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管理理论

2016-05-14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消费

凯恩斯主义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短期来看,劳动、资本和技术所决定的总供给是固定的。这样,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总需求。短期中国人民收入的水平依赖于总需求水平。总需求增长,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减少。凯恩斯主义重新确定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提出了以有效需求为核心的理念,主张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平滑经济波动,逆周期行事,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凯恩斯主义提出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在经济萧条时期要降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最终,可以达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理想的经济稳定增长状态。

有效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关键概念和指标,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的需求。凯恩斯主义认为,能否实现有效需求,关键在于就业率,在于人们的购买力。凯恩斯主义希望通过消费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因为“一切生产之后的目的都在于消费者”。凯恩斯主义所谓的消费问题,本质上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是导致消费不足的因。

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正是要解决大萧条的困境。总结罗斯福新政中反萧条的措施,可总结为:一是鼓舞提升民众信心和士气。二是摒弃传统的财政平衡,采纳赤字财政的主张。三是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这些措施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不谋而合。

凯恩斯主义占据了二战后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国家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制订政策,通过需求管理对经济进行调控。凯恩斯主义的效果有目共睹,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最后导致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出现滞涨,即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例如,里根上台的前一年(1980年),美国通胀率高达13.5%,而实际GDP仅为-0.2%,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消费
国内消费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新消费ABC
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军事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影响