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学视域下雁北踢鼓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2014-04-07苏转平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雁北秧歌梁山

苏转平,王 琳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太原 030051)

秧歌,是一种极具民族性和健身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它原为模仿田间劳作、反映农民生活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人们农闲或节令时的娱乐项目,其形式灵活多样、表演风趣幽默、服色鲜艳、参与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流行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风格。雁北踢鼓秧歌是一项大型古装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秧歌的一枝奇葩,它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内容主要是表现北宋末年水泊梁山英雄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英雄事迹。因其在表演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故当地人们又称其为“耍故事”“跑故事”。它流行于雁门关外的朔州和大同地区的各县区以及内蒙古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区。

笔者选取踢鼓秧歌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从其舞蹈形式上看,不像一般的秧歌那样舒缓,其节奏较快,整个队伍给人一种跑动向前、积极向上的感觉。从其表演内容上看,虽然有庆贺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投靠或上山的演绎。踢鼓秧歌的动作以武术动作为主,在动作形式上更能体现体育的特征及价值,并伴有乐、唱的形式,因此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间风情使其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地域特色、民风民俗及其历史渊源等来探讨踢鼓秧歌所体现的体育文化价值。

1 雁北踢鼓秧歌的渊源

1.1 雁北地域特征

“历史上长城在蔓延到山西北部地区后,分为两路,南路从河北阜平进入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至老营一带,称为内长城;一道从北路蔓延到天镇、阳高、大同、左云,又经右玉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一带,称为外长城,雁北地区即是人们对于内外长城之间地区的习惯叫法。”[1]“雁北”是山西的北大门,原是对山西雁门关以北区域的概称,现已划分为朔州地区和大同地区。它处于北部边塞,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犯的前哨阵地。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使该地区成为历史的焦点。

雁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迄今所知,雁北人类的祖先可追溯到“许家窑人”。他们早在6—10万年前就生活在阳高古城乡许家窑一带,为“北京人”的后裔,在考古学上称为早期智人。紧接“许家窑人”之后是“峙峪人”,距今约有3万年的历史,属旧石器晚期阶段。最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在大同市南部郊区水泊寺乡马家小村附近发掘了一处距今约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一步说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

可见,该地区历史悠久,北魏及辽、金、元时期雁北地区是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核心地区之一。从政治上来看,该地区是边防重地,战事频繁;从经济上看,这里是军队的驻扎地,在军队的带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军需为主的商业市场;从文化角度来看,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氛围。

1.2 踢鼓秧歌传说

关于踢鼓秧歌的起源有着诸多传说,由于流传年代长久,其历史渊源正史上无从考查。地方志上也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只有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说,通过民间传说可以对其渊源略窥一二。

第一种传说,梁山好汉“招安”沦落之后,董平、刘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代,和当地“舞坊”的群众共同编排梁山好汉“备马出征”“刀杀四门”等故事,以纪念先辈的壮举,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第二种传说,董平是山西潞州人,一次在回家探母途中,在黑水河(呼市南郊)被契丹兵劫持,因为都是反宋,立场一致,故被释放。在返回途中,路过朔州,正值正月十五人们闹红火之时,董平和当地百姓以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为题材,一起编排,游演街头。这就是梁山英雄故事流传于朔州的主要原因,而以踢鼓的形式表演梁山英雄故事的方式则又是源于朔州的依据。第三种传说,宋江被招安后,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跟随宋江投降宋室,故转移到长城内外,以教练秧歌为名,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3]。第四种传说,梁山好汉卢俊义被官府所抓,梁山兄弟得知后,想办法入城去救卢俊义,当时正值正月十五闹红火,梁山兄弟乔装成艺人,走上街头,混进城里,天黑之时靠近监狱救出卢俊义,并抢出财物,救济穷人,这种行为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从此,每逢元宵佳节,人们为了纪念梁山英雄好汉,就以梁山英雄故事为题材,编排故事,载歌载舞游于街头。第五种传说,据朔县贾庄乡南曹村秧歌艺人高如海听前辈艺人席生、赫旺、刘国君等讲:“隋朝末年,李渊杀了杨广,宫廷里剩下很多嫔妃、宫女、丫环,不忍心杀死。可是,这些嫔妃、宫女、丫环不守规矩,整天哭闹。于是李渊调回瓦岗寨的英雄好汉,让他们杀死这些嫔妃、宫女、丫环。瓦岗寨的英雄好汉回到宫廷,不但没有把她们杀掉,反而和她们嬉戏在一起,踢的踢,拉的拉,从这以后,就留下了踢鼓拉花即踢鼓秧歌这种民间舞蹈。”[4]

从上述传说可见,除了第五种传说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关于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从服装扮相上看也与梁山好汉密切相关。可以说踢鼓秧歌就是一部梁山英雄好汉的赞歌。从踢鼓秧歌的动作看,主要来源于大小洪拳,而宋末时期,山西民间流行洪拳。由此可见,从时间上这些民间传说也得到了印证。

