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有效性之争

2014-04-06王秀明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政策

王秀明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之间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政府干预必要性的争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维克塞尔和凯恩斯之前,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和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定理的“万有引力”,使几乎所有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否认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使资本主义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30年代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使当时主流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对政府有没有必要干预经济展开了一场争论,要求以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社会思潮逐渐占领了上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走向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风靡资本主义20年的“有效需求管理”的理论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地位大大提高,当然,受当时“流动性陷阱”的经济环境的制约,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作用被极大强化,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还主要局限在理论研究上。60年代后资本主义滞胀的产生使传统凯恩斯主义面临“失效”的困境,货币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以及金融发展理论等对传统凯恩斯主义进行挑战,经济理论陷入“第二次危机”。传统凯恩斯主义为应对挑战,也发展成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就“相机决策”还是“单一规则”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着重综述传统凯恩斯主义之后演进中的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派在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方面的观点,结合其在非开放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评述6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一、非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之争

(一)货币学派的挑战

1.芝加哥货币学派

20世纪60年代重新崛起的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货币学派用货币数量的膨胀和收缩以及工资的灵活性和刚性解释经济波动,认为货币供应量或需求量的变动对物价总水平、产品产量和国民收入都会带来变动。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主义者十分强调正确的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源泉,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弗里德曼建议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并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该速率,这样才能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新货币主义学派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也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一旦人们发现错误就会立即作出正确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此,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决不会犯系统的错误。新货币学派与芝加哥货币学派分歧主要在政策短期非中性上。相对于货币主义者承认需求管理政策影响短期产出和就业水平的观点,新货币学派提出的“不变性命题”认为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其结果都将引起通货膨胀。卢卡斯等人断定了总需求政策无效,否定了降低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所付出的代价,并强调了微观经济政策对增加总供给的作用。

(二)新制度学派的批判

以加尔布雷思、鲍尔丁、布罗纳等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几乎与货币学派同时期对传统凯恩斯主义展开“非难”。新制度学派通过对后工业社会和价值标准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后工业社会存在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批评凯恩斯主义“一切为了增长”的教义,同时认为产量的增加已经不能成为资本主义价值准绳,从而推论出凯恩斯主义是过时的经济学,应该加以摒弃。新制度学派虽然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但同样承认国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方式上不同于需求管理政策。加尔布雷便提出通过国家“结构改革”进行国家干预。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质疑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着重研究政府运行型缺陷和制度型缺陷等问题,也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财政和货币干预提出质疑。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并不能完全体现公共意志,也会不顾公益追求由政府成员所组成的集团的自身利益,那种一旦发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任何政府干预都是合理的观点是片面的。因此,用政府干预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设想,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都证明无效之后才可以考虑。

(四)金融深化理论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其自身经济特性,一些金融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也展开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分析了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考虑不足的部分。

麦金农和萧等人于1973年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金融制度二元结构的特征,并存在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管制,这些因素制约了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发达国家统一完善的市场机制,因此要结合本国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否则可能带来“金融抑制”。在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同时,格利和萧也针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了延拓,他们基于货币政策的分析角度,认为间接金融资产对货币的替代会制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指出在特定环境下,非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可通过对初级证券的需求来增加可贷资金的供应量,并在不被货币系统需求减少所抵消的情况下,使可贷资金的总供应量增加,这将扩张其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力,从而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反驳

1.新古典综合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为了应对其他学派的挑战逐渐分为两大分支,其中一支便是以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沃尔特·海勒、阿瑟·奥肯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保持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论点,也进行了多方面的修缮。相对于凯恩斯的货币外生学说,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货币供给的内生学说,同时在货币需求方面,根据鲍莫尔“平方根定律”引入存货管理理论而阐明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制约作用。结合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将微观理论引入宏观分析,以弥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软肋”。托宾用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等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宏观经济状况,同时认为,与零通货膨胀相适应的失业中,有相当大的数量是非自愿的和非最适度的。此外,索洛等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枯竭的假定缺乏技术上的依据。托宾和诺德豪斯也支持索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本身没有过时,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的稳定增长的概念也同样适用。在货币政策建议上,新古典综合学派也基本延续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提倡继续保持由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的和适度的调节,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政策主张。托宾和海勒提出了增长性赤字财政货币政策,主张不仅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即便在经济回升时期也需要通过赤字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扩大总需求,使之达到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托宾等称其为“新经济学”。

