应只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主义者。同时,学科知识也应具备高深的专业性。专业知识不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应该是有秩序、有层次的整体。只有知识体现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特征时,教师才能够以前沿与应用的眼光,对复杂的事物进行科学的想象、判断、归纳和综合,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形成原创性成果。

开放性与动态性,也是高校创新型教师在知识上的重要特征。封闭型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方式往往重于演绎分析而短于综合归纳,不能主动选择那些与创造密切相关的材料。创新型教师的知识应是多维的和变动的,表现为开放与动态的完美结合。因而,它需要随时补充新知识,与客观外界双向交流,不断耗散与更替,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新知识的输入可能打破原有平衡,出现落差,带来突变,改变思维运行定势与惯性,就能由被动性转向创新性。从而转识成智,达到知识活用、知识育人的目的,培植出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来[3]。

(三)创新型教师的教育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且能升华其创造性思维并影响他们创新人格的形成。高校创新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烈的事业心和一定的责任感。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开拓,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不把职业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事业,他们善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熏陶感染学生,造就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深切感受工作的无限魅力和内在乐趣。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充满激情,征服欲强,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现有的答案,对事物细致观察,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受传统限制,大胆质疑权威,渴望自己动手去研究、去探索,希望有新的发现,善于尝试新的方法,思维超乎常理却又符合规律,直面挫折,勇往直前。

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凭借丰富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不经过复杂严密的逻辑步骤,就能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并做出反应。能对未知世界保持极大的兴趣,对事物充满丰富的想象。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出最优教学方案,教学过程灵动而富有成效。

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较强幽默感。创新型教师具有乐观的态度,他们头脑清醒,思维活跃,能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营造平等、宽容的学习氛围。他们睿智风趣,善用新奇巧妙的语言、表情以及动作,将闪烁智慧的幽默渗透于教学中,从而融洽关系,沟通情感,拓宽思维,增强说理的力度,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四)创新型教师的教育能力特征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能力是指其从事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所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高校创造型教师的能力特征具体表现为如下。

教学与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一般包括教学的组织、传导、调控、应变和信息处理能力。创造型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智力,注重交流,引导独立思考,形成创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外显为在专业领域中开展学术研究,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创造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潜心学术、献身学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社会服务能力。随着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趋密切,高校应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通用能力,还须拥有前瞻能力、捕捉信息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实践融通能力等[4],即要具备行业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做到选题更符合社会需求,直接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

知识获取能力。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学科新知识大量涌现,高校创新型教师要采用协作式的知识更新模式,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只有不断地增加知识存量,才能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共享,形成理论思维,从而提升知识价值,达成个人愿景,取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高校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关涉到个人的动机、实践和高校的办学制度设计,还关涉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高校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优化成长路径,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切实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创新驱动力

观念创新是行动创新的前提。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创新教育的宣传力度,对传统守旧的思想进行突破和超越,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创新主体的培育工作。应采用岗前培训、进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养形式,以及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和网络教学等培训手段,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创新理论,涵养创新情感,发展创新能力。通过制度激励、目标牵引、群体推动、领导者示范等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学术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观念,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抓好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应注重营造和谐创新、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探索教师发展模式,为其提供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在工作实践中,还应提倡学术民主,强化科研合作,鼓励合理竞争,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创新潜能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总之,应依靠机制协调,达成内部各要素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使观念与行为构成内隐与外显的有机联系,逐步形成高校教师的创新欲望和内在驱动力。

(二)坚持持续学习,完善创新知识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加快,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每一位高校教师要想成为创造型教师,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需要持续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现有知识的完善与否对成为创新型教师有着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持续学习,教师要不断充实本专业新的理论和技术,全面掌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认识社会思想变化的本质,达到系统、精深的境界。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聘请专家进校讲座,不同学科教师间应相互沟通,彼此启发,把多种知识融合、内化为一体,形成文理渗透、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零散的、不够系统与全面的知识是不能激发创造力的。高校教师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知识状况,弥差补缺,常态更新,使知识汇成一条奔腾的大河,源远流长,充满活力。“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高校教师只有持续学习,广积博采,不断充实新知,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和动力。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作为一种充满探究意义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发挥潜能,激荡思维,拓展想像力,在行动中感受生命的勃发、渴望和充盈,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和谐发展。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也为教师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契机。由于知识是一种具有情境性的个体建构,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研究,需要始终保持一种思维激活、多维激励和自我调节的高创造状态,与学生进行游刃有余的“思想交锋”,能够在接踵而至的质疑下,对各种观点持有足够的思辨力,呈现出推论的根据和过程,并借助案例和多媒体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途径,使学生“维持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5]。高校教师教学还可以结合科研项目进行,以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交锋”中产生的诸多奇思妙想,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创造灵感与线索,形成创新思维品质,有效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水平。

(四)搭建科研平台,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双重使命,不参与科研活动他们就难以履行知识创新的职能,也绝对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创新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倡导自由探索,着力搭建科研平台。一是应培育跨学科科研团队,发挥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形成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多学术视野,聚敛智慧和能力,带动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二是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瞄准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标志性的成果。三是加强与行业的合作,采取项目协作、课题招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四是要让教师有时间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能够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与涉猎。总之,只有给高校教师搭建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平台,他们才能专注于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获得丰硕的成果。这是培养创新型师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核心机制