尽管历史记载不是很详尽,但诸多说辞都表明雁北踢鼓秧歌是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它独特的踢鼓动作、服饰扮相以及武术与舞蹈的融合有别于其他秧歌,是当地民间社火表演、祭祀、庙会等不可或缺的重要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说,雁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古时军事重地的地位,使当地人们崇尚习武,为踢鼓秧歌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 雁北踢鼓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

2.1 豪爽大气,自强不息

每一种植根于民间的体育项目都具有当地的特色,都会受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等的影响和熏陶,由于种种的不同从而导致表演风格形式的差异[5]。踢鼓秧歌是山西雁北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雁门关一带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要求人们走路时以腰部的拧、扭来维持身体平衡,以脚下的稳健、灵活来行走崎岖的山路,而踢鼓秧歌的基本动作正体现出“踢、拧、走、扭”的特征[6]。“踢鼓子”是踢鼓秧歌中的主角,其踢的力度强劲、力达脚尖,动作刚劲利索,体现出了雁北人民豪爽大气以及农牧文化交融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踢鼓秧歌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而跟随在“踢鼓子”身后的“拉花”以“走、扭”为主,其步伐有“三角步”“交叉十字步”“八字花步”等,拧的要狠,扭的自如,走的沉稳,又体现出人们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农耕生活稳定、延续、细腻的特点。踢鼓秧歌的音乐以鼓、锣、镲为主,配以唢呐、长号,奏起大小得胜和将军令曲牌,浩瀚奔放,显示出塞外之气势[7]。

踢鼓秧歌是反映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梁山泊英雄惩恶积善、除暴安良、劫狱救友的英雄事迹的。梁山英雄人物的豪爽大气、行侠仗义,代表了雁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踢鼓秧歌之中。特有的武术动作深刻地表现了农民起义者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不畏强暴、侠肝义胆的反抗精神,与处于塞北高原的劳动人民粗犷豪放,勇敢勤劳的性格特征相吻合。

由于雁北地处内长城之外,少雨、干旱、寒冷、风沙肆虐,在这样一个地方能够生生不息几千年,没有一种精神是不行的。这种精神在雁北人民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雁北人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其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能更加积极勇敢,体现了其自强不息的生命价值。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正是体育精神之精华[8]。

2.2 武舞融合,队形多变

踢鼓秧歌是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舞蹈等于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男角曰“踢鼓”,女角称“拉花”,男女角同时登场。男角舞蹈由武术演变而来,以大小洪拳为基础,大洪拳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以稳健为主;小洪拳“连串飞脚定四平,斜行鹞步逞英雄”,以灵活取胜[2]。踢鼓者时而金鸡独立、时而犀牛望月、时而白鹤亮翅、时而大鹏展翅,最叫绝的是飞脚,一气呵成,让人看不清使出的是哪只脚。大小洪拳的套路在踢鼓者的动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舞蹈刚劲有力、矫健利落、花而不乱、外松内紧。踢鼓动作中的“连三挎二五”更能体现出“武”的成分以及一个踢鼓子的水平。当地民众认为“连踢五脚,脚不落地,才是一个合格的踢鼓子”。“拉花”则是集中了戏曲、民间舞蹈的成分,健康、抒情、灵巧、奔放、活泼、优美。其动作有跌籽、走场、蹉转、耍扇、闪巾、小武花、交叉扇、翻扇等,要求上体略微前倾,脚趾紧紧抓地,突向上抽或向后拔起,敏捷而柔韧,两脚交替在原地或走十字步,像淤泥中行走的“拔泥步”,舞姿滑稽多变,别具特色[9]。“踢鼓”和“拉花”两大主角的交融更能体现出踢鼓秧歌武舞相融的特征。

踢鼓秧歌图案繁多,内容丰富。其变幻莫测的多个秧歌场图,则是借鉴了古代军事战阵、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实践、生产工具、吉祥图案等形象,经过世代演练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主要有单圆场、双圆场、跃葫芦、套葫芦、四方阵、九连环、三连环、十字八角、双盘阵、天地阵、小唐乱点兵等八十多种队形。从队形变化形式看,每一种队形都包含着一种寓意和内涵,比如:四方阵、天地阵、小唐乱点兵等队形主要来源于古代军事战阵,说明踢鼓秧歌借鉴了古代军事排兵布阵的方法。雁门关自古以来乃兵家相争之地,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秧歌中的这些场图是古代军事场景的遗存,也传达出人民期望和平的愿望。“四堵墙”寓意人们期望避免战争,能够安居乐业而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大十字”则表示人们希望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万事如意。跃葫芦、套葫芦表示家族兴旺、如意美满。踢鼓秧歌在表演完之后往往会摆出“天下太平”“成吉思汗”等字样,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2.3 崇尚竞争,强身健体

踢鼓秧歌的经典之处还在于踢鼓子与拉花对舞的相互交手场面,颇似武术中的双人对打。有时卧娃交手,有时挎篮交手,有时翻车交手,有时旋风交手、有时跳盘腿交手等等,运用各种武术和舞蹈动作,表演农业生产劳动情景,表演古代战场的英勇杀敌情景,表演日常生活趣事……舞者时而靠近又骤然分开,时而旋转又骤然停立,一踢一转,一扑一闪,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种热烈的竞赛场面。

