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班主任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2014-04-07戴兰芳黄朝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德育老师

戴兰芳,黄朝霞

(1.长沙高新区明德麓谷学校,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常逃学打架,不遵守学校规章纪律,有厌学、孤僻、不合群等特点,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

目前,学术界对所谓“问题学生”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一般来说,是指在成长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个体性格和行为习惯与一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不一致,具有某些不良习惯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新时期,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育人的事业与机器生产截然不同,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完美,我们可以报废,重新来过,可是我们培养的孩子却无法重来一次,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便足以成就或毁灭一个孩子的一生,甚至颠覆一个家族的希望。因此,如何科学地、有效地引领他们向健康的方向转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无法回避,必须认真思考并持之以恒地钻研的重要问题。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的原因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问题学生”的问题也来源于这些生长环境,并与自身的生理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目前的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开放的时代,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较多,如电视、手机、网络、户外广告,广告传单等,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孩子们。遍布社会的网吧、歌厅、游戏室等也极大地污染着学生的生活环境,难以让他们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好玩心强,自控力弱时期,对于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极易被这些诱惑吸引,无法自拔。

(二)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目前的中小学生均为“00后”,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中长辈的过分宠爱和百般纵容造就了他们娇惯任性、飞扬跋扈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有些家庭中关系紧张,教育方法粗暴,教养不当,使得学生缺乏安全感,学生只能从社会、早恋或结交社会青年等方面寻找慰藉,长此以往,便染上了社会上诸多的不良习惯。总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造就了中小学生心理阴影和性格异常,成为了“问题学生”产生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但事实上,相对于德育教育,学校更加注重智力教育是不争事实。学校由于考核目标单一,德育课程教学重形式轻内容,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仍有很多不足,再加上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无法面面俱到,有些老师对于“问题学生”只是简单地采用批评教育、惩罚教育、强迫教育等手段,逼迫“问题学生”改正表面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并没有针对其实际情况和问题本质。因此,无法标本兼治,彻底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困境。

(四)个人环境影响因素

目前处于在校“00后”的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不完善,好奇心强烈、模仿性较强的时期。因此,受不良行为的影响,对此没有是非好坏之分都加以模仿。另外,还有些“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如自制力不强,没有毅力等原因造成无法改正不良习惯,导致问题增多,成绩下降,最终自暴自弃。因此,个人因素也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因素之一。

二、班主任工作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的产生既然有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自身的因素影响,我们就必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笔者作为担任了十多年班主任的中小学教师,重点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探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策略。

(一)用“熬粥”的心态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换

“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无疑问题不断,困难重重。老师们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这孩子,我刚刚和他谈了一节课,第二节课他又是一样的,真是孺子不可教也!”“这孩子,家长都不管,该做的我都已经做了,实在没有办法了!”“这孩子无药可救,只有让他转换环境了!”第一种情况下的老师奢望仅通过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改变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然后茅塞顿开,痛改前非,这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很难在问题孩子身上产生,所以有时我们老师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第二种情况下的老师总将“没办法”挂在嘴边。人们毫不怀疑老师会想办法转变学生的心,但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面对孩子,真的已经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了吗?如果我们先放弃了孩子,对孩子将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自己是不是有点消极、伪善?第三种情况下的老师在尝试屡试屡败之后,便想赶走孩子,眼不见心不烦,一了百了,这便是急功近利了。而且让问题孩子转离自己的视线,让他去“为难”别人,这不是等于宣告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吗?

基于此,笔者首先要强调的是面对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时要有熬粥的心态。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异,没有问题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却不是真实的教育,每个班存在几个“问题学生”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应以平和心去看待。他们毕竟只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把他们看得太大,也不能拿大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们,然后拿老师的架子去居高临下地训斥他们。我们得允许学生犯错,允许改正,这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化蛹为蝶,甚至是凤凰涅槃的过程,成功地引导需要悦纳的情怀、持久的信任和耐心的等待,就好比你要去熬一锅好粥,需要小火、慢工、细活。我们可不能奢望一朝一夕的工作就能彻头彻尾地改变他们,一定要沉得住气,耐得了烦。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与呵护下,走出泥潭,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教师的职业也因此而精彩。

(二)创新转化手段,寻找问题学生内心的力量

问题学生虽然在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所受的不良因素程度不一,但内心都渴望改变。创新转化手段,引导孩子们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改变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1.老师“懒”一点,学生“勤”一点

许多问题学生对重复单调、缺乏刺激的学校生活提不起兴趣,造成这种局面,很多时候老师自身难辞其咎:我们总习惯于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规矩来生活,可人各不同,孩子不是木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跟着别人既定的方式去过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学会放手,做一个有教育艺术的“懒”老师[1],老师太能干,学生尽捣蛋!让问题孩子动起来。这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去开展转化工作,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例如面对问题孩子屡次犯下过错的现象,从奖惩措施的制定到学生活动的组织、业余兴趣活动的开展等,让孩子们一起商量决定,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动起来,唤醒他们的内心并找到站起来的力量,而不要动不动请家长,动不动办公室训斥体罚等。我想,问题孩子首先是个“人”,人心肉长,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规矩约束,转化效果会好得多。

