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2014-04-06张晓焕
张晓焕
(河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对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听力是一道难关;对英语教师来说,听力教学也属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同样的学习条件下,有些学生听力成绩很突出,而有些学生的听力却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上,难以突破。这固然与教师的“教”不无关系,但症结显然出在学生的“学”上,或者说出在“认知”上。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一些学者致力于从“认知”上寻求破解语言学习之谜的答案,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研究成果,如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语言学习策略论、语义场理论、框架语义学理论等。其中的框架语义学是一种解释力很强的语义诠释学理论,本文尝试在框架语义学视域下对英语听力过程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给英语听力训练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学习策略。
一、影响听力提高的因素
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点的事实细节、理解隐含的意义、言语的交际功能、理解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可见,听并不是支起耳朵就可以了然于胸。何为听?“听是接受说话人实际所说的内容;是构建和再现所说的内容;是听者对说话人所说的做出妥协并做出反应;是通过参与、想象和移情来创造情景。”[1]所以,听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它要求你在无法控制所听材料的语速、清晰度以及说话人的语言表达特点的情形下,有意识地捕捉重要信息,进行正确推理,通过综合归纳抓住中心思想。这自然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训练项目。具体来说,制约学生听力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语音关薄弱
英语听力主要涉及辨音,包括音素辨别和意义辨别。如音素对比、辅音连缀、强读、弱读、连续、失爆以及英美语音差别等都属于音素辨别。意义辨别的能力则主要取决于平时严格的标准语音训练。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交际时语音失准,就会造成交流困难。所以,提高英语听力,须要强化语音基础,闯过语音关。
(二)词汇量匮乏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听力水平的提高。在听的过程中,虽说可通过猜测技巧猜出某些生词的意思,但过多的猜测活动必然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提高听力水平,必须要解决词汇量的问题。
(三)语法知识不足
英语听力材料中有很多句子是复合句,如果分不出主从句,搞不清他们的逻辑关系,即使把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听懂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所以,语法知识的不足也会降低英语听力水平。因此,学生在课下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于英语中的基本句式、语法要熟练掌握。
(四)背景知识积累较少
听力材料多是选取英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节日、旅游等话题,常常涉及到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如果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太少,对英美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不够熟悉。那么,有时听懂了单词,仍听不懂内容,造成听觉认知上的障碍。因而,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和了解英美国家的相关背景,做好听力训练的文化背景储备。
(五)心态失稳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养。听力进行中,学生若精神紧张,遇到生词恐惧忧虑,甚至因此失去继续听下去的信心时,教师要及时安抚和疏导,告诉学生遇到听不懂的单词或句子是很自然的现象,权且放过,不必在此处耽搁而影响对整个语篇的把握。根据语篇信息冗余度原理,没有听懂的部分有可能在语篇的其他地方以其他形式再次出现,即使不出现,也可通过上下文作出合理推测。再者,没听懂的部分,或许只起一些辅助的作用,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并不具有决定意义。通过这样积极的暗示,及时化解情绪障碍,才能使听力训练有效进行下去。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谟(Charles J.Fillmore)在早期“格语法”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从人们理解语言的角度阐释词汇意义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们是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的。所谓“语义框架”是指人们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 在大脑中所形成的意象图式。简单地说,“框架”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结构。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参照概念结构,才能充分地理解词语的意义,概念结构是词语意义的依托和理据。这是框架语义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的听力教学意义重大,因为它已经为我们指出英语听力学习的基本道路——即在唤醒背景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明晰语段的脉络和内涵。
框架语义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当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动被激活。这是因为一般而言,框架以图式化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知识”进行编码,在具体的语段情景中,词语的作用只是唤起了相应的框架,或例示特定的框架元素,从而激活了这个框架中的所有元素。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英语听力训练中要善于从已经获得的有限的重要信息判断情景的类别,猜测情景的趋势和过程,并在后续信息的指引下不断修正,直至胸中豁然。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人们可以通过理解该词汇的知识结构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一框架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在框架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对单个词项意义的理解能促进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所有属于该框架的词项。这是框架语义学说在认知建构方面对语言学习者颇具鼓舞色彩的一个推论。这启示我们,在英语听力课上,不必每个单词都能听懂,只要抓住一些核心词汇,整个情景的内涵就会显现出来。