踢鼓秧歌演出时,有标会和串会两种形式,标会即比赛,两个秧歌队对踢,类似于武术中的对打,评委是观众。开头部分的表演与“拜茶桌”的套路一样,两队相望而施礼、表演,两支队伍都鼓足了劲,分外卖力,鼓乐也敲得分外响。“绕毛的”挥舞毛刷开始往上迎,步子又大又飘,愈是上前,步子逐渐变小变快,将近对方之时,更变为跳跃之势,双眼圆睁,紧盯对方,衬着脸上黑白两色的底子,大有以眼杀人之味。一番激烈舞动,“绕毛的”动作减慢,双手握着毛刷弯腰似要行礼,俄而复又跳起,情绪更加激动,大肆挥舞毛刷,几番起落,双方终于弯腰施礼,互树大拇指,表示钦佩。标会结束后,几摊子踢鼓秧歌队会合,进行串会表演,更是引人入胜,形成高潮,场面十分壮观。有时串会时也会把观众拉进去一起表演,分不出哪个是观众哪个是表演者。串会,还有闯班和闯台之说。闯班一般是邻村的艺人加盟表演;闯台多指观众被临时拉上场,即兴表演。被拉上场闯台的人大多是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老艺人,或踢鼓、或拉花、或绕毛、或说唱,煞是热闹。

踢鼓秧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队形丰富多变,大场子表演时跑动较多,要求步伐灵敏。“踢鼓子”的动作经常有“二踢脚”“旋风腿”等,其动作形态借鉴了大小洪拳的动作,因此,表演者没有强健的体魄是难以完成的。另外,踢鼓秧歌演绎的多为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人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这“好汉”二字,所以扮演者多为村中身强体壮的青壮年男子,代表的是一种英雄好汉的形象。最值得一提的是“打棒子”,“打棒子”演员都是膀大腰圆的壮汉,两手各持一根胳膊粗细的短棒,左右手对搏,两根棒子撞击在一起,打得铿锵有力、“啪啪”有声,那是真正的角力,任是彪悍的演员,一会儿工夫也会打得满头是汗,而观众的不断叫好声,更激发出演员的动力,有的演员用力过猛,甚至把坚硬结实的棒子打断了。这正是体现了力量之美的精彩表演。

2.4 精神价值,向心凝聚

“看过秧歌元顺旦,叫人三天不吃饭”,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民间谚语,可见踢鼓秧歌植根于民间,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体现了其愉悦身心的精神价值。

踢鼓秧歌的特征首先是人多,除了伴奏人员之外,表演人数最少16人,多者可达108人;其次是道具繁多,舞者扮演的都是各具形态的梁山好汉,行头不一,面貌迥异,就连假胡子,都是千奇百怪,比如宋江的长髯、李逵的短虬、时迁的八字胡等;再次是表演繁复多变,表演由二龙出水始,宋江与卢俊义各领一支队伍,或左或右,或分或合,或前或后……一字排开的队伍有序跟随,无序混合,或聚或散,都被编排了路子,就连时不时跳出队伍中挑逗他人的时迁,也往往能在队伍变化中及时归队。如此庞大的阵型,没有大家的团结和相互的心照不宣是很难达到这样整齐有序的,可见其在组织时井井有条,表演时训练有素,演员间团结一致,服从安排遵守纪律,体现了其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 小结

雁北踢鼓秧歌是我国民间体育的一枝奇葩,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体现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跑动向前、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人们自强不息的生命价值,这种精神也正是体育精神之精华;踢鼓子与拉花对舞、串会以及标会体现了其鲜明的竞争性;人数的众多、队形的复杂多变、表演的井井有条体现了人们内心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武舞相融展现了古代战争场景和人们期望和平愿望的融合;动作的难度和力量之美更能使人们强身健体[10]。应当充分挖掘雁北民俗——踢鼓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使其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1]李富华,陈纪昌.明清以来雁北地区主要庙会综述[J].晋阳学刊,2007(3):20-24.

[2]陈玉林.论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109-114.

[3]关 彬.山西通志· 体育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49.

[4]范金荣.踢鼓秧歌的渊源及演变[J].民间文化,2000(Z2):66-67.

[5]庞善东.民族体育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地位和特征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13.

[6]王鹏龙,李富华.雁北地区的秧歌及其文化剖析[J].艺术教育,2008(10):80.

[7]史琰琰.浅谈山西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其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S1):15-18.

[8]王若光,啜静,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化演进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15.

[9]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545-548.

[10]梁维卿,文晓苏,王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的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8(3):41-43.

猜你喜欢

雁北秧歌梁山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雁北黑釉剔划花瓷器分析
大雁北飞又南归——寻访原红一军团供给部科员蓝勇的人生足迹
昌黎地秧歌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