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地名出典新说

2014-04-07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热河雍正皇帝雍正

张 恕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原名热河,热河以水得名,是指从热河泉到避暑山庄小南门五孔桥流出汇入武烈河的一段水系,曾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入为世界上最短的河流。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山庄,这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1]的小村才开始成为了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已被列入世界物质与文化遗产,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承德”地名的由来及其考证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结合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雍正皇帝心理的探究,试图为“承德”地名的由来做出另类的解释。

承德是由雍正皇帝命名的。雍正皇帝还是皇子时,曾多次跟随康熙皇帝来到热河,据纪欣、付际红统计,康熙14年间共驻山庄21次,雍正15次随行。[2]但他继位以后,就再没有来过热河。但他给后代定下了规矩:“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3]由此看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没能再来承德,心里是有说不出的苦衷的。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设置了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又将热河由厅升为州,并亲自命名为“承德州”。雍正帝在谕旨中说:“我国家光宅区夏,薄海内外咸隶版图,而热河由密迩畿辅,置道分厅,吏治赅备,近复改设府州县,归置与内地等。”[4]从此,热河有了承德之名。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承德,意为“承天之德”或“承受德泽”,出自《尚书》的《周官》篇:“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传《周官》篇为周成王所作。承德一词,最早是官职名。作者对这种说法存有疑问,感觉还应该有探讨的余地,随着《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图书和电视剧的火热,这个疑问似乎有了些许眉目,如果分析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政治经济大背景,承德地名出自蛊卦六五的象辞:“干父用誉,承以德也”[5]更加具有历史史实的象征意味。

首先,承德地名出自《尚书·周官》的说法与清朝历史另一个叫承德的城市相同,这个城市就是今天的沈阳市。康熙四年,设承德县,宣统三年废承德县,名并入奉天府,所以沈阳又曾一度称为承德。[6]清初史料中常见的“承德”一名,均指奉天,以至于很多人将它与后来的承德弄混,据说就连博学多闻的鲁迅先生,也曾将两者混为一谈,后来他自己发觉了,又做了更正。[7]然而作为雍正皇帝,他是不可能不知道满清龙兴之地还有一个叫承德的地名,何况那时的承德县为奉天治所,是满族的发祥地,且为雍正皇帝的父亲康熙皇帝设立的。两个承德并用,且典出同源,对熟识经典和以德行孝道治天下的雍正皇帝来说,从心理上是无法接受和认同的,雍正命名承德应该另有原因:雍正是想混淆视听,转移视线,把人们对承德典出的注意力引向奉天的承德,这样做既没有辱没先考,又巧妙地澄清和显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改革伟业。况且“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解释为:“六服”,泛指各地;“群辟”,指诸侯、卿士;“宗周”,指王都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各地诸侯,无不承受德泽,归于周的王都。如果说在康熙朝之前,“各地诸侯,承受德泽,归于大清”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那时,台湾还没有回归版图,南部三蕃还在。但到了雍正朝,清朝早已经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已不存在什么“各地诸侯”的情况了,所以,热河改为承德,如果还按照典出《尚书·周官》的话,那就失去了当时的历史意义了。但既然要混淆视听,就仍然可以这样来理解,才符合雍正皇帝命名承德的心理,而真实的目的也同样在雍正皇帝的心里。本文正是基于心理分析的角度,结合历史史实,认为另有蛊卦一解。

其次,雍正是在康熙帝八十诞辰之际,将热河赐名“承德”的。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为了缅怀康熙皇帝,表示承受父亲的德泽。雍正也正是想借康熙帝八十诞辰的日子,将热河赐名“承德”,有告慰先考的意思。联系历史史实,蛊卦的六五的爻辞:“干父之蛊,用誉”。才符合雍正作为改革者的风范。而蛊卦六五的象辞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正是承德作为地名的由来。而且,雍正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热河由厅升为州,并亲自命名为“承德州”。同年雍正奏准:“每年立冬后,内务府护军,每旗各一日,训练兵二千名,鸟枪兵六百名,分为四日,并上虞处侍卫,鹰狗房执事人等,由内务府总管率领演习步围”。[8]“演习步围”应该预示着雍正皇帝将重新开始木兰习武的定制。他讲过“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怎么可能他自己会是例外呢?