2.新剑桥学派

在凯恩斯主义的演进中,与新古典综合学派相对应的是新剑桥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琼·罗宾逊、尼科拉·卡尔多、帕西内蒂、斯拉法等,其在维护凯恩斯主义权威的同时,在货币政策等方面也与新古典综合学派展开论战。

新剑桥学派修缮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论,提出了形式外生货币论,认为从形式上货币供应量虽由中央银行投放,但实质上在信贷货币经济中,货币供应是内生而不是外生的。基于此,卡尔多、西德尼·温特劳布等推出了“萨伊逆定理”,认为货币需求会自动创造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进行控制的余地有限。在试图建立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新剑桥学派将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相结合,突出投资对宏观经济均衡的作用。在面对经济“滞胀”的抨击方面,新剑桥学派还吸收了迈克尔·卡莱斯基的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观点,琼·罗宾逊反对托宾对经济滞胀提出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论点,而是分析了外生的名义工资率和由收入分配局定的实际工资率变动的不一致性,从收入分配结构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并发症。

新剑桥学派依然强调政府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反对自由市场自动调节的主张,包括货币学派“单一货币规则”导致市场经济动态维持均衡的理论。但在国家干预的方面上,新剑桥学派不同意新古典综合学派调解总需求和对价格-工资进行管制的做法,而认为政府应将调节的重心放在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上。

3.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斯蒂格利茨、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约翰·泰勒等。新凯恩斯主义者在货币需求自动创造供给、货币供给随名义收入和物价变动方面等都与原凯恩斯主义一脉相承,但同时吸取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理性预期假设,结合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新古典综合学派一样力图建立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以复兴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粘性、厂商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三大假设为前提,认为市场不能完全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证明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动。在对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证明中,费希尔、泰勒等从长期劳动合同、交叉调整工资角度分析了劳工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并说明由于菜单成本、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的存在,产品市场亦有名义价格刚性。针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贝利、索罗、林德贝克等从隐性合同、效率工资和内部人—外部人方面分析了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从交易市场的外部性、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性反应以及市场信息不完全等方面说明了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基于此,费希尔和泰勒等证明了在理性预期、微观主体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由于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名义和实际的价格以及工资并不能由市场的自动调节来完成,也就是说,个人最优并不能如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与社会最优相一致。

基于上述结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微观市场经济,且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仍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同样重要、同样有效。

(六)论战的简要评述

在对凯恩斯货币政策无效的论证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依据对市场机理的分析,从货币数量论、持久收入假定、自然失业率三个方面论证了相机抉择政策的无效性;新货币主义学派依据微观主体——厂商和消费者对政府政策的理性反应,作出货币政策短期亦无效的结论;新制度学派从后工业社会和价值准则出发,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凯恩斯主义的“过时性”;公共选择学派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分析上,从经济人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政策无效的理由;金融深化理论的经济学家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发达国家存在的金融替代性,认为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能大大降低。

各学派的分析角度和政策结论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抨击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与当时凯恩斯主义不能很好解释和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局面是密切相关的。20世纪70、80年代,货币主义的思想代替了凯恩斯主义作为美国政府的“正统”思想,可见其他学派对凯恩斯主义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而且是“主流”地位的动摇。

但应看到的是,各学派的理论和主张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货币主义强调惟有货币要紧,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强调货币也要紧,观点的差异不过一字而已。同时,各学派的主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新货币学派过于追求模型上的完美,而缺乏实践上的论证。Mishkin便从实证角度否认了新货币学派的结论。同时,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批判凯恩斯主义为过时的经济学,但却没有建立起内部统一和完善的理论和政策建议,“破”而未“立”也是其要害之一。

反观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其保留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了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又不同于传统凯恩斯在政策上轻视货币政策的做法,逐渐认识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重要性。不论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以微观为基础分析宏观经济学,并认识到货币的实质内生性,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从理性预期、工资价格粘性等假设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越来越结合资本主义的现状,并吸取货币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他山之石”为己所用,开创了凯恩斯主义的新阶段,并使凯恩斯主义重归“主流”经济学地位。

