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片区飞山文化语境译介探究
2014-04-07田霞
田 霞
(1.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怀化 418008;2.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怀化 418008)
2013年11月15日,曾在靖州研究杂交稻5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为飞山文化旅游开发工作题词—— “千年飞山,精神家园”[1]。“飞山文化百县调查”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湘、桂、黔、鄂、渝、川、滇七省区102县市(区)共发现有563座飞山庙[2],长久以来,以靖州为中心的武陵五溪苗乡侗寨各族人民把飞山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飞山庙已然成为“国宝”。“万山争拜飞山公”足以见证飞山文化的神奇性、差异性与独特性[3]。如何准确而完整地译介之,使其走出民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彰显飞山文化的精神价值,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根据中国知网最近十年(2003-2013)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相关研究动态,关于语境译介的探讨似乎凤毛麟角。因此,笔者仅就湖南以靖州为发源地的飞山文化译介为探讨对象,旨在彰显多重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语境因素对译介的准确性所造成的棘手问题,从而提出既能保持源语的异质文化,又能诉求一种译语通达的有效译介策略与手段,准确完整地译介飞山文化的复杂语境,对于武陵片区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走出去,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一、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必要性
飞山文化融合了以侗、苗为主体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主流文化,兼有释、道、儒各家文化的特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每年六月初六、十月二十六“飞山太公”杨再思的生日、忌日,都有省内外的上万民众前往飞山头宝鼎及飞山大庙祭拜。人们的朝拜活动逐渐由拜飞山庙扩大为朝拜飞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山水水,把雄伟奇特、庄严肃穆的飞山当作护佑生灵、保卫家园、促进和谐的神山、圣山。因此,飞山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构成其复杂的文化语境,为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外延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语境译介在该文化的对外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内涵上的挖掘远远低于形式上的宣介。少数民族文化的输出,尤其是武陵片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如此。然而,该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吁下,如何将其精深的文化内涵,即丰富的文化语境准确而完整地译介出去,尤其期待着译介学者的倍加关注和深入挖掘。语境译介的必要性不言自明。需要强调的是,飞山文化译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应归入外宣翻译的范畴,是外宣翻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笔者之所以使用译介而非单纯的“英译”一词,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翻译形式的特殊性,它绝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而是译者在对非遗原文进行充分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编译,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与外宣推介相结合的翻译形式,故用译介一说[4]。
(1)正确的语境译介是外宣推介时准确反映飞山文化复杂语境的需要
武陵片区飞山文化地域性之广,民族性之强,语境性之高,这些特点无不决定其外宣推介之棘手。飞山文化遍及靖州及周边地区,各地具有不同的语言环境,首先是不同的语音环境。生活在该地域中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形成不同的语言环境,如苗语、侗语等。他们信奉着纷繁复杂的民族信仰,如杨公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祖神信仰、农神信仰、业神信仰、地缘信仰等,就决定了各自的语义环境差异。同时,该域的农耕生产民俗、畜牧养殖民俗、商贸水运民俗、礼仪民俗、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俗、生活起居、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俗等承载的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决定了语义环境的差异。飞山文化的生存发展方式,思维、教育语境也决定了该区域内各地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不同民族思想观念,也就是决定了语义环境的不一样。这些复杂的语境条件,决定了在外宣推介过程中必须进行适当的语境译介。
(2)正确的语境译介是克服和防止对飞山文化的误译,提高其译介速度、效率和准确率的需要
在文化交流的译介过程中,一要准确,二要快捷。那么,就必须对译介对象形成深刻、系统的了解,并具有文化语境的前期准备及其基本的阐释能力。译介飞山文化亦然。我们要准确快捷地译介飞山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飞山文化,做好文化语境的存储工作,以便在文化交流译介过程中,快捷准确地译介给对方。如能利用语境译介方式,就能理顺其历史语境、信仰语境、民族语境、民俗语境,生态语境等;就能从复杂的语境中寻找飞山文化语音、语形、语义的特点与规律,从中寻找译介的方式方法;就能从复杂的语境中走出来,快捷而准确地译介飞山文化,提高译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