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雍正皇帝命令将他前后所降谕旨及曾静历次口供,编成《大义觉迷录》,颁布到全国各地。他在上谕中说:“著将吕留良、严鸿逵、曾静等悖逆之言及朕谕旨,一一刊刻,通行颁布天下各府州县远乡僻壤,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并令各贮一册于学宫之中,使将来后学新进之士,人人观鉴知悉”,而后又恐吓说:“倘有未见此书、未闻朕旨者,经朕随时察出,定将该省学政及该县教官从重治罪”。[9]试想雍正能将曾静在投书岳钟琪时曾列举自己的“十大恶”:一谋父,二逼母,三弑兄,四屠弟,五贪财,六好杀,七酗酒,八淫色,九诛忠,十任佞[10]连同自己上谕中对十条恶行逐条的驳斥一同刊发,不会仅仅是在表明雍正皇帝的胸襟宽广,而恰恰是在表明此时雍正皇帝的改革成果在一一见效。经济有了发展,心中底气十足,所以才会有容人的雅量。而且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时,康熙朝形成的太子党、阿哥党的争斗就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解决,雍正皇帝又建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政治得到了稳定,他才可以舒展眉宇,将目光重新投向他久未关注的避暑山庄,于是将热河改名为承德。如果雍正皇帝在位时间再长些,他应该来到承德,一展胸怀。而事实是他没有来承德,那么,“归于宗周”中“宗周”的“王都所在”同样解释不通了。然而,解释不通无关紧要,关键是雍正即位后没有来承德的原因,如果说是因为雍正皇帝政务繁忙又加之时刻担心有人篡位而不敢或不能离开北京的话,那么,他将热河改名为承德又是何意呢?有人据雍正的“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解释为:雍正虽然来不了承德,但他告戒子孙一定要承袭祖上之德,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此处恰恰能够细品出蛊卦的意味,雍正皇帝心里对承德的典出和解释有顾忌,影响了他的承德之行。

第三,乾隆皇帝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继位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世宗胤禛死,高宗弘历即位。乾隆一反雍正所为,即位一个多月后,便下令逮捕曾静、张熙。同年十二月,又下令将曾、张二人解送至京凌迟处死。并下诏禁毁《大义觉迷录》,已颁行者严令收回,有敢私藏者罪之。因此《大义觉迷录》在其后一个多世纪中成为禁书,极少流传。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取消了雍正时设的承德州,恢复了热河厅。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将承德州取消,应该是忌讳蛊卦“干父之蛊”的说法。因为康熙和乾隆祖孙俩的感情是十分密切的,乾隆皇帝处处都以康熙皇帝为楷模。甚至有说法称雍正做皇帝的原因是康熙对乾隆的喜爱。况且乾隆刚刚登基,一方面要自主行政,另一方面年轻气胜,对父辈的做法还不能感同身受。所以乾隆皇帝在继位之初当然不会允许对祖父不敬的事情发生,更不用说是发生在承德这个大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地方了。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立承德州,他尚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来承德,迟迟未来应该同样是忌讳蛊卦的说法,他的心里也同样在承受着“干父之蛊”的痛苦。由此可见,正是雍正混淆视听的小聪明害得他无法面对承德。乾隆将承德州取消也是为父去了一块心病。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热河厅又改升为承德府。[11]此时的乾隆政治上已经成熟,心态也已经十分平和了,对父皇的理解应该是更加深刻了,看来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果然是名不虚传的。

如果从现代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孩子总有超越父辈的心愿和情结,但同崇拜和超越其他偶像不同,超越父辈的行动往往是默默的,在背后进行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也不例外,而且雍正的改革确实与蛊卦的意象十分相似。所以有值得联系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蛊卦何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蛊卦是《周易》第十八卦,意为整饬修治。蛊是事的意思,《杂卦》云:“随,无故也;蛊,则饬也。”无故是自己没有主意,这样才可随人。“饬”是整饬修治,就是要治理整顿“随人”后出现的事。是按照自己的主张,自己有所作为。既然要整饬修治,那就一定不是什么好事,这个事就是天下喜乐日久,万民随从而渐渐滋生出来的官僚腐败等弊端、弊政。事指的就是像官僚腐败、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纵欲僵化等问题。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世袭制,子承父业,“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常怀一片心”、“三年无改父之道”才可称为孝道,但《周易》蛊卦却不这样认为,蛊卦初六象辞说:“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就是说:儿子应当革除父辈时养成的弊政,使祖宗的基业能够长久,这才是先父最根本的愿望。而这样做才是从思想上继承了父辈的意志。这样做的结果才会如蛊卦六五象辞说的:“干父用誉,承以德也。”救正父辈弊政这种方法才会使父辈获得好的声誉,不被后人指责,这才是以道德来继承大业。雍正继位后,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就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一举打破康熙末年陈旧凝滞的社会和政治气氛。[12]