在凯恩斯主义阵营内部也存在激烈争执。新古典综合学派以主流派自居,视新剑桥学派为异端,而新剑桥学派则认为其为凯恩斯理论的嫡传,视新古典学派为 “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两派在理论动态性、宏观经济均衡条件和政策建议上均存在分歧。在新凯恩主义的阵营中,鲍尔和罗默对菜单成本等名义价格粘性也提出质疑。可见,凯恩斯学派本身也缺乏统一的观点和论证。但不论怎样,现代凯恩斯主义为应对其他学派的挑战中,在理论完善和政策修缮上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更符合现实,政策主张更具有指导意义。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之争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上述非开放经济条件货币政策争论在更广义范围上的延伸,实质也体现了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间的针锋相对。

(一)新古典学派支持者的分析

新古典学派的支持者与货币主义相联系,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货币主义分析范式一样,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关系是分析国际收支问题的重心所在。超额货币需求或供给将导致相对收入(产品)的吸收不足或超额吸收,进而转化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吸收意味着国际收支赤字,吸收不足意味着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是自动的,货币当局不应做任何干预。开放条件下新古典学派支持者与货币主义的分析范式一致,即认为财政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不能通过政策调整来达到内外均衡的目标。

(二)凯恩斯学派支持者的复兴

凯恩斯学派的支持者认为政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仍然有效。诸多学者认为,在封闭条件下单独运用财政政策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因为财政政策的扩张会引起货币需要量的增加,进而引起利率的上升,较高的年利率会抑制私人部门的投资行为,从而产生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汇率制度、资本流动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这两个重要变量的引入不仅改变了 “挤出效应”的作用方式,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发生变化,而且还影响到一个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1.开放宏观经济学政策搭配理论的提出

在开放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流派中,以詹姆士·米德、丁伯根和罗伯特·蒙代尔、弗莱明等为代表的政策搭配理论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詹姆士·米德在凯恩斯理论中融入了货币因素,引入价格弹性和国际支付体系到假设条件,提出单一的调节政策无法同时实现内外平衡的目标的“米德冲突”,率先阐述其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思想。米德通过分析说明,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很难同时实现,必须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方法来解决内外失衡问题。丁伯根提出了著名的“丁伯根法则”来分析国家经济政策调节目标和经济政策调节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认为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蒙代尔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配,提出了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的政策主张。

米德采用的是凯恩斯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缺乏对均衡之间的动态调整的研究,而蒙代尔则弥补这一缺陷。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小国经济为研究对象,在价格水平不变和静态预期的假设下,证明了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收入效应。在经济完全开放的小国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任何汇率制度下都能产生收入效应,财政政策的收入效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要大些,货币政策的收入效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更为显著。在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以后,如果实行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完全不起作用;如果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财政政策也完全不起作用。

提倡政策搭配的经济学家都是在默认凯恩斯主义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下,对开放宏观经济协调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的,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已经成为开放经济下政府调节的工作母机。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以奥布斯特菲尔德和罗果夫为代表的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开创了新凯恩斯主义全新的发展阶段。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实际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支之一,继承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体系中某些部门存在粘性价格和粘性工资的假设,同时又对传统凯恩斯主义和国际经济学进行了修缮,不仅以动态优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开放经济,而且以家庭福利为基础评价货币政策。

为建立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分析的新的工作母机,奥布斯特菲尔德和罗果夫建立了有微观基础的、开放经济的、动态优化的Redux模型。

相对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Redux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其简单分析的结构以及明确的政策含义。它是建立在名义价格刚性、不完全竞争、厂商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以及厂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等微观基础上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它假定在开放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资本市场中,两国能够自由借贷,而国际资本市场可交易的唯一金融工具是无风险的实际债券(该债券用消费品标价)。由于融入了微观经济基础,新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可用于福利分析,即在市场不完全性和名义价格刚性的情况下对政策进行评估。