(3)正确的语境译介是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是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我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语境,交流起来诸多不便。必须采取语境译介,才能达到准确、快捷的目的与效果。二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对外商务译介的需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只有对飞山文化加以语境译介,才可能快捷、准确、简约的进行文化交流。三是地方文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地方文化,包括飞山文化,语境复杂,译介难度大,读者和听众不易理解、不易接受,所以对飞山文化等地方文化的复杂语境必须进行语境译介,使读者和听众一看或一听就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使飞山文化走出五溪、走出武陵、走向国人、走向世界,从而实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也可藉此促进该发源地靖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进一步带动整个武陵片区的经济、文化、旅游等的发展与繁荣。
2、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迫切性
当今人们面临的是由传统的农耕语境向现代机械化生产语境迈进,由传统的日常歌舞习俗语境向现代电视、网络语境变迁,声像视频的电视剧目正在取代传统的歌舞、戏剧、曲艺等。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传承人的逐渐减少,加剧了飞山文化的濒危程度。所有这一切,无不凸显了这种少数民族文化的语境濒危以及语境译介的迫切性。
(1)正确的语境译介是飞山文化静态保护的紧迫要求
武陵片区飞山文化的相关活动,需要普通村民的支持与参与。但是,大量青壮年都外出谋生,许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也就难以为继;飞山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去而逐渐减少;再加上飞山文化中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重要语境都处于迅速变迁之中,因此,濒危之中的诸多遗产迫切要求加快飞山文化的译介工作,促进飞山文化的保护和推介。
(2)正确的语境译介是飞山文化动态交流的紧迫要求
飞山文化是武陵片区以苗、侗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观念日益淡化,维持文化的多元化迫切要求保护飞山文化之类的少数民族文化,迫切要求在族内保护的同时,扩大飞山文化的民族间交流以及对外交流,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3)正确的语境译介也是飞山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紧迫要求
飞山文化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统,它更是靖州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珍贵资源。利用飞山所处的武陵片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系统的产业化综合开发,就可以形成生态产业链。利用飞山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信仰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加快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业。
二、飞山文化语境的复杂性
飞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决定其文化语境复杂多样,有信仰语境、历史语境、民族语境、民俗语境、艺术语境、生态语境、农耕语境、商贸语境等。每类语境又有其复杂构成。要准确而完整地译介飞山文化,就得了解并把握这些复杂语境、灵活地阐释、宣介飞山文化。
1、差异与融合的复杂语境
靖州及其周边地区是多神信仰主体并存的地带。飞山文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首先是对杨公再思的虔诚敬仰的语言环境。其次是浓郁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祖神信仰、农神信仰、业神信仰等复杂的神灵信仰语言环境。各寺庙庵观的不同宗教信众,有其不同宗教及其不同寺庙庵观的具体语境、具体语言。译介起来,就得从其特定宗教信仰和所在寺庙庵观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各自的语义差异和语境差异。如当地杨姓居民从祖先信仰角度言及飞山文化,就属于杨公信仰与祖先信仰的融合语境。当周边某县言及当地飞山庙香火时,就属于杨公信仰与地缘信仰,地域共同形成信仰因子融合的语言环境等。
飞山文化的信仰主体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要准确译介飞山文化,就得准确把握飞山文化本身的历史源流、传说、故事、自然构造、人文内涵等,并把握飞山所在的靖州及其周边地区五代时期社会历史背景,靖州及周边“十峒”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中所蕴藏的杨公再思在当时为“十峒”各族居民所做的突出贡献、所带来的安居乐业和迅速发展。
飞山及其周边聚居着苗、侗、汉等民族。就民族民俗而言,飞山文化是飞山及其周边地区苗、侗和汉文化并存与融合的共生共荣的民族文化格局。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构成了飞山文化复杂的民族文化构成。这就给飞山文化的译介带来语境的困难。飞山及周边地域跨度较大,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共同的飞山文化就呈现复杂的民俗文化语言环境。复杂的民俗语境是飞山文化译介中的又一难题。飞山文化的民俗语境有农耕生产民俗语境,有畜牧养殖民俗语境,有商贸水运民俗语境,有相互交往的礼仪民俗语境,有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俗语境,有生活起居、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俗语境等等。这些民俗语境,又因民族的聚居、杂居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2、璞真与艺术的复杂语境