框架语义学把场景中出现的语义角色分为“参与者”与“道具”,也称“核心框架元素”与“非核心框架元素”。这一区分表明,框架内的各个词项扮演着重要程度不等的角色,一些非核心框架元素的缺失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具体情境大意的把握。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派别之一,研究受话人如何根据概念结构来理解句子当中的词汇语义项,为语义结构知识的描写提供指导。框架语义学理论是对词语意义在人的大脑中的组织方式的一种假设,框架网络中的语义框架则是对这种假设的具体化。框架元素的句法实现方式的例句不是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从原始语料中归纳出来的。换言之,正是语料的出场,才赋予了句法或虚拟框架以肉身,使得语义灵魂彰显出来。这启示我们:从听力材料中把握到的词汇量,直接决定了我们对语声材料理解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言学习、研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若将框架语义学的有关理论运用于我们的外语教学中,也必将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带来帮助。
三、框架语义学在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听力提高的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框架语义学基本理论的评析,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作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参考。
(一)运用背景知识策略
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我们头脑中必需先有一定的概念结构,它能够为我们理解词语的表达提供背景知识。因此在听力测试和训练中,要善于运用已知信息唤起相关的知识背景,在头脑中对所听材料的题材、范围及相关内容积极做出预测,从而使得未卜的声音信息变得可控。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听的过程中并非像录音机那样被动的接收有声材料,而是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库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进行积极的预测、筛选、释义和总结等一系列心理加工,听力水平达到中级以上的学习者更是如此。[2]背景知识在心理学语言里称为“图式”,关于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作用的理论就是图式论。图式论者的听力实验表明,凡是在听前被提供了背景知识(图式)的受试者都比没有接受背景知识提示的受试者取得更好的成绩。[3]图式理论对背景知识的重视与框架语义学的相关结论不谋而合,共同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可靠性。遵循这一策略,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注意在课下扩大阅读范围,吸收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我们的概念框架。
(二)核心框架元素策略
在听力进行中,应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而不是平均用力,试图网罗住所有单词,获得清晰连贯的词汇组合,这样做既徒劳无功,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在“交谈时,听话人获取的是信息和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更不会花力气去推敲各个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4]框架语义学对场景中语义角色的两种区分告诉我们,只需要捕捉住场景中的核心语句,就能把握住整个场景。
(三)猜测构建策略
依据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要理解某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而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据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猜测策略,参与建构具体语境,以获得对语篇大意的深度体贴。这就是说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再置身事外,他(她)已经成为材料中具体场景的参与者乃至建造者。作为那个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当事人,就要根据说话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等特点,设身处地地为说话人着想,让他(她)的情感,他(她)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植入自己的脑海里,随之勾勒出包含许多信息的图画,在听得过程中对这些信息作出取舍,直至建构出与材料吻合的场景。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运用这个策略,使会听音变得富有情趣。
(四)笔记勾画策略
在听力进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定势,语言障碍,母语负迁移等种种消极因素,学生容易一时反应不过来,或即使反应过来,也往往是记住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这一方面与声音稍纵即逝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短时记忆的局限性有关。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速记策略,即运用笔记的快捷性与接收语义信息的步伐保持协调。这样就能为核心语境的建构创造必要的时间条件及储备足够的语义材料。
上述策略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框架语义建构来展开,即根据最初信息提供的线索,唤醒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活图式进行合理预测,随后续信息的输入,通过笔记捕捉,猜测,推理,不断修正和丰富图式, 当特定语义场构建而成,听力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会随之浮出水面,乃至完全清晰起来。这就是本文所要展示的框架语义学理论给英语听力教学带来的一些重要启示。
注 释:
① 1968年,Charles J.Fillmore在他的题为“Case for Case”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格语法”。
[1]阮曦.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与听力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教论坛),2008.
[2]Anderson,A.&Lynch,T.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汪兴权.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应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1).
[4]谭家祥.听力障碍的剖析与治理[J].江苏外语教育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