2.粗鄙风少一点,书香气足一点

“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2]转化问题学生好比治水,出现问题再来堵绝对不是最佳对策,在问题出现之前,采用疏导的办法防患于未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教育者应致力于自上而下地在班级和学校营造班级阅读的氛围,让班级和学校从第一天开始就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老师要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或文学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敬重我们,自愿听从我们的引领;问题孩子更要在适合自己情况的书香翰墨中找到精神的动力和灵魂的归宿,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发掘自己的潜力。浸润了书香的老师能告诉学生该如何健康成长,浸润了书香的班级和校园能告诉孩子们如何脱离粗鄙的习气,做回最好的自己。相反,没有境界的老师和没有信仰的孩子只会永远处于对立、侦探与反侦探状态,又怎能奢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3.活动多一点,说教少一点

放弃空洞的说教和单调的惩罚,创新教育手段,体现活动育人理念,这一点认识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师生认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活动的内容要丰富

问题学生每天接受的负面信息太多,反馈给自己便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茫然感、无助感和厌弃感,多容易形成叛逆、满不在乎或者彻底的自卑和自我放逐的个性特征。所以,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基于此,我们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除上文所述,通过引导阅读,营造书香氛围,润物细无声地点滴改进问题孩子的内心状态外,还可以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规范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明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团队户外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团结合作意识;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小团队并定期展示的方式开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利用多种零散的时间,进行全员德育,及时对症地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总之,只要肯开动脑筋,一定会有各种办法来拓宽学生的心胸和视野,从而激发潜能,找回自我。

(2)活动的形式要多样

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每天重复着十年一日的动作,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能保持多少热情?几年前,一个花季少年的文章让我至今都毛骨悚然:“学校是个生满蛆恶心人的地方,老师们在这里醉生梦死,我们在这里苟延残喘,谁能大胆一点,炸了这万恶的魔鬼窟?”没有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和管理都将是无效的,沿着这条道走到黑,只能落个两败俱伤。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而且要有多样的转化形式。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过许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此略具几例。

如利用国学经典学习来浸润问题孩子心灵方面,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朗读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我们可以结合百家讲坛与《弟子规》等相关的视频素材来加深对国学的理解,找到国学与孩子们生活相关的契合点,还可将《弟子规》的学习和书法练习结合起来。同时,请名家进校园讲座,组织问题孩子进行心得分享,家校合力,从生活实践中的点滴做起,来共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共同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德育沙龙的活动形式,来深化德育工作。德育沙龙是心灵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可以在老师们之间开展,也可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开展,主题多样,组织灵活,形式多种。针对问题学生,我们可以专门准备几期德育专题会来对症引导,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很重要,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每个学期末,我们可以建立问题学生教育案例集、充实德育素材库,引领全校师生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

4.时机巧一点,“下药”准一点

问题学生并非无药可救,因为极少有学生是什么都无所谓了,我们要找准好的教育机会,了解学生在乎什么,了解学生产生一些行为的原因,让学生感知你的存在和对他的关心,并适时地与他沟通,这样才有平等深入交流的可能。

首先,要做个知根知底的老师,凡事多想想前因后果。无风不起浪,世间之事,多事出有因,问题孩子的现状一定有其成因。在此略举一例:

对任何事都显得满不在乎,一提及家长便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对所有有爱的现象都十分排斥,在他的眼里,所有人的关爱都是虚伪的掩饰……这种种表现都集中在笔者曾教育过的一个问题孩子的身上。看看他写的文章:《那无聊的爱情》

在许多人眼里,爱情或者如正午的太阳,激情四射;或者如夜空中的皎洁明月,纯净无瑕。但我想提醒这些生活在梦中的家伙:现实不是童话,女孩也不会像小红帽般活泼开朗,男孩也不会像白马王子一般浪漫。为什么要相信爱情呢?爱情不过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罢了,人们都希望别人能做自己的靠山,从而换取生存的安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这叫共生。然而,人们在一起生活又免不了害怕,害怕对方对自己的背叛,害怕自己会因此而变得一无所有。然而,当许多人知道了背叛的事实时,却发现自己手中已经抱着孩子,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最终受害的还是那年幼的小生命。

——爱情,不过是一场无聊的游戏,是垂死之人那咽不下去的一口气。

读了这样一个故事,你不难推测,这是一个生活在无休无止的家庭纠纷中的痛苦的孩子,家庭的失败导致他个性的残缺,甚至有某种程度上的心灵扭曲。他是不幸的,如果我们再对他置之不理或者简单粗暴,孩子的希望在哪里?我们了解问题症结后,找准好时机,如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提早让孩子家长准备相应的音频或信件等材料,亲子互动,互相打开心扉,排除芥蒂,就不失为转化的良好契机。

三、结束语

慢下脚步,从容是机智的教育;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慢的艺术,也是心的艺术,爱的艺术!没有从容和淡定,就没有美丽的教育;没有同情与慈悲,就没有真正的关怀;没有艺术与智慧,就没有崛起的力量。所有的教育者应用心做好问题孩子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找到自我崛起的力量,让我们教育者成为每一个问题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1]陆艳.做一个“懒”班主任[J].好家长,2012(21):24-26.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6.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德育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