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抑的成长
——《青草在歌唱》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2014-04-06叶梅玲

关键词:莱辛迪克男权

叶梅玲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压抑的成长
——《青草在歌唱》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叶梅玲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41)

《青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女主人公玛丽从童年到成年再到最后走向疯狂和死亡的心路历程是小说的一条主线。本文试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从玛丽的离家、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叛、走向疯狂和死亡三个阶段来分析玛丽的成长历程。

莱辛;女性成长小说;抗争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今英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而多产的女作家。莱辛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主题多样,体裁、风格各异的作品。这些作品种类繁多,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自传;内容丰富,涉及种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形式多样,有现实主义、悲剧、寓言和科幻小说。她的作品启迪、影响了无数的作家和读者,并且得到评论界广泛和一致的好评。莱辛一生获奖无数,而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更是让她备受瞩目。

莱辛生于波斯(今伊朗),长于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直到1949年才移居英国伦敦。青少年时期的南非殖民地经历对莱辛以及她的作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她的南非经历,描写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冲突和矛盾。与此同时,身为女性,莱辛还一直关注女性主题,对女性的精神成长这一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一直是她作品的一个关键主题。(Whittaker 1988:9)

1950年发表的《青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是莱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该小说以南部非洲为背景,讲述的是黑人男仆摩西杀害农庄的白人女主人玛丽的悲剧故事。该书被誉为是二战之后的一部杰作,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的最早期作品之一,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多次重印,并被译成好几国文字,莱辛也因此一举成名。大多数中外评论家都是从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评论这部小说,认为通过对白人女主人和黑人男仆之间微妙关系这一禁忌主题的描写,莱辛揭示了南非殖民地白人殖民者和土著黑人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青草在歌唱》所呈现的是种族压迫混杂情感压抑这样一种历史性心理学上的难题。”(Sage 1983:27)本文试从女性成长小说(female Bildungsroman)的角度来分析玛丽作为一名白人女性在男权至上的南非殖民主义社会所经历的曲折而辛酸的成长历程。从少年时期逃离压抑的家庭成长环境,到青年时期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拒绝和反抗,到最终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在精神错乱中寻求释放和解脱,再到最后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玛丽的成长历程是她拒绝依附和从属,抗争男权制殖民社会的陈规陋俗,努力寻求自我身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一、玛丽的离家

冒险或旅行是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乡村长大的主人公往往为了逃离狭隘的生活环境和压抑的家庭氛围而离家出走,到城市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求独立和自由。(Buckley 1974:17)“毕竟……没有人能在家里学到任何东西。”(Howe 1930:1)玛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一次离家之旅。玛丽有着极其不幸的童年:出生在南非一个闭塞乡村的白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收入微薄而终日酗酒,因此家境贫寒,母亲也是愁苦不堪,整日哭哭啼啼,和父亲争吵不断。玛丽一家由于种族偏见而和周围的以黑人为主体的工人阶层隔离开来,又由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不能融入到当地白人中产阶级。邻里的杂货店是玛丽唯一可以玩耍的地方,也是她“生活真正的中心”。(Lessing 1976:30)①在这样压抑、与世隔绝、缺少关爱和家庭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玛丽从小就向往外面的广阔世界。因此当她被送到寄宿学校去上学时,她“高兴极了”,并且害怕“假日里回家,去面对整日醉醺醺的父亲,愁眉苦脸的母亲以及她们那个在风中摇摇欲坠,鸽笼般的小房子”。(P32)终于熬到毕业,玛丽在镇上找到一份速记员的工作,从此就彻底摆脱了她一直想逃离的那个贫穷破败的家以及令人窒息的成长环境,而在镇上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全新生活。