飞山文化是对侗、苗少数民族原住居民的生产劳动、家居生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轨迹、祭祀朝拜、信奉对象、膜拜动因等,往往通过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楹联等文学形式呈现出来,如杨公再思的传说、故事,飞山庙的故事,飞山庙的楹联等,还有着更复杂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境,如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藕团芦笙、杠菩萨、吊龙舞等著名的奇特的民族歌舞艺术语境;侗戏、打陀螺、赛龙舟等民族民间艺术语境;雕塑、绘画等艺术语境;杆栏式吊脚楼民居建筑艺术语境;还有苗、侗语,靖州客话(官话)等鲜活的语言艺术语境。总而言之,飞山是苗、侗、汉各民族的艺术之山、艺术之境。
3、静态与动态的复杂语境
飞山及其周边一带是我们极其珍贵的林区,素有“绿色林海”的美称。域内各民族居民护林造林、爱水惜水、保护动植物,建设生态村寨家园的生态文化语境丰富多样,青山绿水、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是飞山周边生态语境的静态速写。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复杂语境,如农耕劳作语境,水运物流语境,杨梅种植、培育、采摘、加工语境,茯苓种植、培育、收获、加工语境,蜜饯加工、品赏语境;再加上这里素有“八部汇靖”之说的商贸文化语境,都直接构成了飞山文化对外译介时的动态选择对象。
4、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语境
一定的生态语境(生境)、生产语境、生产生活语境、商贸语境、信仰语境孕育出当地人们传统的思维、心性和理念。譬如,靖州鹤山书院,秉承先人重教崇文之传统;文峰塔,激励着万千学子奋发进取;论语碑廊,让人饱飨儒家文化之精髓;古今二十四孝故事园,诠释着当代国人的孝亲准则。
尤其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的独特苗族民歌。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编成高低重叠、旋律优美、协调的和声,成为这里苗族同胞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文化、交流艺术的主要方式。甚至在当今,当地各校举办苗族歌鼟艺术班、歌鼟队和歌鼟艺术团,编辑《靖州苗族歌鼟歌词合集》,无不展示着飞山文化所蕴涵的该域各地各民族心胸开阔、心性豁达、思维缜密的现代语境。
三、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可行性
武陵片区以侗、苗为主体的飞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民族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将民族学与译介学两个学科的成就进行整合式跨文化研究还几乎属于空白领域。所幸,学界围绕文学典籍的深度翻译与意义阐释来强调少数民族文化译介的可行性,抑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事象进行跨学科的解释和说明,抑或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语境关联进行探讨。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掘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语境,理顺其各类语境,就能够从复杂的语境中寻找飞山文化语音、语形、语义的特点与规律,从中寻找译介的方式方法;就能够从复杂的语境中走出来,快捷而准确地译介飞山文化,提高译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
1、飞山文化的语境译介原则可行
对于武陵片区飞山文化中的异质或特殊成分,我们必须予以筛选,保留必要的文化异质,去除无用的,尤其是影响译语读者理解与接受效果的异质。根据该文化的复杂语境,可以考虑:第一,本真原则,即按照飞山文化本身形式与内容真实状况,最大程度地再现飞山文化原初状态、本质特征与本来面貌。第二,准确原则,即通过恰当的途径、方式和手段准确阐释飞山文化具体语境。第三,系统原则,即按照飞山文化的要素、结构、功能和顺序,阐释飞山文化,既本真、准确,又全面完整。第四,精简原则,即信息量不宜过大,做到信息最佳关联,文字简约,言简意赅。
2、飞山文化的语境译介基础可行
飞山文化的语境译介基础,即活态的语境,如传承人、物态或非物态遗存,以及相关技艺、思想、价值观的沿袭与继承等。这些无不构成了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先决条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公生日)和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杨公忌日),万人飞山赶庙会,祈福祭祀,尽管“和谐、欢乐、祈福、公益”成为庙会主题,苗、侗族的歌舞表演及器乐演奏、“飞山酒王”喝啤酒争霸赛、特技表演、千人祈福、禁毒宣传等构成庙会的主要日程,但飞山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活态的语境,在现代举办的大型民俗活动中或显或隐,有迹可循。
从北宋至清末,飞山庙(宫)遍布湘、黔、川、鄂、桂边境,古庙有留存,今又有新建。湖南靖州飞山宫、会同高椅杨家古村、绥宁东山飞山庙、城步飞山庙、城步杨氏官厅、凤凰飞山庙、凤凰书家塘杨家古堡、乾州飞山庙、花垣飞山庙,贵州镇远令公庙、铜仁飞山庙、锦屏飞山庙、岑巩飞山庙——万山争拜飞山庙,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实践层面蔚为壮观。
飞山文化语境译介基础当然还离不开其英雄祖先和精神领袖杨公再思的历史文化研究会与研究著作的理论层面。《杨再思氏族通志》、《飞山蛮演义》、《封侯演义》、《五溪之神——杨再思历史文化研究》等著作,为飞山文化语境译介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根基。
历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飞山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靖州的“苗族歌鼟”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山文化已被打造成为靖州的六大产业品牌之一,相关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以专家、学者和当地文化保护工作者组成的研发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形成了扎实的理论成果,为飞山文化语境译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队伍保障。
3、飞山文化的语境译介途径可行