高校应该坚持以校为本,塑造主体的责任意识,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条件保障、营造氛围、合作交流、柔性流动、激励评价和自我发展策略,为促进创新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而形成实效性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制度主导的条件保障机制

各高校要从全局、长远的视阈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积极吸纳关于教师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一套符合创新型教师发展的条件保障性文件。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在实验性和研究性技术装备上要有足够的投入,扩大图书馆库容增量,组建高标准的实验室,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足额的科研经费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以及必需的生活条件。还应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采取与重点高校以及与社企业联手的合作培养模式,构建网络与实体相互配合的资源平台。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教师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提升项目,满足创新型教师发展的资源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功能效应。

(二)建立具有创新氛围的环境机制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就制度环境而言,高校应淡化管理职能,改变学术行政化倾向,赋予教师决定学术事务的各种权力。同时应强化服务意识,为教师潜心研究提供时间和经费等保证,而不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搞不成。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在工资和职称等方面向创新型教师倾斜,保护教师的创造能动性。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因此,应倡导自由民主与合作竞争的学术文化,顺应学术规律,营造一种学术自由、真理至上的氛围。鼓励冒尖,包容失败,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与碰撞,克服浮躁心理,避免急功近利,打造学术精品,逐步形成有自主学术特色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三)建立共同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

在当今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高校必须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应鼓励教师加入科研团队,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观点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启发,开启智慧,从而使集体的创新能力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6]。通过校际合作,以学科群为基础,开展高层次协作活动,借他山之石形成学科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树立科学与技术结合、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意识,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研究或生产实践,以产学研联盟为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型教师开发和共享机制,紧跟学术前沿,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建立相互选择的柔性流动机制

柔性流动是优化教师结构、形成整体活力的有效机制。合理流动一方面能使教师个体面对新的环境,重新定位自身,产生正向期待,减少人际关系的制约,使其保持最佳发展状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结构也需要动态的调节。合理流动不仅能够杜绝该进的人才进不来,个别人才又无用武之地的现象,而且可以留出足够的编制,不拘一格,打破惟学历主义的陋习,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7],引进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并得到同行认可的领军人才,从而改善学缘和梯队结构。随着教师的身份管理逐步转变为岗位管理,高校应完善公开招聘、同行评议制度,坚持能进能出、非升即走的原则,从而发挥流动对教师创造力的激励功能。

(五)建立富有激励效应的评价机制

高校实行岗位聘任制后,原有的身份考核已不利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分类考核体系和方法,改变过去静态、单一的考核方式,形成动态、多元和综合的评价。除对常规教学工作考核外,还要把科研业绩作为主要指标进行专项评价。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计划”等专项基金计划的有效机制,以优劳优酬为导向,拉开收入档次,对创新型教师给予重点倾斜,继而把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与创新成果挂钩。鼓励教师追求卓越,拒绝平庸,避免精力分散而导致学术研究的短期行为。既注重现实绩效,也要注重当前工作进展与未来发展。把终身制与聘任制结合起来,使外来激励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六)建立追求卓越的自我发展机制

高校主要关心学术生产力的提升,往往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机会与经费资助,而这只是外因,教师的卓越发展主要还在于自主参与与非凡历练。主要方式为:一是自我定向,在高度责任感驱使下对未来发展的水平、方向做出可行的规划;二是与书为伴,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基础;三是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依靠分析诊断生成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方法;四是合作研究,合作研究能形成多学科的链接、渗透、交叉,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且集成度高、关联度大和产业牵引力强的科技成果[8]。创新教师把学术视为终生的事业,他们不停地设立新目标,不断地把目标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创新型教师培养是高校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历层次依然偏低、与国外高校相较差距悬殊,具体而言:人才青黄不接、学术梯队断层;学科带头人流失,骨干教师不稳定;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成为一个常抓不懈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冷静地分析现有条件,在尊重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观念、政策、体制等的变革,寻找多种路径,破除阻碍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让有他们有舞台、有干劲,有盼头和追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提升办学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1]潘晓卉,郑家茂.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拓展课内外一体化培养舞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59—61.

[2]张显云,李德平.创新教育理念培育创新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8(5):24—25.

[3]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1(3):57—60.

[4]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80—82.

[5]杜宇人.大学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175.

[6]王明杰.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中国人才,2010(12):68-69.

[7]孙泽文.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内涵、定位与转型路径寻思[J].临沂大学学报,2013(5):6-10.

[8]潘武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74-76.

On the Characteristics,Growth Path,and Mechanisms of Innovative College Teachers

SUN Ze-wen,LIU Wen-fan
(College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Hubei 448000)

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college teachers is a long and complex process,which should be deeply studied,actively explored and optimized.By the strategies of condition protection,creating atmosphere,cooperation and exchange,flexible flow,incentive evaluation and self-development,the effective training mechanism will be formed, thereby to build a troop of knowledgeable,and structure-reasonable innovative teachers with high-quality and noble morality.

universities;innovative teachers;path;mechanism;growth

G645.1

:A

:1674-831X(2014)04-0044-05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4-03-14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2013B19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488)

孙泽文(1957-),男,湖北沙洋人,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发展与规划研究;刘文帆(1970-),男,湖北沙洋人,荆楚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评估与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教师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最美教师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山里的教师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教师如何说课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