二、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叛

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主体的成长小说中,恋爱是男主人公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婚姻则是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两个(迈斯特和维兰德的阿迦同)都对女性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都容易绯闻缠身。”(Howe 1930:30)而巴克利也把“至少两次恋爱或性爱经历,一次受挫,一次成功”看成是男主人公“真正‘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Buckley 1974:17)而女性成长小说的女主人公却面临着迥然不同的境遇。“事实上,至少是在二十世纪以前,女主人公的顺利成长往往取决于她能否避开婚外性行为的烂泥塘,取决于她能否避免绯闻。”(Fraiman 1993:7)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在婚前必须是保持贞洁的纯情少女,而婚后则要做个忠贞温顺的“贤妻良母”,这是男性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即便是婚前很独立的女性一旦结婚,往往就会开始“相夫教子”的生活,依附和从属于男性,从而失去自由和独立。因此,十九世纪的女性成长小说所描写的女主人公大都一结婚就结束了成长历程。而到了二十世纪,随着女性的独立和解放,对传统女性的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反叛成为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女主人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而反抗传统女性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为了保全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的生活玛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离家后,镇上全新的工作生活令玛丽欢欣鼓舞。她喜欢她的工作、朋友,甚至办公室里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就因为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是自己生活的主宰。父母的相继去世带给她的不是悲伤和思念,而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没有了家庭的羁绊,听不到父母终日的争吵,她终于自由了。童年时父母不幸婚姻的记忆在玛丽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阴影。“一想到‘家’玛丽就会记起火车道旁的那个木头小屋;一想到结婚她眼前就浮现出父亲喝得醉醺醺回家满眼通红的模样……”(P37)害怕结婚,害怕重蹈母亲的覆辙,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玛丽拒绝长大,拒绝婚姻,她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十六岁的小姑娘。三十岁的她把自己打扮成小女孩的模样;刻意忽视自己的生理年龄;封闭自己的情感而在工作中寻求逃避。然而,她为自己的独立自由生活所构建的堡垒不堪一击,在社会舆论的攻击下很快就轰然倒塌。她无法忍受人们对她以及她的生活方式品头论足。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急于躲避人们异样的目光,玛丽忍受着巨大的压力逃也似地将自己嫁了出去。玛丽终于没能对抗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向男权至上的殖民社会的集体意志妥协了。

三、走向疯狂和死亡的绝境

传统成长小说,尤其是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学徒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这样的经典成长小说,大都描写男主人公从懵懂无知到睿智成熟的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主动认知自我身份,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小说的主人公大都改变自己的性格志趣来适应社会,并最终融入社会而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成长小说的基调和结局都不似德国经典成长小说那样乐观和圆满,主人公和社会之间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的结局也不是简单地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而往往是以反叛,离群索居,甚至死亡为代价的,比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哈代的《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以及乔伊斯的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而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成长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归宿则截然不同。受到种种清规戒律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她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通常是被迫与外部世界隔绝,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最终郁郁而终。(Elizabeth Abel,Marianne Hirsch,and Elizabeth Langland 1983:8)从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学徒时代》中的“美丽心灵”到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Effi Briest)中的艾菲,到肖邦的《觉醒》(The Awakening)中的艾德娜,再到吴尔夫的《远航》(The Voyage Out)中的雷切尔,这些女主人公无不因过度压抑而郁郁而死。

玛丽同样难逃疯狂和死亡的厄运。她的疯狂和死亡是对她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反抗和控诉。新婚的玛丽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的。在她看来,婚姻固然是一种束缚,但也有可能是一种契机。只要她好好地经营,她在婚姻中有可能会得到自由和独立,并找到自我。因此,她斗志昂扬地迎接新生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精心装扮她和迪克在那个农庄上破败的家,对佣人呼来唤去,俨然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主人。然而,正是她的精明能干伤害了懦弱无能却又大男子主义的迪克的自尊心,他非但不欣赏她的能干,反而斥责她的娇气和奢侈。她的精打细算使得她和一个个的黑人男仆结怨,结果又招来迪克的埋怨和不满。迪克不善经营农场,又不肯听玛丽的建议和劝告,他们的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但即便是穷困潦倒,玛丽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她拒绝白人邻居的邀请,从不串门聊天,更是没有朋友,她害怕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她的骄傲使得她几乎与世隔绝。迪克又不让她插手农庄的事务,就这样,玛丽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屡屡受挫,她最初建立起来对新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贫困、无聊、孤苦无助以及和丈夫的争吵中逐渐泯灭了。她开始绝望,觉得自己正在重复母亲曾经走过的生活老路,而这正是她一直极力想要避免的。