根据各地各民族不同的语音、语形、语义环境差异,分别展开该域内复杂语境的译介处理。语音、语形、语义三者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都在共同的语境中表现或表达出来。所以上述途径也往往结合起来运用。鉴于读者群体的认知水平与赏品层次,可采取儒化、或俗化方式;根据读者认知期待视域的大小,可以考虑全译或选译方式;根据语境多样性整合,以及中外不同民族之差异,可采取比较或融合方式;根据语言语境的不同,可用音本意、形本意或引申本意等方式对飞山文化进行译介处理。
四、飞山文化语境译介技巧
飞山文化具有错综复杂的语境,那么,该如何将这些语境灵活地做出相应地阐释,从而准确而完整地译介,最大程度地再现这种神秘而独特的异质文化呢?译介的语境化思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从极简单的动作或话语着手,追寻它所隐含的无限社会内容,揭示其多层内涵,进而展示文化符号意义结构的复杂社会基础和含义。它强调对边缘文化文本的解释,并通过解释来介绍“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因此,译介的语境化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源语文化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产生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并抵制强势文化的优越感,从而使得文化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以彰显,并使他者文化和边缘文学发出自己的声音。可操作的具体技巧如下文所示。
1、文内释义
文内释义即文内注释,相关的阐释性说明镶嵌于文内。这种翻译方法对译文读者即时获得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理解原语中的文化词,领略源文化的复杂语境具有良好效果。由此,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得到扩充,认知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译文的最佳关联性。譬如,有关飞山圣公信仰的文化事象,祭祀杨再思的祠庙,或以侯名(如威远侯庙、威远侯祠)或以山名(如飞山庙、飞山宫、飞山应雨等等)。在译介时文中可释义如下:
宋初诚州杨氏首领为美化家族历史而创造的一个英雄祖先和精神领袖(忠于唐廷、保境为民、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爱民如子、鞠躬尽瘁、死后勇为神灵、眷顾百姓、有求必应);亦是农业民族的山岳崇拜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集“杨氏家族祖先”和“诚州刺史”这两个身份于一身的精神领袖和宗教形象,又被历代地方官员加以利用并不断粉饰,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知道的飞山圣公。
2、副文本诠释
“副文本”就是指印刷成书中那些不属于文本正文,但却环绕在文本(正文)周围的那些仍然可以影响阅读的语言学及图案要素,包括作者署名、书名(标题)、次标题、出版信息、前言、献词、致谢、后记、相关的访谈、日记,甚至包括作者的性别、年龄、或在封面上列出的该作者目前所有出版物的清单等。
飞山文化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地名、概念术语以及相关的来源书籍,构成副文本形式的大多数语境处理对象。翻译时,把此类成份看作是附属于正文文本的要素,该要素是一种补充而非必须,因而把它们视为辅助文本进行叙述的副文本加以分析,既合乎情理,也更符合作/译者的意图。
3、画外音解释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如旁白、独白、解说。画外音和画面内的声音及视像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可产生各种蒙太奇效果。
对于飞山文化事象,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藕团芦笙、杠菩萨、吊龙舞等著名的奇特的民族歌舞,以及各地各民族的如侗戏、打陀螺、赛龙舟等民族民间艺术,神秘的宗教信仰和历史语境,生产生活语境以及民族思维和教育语境,皆可借助画外音解释使目的语读者得到最佳的信息关联。
4、视频式嵌入
视频式嵌入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
与飞山相关的部分语境,如雕塑、绘画、杆栏式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民居建筑艺术语境,农耕劳作语境、水运物流语境、杨梅种植、培育、采摘、加工语境,茯苓种植、培育、收获、加工语境、蜜饯加工、品赏语境,“八部汇靖”的商贸文化语境等基础性语境,可以通过视频式嵌入,进行复杂语境的深度译介。
根据笔者对飞山文化语境译介的探讨,语境的多重复杂性构成了该文化对外译介的诸多难题。但是,一旦得到恰当的译介处理,无疑将丰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促成文化的互通。文中提出的语境译介策略具有普适性,即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不过,亦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译语读者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去理解这些解释性的文字,势必会影响译语欣赏的连续性,使译文可能读来无法达至酣畅淋漓,这从效果论来看或许是不可取的。但文化译介作为“对‘他者’跨时间、跨语言、跨文化的阐释,其复杂性决定了通顺流畅的词义对等无法担负一蹴而就的阐释重任”[5]。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只有通过“语境阐释”这一对策,才可能逐渐消除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差异性,不断地接近文化的真相。
[1] 张景武等 .千年飞山显神韵 [EB/OL].http://tour.rednet.cn/c/2013/11/19/3202068.htm,2013-11-19.
[2]李东升等 .飞山文化影响深远 [EB/OL].http://www.hn.chinanews.com/news/kjww/2013/1119/195987.html,2013-11-19.
[3]吴跃军.万山争拜飞山公——从飞山庙列入“国宝”谈飞山文化的神奇性、差异性、独特性 [EB/OL].http://tour.rednet.cn/c/2013/12/04/3216312.htm,2013-12-04.
[4]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3):64-69.
[5]章 艳,胡卫平.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1,(2):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