康熙皇帝一生除鳌拜、平三蕃、视察黄河、疏通漕运、任用良将、南收台湾、北定疆界,等于把江山重新打造了一遍,表现出一个大政治家的锐气和进取精神。但到晚年,康熙的思想渐趋保守,与早年积极进取的精神相比,没有了变革现实的锐气。再加上身体虚弱,皇子们的储位之争耗费了他的大量精力,康熙逐渐失去了蓬勃的朝气。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康熙皇帝对大臣们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康熙于五十六年(1717年)进一步说:做君主的准则,就是要安静不生事,不要标新立异以为能出奇绩,也不要夸夸其谈,博取虚名。[13]由此可见,康熙在晚年功成名就的意识使其开始自满于以往的业绩,变得安于现状、庸俗倦怠,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并且也开始逃避现实,反对改革,对社会现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弊端和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大清帝国实际上已陷入了政治腐败和权力争斗的严重困境,社会矛盾有所上升。雍正皇帝当时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为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当时吏治堪忧,贪风日盛的时代太需要这样一位铁腕人物振纲除弊了。而雍正皇帝的锐意进取、立志革新、永往无前的精神与品质,才会使改革得以实现。他曾在康熙朝奉旨处理过一些政事,对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尤其对当时国库亏空、钱粮短缺的情况非常清楚,因而当兴利除弊的思想一经形成后,面对千头万绪的政治局面,雍正知道从哪里入手。通过整顿吏治、废除贱籍、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反对朋党、整饬官衙书吏、狠刹摊派之风等项改革,基本上扭转了康熙朝后期滥征加派的歪风,澄清了吏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幅度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从而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步增长,据统计,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国库存银由康熙六十一年的800万两增加到雍正末年的6000多万两。[14]为后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周易》蛊卦可以说是雍正皇帝继位以后的真实写照,并且也可以说是雍正皇帝锐意改革的精神动力。而承德也可以说是雍正皇帝为自己的改革成果立下的一块丰碑。

雍正这位“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15]的皇帝死后葬于河北易县泰陵,可谓独领一宗。其实,如果把随卦、蛊卦、观卦的意象与康熙朝后期、雍正朝、乾隆朝前期的历史史实联系起来,就会看到他们是惊人的相似,这也说明了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规律。

[1][清]和珅.梁国治纂修.钦定热河志(校点本)卷七十九[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纪欣、付际红.雍正与清代承德开发[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6).105.

[3][清]和珅.梁国治纂修.钦定热河志(校点本)卷二十五[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清]和珅.梁国治纂修.钦定热河志(校点本)卷一百一十二[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5]李振刚.《周易》导读(内部资料).2007.11.

[6]方殿春,张克举.沈阳故城[J].北方文物.1985,(3).

[7]http://blog.ceconlinebbs.com/BLOG-ARTICLE-28394.HTM.

[8](清)托津.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二零一)[Z].赵云田点校.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9]夏建军.清朝《大义觉迷录》案始末[J].文史天地.2009,(4).

[10]王俊义.雍正对曾静、吕留良案的“出奇料理”与吕留良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5).

[11]付际红.清朝前期承德府、厅、州、县的设置及原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3).

[12]倪爱山.雍正思想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

[13]梅朝荣.大改革家雍正:反对利益集团实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

[14]李应和.雍正皇帝的惩恶倡廉[N].中国档案报.2002-04-19-002.

[15]杨新.养心殿联匾注释[J].紫禁城.1983,(6).

猜你喜欢

热河雍正皇帝雍正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雍正:精细典雅
时尚达人:雍正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