绝望中,玛丽想到了逃离农庄,回到镇上去继续她婚前独立自由、快乐无比的单身生活。但她早在选择婚姻时就被社会遗弃了,已婚女人的唯一位置是在家里。在她曾经住过多年的单身女子俱乐部门口,玛丽被拒绝入内,就因为她的已婚身份;她昔日的老板也拒绝接纳她。这使得玛丽意识到她现在是一个“双手布满褶皱”的农妇,“看起来根本不像那么回事”,因为公司是那些“穿着、发型入时”的年轻未婚女孩子的天地。(P112)一天之内她就任由迪克把她领回家。最后的希望破灭之后,玛丽开始以一种“倦怠的隐忍”来面对未来的生活。“这也是她内心世界崩溃的开始,开始的征兆就是这样的一种麻木不仁,好像她完全没了感觉,也不再抗争。”(P115)玛丽意识到在那样的男权社会她永远都无法摆脱对迪克的从属和依赖,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磨砺让她对自我身份有了清醒的认识,在那样的男权社会里,她作为女性永远都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霎那间,她看清了一切……看清了她自己,看清了迪克,看清了他们的关系,他们的未来……没有一丝的希望……”(P157)她完全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也不再有勇气抗争。

与新来的黑人男仆摩西的复杂关系更是将玛丽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她对黑人的态度完全是她所处的那个白人殖民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体现,“白人优越感”和种族意识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她就学会了拒绝“他者”、排斥“异类”。(Rowe 1994:17)“母亲不让她和那个希腊小女孩玩,因为她的父母是拉丁佬。”(P30)内化的“白人优越感”和种族意识使她对自己对摩西产生的欲望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惊慌。“……她感到了一种强烈而莫名的恐惧,一种深深的不安,甚至被他那神秘的魅力所吸引——尽管这一点她自己并不知道,也是宁愿死都不会承认的。”(P179)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使得玛丽根本无法接受摩西对她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事实。她对自己对摩西产生的欲望感到羞辱和恐惧,另一方面,她对摩西的渴望又让她感到释然,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她并非像人们当初议论她的那样“不能那个”。深受精神压抑和情感煎熬的玛丽只能在精神崩溃中寻求解脱。“疯狂是什么?不过是逃避现世的一个避难所!”(P221)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逼得她无处可逃,只有转向内心世界,在精神错乱中逃避残酷的现实,寻求心理上的尉籍和精神上的解脱。只有在疯狂中她才可以做回自己。在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极为平静和安详。她思维清晰,浑身舒畅……”(P224)她的麻木不见了,内心涌动着如潮般的被她压抑的情感—不安,狂喜,惊慌,憧憬,骄傲,恐惧……她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死亡是她摆脱情感纠葛和精神压抑的唯一途径。

四、结语

《青草在歌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切入。本文试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玛丽曲折辛酸的成长历程。从不幸的童年,到失败的婚姻,再到精神错乱和最终的被害,玛丽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是她饱受束缚和压抑,不断抗争男权至上的白人殖民社会的种种偏见和歧视以及成规旧俗的过程。她少年离家到镇上生活以寻求自由和独立,成年之后拒绝婚姻,反抗“贤妻良母”的传统女性角色,即便是她悲剧性的疯狂和死亡也是对社会偏见和陋俗的拒绝和反抗。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英语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01232)

注 释:

① 引自Doris Lessing,The Grass Is Singing.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76.中文译文为笔者所译,以下所有引自该书的引文只标明页码。

[1]Abel,Elizabeth,Marianne Hirsch,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 The Voyage In:Fictions of Female Development[C].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3.

[2]Buckley,Jerome H.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Fraiman,Susan.Unbecoming Women:British Women Writers and the Novel of Developmen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4]Howe,Susanne.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Apprentices to Lif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0.

[5]Lessing,Doris.The Grass Is Singing[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76.

[6]Rowe,Margaret Mona.Doris Lessing[M].Houndmills: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4.

[7]Sage,Lorna.Doris Lessing[M].London:Methuen& Co.Ltd,1983.

[8]Whittaker,Ruth.Doris Lessing[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1988.

猜你喜欢

莱辛迪克男权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Myth and Mechas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