Redux模型的核心是货币冲击对实际货币余额和产量的影响。在完全弹性的价格条件下,永久的货币冲击不会对实际货币余额和产量产生影响,世界经济的均衡状态将保持,此时货币是中性的。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假定存在名义价格刚性,当一国增加货币供给时,该国名义利率下降,本币贬值,此时本国居民对本国商品的短期需求上升,本国商品的产量上升。因为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是基于边际成本的,即使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厂商为满足非预期的需求的生产依然可以产生利润。此时,货币冲击将对该国经济产生影响。在粘性价格条件下,多恩布什模型中的超调特征在Redux模型中没有显现。当市场处于垄断均衡状态时,由于商品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为获取高额利润,厂商的产量降低,当出现非预期的货币增加时,社会的总需求会相应增加,进而促使厂商增加产出,社会福利因而得到改善。因此,即使从长期来看,货币也是非中性的。关于政策对国家间福利的影响,本模型的结论与标准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结论不同。

随后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从消费偏好与汇率变化、定价策略与汇率传导、Redux模型动态扩展等方面对Redux模型进行了扩展。Warnock引入家庭偏好的假设,证明了由于实际汇率受跨国财富的变化影响,家庭偏好受实际汇率的影响,汇率变化可能超过永久货币冲击对应的汇率水平,从而带来与国内外产品消费相对应的实际利率的不同。Engel、Rogers和Jenkins分析了汇率到国内价格的传导,分析了如果生产者按照产品销售市场定价,那么将不会有从汇率到进口价格的传导。在短期内,进口产品价格几乎完全不受汇率运动影响,汇率运动将不改变对进口的相对需求,汇率对经济扰动的回应将不会影响进口均衡需求。Obstfeld和Rogoff、Devereux和Engel在Redux模型中加入了随机冲击因素,对模型进行了动态扩大。得出的结论是货币冲击仅在一个时期内有实际效应,包括汇率、贸易条件、消费和定价等经济变量的不稳定性会影响福利,并且在名义刚性的随机模型中,方差和货币政策冲击的水平不仅对经济变量的水平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福利有影响。在浮动汇率和其它冲击不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变化越大,名义汇率易变性越强,消费变化越大,从而减少福利。通过提高事先给定的工资,推动经济远离竞争性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水平,货币不稳定性越高,福利减少越多。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肯定了开放条件下凯恩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明确了稳定的货币政策对维持和提高微观主体福利,保持国内整体和国际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三)论战的简要评述

新古典学派的支持者延续了货币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得出财政货币政策均无效的结论,但是,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方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影响力远不及凯恩斯主义支持者提出的理论和主张。米德在开放宏观经济学中政策搭配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各国的重视,经过丁伯根、斯旺等人的完善,最终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经历了西方国家30多年的检验,具有惊人的准确度,亦成为蒙代尔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可见,在凯恩斯学派思潮的复兴中,开放经济和全球化浪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奥布斯特菲尔德和罗果夫开创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将凯恩斯的宏观理论进行开放经济下的动态化发展。Redux模型的创建和完善主要考虑政府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这正是前文所说的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重心和政策源泉。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达成了宏观经济的“新共识”,即政府的宏观经济取向中,货币政策最为有效,可以用于调控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均衡,财政政策居于次位,主要用于平衡政府财政预算。

三、货币政策有效性之争综述小结

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两派根据其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得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不同观点。但是无论在非开放条件还是开放条件下,新古典学派的支持者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的分歧都不是个别论点的分歧,而是涉及一系列有关货币理论基本问题的广泛的分歧,所有这些理论的争端都与现实问题相关,即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等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关。因而,纯理论的争论并不存在,这些争论最终必定体现在政策主张上。但可以说,两派的论争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分歧,都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维护其发展。

同时,在对货币有效性的论争中,新古典学派放弃了传统古典学派的完全预见假设,接受了“新兴”的理性预期学说;凯恩斯主义在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日臻完善,其流派也吸取了货币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并结合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学科。两派之间的进一步综合,将会完善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

[1]奥布斯菲尔德.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中文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陈银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何国华.当代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和发展[J].经济评论,2000,(6).

[5]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孙文基.开放经济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王健,吴振球,尹德洪.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5,(3).

[8]颜鹏飞,张彬.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述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9]张颍.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述评[J].经济评论,2002,(6).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政策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